不要亂灸「神闕」,洩你的元氣,減你的壽命

2020-12-26 素樸學堂

這幾年艾灸十分風靡,做的人多,真正懂的人卻少。

艾灸若是做得不得當,更可能造成不良反應,最終還不如曬太陽來得有效。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所有喜愛艾灸的朋友們,正確的艾灸,達到最好的療效。

神闕穴為什麼要慎灸?

從道家的想法來講,神闕穴不是一個禁灸的穴位,但確實是一個慎灸的穴位。

灸神闕一定要慎重!

神闕對命門,為什麼命門可以經常灸但神闕不可以呢?

命門雖然是一個很重要的穴位,但從基本來講,它是一個偏陽的穴位。而神闕對於整個人體來說,它不屬於任何一個偏陽或者偏陰的穴位,神闕當中藏有水火二力。

有些人如果灸神闕的時間比較長、量又比較大,肚子那個地方會灸出一個塊塊來。有的人灸完神闕之後當時覺得很好,後面不好,為什麼?

因為神闕這個地方總體來講是一個宜聚氣不宜散氣的地方,但是絕大多數人的灸法,用的都不是補法而是瀉法。因為大家都是以熱為主,都不是用少火生氣的這個方法來灸神闕的。

所以說神闕灸了之後,絕大多數都是以瀉為主,而瀉出去的往往都是神闕裡藏的一些水火二氣的力量。

像水弱的一些人就容易造成精虧,然後火弱的一些人上面的火暫時好像起來了,其實壯的不是真火而是虛火。

神闕穴就像核武器一樣,我們說它是人體最後的倉儲庫。長期艾灸神闕穴,除了極少極少一部分人之外,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就相當於經常服用微量激素,說是耗損自己的壽命。

這也反映出現代人是比較急功近利的,動不動就想要動用最後的這種最偉大的力量。因此我們講神闕是要慎灸的。

粗艾條和細艾條哪種好?

粗艾條通常給人的感覺會比細一點的艾條療效更好,從短期上來看,的確是這樣的,但是如果我們想把艾灸練習得很好的話,建議大家都用那些比較正常、傳統的艾條。

為什麼不用粗艾條呢?

因為在練習很多手法,包括練習很多感覺的時候,細艾條有很大作用,而且在灸穴位的準確和敏感性上面,細艾條要好一些。

從瀉法上面來說,用那種粗粗的胖艾條(3.5公分、4.5公分),操作效果會更好,因為它的火力大。「少火生氣,壯火食氣」,所以我們很多時候盲目地覺得選了粗粗胖胖的艾條,就一定會補得最猛,實際上是瀉得比較厲害。

艾灸之後喝不喝水?

艾灸後連做艾灸的人都不能直接碰涼水,因為這會帶來很嚴重的問題。有些艾灸師艾灸之後有非常不好的習慣,立刻用涼水洗手,長此以往那個艾灸師的身體一定會出問題。

艾灸前不需要刻意喝水,艾灸後根據情況來看。但是艾灸之後絕對不允許喝涼茶、菊花這些東西。

艾灸時燙傷是好是壞?

艾灸時被燙傷是比較常見的,艾灸的時候出一點泡、皮膚紅上幾天,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

有時候還必須讓它出泡,因為出泡有時候對某些大病、重病、疑難病來說有治療效果。在一般情況下,保健養生的時候或者說一些小病,通常來講還是不建議燙傷。

如不小心燙傷,之後怎麼處理?

如果燙得比較嚴重,可以塗燙傷膏,然後記好:裸露燙傷處!千萬不要在燙傷處去包、去敷。特別重要!!!

輕度燙傷直接不管,裸露傷口,或者塗點白糖水、蜂蜜水都可以。千萬不要往上面貼創可貼、包紗布,因為火氣發不出去,皮膚更容易潰爛。

如果出現水泡,建議不要挑水泡,讓水泡一直留著,等它自己慢慢吸收。因為這本來就有一種治療的效果在裡面。如果你要不喜歡的話,以自己的舒適度為主,可以把水泡用針輕輕地扎破,然後讓水流出來。

如何尋找熱敏點?

熱敏點也不需要全身上上下下地尋找。例如咳嗽雖然有好幾種,有肝咳、胃咳……但咳不離肺,所以可以循肺經查找,並尋找背部反射點。

記住經絡循行的大致路線,沿線尋找病理反射點和熱敏點。有的人在列缺,有的人在內關,有的人在肺俞......

所以,不要用刻板、機械的方式看待生命。中醫有模式,但不是僵化的。人體沒有哪一個地方不是穴位,不是經絡。有的點不在經絡穴位圖上,但它癢、疼、脹、麻,它就正好是你該灸的地方。

如何感受、判斷不同的灸感?

癢、跳動、冒風的灸感,是堵得不厲害。針扎一樣的刺痛,是堵得厲害。

要灸到不疼,而且要邊灸邊揉。出現傳導也是熱敏點。透熱、吸熱是最普通的灸感。未必要灸到熱傳感消失,但要灸到飽和。

這牽涉到的問題。

如何確定艾灸的時間?

每個穴位15分鐘、20分鐘的固定灸法不可取。不存在固定的時間,以灸量達到為準。虛的人需要補,堵的地方需要散,這都需要時間來保證治療效果。

所以,艾灸要有悠閒的心情,留出充足的時間。為什麼灸法衰落?就是現代人求效率,急功近利,不願意花時間。

可以少選幾個點,但一定要把選的點灸透。怎麼才知道灸透了?達到的標誌是什麼?

特別敏感的人,比如神氣灸流派,能感覺到氣至,手上感受到吸力,微微沉滯感,就像針法得氣的感覺。這種情況,以吸力消失為灸量達到的標誌。

但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感受沒有那麼敏銳。就以熱敏的消失為灸感達到的標誌。這就需要一直與被灸者溝通,如果對方一直感到有吸熱透熱的感覺,或者一直在疼、麻、脹、癢,灸到這些感覺消失。

虛性穴位如果灸量沒達到,可以在灸進去的能量未消失前接著灸,灸量可以重複累加。

實性穴位的灸量累加對手法要求很高,家庭艾灸難以操作,要儘量一次灸透。如果灸量未達到,以火來化的作用沒有達到,又在局部屯入了新的能量,這是很多人灸出問題來的原因所在。哪怕只選一個點,也要把那裡灸透。

實性穴位、虛性穴位如何分辨?

刺痛、麻脹感的,是實性穴位,一按會疼。

吸熱、透熱的,是虛性穴位,喜溫喜按。

按摩的時候,手上也會對虛實有感覺。

附:古中醫拾貝

六經辨證小心得

經方六綱的辨證有嚴格的套路,首先要辨明六綱,然後辨具體方證,最後有多餘症狀再辨藥症加藥。

辨六綱首先分清病位(表裡半表裡),病性(寒熱半寒熱),病態(虛實半虛實)。

這個就需要清楚六綱的實質(病位,病性,病態)是什麼,比如太陽少陰病位為表,陽明太陰病位為裡。少陽厥陰病位為半表裡;三陽綱為熱,三陰綱為寒,三陽之中少陽為半寒熱,三陰之中厥陰為半寒熱,三陽為實三陰為虛,三陽之中少陽為半虛實,三陰之中厥陰為半虛實。

病位辨證,首先是看病人有沒有表證,沒有表證就是裡證或半表裡證,表證的表現:惡寒發熱,或者惡風發熱,兩者並見多屬於表證,或者鼻塞流涕、咽癢咳嗽、或者頸項強、頭痛之類,脈浮等。

然後就是辨證寒熱問題:

寒症:面色白,少氣懶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或喜熱飲,小便清長,大便溏洩,或浮腫,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或弱等。

熱症:形體消瘦,口燥咽幹,午後潮熱,五心煩熱,兩顴潮紅,盜汗,舌紅絳無苔或少苔,脈細數等。

這個寒熱辨出來了,虛實也就出來了(一般情況下寒者為虛,熱者為實,特殊情況除外,比如寒結),就可以基本分清屬於哪一綱了。

例如:

有表證,不是太陽病,就是少陰病(根據寒熱來辨,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不過少陰病的病人除了一些有表證的表現,其肢體痺症表現很明顯,例如四肢的疼痛、麻木各種症狀(需要和太陰外證鑑別),但是也有沒有表證的少陰病,患者主要以肢體痺症為主要表現,但是就是沒有表證,也沒有熱症,問診之後就是一個寒症。

如果病人沒有表證,表現出單純性的寒象,就要考慮太陰病,或者少陰病,或者太陰少陰合併病。

如何區分這個?

這時候就要靠臨床表現了,如果患者表現出拉肚子、腹痛、腹冷、腹脹、胃痛、流口水多、小便清長之類的,這些症狀都偏於裡,就是太陰病,如果表現出肢體痺症的,就是少陰病,合起來的,就是太陰少陰合併病。厥陰雖然是寒熱錯雜,表現出寒熱症狀都有,但是有的厥陰的熱症並不明顯,例如一些痞證,或者熱症只有小便黃,或者舌苔變黃,或者胃子有點燒灼感,或者心煩之類的,這些就是厥陰,厥陰就會有太陰或者少陰的症狀,或者也會有少陽的症狀,要注意。

如果辨出來的是寒熱錯雜,就有可能是少陽,或者是厥陰(少陽症狀單純,明確,熱多寒少。厥陰症狀複雜,多變,寒多熱少)。同樣,有裡證的,裡實熱為陽明,裡虛寒為太陰。

值得注意的是,臨床症狀有時不會按著書上的條文來生,有可能有太陽,有少陽或陽明,也可以有三陰。這個時候就要用合併系屬病來區分細化六綱歸屬。為下一步精確選方證提供依據。

根據上面的資料辨出了六綱,接下來的就是選方,也就是方證對應了,要選什麼方子,第一點,就是根據辨出來的六綱,確定是一綱。然後在五證病機,衛氣營血等理論指導下針對這一系列的症狀組合或主要症狀(抓主證),在經方200多個方證中選出符合這個組合的貼切方證。

例如你的病,辨出來就是少陰病,也就是(表寒證),這點出來了,就辨下一步,就是你還有個主要症狀,就是「痺症」,所以你要在心中知道,這個病人就是:痺症(主證)+表寒證(少陰病系列證),可能有營血虧虛,也可能有真陽不足,水溼泛濫。接下來根據這些情況你就在經方200多個方證中選出符合這個組合的方子,可以是黃芪桂枝五物湯,當歸四逆湯,或其它的方證。

方證選出來以後,如果還有不能包括的症狀,就要進行藥症加減了。

經方理論,要進行藥物加減,是非常嚴謹的。

必須通過藥症進行,一個病人,有沒有加減的可能,就要看病人的臨床表現有沒有要加減的藥症,也就是,這個方子,這個方子中的藥物的藥症的治療範圍內,還有沒有不能解決的症狀,如果這個症狀比較要緊或者明顯的話,就需要按照藥症加減。這個是進行藥症加減的前提了。

之後就是選用符合藥症的藥物了,需要符合這個方證的寒熱性質,例如:如果這個方證屬於寒症,其表現出的,需要加減的藥症也是屬於寒症,那你的選用藥物的藥性就要屬於熱,就是熱藥。這個也是大前提。之後就是具體選用哪味藥了,這就需要你對神農本草經的藥物的了解,對裡面的每一味藥所治療的臨床表現(藥症)嫻熟了。所以神農本草經裡面的記載就是藥症。

使用經方,首先是不做任何加減,單方使用,不行的話,就方子合併使用,最後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做加減,並且加減藥物不能超過2味!!

這些要記住的。

從這個看出,要加減,並不是按照什麼氣虛、血虛的來得,否則就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加了黃芪、當歸還不行,還要把中藥書上的所有補氣的、補血的加上,這個就是賣藥的了,療效也不好。

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是什麼?

大家都愛聽某某名老中醫的經驗,尤其是一個方、一個藥的臨床經驗,津津有味,聽完後仔細一想,好像沒有學到什麼。

方從法出,法隨證立。辨證是關鍵,大家想,辨證都辨錯了,後面的立法、處方都是錯誤的,因此,臨床療效有無的關鍵在於辨證水平上,因為一旦證辨證出來了,治則治法、方藥的範圍基本就固定了,比如隨便舉個例子,時方辨證出脾氣虛,那治法自然是補脾虛,代表方自然是四君子湯之類了。如果我們辨證出表陽證,治法就是辛溫解表,代表方藥不外乎麻黃、桂枝、葛根之類。

可見,辨證才是最關鍵的。我們說胡希恕先生的水平高,高在哪裡呢?劉渡舟老在胡老著作的序言中寫道:「每當在病房會診,群賢齊集,高手如雲,惟先生能獨排眾議,不但辯證準確無誤,而且立方遣藥,雖寥寥幾味,看之無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於仲景之學也。」

大家發現沒有,為什麼療效好?是胡老開出來的方子,別的老先生不會嗎?不是的。而是別的先生沒有發現而已。所以取效的關鍵和前提是辨證準確無誤。這才是關鍵啊。

但我們目前,學習也是充滿著浮躁,都愛聽故事,愛聽某某經驗,忽視了辨證,忽視了體系的構建,學到的只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就像麻線穿不起來的豆腐一樣,松垮而不實在。

我們真正要學的,是一個體系,要在體系指導下在辨證上下功夫,辨證水平高了,你的治法、方藥才會貼切你的辨證,才能方證相應。

所以經方的臨床思維是先辨六經繼辨方證。六經就是辨證、方證也是辨證。希望大家都能重視起來。我一直強調,對於初學者而已,學習的70%的精力乃至更多,要放在提高自己的辨證水平上來。西醫也是如此,北京協和醫院的水平高,高在哪裡?同樣高在診斷水平上。大多疾病,診斷明確了,治療大家都會。

大家都想學一個方,學一些加減,可以包打天下,這樣的想法是不現實的。每個方子都有它的適應證,遇到了這個適應證的時候,你才能用這個方,這個方就相當於一個樹樁,那是不是有守株待兔的意思呢?

世間的疾病有千百萬,每一個病種,按照現行教材來說都會劃分出幾個常見證型,每個證型有一兩個代表方,還有很多加減變化,現代病種不斷湧現,你又怎麼又能學的過來呢?

但是如果我們從辨證角度來看,無論什麼疾病,證候大致就那麼幾樣。從六經來看,病位只有表證、裡證、半表半裡證。病性只有陰證和陽證。這是最簡單的一種劃分辦法吧。按照六經辨證體系來看,世間的疾病,只有三個病位、兩個病性,二三得六,就是六個病(六經)。

才六個病呀。你把這六個病學會了,世間所有的病是不是都會治了?有沒有一種化繁為簡、豁然開朗的感覺呀。這六個病很難嗎?按照胡希恕經方醫學來看,其實很簡單。《醫宗金鑑》說: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裡間。

就是強調了辨表裡、辨陰陽的重要性。古人早就告訴我們了,奈何大家都不重視。

掌握了六經辨證的思維,就會從複雜的症狀中梳理出清晰的證候;有了證候,就有了正確的治法;有了治法,就有了相應的方劑。所謂是「方從法出,法從證立」。所以馬家駒老師說:「學習經方並不難。」

腎臟易受傷,如果傷勢嚴重,導致腎破裂,還可引起大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聲明:文章圖片來源網絡,侵刪。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僅做信息分享,不作為醫療建議、推薦或指引。有問題可留言,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

相關焦點

  • 王執中用灸特點及其灸技
    如灸癆法、四花穴灸、灸痔法、灸腸風、膏肓俞灸法、秦承祖灸鬼魅法、孫真人腳氣八穴灸、《良方》咳逆灸、癰疽隔蒜灸、隔附子餅灸、小兒雀目灸、神闕防老灸、黃帝療鬼邪的唇裡穴灸、灸陰毒傷寒法、蔥熨法、各種隔物灸法。
  • 換一種方式灸神闕——隔鹽灸神闕穴,功效增加5倍!
    隔鹽灸可以用來灸很多地方,但最適合的莫過於肚臍,也就是神闕,神闕因為天然凹陷,適合拿來隔鹽灸,故隔鹽灸也有神闕灸的說法。神闕穴是人體唯一可以用手觸摸的穴位,中醫認為它能夠連通內外,協調陰陽。隔鹽灸不是現代人發明的,關於隔鹽灸,最早記載於東晉的《肘後備急方》,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在上面置大艾炷施灸,以治療霍亂(急性腹瀉疾病)等急症。
  • 一個神奇的穴位,可以返老還童決生死—神闕
    要激發元氣和元神,就要到它們居住的地方去找到它們,這個地方就是「神闕」。神闕是一個讓人返老還童、起死回生的穴位。 對於養生或療病來說,每天壓肚臍眼兒也是妙用無窮的一招。有一位失眠患者,堅持了一段時間壓臍後,打電話給周老,問:「你說要自然呼吸100次,我只數到50次就睡著了,怎麼辦呢?」還有一位性功能障礙的男性患者,堅持每天晚上臨睡前壓臍,3個月後性功能就恢復了正常,他打電話給周老訴苦道:「我每天臨睡前壓臍一次,不料凌晨一點左右陽物自動勃起,這怎麼辦啊?」周老風趣地對他說:「很好辦啊,你只要不在臨睡前壓臍就好了。」
  • 常灸這些穴位,經絡通了,你的身體就健康了!
    神闕(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神闕穴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人體的長壽大穴。神闕為人體生命能源的所在地。神闕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潛藏部位,人們通過鍛鍊,可啟動人體胎息,恢復先天真息能。《竇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後大艾灸神闕穴,對洩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產後尿瀦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蕁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常灸此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甦之功效。氣海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
  • 何謂元氣?真正解讀元氣!
    若元氣不足而見血壓升高,其本應是正虛於下,故不可強力降壓,而需以扶元固本為主。否則,濫服降壓藥,恐怕元氣漸虛,其病漸重。三則,久久掛水,腎氣易傷發燒的過程是人體元氣抵抗病邪的過程。在發燒初期最好不要人為地幹預。給元氣一些時間,也給元氣一些支持,自然會邪退而正安。如果持續發燒,或者高燒不退,這時就需要我們積極幹預。
  • 臍灸:平陰陽、通氣血、調五臟、生元氣,一穴治百病,不可不灸!
    可見,灸透了肚臍,就能幫助各個臟腑始終不偏離健康狀態,各司其職,有序運行。四、肚臍,元氣歸藏之根——生元氣這裡,腎間動氣指兩腎之間所藏的生氣,即元氣。因此,肚臍的生理意義還在於——「臍為生氣之源」,它關乎於腎,連及於命門,所謂前有神闕,後有腎、命,共為生氣之所系。
  • 神闕養生
    因此我不敢斷言神闕養生學是最好的修養之道,但可以肯定神闕養生學是最接近大道本源的養生之道。祛疾病、得內壯、長內勁、彰武威、益壽命、開潛能、發智慧甚至能實現「超自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神闕真義神闕的定義:神(心靈力)炁(生命力)往來安居之所稱之為神闕。神指神炁,乃屬先天;闕為君王居所(宮闕),寓人體生命力(炁)和心靈力(神)居住的地方。
  • 足三裡穴功效強大,但不能亂灸...
    處於生長期的小兒乃純陽之體,生發之氣旺盛,長灸足三裡使氣下洩,可導致生長遲緩、氣血不和、易生病,故而孩子不宜常灸足三裡。然而,古醫書說的不一定適合現代,古醫書指的是正常情況下孩子不宜灸足三裡,但如今的孩子很多都已不是純陽之體,常吃各種冷飲零食,導致體內寒溼氣重,導致脾胃虛弱,這種情況適當灸足三裡也未嘗不可。
  • 給女生的建議:常灸這十個穴位對身體好
    若血虧氣少,會出現各種婦科疾患,故女子保健可灸關元、氣海、神闕、膏肓等穴,調行和壯旺氣血。(編輯/張亞娟)心與小腸相表裡,五行屬火,常灸關元可培補小腸之火以助運化,壯旺心火,預防心臟疾患,還可溫補任脈之陰,收水火既濟之功。關元灸的最佳時機為夏秋之交,因冬主收藏,春主升發,故冬春兩季若無特殊原因,不灸關元,灸多反會宣洩精氣。關元灸加灸三陰交,可防治婦女痛經、月經不調和子宮脫垂等;加灸中極、氣衝,可治療宮寒不孕、各種炎症,精子抗體等以助孕。氣海屬任脈,亦稱丹田,為元氣匯聚之處。
  • 神奇的隔鹽灸,秋季腹瀉必用,好處多的數不勝數,居家必備!!
    >g.急性腹痛h.吐洩i.痢疾j.四肢厥冷k.脈微欲絕的脫症l.宮寒,痛經m.調理腸胃,調理睡眠n.補腎,補元氣o.五更瀉,大便糖稀《肘後備急方》首次運用神闕穴隔鹽灸治療霍亂猝死和蛇毒,開啟神闕穴隔鹽灸的先河。賈紅玲研究臍療文獻顯示,神闕穴隔鹽灸多用於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並作、中風脫證、急性寒性腹痛、痢疾、四肢厥冷、虛脫等症。古代醫家很早就將神闕穴隔鹽灸用於危重疾病。《肘後備急方》日:「以鹽納臍中,灸百壯,治霍亂猝死。」《備急千金要方》和《本草述鉤元》亦有此類記載。
  • 腹瀉不可怕,中醫教你艾灸治療方法
    中醫對於腹瀉的認識《內經》稱腹瀉為「鶩溏」、「飧洩」、「濡洩」、「洞洩」、「注下」、「後洩」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溼勝則濡瀉。」病位在腸,主病之髒屬脾,同時與肝、腎密切相關。
  • 手腳冰涼灸哪裡?秋冬艾灸這6大穴位,讓你溫暖一冬!
    當然也有很多中老年人也有身體寒冷怕冷的症狀,那也是元氣不足的典型表現。 從中醫角度來說,手腳冰冷大多有兩個原因: 1、內因:先天體質虛弱,如脾陽虛; 2、外因:後天生活方式不當,如貪吃寒涼的食物、吹空調過度、穿衣服少而受寒等。 其中手腳冰冷者多為陽虛體質。
  • 艾回性福,灸得寶貝
    於是又從藥店買了艾條,買回來就學網上教的,用夾子夾一排艾條來回移動灸肚子。七八月的長沙熱得慌,灸下來施灸者累得慌,不大容易堅持。好在家裡有電腦,在網上買了單桂敏的第一本書《灸除百病》,又買了艾灸工具,從此艾灸一發不可收拾。那會真的什麼不懂,身上一起疹子啊,月經突然有於血血塊什麼的就會非常緊張,懷疑自己不適合艾灸或是灸錯了之類。
  • 【單桂敏灸除百病】溼毒一除,痘痘消失
    基於共同的願望,單桂敏老師和深圳市灸大夫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攜手展開深度合作。單桂敏老師在灸大夫新媒體開闢「單桂敏灸除百病」專欄,為灸友排憂解難。下面介紹三種調理方法,標本兼治很有效:艾灸取穴:神闕、子宮、中極、氣海、關元、足三裡、三陰交。艾灸工具 :艾條、艾灸儀艾灸時間:腰腹部穴位施灸不少於30 分鐘,足三裡,三陰交施灸15 ~ 20 分鐘。
  • 九種體質的艾灸方案(非常全面),看看你該怎麼灸?
    【施灸穴位】百會、鼻交(鼻交頞中穴)、中脘、神闕、氣海、關元、足三裡、腎俞等。【食療】多吃益氣健脾的食物。【施灸穴位】湧泉、神闕、關元、氣海、中脘、腎俞、太溪等。【食療】多吃甘涼滋潤的食物。推薦:甲魚、石榴、獼猴桃
  • 臍灸
    方法    第一法:艾炷直接灸。將燃燒的艾炷直接懸在臍中上方(1釐米左右)施灸,以覺得有溫熱感為度。每次灸15~30分鐘,每日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全年可不定時灸3~5個療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因體質素虛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較好。第二法:神闕隔姜灸。
  • 溼毒、寒毒、血毒、氣毒、食毒...這樣灸,揪出「毒邪」,一身輕鬆!
    要想排毒,首先要弄清楚自己身上到底有哪些毒,以免亂排傷氣血。由於時代與生活習慣的巨變,現在的人基本上都是溼毒、寒毒、血毒、氣毒、食毒,「五毒俱全」,區別就是有的人多有的人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很好的養生、排毒方式——艾灸,"灸"出體內「毒邪」,無毒一身輕鬆!
  • 入伏艾灸,一灸頂三灸,「冬病夏治」拔除寒溼好時機,錯過要再等一年...
    所以艾灸的時候不要對著風口吹。夏天艾灸時,可以先把空調調到合適的溫度,等室內溫度和人體溫度達到平衡後,再艾灸。 三忌:忘記補水 哪天艾灸了,哪天就要多補充溫開水。有條件的,可以在艾灸後,喝杯溫熱的酸甜飲料,比如酸梅湯、檸檬蜂蜜水或者糖醋水。因為酸甘化陰,可以生津補液,收斂浮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