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這樣一篇文章,卻一直難得從忙碌中抽身。生活究竟有多不堪呢?老徐曾叮囑我們「以三餐構建自己的一天」,如今大大地有違師教,甚是狼狽。
不過老老實實做打工人,我是不甘心的。一個辦法是做一點「沒意義」的事,比如故意地浪費時間表達自己對起早貪黑的不懈。為了作出自己很會的樣子,我把這稱作我的「生活藝術」。
就像做手工不是為了消磨時光
而是感受被時光消磨的生命
奇怪的是,南京大學的許多食堂都賣鐵板飯。也許大家的身體各有各的毛病,卻很少見人貧血,興許於此有關。不過我覺得,不是所有的鐵板飯都配「藝術」之名:四食堂的鐵板肥牛是一絕,但黑椒汁太辣嗓子,吃得淚聲俱下非我本意;五食堂也曾有過,師傅極其敬業,每坨米飯都要搞成恰好的半圓,但是很油膩而且很慢,終於改成了輕食(這個命運多舛的窗口活在羊肉麵的陰影下,不知何時能出頭);民族餐廳也是有的,但量實在是太大,每次都感覺自己是個「裝貨」;九和十食堂則太遠,大冬天總跟去卡諾莎朝覲一樣。
說回來,只有六食堂的鐵板飯才是白月光,去過的朋友都會被「單核心三線程」的效率折服,曾有新聞說那裡的師傅一天能做三百份。不過也不是所有的菜都值得配上「藝術」:雞排雖好且量多,但容易吃膩,不是餓得發昏並沒有什麼欲望;還有另一種12元雞肉稍微精緻點,然而像我這種下流人吃飯都不怎麼嚼,要吐骨頭就很煩;至於咕咾肉,我實在是難以接受在肉裡放糖的操作,同在六食堂的甜味辣椒炒肉簡直是對湖南人的降維打擊。
我認為,只有六塊五的豆腐配豬肉(裹了麵粉的那種)才是最有藝術感的搭配。
有朋友對我的評價嗤之以鼻——好傢夥,誰出價低誰就好唄,老窮鬼了。當然這也是一部分原因,不過最主要的還是真的很好吃:牙口不好的19歲老同志不用怎麼咀嚼就能送到喉嚨裡,加上豬肉本身帶著醬汁,與額外的醬汁搭配在一起簡直絕配。鐵板飯之所以能成為一門藝術,離不開這種絲滑。
不過只有配菜並不夠詮釋鐵板飯的內涵,另一部分來源於煎蛋和洋蔥。本來一共只有六塊五還能煎個蛋我是沒想到的,說是「愛心午餐」也不為過。其中也大有講究。眾所周知,師傅會同時開始做三份鐵板,第一個同學到第三個同學拿到飯估計有一分鐘,這一分鐘對煎蛋的口感影響是巨大的。一般而言,對於「頭盤」,動作快的話,能夠趁蛋液凝固前將其與米飯混合,此為上等。至於「尾盤」的煎蛋,早已定型,是融不進米飯的「局外人」,可比「雞肋」。若更倒黴一些,遇上前面的哥哥姐姐卡裡沒錢,跑去充值,那恐怕只能吃糊的,列為最下。洋蔥也是同樣的道理,過久高溫就會變軟失去脆勁。「堅韌」的洋蔥,是口感粘糯的鐵板飯中的點睛之筆。在品嘗過半偶然後吃到一片頓有柳暗花明之感。
醬汁則是另一個門道所在,我查閱之前報導,有人說是黑椒汁,但從來沒嘗到黑椒味。這倒也算揚長避短(委婉表達的背後多少有點吃不到辣椒的心酸)。汁的好處無需多言,這裡仍要介紹我的一點「藝術心得」——醬汁要趁還冒著熱泡的時候攪拌才好,涼了以後流動性太差,也是融不進飯裡的。
能夠看出,鐵板飯的藝術性在於其整體性,唯一可能有損這一點的在於氣味。分子熱運動的原理大家都懂,鐵板飯氣味逃逸到衣服上的速度堪比火鍋。我一般都是將盤子斜著端,讓氣味從身側穿過,然而效果也很有限。未來或許可以申報一個空氣動力學與化學的課題,直接產學研一條龍,利國利民,善莫大焉。
品嘗鐵板飯的時候看手機簡直是一天中僅次於洗澡的放鬆時刻,我還藉此在豆瓣學會了糊弄學和推辭學。因為深知丟了盤子還得去打工,只能為這一點閒暇找更多的意義。終於它成了我心心念念的生活藝術——思考如何用六塊五毛錢買來更多的快樂。在這樣一種無聊卻認真的態度面前,一切打工人遵守的價值都被瓦解,而我的靈魂和腸胃都得到了供養,妙哉!
最後一點,飯吃完後刮刮盤子能有一勺醬汁,已經冷卻所以口感極佳,或許還真能補鐵,可以稱為「尾汁」。「頭盤」要靠運氣,「尾汁」人人有份,這樣的鐵板飯有誰不愛呢?
1. 圖、文、排版 / 因為再不登錄帳號就會被凍結而被迫趕稿的陸芃
2. 技術指導 /因為當的官太大半年沒有登過米秀的郭彥喆
3. 非常抱歉用了拉踩的方式表達了我對六塊五鐵板飯的喜愛,僅代表個人口感,不作為參考。如有冒犯,還望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