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生活之藝術

2021-02-13 北大清華講座

請點擊上方藍字 ↑【北大清華講座】加關注,知識改變命運!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名字,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

 

周作人:生活之藝術

契河夫(Tshekhob)書簡集中有一節道,(那時他在愛琿附近旅行,)「我請一個中國人到酒店裡喝燒酒,他在未飲之前舉杯向著我和酒店主人及夥計們,說道「請。」這是中國的禮節。他並不像我們那樣的一飲而盡,卻是一口一口的吸,每吸一口,吃一點東西;隨後給我幾個中國銅錢,表示感謝之意。這是一種怪有禮的民族……」

一口一口的吸,這的確是中國僅存的飲酒的藝術:乾杯者不能知酒味,泥醉者不能知微醺之味。中國人對於飲食還知道一點享用之術,但是一般的生活之藝術卻早已失傳了。中國生活的方式現在只是兩個極端,非禁慾即是縱慾,非連酒字都不準說即是浸身在酒槽裡,二者互相反動,各益增長,而其結果則是同樣的汙糟。動物的生活本有自然的調節,中國在千年以前文化發達,一時頗有臻於靈肉一致之象,後來為禁慾思想所戰勝,變成現在這樣的生活,無自由、無節制,一切在禮教的面具底下實行迫壓與放恣,實在所謂禮者早已消滅無存了。

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動物那樣的,自然地簡易地生活,是其一法;把生活當作一種藝術,微妙地美地生活,又是一法:二者之外別無道路,有之則是禽獸之下的亂調的生活了。生活之藝術只在禁慾與縱慾的調和。藹理斯對於這個問題很有精到的意見,他排斥宗教的禁欲主義,但以為禁慾亦是人性的一面,歡樂與節制二者並存,且不相反而實相成。人有禁慾的傾向,即所以防歡樂的過量,並即以增歡樂的程度。他在《聖芳濟與其他》一篇論文中曾說道,「有人以此二者(即禁慾與耽溺)之一為其生活之唯一目的者,其人將在尚未生活之前早已死了。有人先將其一(耽溺)推至極端,再轉而之他,其人才真能了解人生是什麼,日後將被記念為模範的高僧。但是始終尊重這二重理想者,那才是知。生活法的明智的大師……一切生活是一個建設與破壞,一個取進與付出,一個永遠的構成作用與分解作用的循環,要正當地生活,我們須得模仿大自然的豪華與嚴肅。」他又說過,「生活之藝術,其方法只在於微妙地混和取與舍二者而已,」更是簡明的說出這個意思來了。

生活之藝術這個名詞,用中國固有的字來說便是所謂禮。斯諦耳博士在《儀禮》序上說,禮節並不單是一套儀式,空虛無用,如後世所沿襲者。這是用以養成自製與整飭的動作之習慣,唯有能領解萬物感受一切之心的人才有這樣安詳的容止。」從前聽說辜鴻銘先生批評英文《禮記》譯名的不妥當,以為「禮」不是Rite而是Art,當時覺得有點乖僻,其實卻是對的,不過這是指本來的禮,後來的禮儀禮教都是墮落了的東西,不足當這個稱呼了。中國的禮早已喪失,只有如上文所說,還略存於茶酒之間而已。去年有西人反對上海禁娼,以為妓院是中國文化所在的地方,這句話的確難免有點荒謬,但仔細想來也不無若干理由。我們不必拉扯唐代的官妓,希臘的「女友」(Hetaira)的韻事來作辯護,只想起某外人的警句,「中國挾妓如西洋的求婚,中國娶妻如西洋的宿娟」,或者不能不感到《愛之術》 (Ars Amaroria)的真是只存在草野之間了。我們並不同某西人那樣要保存妓院,只覺得在有些怪論裡邊,也常有真實存在罷了。

中國現在所切要的是一種新的自由與新的節制,去建造中國的新文明,也就是復興千年前的舊文明,也就是與西方文化的基礎之希臘文明相合一了。這些話或者說的太大太高了,但據我想舍此中國別無得救之道,宋以來的道學家的禁欲主義總是無用的了,因為這隻足以助成縱慾而不能收調節之功。其實這生活的藝術在有禮節重中庸的中國本來不是什麼新奇的事物,如《中庸》的起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照我的解說即是很明白的這種主張。不過後代的人都只拿去講章旨節旨,沒有人實行罷了。我不是說半部《中庸》可以濟世,但以表示中國可以了解這個思想。日本雖然也很受到宋學的影響,生活上卻可以說是承受平安朝的系統,還有許多唐代的流風餘韻,因此了解生活之藝術也更是容易。在許多風俗上日本的確保存這藝術的色彩,為我們中國人所不及,但由道學家看來,或者這正是他們的缺點也未可知罷。

十三年十一月(1924年11月作,選自《雨天的書》)

匯聚、分享、交流、碰撞。北京高端名家講座、文化活動第一發布和交流平臺!2010年誕生於北大清華校園中,涵蓋人大、北師大等北京各高校、及社會最高品味的開放免費講座和活動。經濟人文、社科管理經典,學術思想前沿。大師身邊宜聆教,未來精英共成長!

在本微信公號中分別輸入【北大】【清華】【人大】【北師】二字可自動提取四校當日講座信息!分別輸入【北大課表】【人大課表】【北師大課表】【中傳課表】【北航課表】【中科院課表】【北外課表】可提取相應課表!

我們的線下服務:每月的博友交流會、創業沙龍、讀書會、深度主題沙龍、文化旅遊、單身派對。 合作、建議、友情聯繫、報名志願者:加博主個人微信號:bdqhjzbz

信息報送渠道1、文案海報私信至新浪微博@北大清華講座-北京活動 (及時處理)。2、文案海報私信至本微信公眾號(晚上處理)。3、文檔海報郵件發送至郵箱778617662@qq.com 歡迎報送和推薦高質量的講座和活動!

歡迎關注應上海博友要求開通的【滬寧杭講座活動】微信公眾號:hnhjzhd

相關焦點

  • 亂世書生之是非人物周作人
    而且周作人年少時期還得過天花,大病了一場,所以身子骨一直都不怎麼好,吃不了苦,所以,周作人對物質生活要求比較高。所以從小三兄弟在一起,周作人都不算野,凡事都跟在大哥周樹人身後,由周樹人決定,對大哥極具依賴性。家裡很多事情都是由大哥周樹人承擔,而周作人很少拋頭露面,對於人情冷暖所知不多,而魯迅(周樹人)則對這方面很是敏感。
  • 周作人羽太信子(下)|巨嬰與悍婦的幸福生活
    有一天,魯迅去八道灣搬取留在那邊的東西,不料周作人夫婦竟大打出手。1924年6月11日《魯迅日記》記有這麼一段: 下午往八道灣宅取書及什器,比進西廂,啟孟及其妻突出罵詈毆打,又以電話招重久及張鳳舉、徐耀辰來,其妻向之述我罪狀,多穢語,凡捏造未圓處,則啟孟救正之,然終取書、器而出。至於究竟是什麼「穢語」,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 周作人的詩有哪些?周作人的詩詞全集12首
    大寒 - 近現代·周作人時節近大寒,朝夕多風雪。紀數過二九,寒氣何凜烈。疾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短至日轉長,嚴冬餘三一。屈指交春時,即在上元夕。雖復有餘寒,未必妨啟蟄。天地有盈虛,往復成季節。農夫自了知,無待聖人說。
  • 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十句經典語錄:堅忍精進這四個字是一切的捷訣
    周作人,原名不叫周作人。周作人是他後改的名字。周作人,是魯迅的弟弟。是周建人的哥哥。周作人,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翻譯家、文學評論家和思想家。周作人的代表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談龍集》、《談虎集》、《永日集》、《看雲集》、《瓜豆集》、《秉燭談》、《知堂文集》;詩集《過去的生命》;小說集《孤兒記》;論文集《藝術與生活》、《中國新文學的源流》;文學史料集《魯迅的故鄉》、《魯迅小說裡的人物》、《魯迅的青年時代》;回憶錄《知堂回想錄》;譯有《日本狂言遜》、《伊索寓言》、《歐裡庇得斯悲劇集
  • 41篇周作人手稿首度面世!紹興最讓他魂牽夢縈的是什麼?
    香港知名報人曹聚仁來到北京的苦雨齋拜訪周作人,兩人謙恭對坐,交談波瀾不驚。他建議周作人寫作回憶錄在香港發表,得到應允。這位出生於浦江、受教於教育家陳望道的報人,曾在《文壇五十年》裡高度讚美周作人是「小品文的第一好手」。曹聚仁還說:「我們也承認周作人在文學上的成就之大,不在魯迅之下;而其對文學理解之深,還在魯迅之上。」
  • 周作人的散文清淡又奔放,他這十句名言,文化底蘊濃厚,值得細品
    周作人是魯迅先生的親弟弟,他的散文與小品的成就被公認為時代大家,備受肯定和讚揚。周作人一生創作三千餘篇散文,風格清純典雅,情感憂患,是那個時代的佳作,直至今日,對後輩作家及學者都產生很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周作人筆下的十句名言,感受文字雋永的一面,讀完你一定會喜歡上他的作品。
  • 「半生寫文字,計數近千萬」,周作人散佚作品增補出版 - 新京報...
    搜集周作人集外文 搜集周作人集外文,也是為編訂周作人全集或準全集進行必要的準備。陳子善指出,這項有意義的工作在198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幾乎與重印周作人自編文集同步。 周作人著述之豐厚,遠非我們所能想像,遺珠之憾一直存在。
  • 李長聲:谷崎潤一郎、鮑耀明、周作人的異國友誼
    周作人在《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達》一文中有言:「谷崎潤一郎是東京大學出身。也同永井荷風一派,更帶點頹廢派氣息。《刺青》《惡魔》等都是名篇,可以看出他的特色」。」這番話完全是文學史式評價,無關乎個人好惡取向。周作人也寫到谷崎的小說《武州公秘話》,說:「谷崎的意思是在寫武州公的性的他虐狂,這裡只是說他那變態的起源,但是我看了卻是覺得另外有意思,因為我所注意的是裝飾首級中的文化。」
  • 受虐狂與虐待狂的完美遇見:周作人與羽太信子
    作人之文雅,信子之世俗;作人之才情,信子之粗鄙;作人之隨和,信子之專制……如此截然相反的兩個人,竟然一個牽一個鼻子,安安眈眈走了一生。也許,僅從婚姻角度說,這是一場受虐狂與虐待狂的完美遇見,是一個重症依賴症病人與嚴重掌控欲患者的絕佳組合。不想為周作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到民族的罪人的墮落再作哀嘆之語,一切自有歷史公論。
  • 周作人最後22年的小資掙扎
    此時,手中捧著的這本《周作人的最後22年》終於翻到最後一頁,闔上書,思想的車輪卻依然滾滾向前,推動著指尖在鍵盤上敲打,試圖,要為那個時代的他,訴說點什麼。之前對於周先生的了解,僅限於他是魯迅先生的二弟,且稍稍知道的關於他的傳聞,不過是個「大漢奸」,是個在思想上與魯迅先生背道而馳,兄弟間反目成仇的人而已。
  • 中國兒童文學的歷史與發展,五四運動是分水嶺,周作人功不可沒
    在《山海經》《淮南子》《楚辭》等歷史著作中,記載了很多反應遠古人類生活的作品。比如我們熟悉的《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等。這些神話傳說,不僅給後來的兒童文學發展帶來深遠影響,而且也成為了兒童文學中的民族瑰寶。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深刻的思想性、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精神以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和濃鬱的幻想色彩,直接為後世的兒童文學所繼承。
  • 周作人「附逆」成就譯者生涯 獄中重新開始翻譯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重新「打撈」周作人  11卷、7000頁的《周作人譯文全集》將作為「譯人」的周作人重新還原。這一次是周作人譯文的原貌與全貌。編者打磨掉當時時代的局限與遮蔽,讓周作人的思想與觀點得以真切呈現  本刊記者/萬佳歡  直到現在,周作人仍是一個毀譽參半的歷史人物。但無論怎樣,他在翻譯領域的成就恐怕要被許多研究者重新評判。11大卷、總計7000餘頁的《周作人譯文全集》將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版。
  • 周作人:草木蟲魚
    什麼嗟嘆啦,詠歌啦,手舞足蹈啦的把戲,多少可以發表自己的情意,但是到了成為藝術再給人家去看的時候,恐怕就要發生了好些的變動與間隔,所留存的也就是很微末了。闢歷似的大喝一聲,或一棍打去,或一句幹矢橛,直截地使人家豁然開悟,這在對方固然也需要相當的感受性,不能輕易發生效力,但這辦法的精義實在是極對的,差不多可以說是最高理想的藝術。不過在事實上藝術還著實有志未逮,或者只是音樂有點這樣的意味,纏縛在文字語言裡的文學雖然拿出什麼象徵等物事來在那裡掙扎,也總還追隨不上。密宗派的人單是結印念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幾句話,看去毫無意義,實在含有極大力量。
  • 周作人譯文《枕草》單行本面世 最早翻譯始於1923年
    原文標題:20萬字譯文中有6萬為注釋日前,世紀文景從11卷《周作人譯文全集》中推出《枕草子》單行本。「春天是破曉的時候最好。漸漸發白的山頂,有點亮了起來,紫色雲彩微細橫在那裡,這是很有意思的。」書中流傳最廣的一句話,令日本平安時期斑駁風俗世相呈現於千年後的讀者眼前。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當然,評論者幾乎都是對魯迅先生的讚美之詞。在魯迅的才華得到社會的認可之時,人們對於周家是很羨慕的。魯迅姓周,原名周樹人,他還有二個弟弟,其中大弟弟叫周作人,小弟弟叫周建人。其時,周作人在北京大學做教授,也是一位大學者,大散文家、大評論家。而且,周作人和哥哥魯迅一樣,也在新文化運動的陣營裡,一直為新文化運動在搖旗吶喊。
  • 金一南:周作人怎麼成了骨頭最軟的人,不要當文天祥就要當漢奸嗎
    但他的弟弟周作人,雖然也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亦是著作等身。可在品行上,卻有大虧。在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時,他沒有選擇撤離北平,還甘心擔任了日本人給的偽職。 而當抗日戰爭結束時,這樣的行逕自然也讓他身陷囹圄。
  • 周作人|記憶裡的冬天,是炒慄子的味道
    文人中的吃客大有人在,前有梁實秋,後有汪曾祺,各有各的特質,但兼顧飲食之道與學問之內裡的唯有周作人。周作人對於美食的鐘愛,源自故鄉,貫穿南北,在他看來,「看一地方的生活特色,食品很重要,不但是日常飯粥,即點心,以至閒食,亦均有意義」。
  • FAENZA法恩莎:以藝術之名營造生活
    創作者將藝術追求融入到日常的器物中,使家居空間與藝術創作漸漸密不可分。  這也成為了FAENZA法恩莎的靈感 起源。 「一半藝術,一半生活」 ,這不僅僅是一種品牌主張,也蘊含一種生活態度:人有權利去追求藝術的生活。
  • 周作人:談酒丨賞讀
    談酒周作人這個年頭兒,喝酒倒是很有意思的。我雖是京兆人,卻生長在東南的海邊,是出產酒的有名地方。串筒略如倒寫的凸字,上下部如一與三之比,以洋鐵為之,無蓋無嘴,可倒而不可篩,據好酒家說酒以倒為正宗,篩出來的不大好吃。唯酒保好於量酒之前先「蕩」(置水於器內,播蕩而洗滌之謂)串筒,蕩後往往將清水之一部分留在筒內,客嫌酒淡,常起爭執,故喝酒老手必先戒堂倌以勿蕩串筒,並監視其量好放在溫酒架上。能飲者多索竹葉青,通稱曰「本色」,「元紅」系狀元紅之略,則著色者,唯外行人喜飲之。
  • 周作人:阿長的結局
    關於前回的事,還有補充說明之必要。那一次看戲接連兩天,共有兩隻大船,男人的一隻裡的人名已見於日記,那女人坐的一隻船還要大些,魯老太太之外,有謙少奶奶和她的姑藍太太,她家的茹媽及其女毛姑,藍太太的內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