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國有句俗語叫「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比喻的是即便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也會在品德、能力上各有不同。
而在我國的近現代史上,便同樣有著這樣的兄弟組合。他們俱有才名,然而其品行上卻是高下立判。一位被稱做「骨頭是最硬的,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備受後人讚頌,而另一個卻在民族危亡之際甘當了漢奸,成為了「骨頭最軟」的一類人。
他們便是魯迅先生與其弟弟周作人。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自不用贅述,這位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面對民族危亡的局面發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一部部的著作,如《狂人日記》、《朝花夕拾》、《且介亭雜文》等影響深遠,也成為了後人耳熟能詳的作品。
但他的弟弟周作人,雖然也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亦是著作等身。可在品行上,卻有大虧。在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時,他沒有選擇撤離北平,還甘心擔任了日本人給的偽職。
而當抗日戰爭結束時,這樣的行逕自然也讓他身陷囹圄。而即便是此時,當一眾同仁前去探視他,問他為何要做這等糊塗之事時,他仍大閆燦燦的說到:就是死了許多文天祥又何補於事呢?我不希望中國再出文天祥。
這等言語,也不禁讓我們反問一句:不當文天祥就一定要當漢奸嗎?對此,我國的戰略專家、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將軍也是直言不諱的發出了這等詰問,並以他為何成為骨頭最軟的人作為反例,做了主題演講,還將這個故事編入了他的著作《為什麼是中國》之中。
周作人的功過是非
周作人,1885年生於浙江紹興。在三味書屋之中他接受了傳統的漢學教育,16歲時受到國內新學風潮的影響,他便進入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學習。
聰穎的他,也正是在這期間學習了大量的英文,並在畢業後考取了官費留學生名額。也正是藉由此,他與兄長魯迅等人踏上了日本之旅。
在日本期間,他不僅攻讀了海軍技術, 還學習了包括日語、希臘文等眾多的外語語種。在日本的這五年時間也成為了他知識累積的重要階段。而在回到國內之後,他又先後轉任各地教職。
時間來到1917年他成為了北京大學的一名編纂,繼而在次年出任教授之職。而在當時的中國,一股新文化的熱潮也正在逐漸開啟。作為一名站在時代前沿的文人,他也並沒有退縮。
他不僅在新文化運動期間成為了《新青年》的作者,還擔任了新潮社的主任編輯。即便是在五四運動之後,他也仍舊作為文學研究會的重要一員,積極投身於其中,可以說此時的周作人,是如同兄長魯迅一般的錚錚鐵骨文人。
但是,人是會變的。就在1937年7月7日日本人藉口發動了盧溝橋事變,而這也標誌著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啟,當時的中國國貧民弱,民族危矣,面對這樣的局勢抗日也成為了民族的呼聲。
而北京大學也決定撤出北平,彼時的周作人卻選擇了留校。至於其留校的緣由,在北大校長蔣夢璘的回憶錄中,提及乃是他授意,當然是走是留這也本是個人選擇而已,我們無從指摘。
可就在這之後,周作人的做法卻令人大跌眼鏡。在隨後,這個飽讀經綸之士卻在日本人的勸說之下,出任了偽職,充當起了粉飾侵略的馬前卒。他的職務也從北京大學的文學院院長到教育總署督辦、會長等不斷「擢升」。
但是,這樣的升遷換來的必然是唾棄與罵名。而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他也被國民政府逮捕,隨後又被判刑,關押於老虎橋監獄。
彼時周作人的眾多朋友也紛紛為他開脫求情,俞平伯甚至還專門求胡適說情。按道理說,當時的他應該十分悔恨才是,可就在面對好友探視時他卻說出了:「就是死了許多文天祥又何補於事呢?我不希望中國再出文天祥」這等言論。
坦白講,對於成為文天祥這等民族英雄,我們並不能做強制要求,但對於不成為漢奸我們卻完全可以做到,到了此時周作人仍未認識到錯誤,也令人憤慨。
周作人為何選擇了當漢奸?金一南一針見血
他為什麼會成為了骨頭最軟的人呢?周作人的同仁鄭振鐸說「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給了他不好的影響」。可是,作為一個文人,這樣的話語站的住腳嗎?將這等事,諉於一個女子顯然也難以服眾。
而在這一點上,作為一個敢於直言的將軍金一南卻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原因所在。
他說:在當時山河破碎的時代背景之下,平民百姓苦不堪言,而這些代表著「精英階層」的民國政府高官、知識分子們,卻在醜陋的政治演繹中出現了集團性的精神沉淪、人格沉淪。他們眼中氣節、擔當不過是空話而已,只有利益、權位才是最重要的。
談及周作人時,金一南將軍還特意的提及了華北偽政府首腦王克敏,這位竟能將早日投降日本算作政治資歷,甚者還用這個來壓汪精衛之流,也當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小結
事實上,我們縱觀歷史就會發現問題所在。不僅僅是抗日戰爭時期,即便是在宋朝末年、明朝末年,我們都可以清晰的發現在當時的投降勢力之中,都是呈現了明顯的集團性特點。
而在這些人身上,也都有著為人所不齒的假仁假義。當然,我們並不奢求每個人都如同文天祥一般能夠「留取丹心照汗青」殺身成仁,但至少愛國之心應該是每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基本素質。
那麼要如何培養這種素質呢?那就必須做到知史、讀史、懂史、修身。在這一點上,作為著名的戰略專家金一南將軍的工作可以說卓有成效。在多年以前他便出版了介紹中國近代史的《苦難輝煌》用以教誨青少年了解歷史,並堅定信念;而在今年金一南將軍的新書《為什麼是中國》也與廣大讀者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