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音樂的三要素——也談古典音樂賞析(二)

2021-02-22 冬之光

這一系列的文章我著實是出於無償的好心和分享,寫得我也是頭髮掉一把;還請大家體恤我的辛勞,多多愛護我的文章,抵制任何形式的抄襲,尊重原創保護版權。拜謝~

照例放首看文的背景音樂,巴赫的《帕蒂塔》(又稱德國組曲)升B大調第一組曲(BWV825)第一首:序曲(J.S.Bach, Partita No.1, B-flat,BWV 825,1.Prelude),演奏者:席夫(Andras Schiff),時長:2分鐘。

關於西方音樂的發源,我們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的關於音高按弦長比例構成諧和音程(看不懂的請搜索「琴弦實驗」),奠定了西方音樂理論的基石。而我們今天說的古典音樂,通常指的是從16世紀之後到20世紀初的西方嚴肅音樂。在說西方音樂史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介紹一些基礎的音樂知識。

下面這張圖相對全面地概括了音樂的構成要素,其中最基本就是那三個圈:Time, Frequency, Dynamic (時間,頻率和動態/強弱變化)。直譯聽起來有點抽象,其實都不難理解。

時間Time

音樂在時間上的組織,叫做節奏(Rhythm。其中主要涵蓋速度(Tempo)和節拍(Meter。在五線譜中的速度通常是用義大利語標記的,我做了一個簡單的對應表格,常見的速度標記大家可以對號入座:

五線譜標記

英文

中文

對應1分鐘節拍*

Largo

labored (slow)

莊嚴地;廣板

40-65

Adagio

slow

緩慢地;柔板/慢板

66-75

Andante

steady walking tempo

行進般地;行板

76-107

Moderato

moderate

中等速度地;中板

90-115

Allegretto

moderately fast

稍快地;小快板

104-112

Allegro

fast

快速地;快板

120-167

Presto

very fast

非常快地;急板

168-200

* 關於這些速度標記對應的每分鐘節拍(bpm)各個版本說法不一,我參考了英文教材和wiki百科等的說法,做了一個自認為相對合理的 「綜合」 。注意計數法是以一個四分音符時長為一拍。

這些速度標記非常重要。其一,從樂曲本身來說,你可以從速度就知道它是一首快節奏的或慢節奏/偏抒情的曲子。其二,由於大部分古典音樂都是非標題音樂,精確定義一個曲子通常需要靠作曲家+曲式+作品編號/序號+調性+樂章+速度標記,這也是我們在看CD封面曲目和上網搜特定曲子的關鍵詞。比如,莫扎特第三號鋼琴奏鳴曲降B大調K.281第一樂章:快板(Mozart Piano Sonata No.3 in B-flat, K.281, 1. Allegro)。這才是準確的關於一首曲子名字。為什麼我經常詬病網易雲音樂並不適合聽古典音樂,而QQ音樂相對好很多,豆瓣FM也做得不錯,也是在於,前者關於曲目名稱經常丟三落四,非常不準確。比如一套某大師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集,從第一首到最後一首的標題都只有:1,Allegro,2,Andante……50,Andante,51,Presto……這時候內心簡直無數個XX馬奔過,拜託你也告訴我作品編號或者序號吧?標題如果只有速度標記,約等於什麼都沒說,根本沒法定位曲目。因為大多數奏鳴曲三樂章都是快板-慢板-快板這種模式。

非標題音樂也很好理解。《茉莉花》是標題音樂,因為一提名字大家都知道這是哪首歌,標題和曲目一一對應,幾乎沒有重名;奏鳴曲,夜曲,交響曲這樣的屬於非標題音樂,因為有很多人在這種曲式規範下創作,需要其它信息輔助我們才能知道說的是哪首曲子。貝多芬光鋼琴奏鳴曲就寫了32首,小提琴奏鳴曲也有10首,也就是說,至少需要定位「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序號/編號+第X樂章」,才能找到相應曲子。

速度標的是一個大致範圍,這也好理解,我們常人不藉助節拍器很難做出精確的速度反應。比如tempo=130,讓你一分鐘拍手130下,一拍6/13秒,你能憑空想像這一拍是多長嗎?——絕大多數人做不到。但這世上有一種極罕見的天賦,叫做絕對速度。意思就是人工節拍器。你喊速度96,對方就能給你1分鐘(接近)均勻地打96拍。已逝的大指揮家馬澤爾(Lorin Maazel)據(ba)說(gua)就具有絕對速度。那對成為指揮家真是絕佳天賦之一吶。

使用這些速度標記有時候還會加一定的修飾語,用來更加形象地,準確地表達速度。比如assai-非常,conbrio-有活力地,nontanto-不多地,poco a poco-逐步地,Vivace-活潑地等等。這類詞可以在出現時再上網搜索含義,看多了就知道了。

除此之外樂譜上可能還會有臨時的變速標記。比如Accelerando-漸快(縮寫為accel.),Ritardando-漸慢(縮寫為rit.或ritard.)等,還有一個我們需要知道的詞,叫Rubato-自由速度,彈性速度發揮。Rubato在實踐中非常考驗演奏者的審美和對作品理解。像蕭邦的作品中,就常有大量的Rubato。

節拍用於表現固定單位時值和強弱規律。節拍號常以分數的形式出現在樂譜上,上方數字(分子)表示每小節的拍數,下方數字(分母)表示每拍的時值。它可簡單劃分為單拍子(Simple Meter)和復拍子(Compound Meter。單拍子是一小節內每一個律動都被均分為二等分的節拍,比如2/4拍表示以4分音符(音符時值稍後會講到)為1拍,每小節有 2 拍,以此類推3/4。復拍子是指每小節均分為三等分的節拍,其拍號的分子是3的倍數,比如6/8,9/8等。節拍號分子為6的通常也成為復二拍子,分子為9的稱復三拍子,以此類推。在這個定義上,國內外也是存在分歧的。依照定義的不同,分歧點主要在4/4拍究竟算單拍還是復拍上。我沿用的是《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的定義,如果不好理解,大家也可以搜索看看別的說法。稍微提一下混合節拍(Polymeter,比如5/4拍,可以看作是有2/4+3/4拍組合成的。復節拍下每小節的長度不同,但因為拍子是穩定的,所以拍號變化並不影響速度。舉個例子,放一段根紅苗正的《白毛女》選段,開頭就是:

強弱規律上,二拍子是強弱交替,三拍子是強,弱,弱;四拍子是強、弱、次強、弱;而六拍子是強、弱、弱、次強、弱、弱。所以,不難理解,3/4和6/8拍雖然它們每小節的總時值相等,但不能理解為同種節拍。原因在於重拍位置的不同。

古典音樂發展後期,到20世紀初,節拍變換和非對稱節奏的使用愈發普遍,這也造成了觀眾們在聽覺上的衝擊。想要體驗一下此類音樂的,可以去找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來聽(Igor Stravinsky,The Rite of Spring),非常偉大的革新作品,在巴黎首演時候被噴得很慘。

最後再說一下音符的時值(Note value。它在樂譜中用來表達各音符之間的相對持續時間。與音符時值持續相等時間的無聲狀態,則是由各種不同的休止符(Rest來表達。五線譜記譜法下,一個音符分為符頭,符杆和符尾。如果只有符頭,且空心,這是時值最長的,叫全音符。有符杆和符頭,且符頭空心的,叫二分音符。它的時值是全音符的一半。符頭實心+符杆的是四分音符,時值為二分音符一半。再往後通常來說,符尾越多,時值越短。比如,有一個符尾的是八分音符,兩個的是十六分音符,三個則是三十二分音符。感謝Google和百度圖片,大大減輕了我描述的負擔,具體說明見下圖。

這一部分的結尾,我放一首在節奏方面很有代表性的曲子供大家參考,蕭邦的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作品編號Op.66(外文標題見音頻抬頭,是英語的。QQ音樂這曲目名稱,做得甚是完整規範,深得我心吶),來自偉大的鋼琴家馬加洛夫(Nikita Magaloff)。

簡要分析一下這首曲子的節奏方面。基本速度Allegro agitato(激動的快板),速度區間應該在每分鐘140-160;2/2拍。整首曲子以主題-中部-再現部結構呈現。中部的節奏和前後有明顯的區別,它是4/4拍的Largo(行板),約每分鐘50-70。其優美如歌的抒情旋律與主題和再現部的激越不安形成鮮明對比,造成了全曲情緒上由不安-惆悵-激烈的過度。樂譜中多處出現變速提示,如poco rit. (逐步地減速)和poco cresc.(逐步地加速),造成聽覺上我們非常直觀地感受是曲子的旋律流動性很強。即興曲這種曲式本身受限較少,也讓作品有一種衝破規則和節奏,隨意而為的感覺。在蕭邦的4首即興曲當中,幻想即興曲是最有名的,相信不少人都聽過並且為它優美的旋律所吸引;其實在這首作品中,節奏速度的巧妙運用是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的,強有力的音樂情感表達。演奏這首曲子時在節奏上有一個難點,在主題和再現部的高低聲部,就是從曲子開頭起,採用的是4對3,8對6的節奏。有多難呢?想像一下在你左手均勻拍3下的期間,右手均勻拍4下。左手均勻彈6個音的時候,右手要均勻彈出8個音。如何將這種節奏行雲流水地彈出來,這對演奏者的節奏敏感度要求就很高了。我放一段開頭的譜例,大家隨意看看就好:)

頻率Frequency

頻率是聲音的物理特性。頻率決定音高(Pitch。物體振動的快,發出聲音的音調就高。振動的慢,發出聲音的音調就低。不同音高的組合產生了旋律(Melody。這裡我們需要知道一個概念,叫做「標準音高」。絕大多數樂器演奏中央C上的A音符(也就是la音)基頻皆為440赫茲,這個A=440Hz通常被稱作標準音高。所以用來找調的音叉用的自然是標準音高A音。在樂隊上臺之後演出之前,他們會進行一個最後的調音(管弦樂器都需要經常性地調音校準)。其基準就是這個A音。在舞臺上有鋼琴的時候,通常由樂隊的首席小提琴到鋼琴前彈這個A音,然後滿場樂手就開始就著那個音找調;如果沒有鋼琴在場,那通常由首席小提琴拉出他琴上的A弦的空弦。曾幾何時,剛開始聽現場音樂會的無知的我以為他們是在找中央C調,也就是do音,汗。希望各位讀者看過這篇科普後就不要這麼無知了。關於標準音高的統一性補充一句,據我所知,很多專業人士和樂團傾向於用A=442Hz作為標準音高。

就人的聽覺層面來說,音高有絕對音高(Absolute Pitch/Perfect Pitch)和相對音高(Relative Pitch之分。絕對音高指具有對聲音的實際音高的感受能力,比如在鋼琴上任意給出一個音,擁有絕對音高的人可以準確地告訴你這是A音還是降B;聽一組和弦音也是,可以給出準確的音名(比如C-E-G)和唱名(比如do-mi-so);給她/她一張譜子,唱降A調的歌曲,其唱出的音高可以跟鋼琴上降A調完美呼應。這種聽覺適用於任何樂器。通常先天具有絕對音高的人被認為是有音樂天賦的(老天爺賞飯吃)。莫扎特不僅是天生有絕對音高,而且這種絕對音高達到了非常極致的程度。就是在他耳朵裡任何聲音都是有音高的,對於小提琴上調弦的一丁點偏差,他都很難忍受(當天才也很辛苦的)。一般人如果不藉助輔助工具,聽不出一根琴弦音是否跑調了,有絕對音高的人對此的敏感度就遠超常人。這種音高可以經過長期專業訓練習得,但如果天生就有,確實是學音樂的一大利器。拉弦樂的人往往都是有絕對音高的。我們大多數人,是無法在拿到譜的時候就知道A的音高,但是如果有人在鋼琴上給你一個A音,大部分人就可以前後推斷出其它音怎麼唱了。這叫做相對音高。它是利用已知的一個音推斷出另一個音的感覺。已知la(A),就知道xi(B)的音高,do(C)的音高,如果推得準,也算是有正常範圍的樂感。如果這個通常都推不準,那有可能是屬於唱歌時「五音不全」的品類,就不要太勉強去從事音樂行業了。

一個音符在音階裡的相對音高可以利用調律系統(Intonation決定。關於五度相生律產生的七音階的原理,連同泛音理論,過於深入學術討論,感興趣的話請自行上網搜索。作為音樂愛好者,我們需要了解的是現在最常用的調律制,也就是十二平均律(Twelve-tone equal temperament。它是在五度律產生的七音階基礎上,將一個八度(從低音do到高音do)平均分成十二等份,每等分稱為半音,使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其操作是八度音的頻率分為十二等分,即是分為十二個等比級數,每個音的頻率為前一個音的2的12次方根(≈1.05946倍)。直到18世紀,十二平均律才成為通行的音樂理論基礎。鋼琴就是典型的十二平均律制的樂器。為什麼它很重要並且通用?我們只需要記住結論就行了:在十二平均律下,解決了五度律固有的矛盾,使得在同一件樂器上可以隨意移調。而沒有移調,古典音樂就難以有後世的發展。當然,現代流行音樂也是在十二平均律制下發展的。移調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流行歌曲在高潮重複部分會往上升高主旋律的曲調,用來增強音樂的氣勢和情緒表達。典型的比如Whitney Houston那首膾炙人口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在後半段的升調。在古典音樂中關於移調的處理就豐富太多了,意義也各有不同。

順帶一提,稍有常識的愛好者一定都知道,巴赫的《平均律鍵盤曲集》。這是巴赫創作的一組在全部二十四個大小調上的前奏曲(Prelude)與賦格(Fugue)。其實巴赫這套作品不是第一部使用所有調的作品,但它無疑是最有影響的一部。其德語原著叫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英文翻譯為The well-tempered Clavier。從英文翻譯可見,其實它並不是上一段中的「平均律」。若按德語直譯,應該和英文一樣,譯為「好的律制下的鋼琴曲集/鍵盤曲集」。但基於巴赫所希望的一種和諧的調律法,在平均律上得到了實現,這麼翻譯倒也可以理解。但是不要誤以為巴赫這套作品是用來調律的或者為十二平均律制寫的就好,我見過國內一些專業人士也搞不清楚這些的。

接下來一個重要概念,是調性(Tonality。這個定義也是眾說紛紜,我理解是包含兩方面:一是有組織的音高層級,也就是調式(Mode,二是圍繞一個主音(英:tonic/root;德:Tonika/ Grundton)建立起的關係體系。(德語wiki中對此的定義可以作個參考,也是表達了以上兩方面意思:Tonalität ist in der Musik ein Systemhierarchischer Tonhöhenbeziehungen, die auf einen Grundton(als „Zentrum「 einer Tonleiter) beziehungsweise eine Tonika (Zentrum einerTonart) bezogen sind.)

調式的直觀表達就是音階(Scale。音階可看作是以全音、半音以及其他音程順次排列的一串音高。我們熟悉的唱名do-re-mi-fa-sol-la-xi,其實描述的就是自然大調的音階。像C大調對應的音名,即音高的名稱,也請牢記:C-D-E-F-G-A-B。因為之後還會提到。

作為基本音階的C大調音階見下圖:

這裡需要簡單提一下五線譜怎麼看。簡譜雖然易學,但適用範圍實在太窄,只在單旋律和流行音樂的人聲音高範圍內適用,不建議聽音樂的大家依賴簡譜;五線譜雖然初看複雜,其實也不難。就是需要數格子,看多了就明白。記住在大調音階下,每個音間隔半行就好。以此類推,do到mi,中間差一行;一個C的八度音,從低音do-高音do中間差四行。高音譜號下,五線譜最下面兩根線中間的音,是鋼琴中央區的F(fa),第二根線和第三根線中間的音,就是我們上面提過的標準音高A(la)。那麼往上和往下是哪些,相信讀者可以自己推理了。我從網上找了張簡譜和五線譜音階對應鋼琴鍵盤位置的圖(可以點擊圖片放大看),我覺得是比較一目了然的了。上面那條五線譜上的是高音譜號,下面用的是低音譜號,因為單用一個譜號來表達7個八度的音高,實在需要劃太多額外的線了。中音譜號有時也會用到,比如大提琴譜。它長得像個B字,就不細說了。

關於五線譜中升降號的問題:升降號都位於一個音符的左側,或者直接標註於高低音譜號右側,用來提示全曲的調式。升號#位於五線譜的具體哪根線上,就表示那個位置的音符需升半音;降號b則是在那個位置降半音。在五線譜一個小節內標註的升降號,有效性是那一小節內。小節線是樂譜上的一根貫穿5線的豎線。在高低音譜號上標註的升降號,表示對樂曲通篇有效。還有個還原符號,表示同一小節內,在之前被升/降的音恢復到升降前。舉個例子,下圖譜例中(a小調旋律小調音階)不是升降號的那兩個就是還原符:

從上圖的鋼琴鍵盤就可以看出,從do到xi對應的7音階全是白鍵,且循環往復,這是五度相生律產生的;而琴鍵上每一組鍵盤的5個黑鍵,可看作是在十二平均律制下被均勻分出的,新產生的5個音。而新產生的音都可以看作是用原7音階中的某個音升半音而得,即C#, D#, F#, G#, A#。由是,十二平均律的發明引入了半音音階(Chromatic Scale的建立。這12個音高的音階,每兩個音階之間差半個音。任何一個音高上均可建立半音音階。比如C大調半音音階:

在十二平均律下,新產生的5個音存在這樣的對應關係:C#=Db, D#=Eb, F#=Gb, G#=Ab, A#=Bb。見下圖所示。體現在鋼琴上,這些鍵是重合的。如果不採取平均律,從純律角度說,這些對應關係不是劃等號的,而是近似的;聽覺上也應該存在細微差別。

說了這麼多,我們終於可以粗淺地解答一個經常會被問到的問題:我們在樂曲名字中看到的E大調,降B小調是什麼?我在前面提到過自然大調(Major Scale),它由七個音符組成,包含五個全音(一個全音等於兩個半音)和兩個半音。這七個音符的音程模式定義為: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我上圖中放的鍵盤(兩組八度)示意圖上找找全音半音是怎麼算的。如下圖中的C大調所示,Do, Re, Mi, Sol, La可稱為全音,其餘可稱為半音。圖中圓弧表示相鄰兩個音的關係是全音,直角表示半音——大家不要頭疼,這個東西知道就行,不需要記的。

十二平均律下的12個音,每一個都可以按這種音高結構構建大調。比如E大調,就是從E(mi)音作為主音構建的調式:

再比如降G大調(降號比較多,大家可以用鋼琴類app慢慢找):

有大調,也存在對應的小調。小調的產生原理需要用到音程,音級等複雜概念,建議大家有興趣了解的自行搜索,擴展閱讀樂理相關書籍。自然小調音階的音程模式是: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小調式的基本性質是不穩定,在作曲時常被用作為大調式增加色彩的途徑。C大調對應的小調是A,E大調對應的是C,那麼CDEFGAB調,大家知道怎麼找小調了吧?往回數2個。和聲小調跟旋律小調不多說,對於愛好者而言,除非是自己要演奏樂器,或者做曲式分析才用得上。下圖是C大調的對應a小調的音階:

關於調性方面的樂理,是作曲跟和聲理論的基礎。我所知得也有限,如果讀者有心深入了解,首先要明白,這個領域是難以自學的,不僅需要看相關專業書籍,比如Kostka的《調性和聲及20世紀音樂》,而且需要請教專業的樂理老師。所以更多相關問題還是留給作曲系的朋友來答疑吧。:)

 

我們作為愛好者,知道樂曲的調式有什麼用呢?這個問題的回答大抵會涉及到調性色彩。通常認為,大調是明亮的,適合寫歡快、抒情、溫暖的曲子;小調是憂鬱的,多用以表達負面的情感,比如來表達悲傷、陰沉等情感。有些音樂家認為,24大小調分別有各自的色彩,其中代表人物比如斯克裡亞賓(Scriabin)和梅西安(Messian),什麼C大調是純潔的白色,D大調是活力的綠色等等。早在18世紀一位德國詩人Christian Schubart在他的一部小冊子「Ideenzu einer Aesthetik der Tonkunst」(《關於音樂美學的看法》,1785年)裡就描述了他對24大小調的色彩的感受。個人覺得,以上提到這幾個人恐怕都自帶聯覺(synesthesia),屬於極罕見人群。大小調的通用色彩尚可理解,但24大小調單個的……每個人對音樂的敏感程度不同,這種對於音樂色彩的通感還是很難達成統一(玄學)。不瞞大家,當我被人問c小調有什麼色彩時,我一時間也是懵逼的。但敏感而情感豐富的聽眾,也許就不一樣了。可知的情況是,在一些調式上,部分作曲家會有一個共識,認為它更適合表達什麼類型的音樂,比如公認的明亮的D大調,和常用於描寫田園曲的F大調;每個作曲家在表達自己特定情緒時,會有傾向性地選擇特定調式。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比較一下自己喜歡的作曲家在這方面是如何選擇的。:)

動態/強弱變化Dynamic

Dynamic就是指音樂中的強弱變化,聽覺上表現為聲音的大小。強弱的對比使得音樂具有流動性,起伏高低,也是反應音樂情感的主要途徑之一。強弱符號也需要在樂譜上非常清楚地標註。依然是義大利語:

強弱標記

簡稱/符號

含義

pianissimo

pp

極弱

piano

p

mezzo-piano

mp

中弱

mezzo-forte

mf

中強

forte

f

fortissimo

ff

極強

Crescendo

cresc. 或用向右開口的「<」表示漸強

漸強

Diminuendo  (or decrescendo)

dim. / decresc.或用向左開口的「>」表示漸弱

漸弱

Accent

重音(標註於單個音符上方)

 

一個簡單的例子:

在第一小節裡,起頭情緒是中強mf,第一個音la開始,升sol-la兩個音漸強,到do的時候達到強音,然後由do轉xi時漸弱。在一個小節裡情緒已經轉了這麼幾下,如果篇幅再放長一點,那可真是「千迴百轉」的寫照了。之前放的蕭邦《幻想即興曲》樂譜裡也有很多常用的強弱記號,大家有空可以仔細研究下。

有一個比較不成文的規矩,是上行音階走向(由低音到高音)時候漸強,下行音階時候漸弱。顫音長的時候也是漸強到漸弱。我可以放一個簡單的莫扎特奏鳴曲做示範,第15號C大調鋼琴奏鳴曲(K.545)第一樂章,開頭就有很多上行下行音階,大家感受一下漸強漸弱帶來的情緒:

 

結語

這一篇文章信息量很大,諸位看官需要慢慢消化。如果這些基本的概念都弄清楚,五線譜也能看懂一些,相信不止是對了解古典音樂,包括聽流行音樂,也會是有幫助的。在之後幾期的文章中,出於介紹的需要,我會放一些譜例,或者音頻。這一篇裡介紹的重點,包括五線譜,會成為理解後續文章的基礎。關於這一系列文章的參考書目,我會集中放在最後一期上說明。

我在文章中會標註一些對應的英文名詞和外文名字。因為了解外文名詞對于欣賞古典音樂是必要的,畢竟作曲家、演奏家基本都是外國人,整個音樂體系也是從歐洲傳播開來。我見過一些音樂專業的學生,到出國留學時都只知道「拉赫瑪尼諾夫」而不認得 「Rachmaninoff」,中文和外文對不上號,手上功夫了得,卻對音樂和文化缺乏深層次理解,跟教授聊不出幾句話,真的很悲哀。這大概也是拜很多翻譯書籍從來不提示專有名詞的原文,以及不聽CD所賜吧。

不是我在吹捧聽CD的逼格,而是倘若一個人接觸CD多了,就會自然地注意到古典音樂CD上通常會用到至少3種語言來描述曲目:德語,英語,法語。歌劇的話有時還會用義大利語。所以很多外文名詞都是看多了就知道的。當然在音樂軟體流行的當下是情況不一樣了,那通常也是會放三種語言的一種來做曲目標題。音樂app上也不會像CD封內那樣對演奏的作品,作曲家及演奏家做出簡要說明和導讀,導致那些靠音樂app上樂曲下方的評論來聽音樂的人更加不知所云。我一再強調嚴肅音樂欣賞的門檻,也是告訴大家,不要靠那些app上門外漢的感性發言或者看似懂一點的發言作為鑑賞的輔助手段。那是毫無幫助的,建議大家屏蔽所有評論。這一點Spotify做得甚好。聽音樂應該信賴自己的耳朵和感知,儘量不受他人言論影響。真正輔助古典音樂欣賞的手段有且不限於,正確的音樂知識和看懂五線譜;了解音樂史,流派,作曲家和演奏家;儘可能深厚的文學藝術功底;藝術天賦和對樂器的熟悉。放在國內,我認為可以參考的評論,來自於:專業樂評人文章(如焦元溥)和音樂聖經,企鵝唱片指南這樣的書籍評論;豆瓣上關於古典音樂CD的部分評分和有一定年頭的評論(刨除分數虛高的李/朗/王等);曾經給我幫助很大但有效篇幅越來越稀少的《音樂愛好者》雜誌。

需要聲明一下,本人非音樂相關專業,文章中的介紹也主要是針對非音樂專業的愛好者。這意味著,我的介紹框架和側重點不一定與專業教科書重合,但這不意味著,我會流於表象地去娛樂大眾。雖然說單討論圈中八卦和「最XX」紀錄,我一樣可以寫得很有可讀性和趣味性;但在欣賞嚴肅音樂這事上,我還是更希望做一些真正有益於大眾認識的事。在提每個概念和專題時,我是站在愛樂者的角度思考,判斷什麼是作為愛好者有必要知道的,什麼是可以一帶而過的,什麼是容易誤解的,以及通過何種途徑在某一專題上擴展了解。就算大家以後和專業人士交流,也不會出現雞同鴨講,溝通無能的情況。就我所知,還在「盲人摸象」的音樂愛好者群體,人數著實不小。我希望,通過這些普及,能夠從以下三個方面幫到大家:一、讓大家脫離完全的音樂門外漢姿態;二、正確地認識音樂和了解古典音樂脈絡;三、培養儘可能好的音樂品味和審美。我雖本著儘可能的嚴謹求實態度去介紹,但個人能力畢竟有限,如文中還是出現了錯誤和遺漏,也歡迎專業人士和廣大讀者不吝指教。歡迎留言:)

總而言之,概念是枯燥的,幸好音樂是豐富多彩的。

 


版權聲明:本文系原創稿件,全文及配圖所有權利皆為署名冬之光的原作者所有。非商業用途轉載請標明出處,並保留冬之光公眾號信息及署名,必須與本文嚴格一致,不得擅自修改/替換/增減文字及圖片。除特別聲明和單獨授權,本公眾號一切內容禁止紙媒,即印刷於紙上的一切組織包括但不限於轉載、摘編的任何應用和衍生。商務合作轉載請聯繫冬之光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藍莓果音樂課堂——古典音樂賞析《動物狂歡節》!
    總有很多家長說,古典音樂很深奧,別說讓孩子去欣賞,大部分作品就連大人們也很難聽懂其中的含義。古典音樂欣賞真的就那麼難懂嗎?
  • 古典音樂作曲家也是懸疑小說家?DIGIX TALK為你揭秘音樂大師的創作...
    (原標題:古典音樂作曲家也是懸疑小說家?代博在DIGIX TALK演講中科普了這一音樂特點的由來:」佛教起源於印度,而佛教中一個很重要的哲學觀念就是人是有轉世的。對印度人來講,這輩子過完了轉一圈又回來了,再過下一輩子,所以印度人把時間看成一個循環的事物。「印度音樂歷史悠久,印度的哲學觀念直接影響了音樂的表現形態,造就了印度音樂的獨特旋律。創作古典音樂如同寫一部偵探小說?
  • 音樂藝術中心線上課堂 | 經典音樂賞析 音樂裡的春天之八
    音樂藝術中心線上課堂 | 經典音樂賞析 音樂裡的春天之八 2020-03-01 13: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線講座|古典音樂,悅耳動聽
    古典音樂似乎給人一種隆重端莊的刻板印象容易被年輕人疏遠今天帶你走進古典音樂的另一面聽古典音樂穿什麼?本課程旨在將殿堂經典推向穿T恤的大眾將古典音樂融入日常生活從了解音樂的構成要素開始走進每一天的巴赫學習將日子過成歌劇的莫扎特一窺貝多芬走過的軌跡感受李斯特的多面人生而陷入宿命的卡門霧中的勃拉姆斯,普契尼的歌劇這些都無疑將大幅提升學習者的欣賞能力和音樂素養
  • 《西方古典音樂》:鋼琴老師備課資料,古典音樂百科全書
    對大多數觀眾而言,如果前三個要求還比較容易滿足,第四個要求就勉為其難了。第四階梯列入這一階梯的,首先是大多數現代主義音樂作品。這種音樂打破了傳統音樂的基本法則,常常超越了人們的聽覺和音樂欣賞習慣,故而欣賞難度最大。如勳伯格的《被月光迷亂的皮埃羅》,刻畫的是一個精神錯亂者,她的歌聲怪異、夢魘一般地令人毛骨悚然。
  • 空靈天籟,梵我合一——瑜伽音樂賞析
    雖然很多輕音樂都可以被用作瑜伽音樂,但是最經典的瑜伽音樂當屬印度古典音樂中的Raga(拉格)音樂。聆聽印度經典瑜伽音樂或拜讚歌(Bhajan)有助於松馳緊張情緒、恢復寧靜平和的狀態。這種滋養身、心、靈的音樂體驗,只能享受卻難以言喻。         這裡貼出一首拉格音樂:心靈冥想。
  • 【周末賞析】那些能改變人生態度的古典音樂,絕對經典,值得收藏!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人生,但我們可以改變人生觀,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心境,我們無法調整環境來完全適應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調整態度來適應一切的環境。推薦曲目:1.《魔鬼的顫音》小提琴奏鳴曲。2.柯瑞主題變奏曲。     (12)裴高賴西(1710~1736):義大利作曲家。
  • 當古典音樂遇上義大利插畫,老母親的天空被點亮了
    動畫片中湯姆追逐傑瑞的配樂就用過這段音樂。 怎麼樣?這些古典樂的代表作會讓你感到枯燥無味、昏昏欲睡嗎? 不過,你要是覺得這就是西方古典音樂的全部那可就誤會大了。
  • 【焦元溥講座報名】誠品音樂大講堂:打開古典音樂的門
    關於這一點,如果你仍舊不能夠確信,仍舊在古典音樂的大門之前徘徊卻步,仍舊擔心自己「沒學過音樂」「不會欣賞、聽不懂古典樂」,那麼12月23日,平安夜前夕,在聖誕音樂會、新年音樂會即將接踵而至的日子裡,我們特別為各位準備了一場古典音樂的入門講座,主講人正是畢業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以古典音樂研究知名的臺灣學霸樂評人焦元溥。
  • 交響樂隊演奏的電影音樂算不算古典音樂
    或者說,現代古典音樂的主要創演陣地是電影和遊戲。在美國音樂界,這種觀點現在很流行。這就帶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需要判斷,電影和遊戲裡由交響樂隊演奏的這部分音樂,算不算古典音樂。著名電影音樂作曲家約翰·威廉士我的觀點是,為交響樂隊寫作的電影配樂,可以被認為是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但它們依然不是典型的古典音樂,也不屬於古典音樂的一個流派,稱它們為管弦樂作品比較恰當,本質上是「偶然音樂」(incidental music)。但事情沒有這樣簡單,這涉及古典音樂的學術定義。
  • 琥珀四重奏 古典音樂的「演講者」
    志同道合的戀人  琥珀四重奏的演奏成員有:第一小提琴寧方亮、第二小提琴蘇雅菁、特邀二提琴馬魏家、中提琴戚望和大提琴楊一晨。  在楊一晨看來,樂團成員之所以能達到高度默契,是因為他們擁有共同的夢想:「在2005年創團的時候,那會兒中國沒有職業的室內樂團,沒有職業的弦樂四重奏,在古典音樂裡,室內樂一直是中國的弱項。
  • 陳情令 關於音樂《不忘》和《無羈》的遐想
    #陳情令#在發表了一系列關於肖戰和王一博主演的古裝電視劇《陳情令》的音樂分析之後,眾多粉絲給我留言還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我摘抄了一些精彩的評論分享給大家:相關文章是:《陳情令》埋雪獨藏風華貌《不忘》歌詞解讀臥荻花月如霜《陳情令》主題曲《無羈》歌詞解讀臥荻花月如霜《陳情令
  • 我們該如何欣賞年輕人喜歡的音樂|古典音樂|歌曲|流行音樂|流行...
    今年的《樂隊夏天》有很多優秀的選手,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由三個看動畫片長大的90後集結而成,把二次元和重型音樂結合的「二次元核宅風」——Hyper Slash超級斬樂隊。但顯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賞這種風格的音樂,比如在電視機前被「嚇」到的你。難道真的是因為我們年紀大了,所以無法欣賞年輕人的音樂了嗎?  音樂在生活中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音樂作為一種情緒語言,還具有社會交流的意義,對於青少年來講,聽什麼類型的音樂是其自我認同感中的一部分。選擇的音樂類型不僅反映了我們的審美,也是一個與音樂互動的過程。
  • 電影中耳熟能詳的古典音樂
    隨著各種大眾傳媒形式的不斷擴大,許多電影、電視節目和商業廣告都在其配樂中不斷地加入了古典音樂。並且隨著人們對古典音樂越來越熟悉,自然而然地,他們尋找和發現某一經典作品的欲望就會增加。然而問題是,許多人不知道任何經典片段的名字或作曲家。
  • 謎一樣的印度古典音樂
    說它是謎一般,並非是它不被人了解,而是印度音樂給人帶來的一種遊移神秘、難以捉摸的感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之前爆火的《我在東北玩泥巴》,雖然這不是一首印度古典音樂,但是印度許多流行音樂或輕音樂都是基於印度古典音樂而來的。
  • 沒有音樂知識基礎 如何學習欣賞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的欣賞一般來說是有兩種思路的,一種是從感性上去體會,一種是欣賞它的理性美。音樂欣賞如同理解一篇文章一樣,準確理解音樂的前提,也要了解作曲家的時代背景、作曲流派、人生經歷等,會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有很大幫助。
  • 藝術雲班會,音樂「無需」懂
    生活中,我們常將古典藝術比作為「陳年佳釀」,正因其底蘊深厚,故不似流行文化般受眾龐大。實際上,如若我們追溯古典文化的源頭,我們會發現,當羅馬人在全面吸收古希臘文化時就曾賦予它以典範的含義,以其典範楷模和啟迪之功而成為近現代西方文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 歌手這樣做,與流行音樂完美融合,古典音樂也可以做到被大眾喜愛
    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之間的結合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了,比如說SHE的一首《不想長大》就是非常鮮明的例子,在這首歌曲中,就充滿了非常濃厚的莫扎特氣息,這首作品副歌部分直接運用莫扎特的第 40 號交響曲中最為人熟知的主題作為副歌的旋律,間奏加入了大量的古典氣息,仿佛聽到了與命運作鬥爭的成年人,整首歌曲氣勢恢宏。
  • 西方古典主義音樂——巴洛克時期鋼琴音樂的產生與特點
    18世紀中葉在西方音樂史上是一個由巴洛克藝術風格過渡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的時期。在這一階段中,最重要的事件當屬鋼琴這件樂器的誕生了。鋼琴的誕生對整個音樂史的發展是有很大貢獻的。從歷史年代來看,鋼琴的產生過程與主調音樂逐步發展和成熟的過程是非常一致的。
  • 學習樂理,系統了解音樂的第二要素——節奏
    前面的文章講過音樂的三要素分別是:旋律、節奏、和聲。那麼這篇文章詳細講解一下音樂的第二要素——節奏。節奏是什麼?節奏可以理解成是音樂的一種規則,這種規則是用來約束旋律的。音樂的節奏可以分為:節拍、音符、節奏型一、節拍節拍是指強拍和弱拍的組合規律,具體是指在樂譜中每一小節的音符總長度,常見的有2/4,3/4,4/4,6/8拍。前面三種拍號都是以四分音符為一拍,只是每小節的拍數不同,每小節有2拍、3拍和4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