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傍晚,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的副主任醫師肖紅豔剛做完四臺主動脈夾層腔內隔絕手術,在醫院洗完澡正準備回家時,他接到了院長的電話,得到了一個緊急任務: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與武漢亞心總醫院作為依託單位,要接管正在籌建中的武漢沌口方艙醫院。
這是自2月3日武漢市開始實施新冠病人分類救治以來,開放的第十家方艙醫院。取自「諾亞方舟」一詞的方艙醫院,由大型體育館等場所改造而來,集中隔離和治療輕症新冠病人。1月底武漢疫情以社區為中心的「居家隔離」政策,並未限制住輕症、疑似病人自我隔離,造成更多感染,定點醫院醫療資源已難堪重負,方艙因而橫空出世。
2月1日,院士王辰造訪武漢,提出「方艙醫院」概念,高層拍板,方艙醫院緊急開建,第一批4000張床位,僅29小時建設完成。
方艙醫院的試水,在2月中旬已得到較好的反饋。2月11日,最早收治病人的武昌方艙醫院已有一批病人出院。早期對方艙醫院的環境、條件諸多質疑、拒絕入艙的輕症患者,已慢慢接受方艙醫院。
肖紅豔即將入駐的沌口方艙醫院,是在外界對方艙相對認同的情況下建立的。即便如此,這家方艙醫院也像最早期建立的那批方艙一樣,經歷了初期的混亂、物資的匱乏,和社區銜接的衝突,以及患者的不滿。
幸運的是,它也經歷了同樣的轉折:方艙醫院的醫療資源最初很緊張,但通過有效運轉、疏導,使社會上新增病人越來越少,出方艙的病人越來越多,醫療資源後期迅速得到緩解。這是和1月底被越來越多的病人衝擊的定點醫院最不同的一點。
△ 開艙前的沌口方艙醫院 (受訪者供圖)
2月28日,在武漢舉行的新冠疫情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將「16家方艙醫院,13000多張開放床位」的建立,稱為「在醫療資源緊張、疫情擴散壓力下」極其正確、果斷的決定。
「一邊挖戰壕,一邊打阻擊戰「
1月底,核酸檢測放開;2月初,方艙醫院開建。一大批在1月份等不到核酸檢測,住不了醫院、在社區和醫院之間為尋求就醫到處流動的輕症病人,成為符合進入「方艙醫院「條件的病人。
獲得病人的認同,並不容易。最早的方艙開始收核酸陽性,沒有基礎疾病的輕症病人時,許多病人的首選還是定點醫院。
張一丹的父親被確診核酸陽性,雖然有肺氣腫等基礎疾病,還是被社區推薦進了方艙,但他是在等待醫院床位無望的情況下無奈去方艙的。短短幾天內建立的方艙,開始接收病人時基礎條件並不好,猶疑的病人不滿的情緒很容易被點燃。
據一位方艙醫院醫生回憶:「2月5號晚上第一次收病人,相當於一邊挖戰壕,一邊打阻擊戰。」 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在收病人當天,病人不滿意插板沒有電、食物和暖氣,情緒失控,護士安撫了很久。
半個月後建立的第十家方艙醫院——沌口方艙醫院位於武漢美安物流園,由原本的物流倉庫改造而成,醫院共設置996張床位,由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派駐團隊負責院級層面的管理和協調,負責整體規章制度、工作流程、物資匹配、環境創造和生活保障。
中央指導組則負責調動全國的醫生資源。具體的病人救治由五支醫療隊共同接管,五支醫療隊分別來自重慶、廣西、甘肅、黑龍江和內蒙古。每支醫療隊由20名醫生和80名護士組成,五支醫療隊的醫護人員共計500名。
接到任務的第二天,2月15日,肖紅豔和同事共計8人率先到了沌口方艙踩點,肖紅豔看到現場狀況之後,倒抽了一口涼氣:「那時僅僅完成了棚子的搭建和床的進場,床上的被褥用品都還是不夠的,當時醫護的進出通道設計也不太合理,網線、電線、水管、電話線、辦公用品這些都不齊全。更別提醫療設備了。」
「指揮部要求17日必須開艙接診」,這對於醫療隊而言,意味著籌備時間非常緊張。肖紅豔還記得當時開艙的慌亂,就在17日晚上方艙醫院正式開始收治病人之前的一分鐘,醫療隊員還在緊張地向艙內運送物資,主要是體溫計、血氧飽和度測試儀、血壓計這些最基礎的醫療物資,而吸氧機等醫療設備直到21日才出現在沌口方艙醫院,車載CT則是26日下午才到達沌口方艙。
兩小時內湧入500多位病人
2月5日,第五版診療指南的確診標準添加了CT影像的臨床診斷。2月12日,在新的確診標準實施後,武漢一天的確診人數暴增13436例。「應收盡收「是這個時期收治新冠病人的指導性原則。
2月18日,沌口方艙醫院開艙第二天即達到了入院高峰,兩個小時內湧入了500多位病號。進入方艙的患者由社區完成初篩後轉送至方艙,根據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發布的《方艙醫院工作手冊》,方艙醫院收治的是新型冠狀病毒確診患者,並須滿足以下入艙條件:
1,輕型、普通型。
2,有自主生活能力,可以自主行走。
3,無嚴重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惡性腫瘤、結構性肺病、肺心病以及免疫抑制人群等。
4,無精神疾患史。
5,靜息狀態下,指血氧飽和度>93%,呼吸頻率<30次/分。
6,需要特殊說明其他情況。
在實際收治過程中,各個社區先對病人做了初篩,但轉送的患者未必都符合標準。醫生在接受病人的過程中,發現一些病人有基礎心臟病、肺部系統疾病、腎功能差,還有的病人有精神分裂症和心理障礙,這些按照規定都不能收。
留給醫生篩查病人的時間很少,但基礎疾病一一排查,是非常耗費時間的事情。在收治病人高峰期,方艙醫院的大部分醫生最終有所妥協:「凡是有生活自理能力的,都收進來了。」如果一些病人方艙醫院不收,醫生會被問責:社區篩選的病人送到你方艙醫院門口了,為什麼又讓這個病人返回到社區?
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有少數病人被醫療隊識別並勸返。一類是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病人。有的坐著輪椅來的病人,方艙醫院就會勸返。方艙醫院醫生和護士的配置,決定了沒有人手照料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又沒有家屬陪護的病人。
另一類是社區實在無法安排定點醫院的住院床位問題,一些到了方艙,發現病人的血氧飽和度已經低於93%,達到重症標準的患者,方艙也不能收治,只能建議社區將其轉往定點醫院。
還有一種情況非常普遍,一些病人的病程持續很久,多達兩個月。之前做的核酸檢測多次陰性,肺部CT診斷結果也沒有太多異常,這種病人已達到臨床治癒標準,方艙醫院也不會接收。
讓肖紅豔感到頭疼的一種情況是,他遇到過不少口頭稱自己有兩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的患者,這樣的患者給醫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如果他說的是假話,我就相當於把一個可疑的病人放回去了。」所以碰到這種情況,肖紅豔和團隊的要求是,必須提供紙質的書面報告或者影像資料,而無法提供這樣的客觀資料依據的,則先收治入艙,待家屬或者社區發來能夠證明已經達到治癒出院標準的依據後,再準予出院。他認為,入院的一個關鍵標準是——寧可多收,不可錯放。
不同於傳統醫院,方艙醫院在收治病人的環節中,並不是一個信息完整的診療中樞,需要和多個部門合作,比如疫情防控指揮部、社區,以及定點醫院。
患者經過社區初篩進入方艙,大多只能口頭提供檢查結果,具體的報告需要定點醫院和社區提交給指揮部,再匯總至方艙。起初,肖紅豔只能收到一份份excel版的匯總名單,「這樣的信息太不正規了,也很有可能出錯,我們醫生需要看到詳細的醫院檢查報告,報告上應該有檢查結果、時間、患者信息和送審醫生、報告醫生的籤名。這才是最客觀的。」
從接手沌口方艙起,肖紅豔就在不斷向指揮部反映這個問題,直到開艙十多天後,武漢市只有兩個區可以做到提供完整的患者檢查報告。
一些方艙醫院因為收治病人篩選把關不嚴,有些病人入院後馬上轉成重症。張一丹父親所在的方艙醫院,剛開始那幾天,每天都有幾個病人,因為呼吸急促,病情加重,轉到定點醫院。當時讓他感到非常恐懼。
診療方案迭代,給落地執行造成困擾
剛開艙的兩天,沌口方艙醫院收治病人,依據的是第五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在該版方案中,湖北省的診斷標準中包括臨床診斷病例,也就是說,核酸檢測陰性但是CT影像陽性的患者,也需作為確診患者收治。
這個標準,在開艙的第三天,起變化了。
19日,武漢發布第六版診療方案,相較於第五版,最大的變化在於,取消了湖北省臨床診斷病例的標準,湖北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僅區分「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兩類情況。根據新版方案,兩次核酸檢測陰性但CT陽性的患者不再算作確診病例。「核酸檢測陰性、CT陽性的,到底該怎麼辦?」這成了方艙醫院醫生們以及社區工作人員普遍的疑問。對於沌口方艙這種於第六版更新前兩天剛剛收滿病人的方艙醫院來說,尤甚。
就在第六版診療方案發布當天,沌口方艙醫院的專家組討論一致認為,一種比較合理的調整方式是,根據患者的檢測結果做床位物理位置的調整,比如把核酸陰性和核酸陽性的患者相對分隔、CT陽性和CT陰性的患者也分別隔開。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並不是一件上帝視角般挪動棋盤上的棋子位置就能解決的事情。
首先要對近一千個患者進行身份識別,了解他們的核酸結果,然後調床,把A床的患者調到B床,儘管這是一個理想的操作方式,但沒有實際可操作性,最終未能實踐。
「每天要接到十幾個患者的投訴」
不同於肖紅豔平時工作的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方艙醫院作為一種戰時醫院,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都比較艱苦,而醫護人員進入方艙也需要全副武裝。「大家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和雙層手套,行動會比較緩慢,做任何事情在一定程度上都會有所妨礙。」
△ 來自微信公眾號「橘井雜談」
在方艙內,醫護人員的工作重點也和傳統醫院不盡相同。「大多數時候,我們要解決的是患者的生活問題,吃喝拉撒的問題,用藥反而倒不是那麼重要。」肖紅豔告訴八點健聞,按照現行的診療方案,方艙內的輕症患者主要是吃抗病毒藥和中成藥。
此前王辰院士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根據他的調研結果,方艙醫院由輕症轉重症的比例在2%~5%左右。「常常安慰」是方艙醫生角色的真實寫照。
一位廣東醫療隊的醫生在個人微信公眾號「橘井雜談」上記錄過這樣一段凌晨2點交班查房經歷:
夜已深,大部分病人已沉沉入睡,我們四人分成兩組,挨個走完差不多四百張病床,關注一下交班的幾個重點病號,一個小時便過去了。方艙裡面住的都是輕症的病人,查完房後處理的都是些瑣事,有病人覺得睡不著了,覺得血壓高了,覺得自己的病情加重了之類的,每每這些都是給病人先測量生命體徵,告訴他一切安好,不必太緊張。
嗯,總的來說,安慰勝於開藥;有些實在焦慮的,就給人把把脈,指著我胸口的字說:您看,我是中醫的,您的脈象四平八穩,槓槓的沒事。總的來說,安慰為主,開藥為輔。
比起2月初剛建設的方艙醫院,患者的接受度改善了許多,儘管如此,在沌口方艙醫院,每天也要接到十幾個患者的投訴。一開始,患者集中在生活起居類的投訴,當物質條件改善後,投訴的問題轉變為與診療相關的問題,醫護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什麼時候可以安排核酸檢測?」「什麼時候可以安排CT檢查?」
肖紅豔發現,艙內的患者對於診療方案的變化了如指掌,第六版方案更新後,每天早上查房時,更多的患者開始問這兩個問題。「對我們來講,一開始醫療資源和設備還是有限的,不能馬上滿足患者的要求。」肖紅豔說。
在方艙醫院的車載CT沒有到位之前,沌口方艙的解決方法是,把患者接到最近的武漢亞心總醫院做CT檢測。開艙的第三天,2月19日,管理人員實踐了這一流程,每天的CT檢查可以到60例,每20人一批,一位醫務人員管理,由通勤大巴接送患者往返方艙和醫院之間做CT檢查,往返一次需要一小時,一上午的時間做三批病人。醫護人員最擔心的病人在往返途中走失,這也是醫護人員最緊張的事情。
核酸檢測,主要由艙內的護士進行取樣,移交到艙外,由專人專車送至武漢的國家實驗室,每天固定下午一點之前送出全部樣本,12小時後大約凌晨一兩點,可以收到樣本的檢測結果。在肖紅豔看來,當時這個速度尚可接受,但不算最快。目前在沌口方艙,每天核酸檢測的名額已經從最初的90位增長到180位了。
大多數時候,艙內的醫護人員更像是患者們的管家,幫忙解決各種基本生活的困難。因為在匆忙間開艙的方艙,生活的基本保障都成問題,就連喝水也是個麻煩事兒。在沌口方艙醫院,配備的是辦公室常見的飲水機,「一桶水很快就沒有了,飲水機數量也不夠。」「有的年輕人願意喝礦泉水,一個人一天發幾瓶就能解決了。但有的患者就要喝熱水,可是熱水又不夠,加熱的速度也不夠。」
因此,醫護人員面臨著之前在醫院工作時沒有的挑戰,方艙醫院一天要消耗多少水,多少紙張,要用多少廁所?一天會產生多少生活垃圾和醫療廢?有沒有人運走?運走的流程是什麼樣子的,誰來運?最終面對這些問題的,還是艙內的醫護人員。
一線經驗是一道防線
按照輕症患者一般2周左右痊癒的周期,2月初陸續開建的方艙醫院已經迎來治癒出院潮,已有早期建立的方艙醫院病人出院完畢,實現閉艙。
張一丹的父親2月6日進入方艙醫院,當初他有些埋怨社區不負責任把他送進方艙,在2月11日他的感覺明顯好轉時,逐漸放心。
沌口方艙也已陸續有患者出院。2月26日及之前的幾天,沌口方艙每天大約有15人出院。從27日開始,出院的人數開始增多,以平均每天40-60人的速度出院。與此同時,幾乎沒有病人新增入院。「3月1日有60人出院,明天3月2日會有70人出院,截至3月1日,沌口方艙醫院還有700多人。」肖紅豔說道。
首批出艙的患者,是入艙時口頭稱兩次核酸檢測陰性、CT陰性的患者,當他們通過家人提供了當初檢查時的客觀資料後,可優先安排核酸檢測和CT檢查,若符合出院標準,即可出艙。
「有些想儘快出艙的患者不理解,還會投訴我們。但是我們必須要防止傳染源在沒有徹底治癒之前出院,這些患者還是必須要做核酸檢測和CT檢查。尤其是有些患者提供的報告可能是一個月前的,那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很大可能被感染。」
根據第六版診療方案,出院需要四個標準: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以及連續兩次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
在方艙,肺部CT和核酸檢測作為兩個客觀指標,出院前的檢查順序是先進行兩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後,安排肺部CT檢查。檢查的安排由醫生團隊共同決定。在肖紅豔所在的醫療隊,醫生們達成的共識是,連續三天體溫正常是安排核酸檢測的必要條件,「如果昨天還在發燒,今天就安排核酸檢測,那意義不大。」
發病時長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維度,疾病的潛伏期平均7天~10天,最長到14天,發病以後有個病程,比如有的患者發病開始到現在已15天了,期間從來沒有做過核酸檢測,最近三天又不發燒,像這種患者就優先做核酸檢測和肺部CT。每天查房時,醫生會確定第二天做核酸檢測和CT檢查的人員名單。
讓核酸陰性、CT陰性的「雙陰」患者出院前也必須再次進行檢測,多久內的檢測報告可以被採納,哪些患者可以優先排期做檢查……這些問題其實並沒有任何指南和參考依據,也沒有任何一份手冊中進行了細緻的規定,而是醫療隊在一線救治過程中總結的經驗。
出院標準中的「核酸檢測兩次陰性」,因為核酸檢測的陽性率只有30%~50%,因假陰性被詬病,這也一度是方艙醫院醫生比較擔憂的問題。但這一問題,隨著醫療資源的緩解,已有了後續的措施。
2月22日,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公告,從當天開始,治癒出院患者必須到指定場所統一實施為期14天的免費康復隔離和醫學觀察。2月25日,在方艙醫院住院半個多月的張一丹父親兩次核酸檢測陰性,肺部CT明顯好轉後出院,轉入光谷學校的宿舍,一人一間房,隔離14天。
治癒後離開方艙、在一人一間的集中隔離點的患者,有不少人甚至懷念方艙醫院。"當時在方艙裡,每天心情都挺好,人多一起聊聊天,不會胡思亂想。病區醫護很多,隨時一招手,護士就過來了。問她們的問題,都會給你解決的,態度都很好的。"一位正在集中隔離的患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