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對摺甩賣!」
「你再不來,我就要去擺地攤了!」
翻開朋友圈,喜愛文玩、手工藝品的市民段磊看到「哀嚎一片」:「大家都認為,『美麗而無用』的各類傳統手工行業,將受到明顯衝擊。打折促銷,似乎成了唯一手段。」
不過傳統木作匠人吳善釗倒很篤定。此前,他甚至任性「閉關三年」,潛心研究明清家具,嘗試復刻那些曾影響世界家居設計的作品。
疫情之下,吳善釗的線上客戶增加了10%,成交價格比去年同期還漲了1/3。
手工藝品逆勢上揚背後,離不開段磊這樣的愛好者熟悉的App「東家」。這一專注於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平臺,用戶數量遠不如淘寶、京東,卻是匠人與愛好者們偏安一隅的「安樂窩」。
「東家」已成立5年。去年年底,復星快樂旗艦豫園股份成為其控股股東。疫情期間,豫園旗下的餐飲老字號綠波廊和松鶴樓,在「東家」直播銷售傳統點心,老城隍廟發酵酒禮盒,在東家上熱銷百萬……一條橫貫線上線下的東方生活美學生態鏈,正在興起的「國潮」中悄然成型。
「手藝」交易逆勢上揚
兩側頭髮剃到可見青皮,頭頂卻束起一個小辮子,1993年出生的吳善釗是匠人中的「新生代」。出生於福建建甌頗工藝美術世家的他,舅舅是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與非遺傳承人張木芳。
工作中的吳善釗
2017年,他在舅舅的朋友圈裡看到一則轉發消息,發現這個名為「東家」的App「不一樣」。「『東家』運營有『態度』,客人也『專注』於傳統手工藝。」致力於研習明清仿古家具設計與金絲楠藝術家具製作的他,當年就入駐了「東家」平臺。他在「東家」上的客戶,也從原先客戶群的1/10,增長至如今的1/3。
今年新冠疫情發生,許多傳統手工藝門店客源驟降,但吳善釗的整體銷量逆勢增長。「『東家』上的用戶專注於傳統手工藝,我們新增客戶超過10%,成交價比去年上漲了1/3。」今年「東家」春拍中,吳善釗的「金絲楠木月洞門架子床」,以19萬元成交。
吳善釗的「金絲楠木月洞門架子床」拍出19萬元
疫情造成線下銷量銳減,但紫砂世家程家第三代傳承人蔣程思的丈夫、聖思堂主理人王昊卻沒有發愁。「疫情得以控制後,東家平臺就為我們策劃了『聖思堂趕集日』,客戶也很認可,效果當然也是立竿見影。」他說,每周2-3場活動,每次活動都與壺友「高密度交流」,帶來可觀的成交量。「做活動這兩個月,銷量比同期增長了150%-200%。」
「東家」平臺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包括紫砂在內的茶器類目,整體復購率同比增長近20%,許多老用戶都趁平臺活動來「撿漏」。
據《2020工藝美術品行業分析調研報告》顯示,中國工藝美術品行業市場規模約5600億/年,年複合增長率約45%,覆蓋中國2億以上用戶人群。
面對這一巨大市場,誰來搭起匠人與愛好者的平臺,誰能協助文化與經濟價值的雙重提升?
曾在日本旅居的段磊很有感慨,茶器、陶瓷、木器、紡織品等各類手工藝品,在日本都有大大小小的藝廊代理、推廣,各類展覽層出不窮:「中國的傳統工藝源遠流長,但缺少這樣的平臺。比如全世界公認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但日本做陶瓷的手工藝人都有名有姓,甚至成為『人間國寶』,我們景德鎮有多少叫得出名的匠人?」在他看來,國內發達的網際網路平臺,或許能成為復興手工藝「彎道超車」的關鍵。
「東家」創始人朱見山回憶,四年前在景德鎮遇上一批陶瓷學院畢業的學生,燒了一大堆作品卻賣不出去,打算解散團隊。他和這些年輕人聊了五個小時,梳理陶瓷器物的定位、生產、銷售。如今,這支團隊創建的品牌已成長為景德鎮代表性的年輕手工藝品牌。
「東家」創始人朱見山
「我們用5年時間,深入傳統工藝行業,把線上概念引入到傳統行業,把平臺的交易和用戶行為數據化,完成了需求的智能匹配和產業智造。」朱見山說,創建「東家」,就是想實現傳統工藝和當代智造工業的「完美結合」。
讓匠人專注於「匠心」
「線下渠道我遇到很多客戶,上來就是計算材料成本討論價格,但在『東家』上,匠人和客人的交流更加謙卑,相互尊重。」吳善釗記得,「東家」上一位陌生客戶想買把椅子,但對木作工藝認知度不高,吳善釗就回答他提出的問題,從材質到樣式,從價格到鑑別。了解作品背後的價值後,這位客戶花5萬元買走了一把椅子。後來,用戶碰到木藝相關的問題,就會來問他,「慢慢地,客戶成了行家,我們成了朋友。」
吳善釗也常常去「東家」其他匠人那裡「串門」,感受他們作品給自己的啟發,「『東家』就像一個匠人、愛好者交流的平臺。」曾有幾個大學生看中他的一件拍品,當時幾人囊中羞澀,但因為喜歡研究傳統木作工藝,幾人便合力籌款拍下。「這件事激勵我繼續創新,去年到今年,每個月都創作一件新品。」
紫砂世家程家第三代傳承人蔣程思
「一個人能專注做好一件事就不容易了。既要專注工藝,還要監管經營,太累了。」陶瓷品牌洵堂創始人伍一洵和王昊都認為,面對產業的巨大變化,傳播方式花樣翻新,手藝人要做到純粹專注,非常需要可以溝通最新需求訊息的「職業經紀人」或「垂直性平臺」,幫助他們推廣宣傳、對接用戶,而「東家」就為匠人們提供了不錯的平臺支持。
「大流量大的線上平臺有不少,但很多都是逐利為目的。如果對品質沒有把控,劣品成了主流,其實對真正的手藝人是一種傷害。」在很多匠人眼中,「東家」是一股清流。江蘇省玉雕大師吳正森頗有感慨,在很多線上交易平臺,精品玉雕流進二道販子手中高價掛牌,量大的玉雕又往往質地、工藝都不好,「東家是業內把關最嚴格的APP。這樣做平臺的壓力會比較大,雖然營造健康生態這條路比較慢,但一步一個腳印,一定會受到行業和市場認可。」
江蘇省玉雕大師吳正森
「東家平臺挖掘和實現了手工藝的雙重價值,一方面是幫未被市場認識的手藝人獲得市場回報,也即從價值到價格的變現;另一方面,是建構一套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手工藝生態系統,挖掘和實現傳統工藝的當代價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教授表示,「後一方面無疑是更重要的。」
東方美學的融合生態探索
「『國潮』興起,說明大家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更有自信。」不久前段磊為公司定製了一批傳統線香作為商務禮品,「客戶反饋非常好。」
「東家」之名,意為「東方生活家」。豫園股份從最早的「天使投資」到如今的控股方,在與「東家」攜手打造文化產業生態鏈方面已有不少探索。
最近,東家就聯合「茶規」「器象」等多個知名匠人品牌,打造「東家五周年紀念版•冰島普洱生茶」「東家五周年紀念版•小圓珠降坡泥紫砂壺」等多款產品,讓用戶以實惠的價格享受匠人產品。復星聯席CGO、東家總裁孟文博表示,「過去『東家』一直堅持『真選名匠好物』,未來將與匠人和用戶打造更緊密的連接共同體,全面推進東家向東方生活美學垂直生態不斷進化。」
而豫園股份旗下十餘家中華老字號品牌,也得以通過「東家」這一平臺,在興起的「國潮」中踏浪而行。疫情期間,綠波廊、松鶴樓的點心,老城隍廟的發酵酒禮盒等產品,通過「東家」平臺取得不俗「帶貨」業績。
「東家」聯合創始人、前央視主持人趙普
「國風國潮是當前巨大的潮流,豫園旗下有十餘家中華老字號品牌,東家在這一領域耕耘了五年,擁有一大批高粘性、高價值的會員積累。」復星產品委員會主任、豫園股份總裁黃震說,兩者結合,一定可以智造更有活力、更有粘性、更符合用戶期待的好產品、好服務。
昨天,「東家」還攜手十餘家知名拍賣行,共同發起成立「東家大拍戰略聯盟」,未來將把許多原本只能在線下拍賣行才能見到的文物藝術品集中到「東家」平臺,讓用戶線上就能參加競拍,並通過審核機制、入駐門檻、智能客服等方面的努力,使困擾行業的交易、驗真、售後等「痛點」得以解決。「這一創新模式,將讓匠人的作品獲得了更大的價值回報,同時也在更廣泛的渠道獲得認可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