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的法國軍隊號稱「歐洲第一陸軍」,那麼法國在德軍的進攻中,為何短短28天的時間就宣布投降,被德國佔領全境呢?法國人號稱「陸軍世界第一」確實是有底氣的,我們看看數據就會知道:二戰前法國有軍隊大約300萬,大口徑的火炮有10700門,相比德國多出大約3000門,步兵師的數量則有123個師接近250萬人。機槍連和炮擊炮連都配屬到營級單位,可見火力之強大。
坦克數量也絲毫不少於德軍,擁有坦克大約3000輛,主力坦克索瑪S-35中型坦克完全可以對戰德軍的3號坦克,法軍的重型坦克B1-bis更是裝甲厚實,火力強勁。
二戰前法國擁有世界第二大殖民地領地,兵源充足
戰前法國海空軍的實力也不可小覷。海軍有航母1艘,3艘戰列艦,100多艘潛艇和近70艘的巡洋艦、驅逐艦等,相當於半個英國海軍的家底,在當時的世界實力也能排個第四。法國當時擁有各類飛機1500架,其中戰鬥機700多架,約250架的轟炸機和一定數量的偵察機,加之英國在法國駐軍300多架戰鬥機,總數量達到2000架。法國軍隊這樣精良的裝備不說打贏德軍,至少也可以和德軍耗個一年半載,法軍戰敗的速度確實驚人。那麼為何在二戰初期的法國那麼快就投降了呢?
德軍佔領法國,背景是巴黎艾菲爾鐵塔
此時的法國不是「三十年戰爭」時的法國了!
外交戰略上:法國一戰後的戰略與外交背道而馳。
一戰之後法國為防止德國東山再起,組織成立了「小協約國」集團,以便從東西兩線夾擊德國,這樣法國就需要組建一支快速部隊,來應對可能發生的軍事情況,但戰後的法國卻將大量資金和物資來修建馬其諾防線,這就意味著法國的戰略目標是——防守。
慕尼黑會議
國際地位上:此時的法國的國際地位江河日下。
在一戰中法國以慘重的損失換的戰爭勝利,在和約問題上法國的發言權分量顯然不夠,法國希望獲得大多數賠款和絕對消弱德國,但在英美參與下,法國只獲得了52%戰爭賠款絕對消弱德國的戰略目的卻沒有達到,可見法國當時的分量遠非昔日,在慕尼黑會議上主角是希特勒和張伯倫,而法國的達拉第連墨索裡尼的風光都沒有。
經濟上:法國的經濟還是不錯的,戰前生活水平還是很高,要不然哪來的法國的娛樂啊!
一戰的創傷在10年間已經基本恢復,雖然期間法國和比利時佔領德國的魯爾區導致法郎貶值,但就法國的經濟整體情況還是很樂觀的,就連1929——1933的經濟危機,對法國的影響比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弱,雖然經濟能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情況,但優良的經濟發展並不能帶來國防上的強大。
馬奇諾防線
軍事上:軍事思想過於落後,思維尚停留在一戰上。
法國修建馬奇諾防線還是希望寄託于堅固要塞阻擋敵軍,對即將發生的戰爭模式仍然認為是——塹壕,地堡,大炮對轟。在波蘭戰役是德軍的陸空結合的「閃電戰」已經出現,而法軍依然躲在防線後面喝香檳。
投降的法軍
觀念上:反覆無常導致整體崩潰。
普法戰爭後,法國出現兩種思想:1.民族復仇,2.學習普軍。在這兩種思想的左右下,法軍出現了「進攻之上」的理論,在一戰中法軍損失慘重,隨之又出現了新的思想——「防守之上」,兩種思想是截然不同的理論,需要時間去適應和改變,而二次大戰的間隔只有20多年,造成了戰爭中法軍整體的崩潰。
政治上:法國內閣頻繁更換。
戰前法國政黨分裂,而且不同政黨之間很難達到妥協,在德國開始武裝和佔領萊茵河非軍事區後,才迫使法國內閣將目光向外看,即便在戰爭將要到來之際,法國的政黨仍然在內訌和爭論,這早已經沒有大革命時期團結對外的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