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冕服的形制

2020-12-13 小姐姐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中國古代的衣裝服飾雖然豐富多彩,但有關穿著的禮儀規定甚至服裝制度的條例,其名目在數量上也不亞於服裝款式。什麼人穿什麼衣裝,什麼時候、什麼場合穿,都有詳細規定和民俗,因而服裝又可依用途分出若干種類。祭服祭服即為 祭祀時所穿用的服飾。古人認為上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地是萬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而祖宗是族系的始祖,這三者最為初民和古代的中國人所崇拜。祭祀就是表達初民的這種崇拜心理的一種儀式,而祭祀時穿著的服裝即為祭服。上古祭祀用冕服,同時這種冕服也用在祭祀外的其他重要禮儀場合。由於周代以後古人對天地及各諸神的重視,其冕服形制一直沿襲周代的形制,只有少量的變化。具體冕服的形制我們在本章第六節中還要詳述。

周代服飾

朝服古代天子 (皇帝)與大臣們議論國事稱為朝會。朝會有大小、朝夕之分,其禮儀亦有輕重之別,再加上入朝官員職位有高、低之別,因而朝服等級十分明顯。歷代的<輿服制>中都有詳盡的規定,具體地說明了什麼朝、什麼官職的人穿什麼樣的朝服,由此可見對朝服的重視。正由於此,我們可以說朝服的款式、色彩、飾物、紋樣是我國服飾文化中最豐富的一類。公服公服又稱 「從省服",是低一級的朝服。在使用上禮重則著朝服,禮輕則著公服,這是朝服與公服的區別。章服本指有紋章的服飾。按《考工記》:「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在唐、宋是在品官的服飾上束以金、玉帶並加佩金、銀魚袋者謂之章服。

朝服

賜服凡因有特殊功績或在特殊大典上,由皇帝頒賜的較榮貴之服飾叫賜服。如宋代有皇帶賜給臣子的繡有各色鳥獸紋樣的錦袍;明代有皇帝賜給臣子的帶有蟒、飛魚、麒麟等紋飾的服裝。燕服指養老之服, 後世則將在家居時所穿的一般服飾稱為燕居之服。野服指不在朝會及公位時的服飾,它不受官定服飾所限,在野之士或退職後家居均可穿著。戎服戰爭時所著 的軍服,即盔鎧類。古代的甲大都是用皮革制的。甲有上旅、下旅、裳三部分組成。長度在腰以上稱上旅,在腰以下為下旅,在其下為裳。頭鎧叫作胄,後稱盜。秦漢始有鐵鎧;南北朝後鎧甲製作愈發精良,樣式繁多。

燕服

喪服指用於 喪事時所穿的服裝。喪服大體上可分為五等,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其下又分若干等,大抵以麻布縷數之多少加以區分。歌伎樂舞服飾這種服飾大多是 在生活中原有服飾基礎上加上裝飾,使之更為美化,如加以繡紋、長袖、飄帶等飾樣或飾物。上衣古代的上衣有單、夾之分。單衣稱為禪,袷衣稱袷或復;在家穿的稱為褻衣,又稱私或衷衣,猶如現在說的家居服;穿於外衣和內衣間的稱作中衣。帶伴隨上衣使用的是帶。系帶與否,對衣的外形有直接影響,因為古時的衣既不收腰,也無褶省,從腋下垂直而下。帶有大帶、革帶之分。大帶的作用在於束衣;革帶的作用在於佩飾物或攜帶物體。

喪服

革帶往往系在大帶之上,少數歷史時期有隻系革帶而不來大帶的。大帶通常以絲製成,有邊與無邊依貴賤區分。大帶在腹前打結,餘下的部分下垂稱為紳。紳又泛指大帶,因而「紳士」就成了官吏和貴族的代名詞。以上所逃的衣,多為貴族、官員和有錢人所服,至於勞動人民和一般平民,很少有著長衣和寬袍大袖的,俗稱的短衣邦就是指平民百姓,他們的衣裝不僅在長度上短,而且寬度也窄,在選材上略有不同,但一般多用褐或布較粗的面料。

較粗的面料

下裳由於古時的上衣較長,所以下裳從款式上相對簡單,它們的區別更多地反映在面料、色彩、紋飾及長短上。其主要類別有裳、絝、 輝。裳裳就是裙。古代男女都穿裙,裙長至腳踝或拖地。隨時代時尚的變化,裙有高腰、低腰、肥瘦、有褶無褶及長短的變化。在我國的歷史上,人們幾乎一直在穿著裙,但其一直變化不很大,其形制本身就較簡單,劉熙中說,「裙,群也,連接群幅也」。所謂連接群幅,就是將古時二尺二寸幅寬的織物聯接起來成筒狀。古時裙幅的多寡不一,但一般是由七幅組成,即前三幅、後四幅。古時的石榴裙、籠裙、紅裙、鬱金裙、百鳥裙、青裙、月華裙、鳳尾裙等都是依裙的顏色和材料命名的,而單裙、復裙、中裙、襯裙則是依穿法和裙的季節性穿著為區別的。

古代衣裙

絝絝也可寫作挎,就是今日褲的意思,但其形制卻與今日的褲大有不同。《說文》稱之為脛衣。《釋名》說:「兩股各絝別也。」說明古時的絝為護大腿之衣,且無襠。古時之絝皆無襠,漢後開始有合襠的絝。但在歷史的各階段無襠的褲一直有穿著,主要是上流社會穿著。其原因在於它屬內衣,往往是和裙子一起配穿的。由於是內衣,所以其治療往往不是很講究,甚至經常乾脆不穿,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女屍就沒有穿褲。看來古人也經常不穿褲,估計大多是為保暖時才穿,所以是一種次要的服裝。

禪揮為有襠的短褲,也稱為混,是穿在裡面的內衣。宋代高承事物紀原:「……以三尺布為之,前後各一幅,中裁兩尖襠交湊之,周文王制輝長於膝。"唐代顏師古註:「臺襠謂之輝,最親身者也。」還有一種短褲,形似牛鼻,稱為犢鼻揮,即後代的短褲或褲衩。這種短褲多為百姓所著。鞋類一、鞋古代鞋的種類有履、 屐、屐、鞮。屨、履為一物,只是穿著時代不同,漢前稱屨,漢後稱履,並且都是腳上外穿之物的總稱,如同今日鞋的含義。單講履的話,它是指以麻、絲製成的鞋,而漢前的屨多指草鞋。在履的底部如加一層木底稱為舄, 後來人們把以木製成的鞋稱為展。顏師古《急就篇》註:「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可以濺泥。」木屐現在還保留在日本的一些地區和我國西南的部分山區之中。我國漢前的鞋多為草麻之鞋,後來履專指草鞋,後漢又有木鞋。至於絲鞋,一直是少數貴族所穿,一般百姓多穿草、木之鞋。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史教程》

相關焦點

  • 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服裝裝飾效果
    在整個古代時期,我國的鞋有兩大特點:一是長期以來一直不分左右腳,也就是左右腳的形制一樣,直至民國才吸收了西方的鞋型,有了左右之分。二是古時的鞋,鞋頭多高高隆起,其隆起的高低、隆起部位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同時也依此使許多鞋而得名。
  • 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基本形制,等級服制的流變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古代服飾在強烈的禮制束縛之下,又有歷代儒學的維護,的確少有變化。源與流一一萬古不變之「禮"我們在談古代服飾流變的時候,需要明確一個前提:什麼是源。因為沒有源就無所謂流,沒有流也就無所謂變。在這裡,源不僅是指源泉,還指原則,也就是「萬變不離其宗」 的「宗"。對中國古代服飾而言,「宗」就是禮。
  • 中國古代服飾之美:漢族中最高等級的禮服——冕服
    中國講究傳統禮儀之大,所以被稱為夏;而同時有著服飾之美,故稱華。而衣服最初的意義就是在於遮羞,是文明之始,也是「禮儀」的最初的產生。在中國古代的服飾中漢服應該是現在大街小巷上經常能見到的一種,而在漢服中有一種最高等級的禮服——冕服。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評價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服飾所體現出來以善為美的思想,將服飾的社會作用推到了第一位,也使得服飾在社會生活中獲得了很高的地位。服飾的社會化、政治化傾向,促使中國古代服飾與封建政治之間形成一種特殊的關係,並伴隨著封建制度的延續而延續。這種憑藉社會力量所產生的強大生命力,對於中國服飾傳統的保持,服飾風格的成熟和定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這促成中國古代服飾追求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形式之美與內容之善的協調與統一,也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不僅具有珠玉璀璨、文採繽紛的外在之美,還具有表德勸善、文以載道的深厚文化內涵。同時,中國先民通過「四季花」與「節令物」等應景飾品進行情景模擬,構建出一幅生動和諧、時節有序、內外融合的生活圖景,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浪漫情懷和文化智慧,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在文化演進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代服裝及江陵馬山一號楚墓袍服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到周代冕服制度完備,這是以禮樂為標誌的中國古代服裝從原始形態進入成熟階段的第一個時期。值得研究的是,在結構上周代冕服的形制就像漢字的結構一樣,直到清末民初沒有發生過根本改變,即十字型平面結構。風雲變化的春秋戰國時期,思想上百家爭鳴,政治上諸侯博弈,此時的服裝也異彩紛呈,各地服裝都極具地域特點。但總的來說,有兩種基本形制:上衣下裳制和上下連屬制。而上下連屬的深衣式袍服是這個時期穿著非常廣泛的服裝。
  • 中國古代服飾演變,五分鐘帶你了解各個時期的服飾
    漢服指漢民族傳統服飾,那你知道各個時期的服飾都是什麼樣的嗎?原始時期原始人將獸皮拼接成衣服禦寒。新石器時代,農業和紡織出現,人們開始用麻布縫製衣服。此時的衣服形制是上衣下裳,顏色是上玄下黃。此種服色觀念來源於「天地崇拜」,影響深遠。
  • 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這一古代服飾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展還呈現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製衣的?  「華夏」名稱與服飾相關  漢服,越來越走入我們的生活。一些高校、社區成立了漢服社團;電商平臺上,漢服成了年輕人喜愛的暢銷品;各類漢服秀更是屢見報端。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宋代服飾以古樸自然為尚的審美特徵並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經歷了一個起伏迴旋的過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服飾的形式以及服飾美學思想的變化並不像皇冠易主那樣迅速,而是需要一個與自身發展規律相適應的時間過程。男子以金銀、玳瑁等貴重物品對帽冠的裝飾上,更表現在婦女那頭上宮花妝翡翠,寶蟬珍蝶勢如飛的髮髻頭飾上,以及在長能拖地、寬能遮陰的大袖袍衫上都有形象的反映。宋太祖在製作冕服時簡樸務實的舉動,對宋代的服飾審美傾向起到榜樣性的作用。
  • 在眾多漢服形制中,哪種形制最能代表漢服文化?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比如在漢服的眾多形制裡面,還有深衣這樣的一類形制。但是呢,關於深衣的知識,許多人都是不太清楚的。那麼,什麼是深衣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大家不是特別了解的漢服形制吧!深衣屬於漢服,是起源於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所謂的深衣,就是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典服裝
    但是歷來對中國傳統服裝的研究多停留在形制、款式、圖樣等表面文化特徵上,涉及到技術層面的,也多是對包括服飾在內的紡織品的研究,如織造技術,刺繡技術等,而從來沒有人從裁剪、結構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這可能與中國傳統服裝形制寬大,追求服裝的整體性而不求剪裁精確,將大量功夫用在縫紉與裝飾上有關。對裁剪技術及技術的傳承方式的手藝人化,使得裁剪技術沒有能夠以書面形式保存下來。
  • 中國的古代文化之服飾禮儀
    傳統中國是所謂的「禮儀之國」,凡事都講究是否合乎禮儀,就連穿衣戴帽也不例外。我們知道,服飾本來是用來禦寒保暖和蔽體遮羞,但在禮樂制度下,服飾卻成了「禮」的載體,是個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標誌。各階層的成員,在服裝的質地、款式、顏色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不可隨便逾越。這就是獨具特色的中國服飾禮儀。我們首先從質地談起。
  • 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基本形制,服飾起源的發展
    《fbn+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請聯繫刪除,謝謝人類對性歸屬的認識對服飾起源之作用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最為原始的服飾呢?據目前的考古發現,約在舊石。時代的後期,也就是在距今約三萬年至一萬年之間。在歐洲、非洲以及東方的許多巖洞壁畫和小雕塑中,男女形象的下身,都有遮擋物的痕跡。
  • 古代服飾
    書畫文化✎微信號:Taizhouwenhua✎每月覆蓋20000000微信用戶 | 最受歡迎的文化類公眾號傳播:傳統文化 | 書畫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茶道 | 文學 | 視覺上古商周服飾漢代皇帝冕服
  • 歷代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產生,原始宗教服飾觀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天人相通的原始宗教服飾觀以上關於衣裳的觀念,是中國先民兩種經驗交叉重疊的產物,其中既有極為實用的一面,又有與天地相對應的一面,實與虛在這裡是並存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明代婦女服飾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元朝統治者與遼金統治者相比,其勝利的優越感要更為強烈,但即便如此,他們在漢民族強勢文化面前,也不得不認同「必行漢法乃可長久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主流思想,服飾的創作思想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兼收並蓄一在創新中長存儒家思想得到弘揚,遠在孔子逝世之後。春秋時,墨、儒同為顯學,漢唐以降,儒、道、佛往往並稱。正因為如此,儒家思想通過禮的規範而對歷代服飾發生的主導作用,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因素。這也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服飾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的重要原因。儒家思想究竟如何影響中國古代服飾呢?這將在下文中展開。服飾被視為 「治天下」之道上文已說到,《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 中國傳統文化之服飾:象徵權力和身份的袞冕服
    「袞冕」是古代帝王參加重要場合的華麗冕服。袞衣亦稱「袞服」,是古代帝王及王公穿的繡龍禮服。西周時已有其制。《周禮·春官·司服》:「王之吉服,享先王則袞冕。」注曰:袞,卷龍庀衣也。歷代帝王的袞冕則繡有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於裳。每個章皆有特定意義。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現代服飾的產生與演變現階段
    關於現代服飾,它更多地是以西方服飾文化為主的形制,雖然頗感遺憾,但它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從中國傳統服飾演變為現代服飾經過了幾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現代服飾首先要追溯到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政權清朝時期來看,中國傳統漢服文化在清軍人關建立清政府後就受到過強烈衝擊,從那時開始傳統漢服形制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