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分享才能深度思考,不斷學習走出舒適區,高效輸出成就自己

2020-12-18 趙敏輝談保險

孩子就是天使,每個家長都有強烈的分享欲望,每每看到自己孩子某個發光點,亦或者可愛的醜態,都想分享給身邊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講話,第一次唱歌、跳舞等,都給父母帶來無窮的快樂。

曾經,朋友圈被兩類人霸屏,一類是微商賣貨的,一類就是寶媽曬娃。記錄並分享著孩子每一個瞬間,如今在自媒體平臺逐漸興起,很多人也在這裡分享親子故事,不過不同於朋友圈隨手一發,其創作難度大得多。

分享很簡單,難的是持續的輸出,據我以前的經驗是很難連續寫一個月,一般來說持續寫一周文章幾乎掏空了自己。

因為當你深度思考的時候會發現,每天就那些事,加上上班、帶娃很忙,再堅持下去就非常的痛苦。此時,很多人都打退堂鼓了,我以前也是這樣,覺得很累,實際上,這個時候才從自己的舒適區走向學習區。

關於舒適區的感念大家都很熟悉,是美國心理學家諾爾迪奇提出的,他把學習和改變分為: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一直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得心應手那就是處於舒適區,對於學習和工作有一定的挑戰性,感到略有壓力,那就是處於學習區。

對於我們來說,長期處於舒適區是非常可怕的,因此通過這樣的挑戰讓我們進入到學習區,不斷地去進步,這樣無論是對工作還是生活都有深度的思考,並分享出來。

當感到自己被掏空了的時候,就會想方設法去解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去考慮:

一、持續的輸入知識

每天利用空閒時間多讀書,這樣才能為輸出做源源不斷的基礎,最好是讀對現下有用的書,例如,對於養育孩子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感到手忙腳亂的,這樣才能學以致用。

有人說那麼忙哪有時間看書啊?其實把刷抖音,和朋友閒聊的時間拿出來看書足夠了。當然不一定看紙質書,用手機或者平板看電子書更方便。

閱讀類APP非常多,我試過QQ閱讀,京東讀書,百度閱讀,噹噹雲閱讀,網易雲閱讀等等,大部分閱讀APP已網絡小說為主,自己可以試試哪個平臺適合自己,購買會員一年一兩百塊錢也很便宜。

我是從上個月開始使用噹噹雲閱讀,這有個好處,就是一天讀書60分鐘就送會員一天,這樣也能激發自己每天雷打不動讀書的願望。

現在我已在噹噹上累計讀書三十多個小時,說起來不長吧,但這樣堅持一年下來也是不得了的事。

二、高效輸出,節約時間

如何高效寫作?昨天大俠老師說的辦法就非常實用,創作形態又有多種:微頭條、文章、圖集、視頻、小視頻等。

每天發布一個三五分鐘的視頻即是創作,我們的重點在於內容,不像其他視頻博主先寫腳本,拍攝,剪輯等等,我們基本上一次性拍攝幾分鐘就可以完成。

若是需要寫文章,把自己的視頻內容整理成文字,就是一篇文章,當然稍作修改,畢竟形態不同。

這一點為什麼這麼認同呢?我在五月份的時候有段時間就是這麼做的,發布個視頻,想發文章了把視頻內容整理下就成。

那段時間感覺創作的效率非常高,雖然質量不怎麼樣,但持續不斷的輸出和改進才是成長的過程。

相關焦點

  • 走出舒適區,才能有所成就嗎?一直以來錯誤地理解了舒適區
    近幾年接觸到的凡是關於舒適區的文章和言論,都是統一論調,鼓勵走出舒適區,拓延舒適區,我竟然不假思索地深信不疑,並為自己不能做到走出舒適區而時而感到自責。責怪自己像大多數人一樣平庸無異,做不到突破自我。前兩天讀到了一篇文章,竟令我恍然大悟,舒適區這事兒,也應該用批判性思維來看待。之前,為了走出舒適區,我做了一些傻傻的努力,比如嘗試不擅長的工作崗位,學習一些對於我來說很難的技能,最終都以羞恥的失敗告結。但是,當時我並沒有正確地反思自己,更多地在責怪自己沒有意志力。現在想想,這樣自虐真的對嗎?
  • 斷舍離:走出舒適區,才能活得更精緻,人生就是不斷地做「減法」
    斷舍離:走出舒適區,才能活得更精緻,人生就是不斷地做「減法」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喜歡的生活」,但是卻沒有人說「走出舒適區」,其實在人生漫漫長路中,走出舒適區更適合我們的生活。
  • 孩子害怕走出學習舒適區?了解「最近發展區」,輕推孩子一把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學習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需要孩子們不斷的努力,不斷的突破去到達更高的高度,對於成績的要求,家長和孩子們都是希望成績越高越好。但是過高的期望和目標往往會導致孩子產生過多的學習壓力,讓孩子不敢去走出學習的「舒適區」,因為害怕失敗,這就容易導致孩子在學習上止步不前,甚至是慢慢的退步。王女士的兒子今年上初二了,孩子的成績一直是「不溫不火」,沒有很拔尖,也沒有倒數幾名,一直處於班級中遊,孩子似乎也滿足自己現在的水平,所以在學習上也沒有多用心。
  • 走出「生活舒適區」,成就最出色的你
    人之天性是貪圖安逸,都樂意呆在舒適區。偷懶、睡覺、打遊戲、刷劇,這些事情簡單而低級,卻令人舒適無比,也難怪人們會樂此不疲。人如果過得太舒服了,危險也就到來了。安逸生活最容易消磨人的鬥志,扼殺人的潛能,使人一事無成。
  • 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勇於迎接新的挑戰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內活動,我們會感到舒適和自在,當走出這個區域時,就會覺得焦慮和緊張。從心理學角度上講,心理舒適區就是讓人心理上覺得舒適和愉快的外界環境氛圍,也就是我們已經適應了的習慣或環境。
  • 心理舒適區並不舒適,只需4步即可走出舒適區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區。」最近幾年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耳熟能詳。青蛙正是因為不肯離開舒適區,所以到了最後想要逃離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待在舒適區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危害,是因為讓我們無法獲得警惕。長久的安逸會讓我們失去鬥志。
  • 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娃,才能變成更優秀的自己
    這種故步自封的想法,很容易讓孩子落後於同齡人,而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娃,才能變成更優秀的自己。那什麼是"心理舒適區"?所謂"心理舒適區",出自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最近發展區"也被稱為"挑戰區",指的是孩子通過努力就可以夠到的區域,與之對應的是"舒適區"和"恐慌區"。
  • 李光普|從業12年,逼自己走出舒適區,才有無限未來
    接下來剛晉升為流通15部副總的李光普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只有不斷走出舒適區,才有可能遇見更好的自己。入行:從試錯中走向完美職涯四千三百多次日升日落,無聲見證了職場菜鳥成為職場領袖。從2009年入職太屋,第2年成為店長,第4年通過競聘成為總監並被委派耕耘新的市場板塊,再歷經整整8年的沉澱與蟄伏,2020年李光普被任命為流通15部副總,十多年來李光普一步一個腳印,用向上向善、認真負責的精神成就了自己,同時也影響著身邊人一同拼搏成長。
  • 《閱讀7堂課》:閱讀,成就自己,成就他人
    但是,書本上的知識終究是別人的思考與認知,我們僅僅讀過,也只是在那一刻有些許的觸動,並未給我們帶來什麼改變。所以,如何讓我們閱讀的內容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從而變成自己的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厲害,更有能量,這才是閱讀的關鍵所在。1.深度思考:能解釋我看到的什麼現象當我們閱讀的時候,總以為提高閱讀速度,快速地把一本書讀完,就是成就感滿滿。
  • 想要孩子成長最好方法,不是「走出」舒適區,而是「擴大」舒適區
    其實閨蜜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她能夠看到孩子身上的興趣和閃光點也是值得鼓勵的,但過早逼孩子走出舒適區的這個做法並不可取。如果想要孩子有所成就,擴大舒適區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只要孩子一直待在舒適區,爸爸媽媽就會感到非常的恐慌,害怕孩子從此落於人後。所以尤其是在學習和才藝鍛鍊等方面會催促孩子過早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就像閨蜜的孩子才剛剛三歲就想讓他去系統學習關於音樂的知識。但這明顯會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
  • 所有的成長都需要走出舒適區
    職場新老交替,80後成為領導,90後成為主力軍,00後也雄心勃勃地加入角逐,作為年青一代,以標新立異、追求個性為己任,如何管理90、00後,李順軍在《領導力就是不裝》這本書裡給出了答案:所有的成長都需要走出舒適區。
  • 勇於走出「舒適區」
    陳長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們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黨員幹部在幹事創業上習慣待在「舒適區」,必然導致意志消沉、能力落後,難以跟上時代步伐;導致不能有效履行責任擔當,出現當「太平官」、念「平安經」的問題。因此,黨員幹部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在其位謀其政,做到「有位更有為」。 走出「舒適區」,要勤於學習思考。加強理論學習,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全方位提升個人精神境界。
  • 走出舒適區,人人都可以活出一個嶄新的自我
    你的努力程度影響著你的能力,而你能力的大小決定了你舒適區的邊界。當你越努力,能力會越來越強,你的舒適區也隨之越來越大。相反,當你越放縱,能力會越來越弱,你的「容身之所」也會越來越小。我們可以走出舒適區,進入學習區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以擴大自己的學習區。
  • 敢於走出人生的舒適區
    不要害怕吃苦,也不要害怕挑戰,人生不可能處處都是康莊大道,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困難、阻礙和挫折,此時,退縮、軟弱和安於現狀只會不斷消耗我們本就不夠鮮活的生命力,唯有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想方設法跨越生命中的障礙,我們才能像故事中的小河流一樣,從雨水變成河流,又從河流變成汪洋大海。
  • 【原創】勇於走出「舒適區」
    作者:陳長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們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黨員幹部在幹事創業上習慣待在「舒適區」,必然導致意志消沉、能力落後,難以跟上時代步伐;導致不能有效履行責任擔當,出現當「太平官」、念「平安經」的問題。因此,黨員幹部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在其位謀其政,做到「有位更有為」。 走出「舒適區」,要勤於學習思考。加強理論學習,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全方位提升個人精神境界。
  • 於立國:「生而破界」,走出舒適區
    ——願不願意始終如一的站在用戶立場思考如何服務。——是否敢革自己的命,保持技術的持續更新。——能否始終如一的向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用於立國的話說,人這一生,有多少次活在別人給我們設定的邊界裡面,又有多少次活在自己內心給自己設定的邊界裡面。
  • 《刻意練習》:走出舒適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因為他們走出了那個自己舒服的狀態,不得不去做自己不想幹的事。走出舒適區為何會痛苦走出舒適區時我們會那麼痛苦呢?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身體偏愛穩定性。從生理方面看,我們的身體是偏愛穩定性的。因此我們會本能的習慣舒適區,卻不會喜歡走出舒適區之後那個痛苦的狀態。既然走出舒適區這麼痛苦,那我們為什麼不永遠待在舒適區呢?這是因為待在舒適區,我們就沒法接受新的東西,也就無法學習到新的知識,無法讓自己得到成長。因此想要成長和進步,我們不得不走出舒適區。
  • 混得好的人,都敢於走出「舒適區」,越來越成功
    01 「舒適區」這個詞,這幾年來頻繁被人提起,成了一個生活熱詞。 很多人都在說,要走出舒適區,要挑戰自我,但往往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 深度思考有沒有用?如何讓自己學會深度思考?
    思考問題從來只有一面,無法接受他人看法 這個問題其實很常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遇見問題都是第一時間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觀點來進行,當遇到第二種或者相反的看法時,其實大部分人都無法接納的,因為心理上難以接受自己的舒適區被打破。
  • 思想沒有深度的年輕人,一定要遭受社會的毒打麼?|知乎評論
    思想的深度並不會因為是不是遭受了社會的毒打而決定的,知識儲備量很多時候才是衡量一個人思想深度的標尺。 工作之後才發現,如果想要成長就必須復盤,回顧整個工作過程中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深刻的復盤會很痛苦往往這種痛苦才能加注更多的成長,思想才能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