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走出舒適圈之後就是上進了嗎?

2020-12-17 喵小爺無心

網絡上最近興起的熱門話題,你還沒有走出舒適圈嗎?

當今社會,我們對舒適圈的定義好像就是小城市穩定的朝九晚五,那些在北上廣努力拼搏賺錢的人,才是真的上進。

所以才會出現大批的年輕人,畢業後為了前途去了北上廣,以為努力奮鬥幾年就會有奇蹟出現,但現實可能已經30+還是碌碌無為,為了所謂的面子又不能回家,陷入尷尬的境地。

這樣的上進真的好嗎?舒適圈的人就是不努力上進的?事實好像並非如此。

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現在有兩份工作擺在你面前:一份是在小城市安安穩穩當職員,月薪5000周末雙休朝九晚五,人生不會有大的變動;另一份是去大城市努力奮鬥找機會,月薪可能上萬要加班難休假,未來有無限可能。

人們將大城市定義為"希望孵化器",而將小城市定義為"社會舒適圈"——年輕人要走出舒適圈才叫上進。

聽起來好像是那麼一回事,畢竟老歌有唱"愛拼才會贏",可是不走出舒適圈≠不上進。

上進顧名思義就是向上奮進,留在舒適圈也能上進。在小城市當一名人民教師,勤勤懇懇學知識充實自身、提高授業水平,這是追求進步的上進;當一名基層民警,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從而升職加薪躋身管理層;在小城市幹個體,做銷售,努力奮鬥,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團隊。這些職業都可以提現人生價值。

留在舒適圈的生活質量像是在養老,並不代表留在舒適圈的每一個人真的在養老。

與之相對的,走出舒適圈不一定就會好。很多人懷抱著無限的拼搏精神來到大城市,被社會一遍遍按在地上摩擦之後,也變成了大城市裡平平無奇的普通人。

走出舒適圈之後,真的變上進了嗎?也不見得。

因此不走出舒適圈與不上進並不構成相等關係,部分人鼓吹的"年輕人要走出舒適圈才叫上進"也可以說是一個謊言。

如果你工作的最終目標,就是建立一個自己的舒適圈,那既然現下已經有了一個舒適圈,就沒必要多此一舉走出去了。如果你工作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心中的偉大抱負,實現個人的生命價值,那麼走出舒適圈去到更廣闊的天地就很有必要。

網上充斥著各種各樣打雞血的言論,什麼"小城市的一套房,不如大城市的一張床",什麼"小城市的人生一眼能望到頭,大城市的人生有無限可能",各種雞湯文無意中灌給年輕人,讓大家蠢蠢欲動。

如果喜歡安逸平靜的環境,那麼就留在小城市。如果你有著遠大抱負,也想要闖出一片天,那再離開家鄉去大城市。

不要盲目,也不要畏手畏腳,根據實際情況,一步一個腳印,終會實現人生價值。

相關焦點

  • 當今社會最大的謊言——「年輕人要走出舒適圈才叫上進」
    聽起來好像年輕人必須要放棄小城市裡月薪5000的安穩工作,走出舒適圈,去北上廣努力拼搏才叫上進。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按照社會的正能量價值觀,去大城市努力奮鬥才是年輕人該有的選擇,不趁著年輕拼一把、只想安安逸逸"養老"的行為統統歸入"不上進"的範疇。人們將大城市定義為"希望孵化器",而將小城市定義為"社會舒適圈"——年輕人要走出舒適圈才叫上進。
  • 年輕人要走出舒適圈才叫上進?年輕人,別再被毒雞湯禍害啦
    知乎上有個話題引起了廣大網友的激烈討論: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正當青年卻已經沒了上進心和欲望,只求日子安逸、舒適,不再敢於放手拼搏?這麼聽來,好像年輕人就應該對平淡安逸的生活嗤之以鼻,一腔熱血去闖去拼,闖蕩天下。難道只有熬夜加班996才是上進嗎,並不是這樣的,朋友們。
  • 年輕人要不要走出舒適圈?王子異這樣說!
    與此同時,鼓勵人們走出舒適圈的信條也隨處可見。那「愛豆」的壓力狀況是怎樣的呢?他們是否也需要走出舒適圈呢?最新一期的《限定的記憶》中王子異就對這個話題感受頗深,第一次與大家討論了這個話題。當被問及出道以後的最大壓力時,蔡徐坤表示壓力來自於「各種各樣的關注」。作為一個當紅藝人,被關注無疑是這份職業的最強屬性。
  • 走出舒適圈,是為了能再回來?
    近段時間,有很多段子都在告訴人們,我們要跳脫出自己的舒適圈,努力奮鬥,追求更加完美、更加廣闊的人生。很多人進入舒適圈的第一步,就是進入大學。如果你把大學當作你的舒適圈,那麼它就像一個滋生細菌的溫床,它會吞噬你的學識,腐蝕你的思想,侵蝕你的靈魂。讓你在每天睡覺、享樂、吃飯、精神低迷中逐漸成為一個廢人。舒適圈的另外一個定義,就是不求上進。
  • 你願意走出舒適圈嗎?
    大學生的思想國美國作家有一句話「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圈」。不知什麼時候起,舒適圈成為了我們日常談論的話題,顧名思義,舒適圈就是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我們感到很輕鬆、很自在。隨之而來爭議也越來越多,到底要不要走出舒適圈?而你,願意走出舒適圈嗎?
  • 非逼你走出舒適圈的人,比你活得舒適多了
    人們總喜歡討論些跟自己無關的東西,比如花800萬是買學區房還是環遊世界,石原裡美和新垣結衣選哪個好,以及這兩天的年輕人要不要走出舒適圈。這一輪爭吵最早可以追溯到月初,知名「段子手」@蔡瀾 重操舊業,打開微博評論跟網友聊天,因為回答了一個「如何走出舒適圈」的問題引起大伙兒圍觀。
  • 職場上,我們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什麼是舒適圈,為什麼要走出去? 我們來看下「舒適圈」的名詞解釋:「舒適圈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我們感到很輕鬆、很自在。」那麼說到這,我想肯定會有朋友要問道,既然這個圈子讓我們輕鬆,自在。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離開呢?
  • 家長巧用「跳蚤效應」,孩子主動走出舒適圈
    對於有孩子的家長來說,家長們更希望孩子能夠努力上進,力爭上遊,不僅在學習上能夠在班裡名列前茅,在生活當中也能成為一個人見人愛,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王女士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所以經常給孩子灌輸一種努力上進的觀念。
  • 走出舒適圈,是你努力的第一步
    為什麼要走出舒適圈?在舒適的環境下生活不好嗎?生命周而復始,人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和感受,常常覺得一路走來,那些不如意的事總在腦海浮現,逼迫自己去重新造化。走出舒適圈的自己是不一樣的,無關失敗與成功,只是很容易自信滿滿,因為我們都那樣努力奮鬥過。走出了舒適圈,才覺得生命如此短暫,時間總是不夠去思考,常常覺得上一秒的想法下一秒就會忘記。如此緊密的人生,才是我們回憶起來都會發笑的時刻。人生不應該是恍恍惚惚輕輕鬆鬆地度過的。
  • 大學四年,你曾主動走出過「舒適圈」嗎?| 校媒FM
    這個讓人感到舒服的圈子就是我們常說的舒適圈。我有一個特別內斂、不太願意說話但成績很好的朋友。我曾試圖勸她變得開朗一些。過了段時間,她開始主動與人交流,但一切都顯得不那麼自然。她每次都漲紅了小臉,說話吞吞吐吐,反而丟了她原本在他人眼裡高冷學霸的樣子。
  • 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有多重要
    人們總說,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可我們似乎忘了我們努力奮鬥的終極目標不就是要走入一個令自己舒服的生活狀態嗎。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如果我們仔細思考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會發現天壤之別!我們一直對舒適圈沒有過一個清晰的認知,對這三個字背後的那種生活狀態也幾乎是沒有什麼抵抗力。我們做任何事也總是容易把自己引誘到一個舒適圈,它帶給人的安全感是人生存的必需品,我們無法規避。但這就意味著人的歸宿就是舒適圈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既然我們總會停留在舒適圈,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拼命出逃呢?
  • 為什麼我們說了一萬遍「走出舒適圈」,卻還是寸步難行?
    因此「走出舒適圈」,便成了成功學奉為金玉良言的一句話。這句話如此普及,但為何能像那些活在例子中的名人一樣功成名就者卻少之又少呢?有人或許會說,那是因為你們知行不一,腦袋知道了要走出舒適圈,但邁不開步子真正去做,成不成功,在於個人是否真的將這金玉良言付諸實踐。有道理嗎?似乎是有的。
  • 王鷗走出舒適圈,滑冰攀冰,挑戰更多可能
    01在《我家那閨女2》中,王鷗表示自己已經有了中年危機,對很多事物沒了新鮮感,也不想認識新的人,交新的朋友,而是只想沉浸在自己的舒適圈裡,覺得這樣就挺好,不想走出去。所謂的舒適圈,就是一個自己很熟悉的環境,雖然會讓人感覺很舒服,但可能會將自己禁錮起來,前進的步伐受到限制。王鷗在前幾期節目中,她一貫的狀態就是在家裡走來走去,像下了魔咒一樣,偶爾看下手機、練習倒立,這樣的生活很無聊,但她卻很享受這種無聊。
  • 走出舒適圈,是你精彩人生的第一步
    「監獄就是在你身邊的隱形牢籠,或許一開始你充滿了牴觸心理,有著勇敢走出去的決心。可是慢慢的你會放棄抵抗,覺得抵抗太累了,還是得過且過選擇安逸吧。這就是所謂的」舒適圈「。而唯一的」救命稻草「,只有主動跳出舒適圈。
  • 那些勸你走出舒適圈的人,在用友善的謊言,欺騙著無知的你
    近年來,舒適圈這個名詞火了,大家一提到舒適圈就往壞的方面去想,就好像舒適圈這個詞不配出現在正面的場景中,而你看到的許多文章,都是在鼓勵大家走出舒適圈。舒適圈是否意味著不上進,不努力?舒適不是懶惰的藉口在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我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得到的答案是,不想讓舒適圈,廢掉自己。
  • 我們該不該「走出舒適圈」,應該怎麼走?
    最近有網友留言問:雞湯上總是說要走出舒適圈,那我們到底該不該走出舒適圈去?雞湯對你大喊:走出舒適圈。你聽完是不是有這種感覺:我過得這麼舒服,原來是錯的。隨後覺得自己應該越級而立,應該得挑徹底不會幹的事兒幹?
  • 走出舒適圈的你,如今怎麼樣?
    「舒適圈」網絡詞語,泛指一個環境,周邊都是熟悉的人物、事物,熟練的路線、熟練的工作,一個輕鬆自在的環境。那麼你有嘗試過走出這個圈子或者被迫踏出這個圈子麼?今天想討論下大家如何踏出舒適圈來適應下一個生活工作環境。
  • 「你要十分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走出舒適圈,未來更精彩
    有些年輕人在還很年輕時就「老」了。這裡的「老」並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中的想法。從不斷對新事物抱有好奇,到日復一日沉浸在舒適之中,不願意再嘗試去做任何突破,不再對新事物有好奇,不再有夢想,不再願意試探自己潛在的各種可能。
  • 一個人如何一步步走出職場舒適圈
    如果你也有這樣類似的經歷,其實就在說明一件事情:你正在做一些舒適圈以外的事情。那麼如何面對舒適圈,我們該怎麼做?《進化:如何成功突破舒適區?》這本書告訴你答案。我會從三個角度來談論舒適圈:01.逃避是舒適圈最大的敵人02.三個原則突破舒適區03.不要相信奇蹟,而是相信你可以01.逃避是舒適圈最大的敵人當我們要做自己不擅長或者有挑戰的工作任務事,本能反應是退縮,逃避,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從進化的角度來說,這種本能也能幫助人類生存下來。
  • 聽說你走出舒適圈過得不好,我就放心了:走出舒適圈,未必真舒適
    曾幾何時,社交媒體上開始流傳著一句話:「走出你的舒適圈」。各大情感博主,知名大V,無一不在宣揚走出舒適圈是我們應對人生困境以及職業困惑的「根本大法」。一時間,走出舒適圈成為了社交媒體上宣揚萬試萬靈的情感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