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最近興起的熱門話題,你還沒有走出舒適圈嗎?
當今社會,我們對舒適圈的定義好像就是小城市穩定的朝九晚五,那些在北上廣努力拼搏賺錢的人,才是真的上進。
所以才會出現大批的年輕人,畢業後為了前途去了北上廣,以為努力奮鬥幾年就會有奇蹟出現,但現實可能已經30+還是碌碌無為,為了所謂的面子又不能回家,陷入尷尬的境地。
這樣的上進真的好嗎?舒適圈的人就是不努力上進的?事實好像並非如此。
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現在有兩份工作擺在你面前:一份是在小城市安安穩穩當職員,月薪5000周末雙休朝九晚五,人生不會有大的變動;另一份是去大城市努力奮鬥找機會,月薪可能上萬要加班難休假,未來有無限可能。
人們將大城市定義為"希望孵化器",而將小城市定義為"社會舒適圈"——年輕人要走出舒適圈才叫上進。
聽起來好像是那麼一回事,畢竟老歌有唱"愛拼才會贏",可是不走出舒適圈≠不上進。
上進顧名思義就是向上奮進,留在舒適圈也能上進。在小城市當一名人民教師,勤勤懇懇學知識充實自身、提高授業水平,這是追求進步的上進;當一名基層民警,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從而升職加薪躋身管理層;在小城市幹個體,做銷售,努力奮鬥,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團隊。這些職業都可以提現人生價值。
留在舒適圈的生活質量像是在養老,並不代表留在舒適圈的每一個人真的在養老。
與之相對的,走出舒適圈不一定就會好。很多人懷抱著無限的拼搏精神來到大城市,被社會一遍遍按在地上摩擦之後,也變成了大城市裡平平無奇的普通人。
走出舒適圈之後,真的變上進了嗎?也不見得。
因此不走出舒適圈與不上進並不構成相等關係,部分人鼓吹的"年輕人要走出舒適圈才叫上進"也可以說是一個謊言。
如果你工作的最終目標,就是建立一個自己的舒適圈,那既然現下已經有了一個舒適圈,就沒必要多此一舉走出去了。如果你工作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心中的偉大抱負,實現個人的生命價值,那麼走出舒適圈去到更廣闊的天地就很有必要。
網上充斥著各種各樣打雞血的言論,什麼"小城市的一套房,不如大城市的一張床",什麼"小城市的人生一眼能望到頭,大城市的人生有無限可能",各種雞湯文無意中灌給年輕人,讓大家蠢蠢欲動。
如果喜歡安逸平靜的環境,那麼就留在小城市。如果你有著遠大抱負,也想要闖出一片天,那再離開家鄉去大城市。
不要盲目,也不要畏手畏腳,根據實際情況,一步一個腳印,終會實現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