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說了一萬遍「走出舒適圈」,卻還是寸步難行?

2020-12-17 毒雞湯

帶你解讀職場,與我一起成長

汪國真曾說:「到遠方去,到遠方去,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舒適圈,形容的是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所以我們感到很輕鬆、很自在。

但很明顯,在這樣的圈子裡待得久了,會滋生出對於探索未知領域的惰性與不情願,然後,自然就容易被生活滾滾而來、絕塵而去的車輪甩在身後。

於是乎,「走出舒適圈」這句話,風靡一時。

仿佛不管在什麼場景下,不論是大學的開學典禮,還是各種勵志課程的開課儀式,這句話總是會被有意無意地提起。

確實,許多成功人士的例子證明了,走出舒適圈,是讓他們從平庸的生活裡解放出來,登上人生巔峰的重要成因。

從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到放下書本的馬雲等,他們最為人所稱道的成就,皆是在離開了原先擅長的領域後取得的。因此「走出舒適圈」,便成了成功學奉為金玉良言的一句話。

這句話如此普及,但為何能像那些活在例子中的名人一樣功成名就者卻少之又少呢?

有人或許會說,那是因為你們知行不一,腦袋知道了要走出舒適圈,但邁不開步子真正去做,成不成功,在於個人是否真的將這金玉良言付諸實踐。

有道理嗎?似乎是有的。

可是否有人追問,既然皆知走出舒適圈或有改變命運之奇效,為什麼更多的人卻不去做呢?

換言之,暫且認為走出舒適圈能有雞湯中那樣巨大的收效,就算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可但凡是理性的人,總會選擇去做的。

可現實為什麼是我們說了一萬遍走出舒適圈,卻還是寸步難行呢?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在那些「走出舒適圈」的雞湯背後,沒有一定的行為準則來支撐,就算鼓著勇氣走出了舒適圈,也會發現自己無所適從。

走出舒適圈,並不是說走出去就能成事的,走出去之後呢?

若是沒有精細的規劃、強大的執行力,那恐怕不僅成不了大氣候,就連原來在舒適圈裡那一點點小成就、「小確幸」都難以保全。

正所謂「足不強則跡不遠,鋒不銛則割不深」。

大部分人不願意走出舒適圈的原因,在於不知道舒適圈外面是什麼,好比人懼怕黑暗,並不是懼怕黑暗本身,而是懼怕黑暗帶來的未知罷了。

而之所以對於舒適圈外面有什麼一無所知,而導致止步不前,是因為沒有對自己走出舒適圈之後的生活做好功課、定下計劃。

美國影星施瓦辛格的故事,想必許多人都知道了。

青年時的他有一個做美國總統的夢想,但一個自幼生長在貧民窟裡的窮小子,怎麼可能達成這樣宏偉的目標呢?

小時候瘦弱的施瓦辛格

於是乎,他將自己的終極的夢想一步一步遞歸,成為總統要先做州長,成為州長要財團支持,獲得財團支持最好的方式就是迎娶富豪千金,而要迎娶千金自己首先得成為一個名人,成為名人對於這樣一個窮小子來說最佳捷徑就是出道成為明星,成為明星前要練好身體、練成陽剛之氣。

按照這樣的方法,他找到了自己當下能做的事情,他開始鍛鍊肌肉,參加國際健美比賽。

1966年,阿諾德·施瓦辛格在德國舉行的歐洲健美錦標賽上,獲得了「歐洲先生」稱號。同年參加國際健美比賽,他第一次獲得了「健美先生」稱號。

人們送他一個綽號叫「奧地利橡樹」。之後,他放棄了健美事業,進軍演藝圈。

此後他的職業生涯,按照他這一步一步實打實地計劃一個又一個地變成現實,成為巨星,迎娶千金,競選州長……

他的故事開頭,雖然並不是一個「舒適圈」,但他的例子卻能給我們啟發。

舒適圈之所以被稱之為舒適圈,是因為我們已經在其中獲得了一點小小的成績,這樣的起點,比起出身低微的施瓦辛格來說,不可不謂之不優越了吧。

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像他那樣,走出自己的圈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呢?

最重要的,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他這麼明確的「小計劃」。

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什麼一步登天的事情,所有的夢想成真的人,不僅要付出努力,更要善於把自己的大目標分割成一個一個的小計劃。

就算所謂的「成功法則」,真的存在且通用,「走出舒適圈」從來就只是一個開始,而並非全部。

若是想通過走出舒適圈真正有效,那麼你先得知道自己要去哪,大概要經過哪些道路,然後再出發。

一切罔顧做什麼、怎麼做,只強調離開舒適圈這個動作的,都好比告訴你要從你的家裡出來,卻不管你要去哪裡、坐什麼交通工具去的旅行社,是沒有底氣的,也是不負責任的,更是什麼都不可能幫到你的。

真正走出舒適圈後獲得成功的,都是那些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且知道該怎麼做的人。

《淮南子·說林訓》有云:「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在走出舒適區之前,所做的一切準備,就好像你要結的網。不能說我一邊撈魚,一邊再臨時編個網子出來。

這樣的建議,要是有人聽了,那才真的是傻子。

說一萬遍「走出舒適圈」,不如實打實地給自己做一次現實、全面的評價,然後在自己的現狀與夢想之間規劃一條道路、結一張網。

否則工具都沒有,捕什麼魚呢?

文 | 毒哥&秋山

相關焦點

  • 職場上,我們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什麼是舒適圈,為什麼要走出去? 我們來看下「舒適圈」的名詞解釋:「舒適圈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我們感到很輕鬆、很自在。」那麼說到這,我想肯定會有朋友要問道,既然這個圈子讓我們輕鬆,自在。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離開呢?
  • 《奇葩說》顏如晶:窮遊走出舒適圈,意味著我們願意成長
    在《奇葩說》節目中,如晶辯論開始提到了自己有決賽恐懼症。記得在上次決賽中,她緊張得將「本人」說成「人本」,並且中途卡殼。但是在這次決賽中,如晶表現很好。這期辯題是「如果有機會,你是否願意窮遊?」。有人說:窮遊並不好,看到美食沒有錢買,不開心。看到著名旅遊景點想去玩,沒錢買票,不開心。但是,窮遊真的不是一個令我們值得驕傲的事情嗎?我們並沒有說富人不值得驕傲。如果你很有錢,你來到一個豪華的地方旅遊,比如說杜拜。這當然可以。你有你值得驕傲的地方,你很會賺錢。但是如果我沒有錢,我也可以去旅遊,也有值得我驕傲的地方。
  • 為什麼要走出舒適圈,而走出舒適圈後的結果又是如何
    我們常常會聽到各種雞湯,說我們要離開自己的舒適圈,要是常呆在自己的舒適圈,人會廢掉之類的,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告訴我們要離開舒適圈,說不離開舒適圈就會如何如何,但很少有人說,離開舒適圈後,我們的結果是怎麼樣的。
  • 走出舒適圈,是你努力的第一步
    為什麼要走出舒適圈?在舒適的環境下生活不好嗎?生命周而復始,人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和感受,常常覺得一路走來,那些不如意的事總在腦海浮現,逼迫自己去重新造化。走出舒適圈的自己是不一樣的,無關失敗與成功,只是很容易自信滿滿,因為我們都那樣努力奮鬥過。走出了舒適圈,才覺得生命如此短暫,時間總是不夠去思考,常常覺得上一秒的想法下一秒就會忘記。如此緊密的人生,才是我們回憶起來都會發笑的時刻。人生不應該是恍恍惚惚輕輕鬆鬆地度過的。
  • 年輕人走出舒適圈之後就是上進了嗎?
    網絡上最近興起的熱門話題,你還沒有走出舒適圈嗎?當今社會,我們對舒適圈的定義好像就是小城市穩定的朝九晚五,那些在北上廣努力拼搏賺錢的人,才是真的上進。所以才會出現大批的年輕人,畢業後為了前途去了北上廣,以為努力奮鬥幾年就會有奇蹟出現,但現實可能已經30+還是碌碌無為,為了所謂的面子又不能回家,陷入尷尬的境地。這樣的上進真的好嗎?舒適圈的人就是不努力上進的?事實好像並非如此。
  • 我們該不該「走出舒適圈」,應該怎麼走?
    最近有網友留言問:雞湯上總是說要走出舒適圈,那我們到底該不該走出舒適圈去?雞湯對你大喊:走出舒適圈。你聽完是不是有這種感覺:我過得這麼舒服,原來是錯的。隨後覺得自己應該越級而立,應該得挑徹底不會幹的事兒幹?
  • 《海上鋼琴師》我們該不該走出舒適圈?
    有人認為他終將被時代拋棄,囿於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中,顧影自憐,自怨自艾,不曾感知外在世界的美好;有人說他是強者,是那個時代堅持自我,堅持信念的勇士。純真理想若渴追求,教化世人堅持自我,他是活出個性的典範。於我而言,他是懦夫和勇士的結合,他是當代人是否應該走出/停留在舒適圈的很好的啟發者。
  • 當今社會最大的謊言——「年輕人要走出舒適圈才叫上進」
    知乎有個熱門提問: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就沒了上進心和欲望,躲在舒適區只想安逸地生存?聽起來好像年輕人必須要放棄小城市裡月薪5000的安穩工作,走出舒適圈,去北上廣努力拼搏才叫上進。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人們將大城市定義為"希望孵化器",而將小城市定義為"社會舒適圈"——年輕人要走出舒適圈才叫上進。聽起來好像是那麼一回事,畢竟老歌有唱"愛拼才會贏",今語有云"不逼自己一把,你永遠不知道你有多優秀"。於是許許多多年輕人在鼓舞之下湧進北上廣深,自以為比留在小城市裡"一輩子平平凡凡、碌碌無為"的同齡人更上進。
  • 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有多重要
    人們總說,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可我們似乎忘了我們努力奮鬥的終極目標不就是要走入一個令自己舒服的生活狀態嗎。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如果我們仔細思考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會發現天壤之別!我們一直對舒適圈沒有過一個清晰的認知,對這三個字背後的那種生活狀態也幾乎是沒有什麼抵抗力。我們做任何事也總是容易把自己引誘到一個舒適圈,它帶給人的安全感是人生存的必需品,我們無法規避。但這就意味著人的歸宿就是舒適圈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既然我們總會停留在舒適圈,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拼命出逃呢?
  • 一個人如何一步步走出職場舒適圈
    如果你也有這樣類似的經歷,其實就在說明一件事情:你正在做一些舒適圈以外的事情。那麼如何面對舒適圈,我們該怎麼做?《進化:如何成功突破舒適區?》這本書告訴你答案。當我們看到一頭獅子時,你就會飛奔逃跑。但這種本能如果運用到不會威脅生命的場合,問題就出現了。如果你一直採用逃避的方式解決問題,你就會有牴觸的心理,時間一長,當別人給你做一些有挑戰性的事情,你會想:「為什麼是我主動?為什麼要我來幹這件事情?」處於非常焦慮,緊張的狀態。
  • 走出舒適圈,是為了能再回來?
    近段時間,有很多段子都在告訴人們,我們要跳脫出自己的舒適圈,努力奮鬥,追求更加完美、更加廣闊的人生。很多人進入舒適圈的第一步,就是進入大學。首先要知道如何去尋找自己熱愛的事物,找到以後學會如何去深入拓展,我們才能跨出舒適圈。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你願意去尋找並堅持,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如果你想走出舒適圈,你先要找到自己的舒適圈。
  • 年輕人要不要走出舒適圈?王子異這樣說!
    與此同時,鼓勵人們走出舒適圈的信條也隨處可見。那「愛豆」的壓力狀況是怎樣的呢?他們是否也需要走出舒適圈呢?最新一期的《限定的記憶》中王子異就對這個話題感受頗深,第一次與大家討論了這個話題。當被問及出道以後的最大壓力時,蔡徐坤表示壓力來自於「各種各樣的關注」。作為一個當紅藝人,被關注無疑是這份職業的最強屬性。
  • 聽說你走出舒適圈過得不好,我就放心了:走出舒適圈,未必真舒適
    曾幾何時,社交媒體上開始流傳著一句話:「走出你的舒適圈」。各大情感博主,知名大V,無一不在宣揚走出舒適圈是我們應對人生困境以及職業困惑的「根本大法」。一時間,走出舒適圈成為了社交媒體上宣揚萬試萬靈的情感妙藥。
  • 夜讀| 走出你的舒適圈(有聲)
    最開始接觸「舒適圈」這個詞是在朋友圈裡看到一個姐姐加入了「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的組織。它有個很特別的口號,叫做:跳出你的舒適圈。可能你會感到疑惑,忍不住發問道:「什麼是舒適圈?」某智庫是這樣給出解釋的:舒適圈就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遊資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會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人們踏出這個圈子的界限時,就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因而感到不舒適,很自然地想要退回到舒適圈內。或許這種解釋太過抽象,我們不妨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溫水煮青蛙。
  • 走出舒適圈,是你精彩人生的第一步
    「監獄就是在你身邊的隱形牢籠,或許一開始你充滿了牴觸心理,有著勇敢走出去的決心。可是慢慢的你會放棄抵抗,覺得抵抗太累了,還是得過且過選擇安逸吧。這就是所謂的」舒適圈「。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為什麼要支付如此高昂的賠償金來做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 走出舒適圈的你,如今怎麼樣?
    「舒適圈」網絡詞語,泛指一個環境,周邊都是熟悉的人物、事物,熟練的路線、熟練的工作,一個輕鬆自在的環境。那麼你有嘗試過走出這個圈子或者被迫踏出這個圈子麼?今天想討論下大家如何踏出舒適圈來適應下一個生活工作環境。
  • 敢於走出舒適圈,努力讓自己過得更好
    但如果經過自己的努力,能讓我們下一代的起跑線高那麼一點點,我們的這份努力還是有意義的。日積月累,物轉星移,一代人又一代人的積累,一代比一代的起跑線高一點,這就是努力的意義。即使我們努力了一輩子,還是到達不了羅馬,但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離羅馬更近一步就可以了。
  • 楊冪靈魂性拷問:「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別鬧,舒適圈挺好的
    綜藝節目《密室大逃脫》第一期中楊冪在面對是否關閉母親模擬系統的時候,楊冪問道:「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為什麼不要這個泡沫?」關閉母親模擬系統意味著以後就真的看不到去世的母親了,雖然看到的是虛擬的,但是起碼可以讓孩子的童年是沉浸在一個有母親愛的世界裡,而不是一個要接受母親去世的事實的痛苦裡。
  • 非逼你走出舒適圈的人,比你活得舒適多了
    人們總喜歡討論些跟自己無關的東西,比如花800萬是買學區房還是環遊世界,石原裡美和新垣結衣選哪個好,以及這兩天的年輕人要不要走出舒適圈。這一輪爭吵最早可以追溯到月初,知名「段子手」@蔡瀾 重操舊業,打開微博評論跟網友聊天,因為回答了一個「如何走出舒適圈」的問題引起大伙兒圍觀。
  • 《我的前半生》,走出舒適圈雖然很難,不過也不可能一生安逸
    《我的前半生》,走出舒適圈雖然很難,不過也不可能一生安逸 如果不是相愛多年的丈夫有了外遇,在羅子君多次懇求和努力後,還是選擇了外遇,那麼羅子君或許還會繼續呆在舒適圈中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