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解讀職場,與我一起成長
汪國真曾說:「到遠方去,到遠方去,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舒適圈,形容的是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所以我們感到很輕鬆、很自在。
但很明顯,在這樣的圈子裡待得久了,會滋生出對於探索未知領域的惰性與不情願,然後,自然就容易被生活滾滾而來、絕塵而去的車輪甩在身後。
於是乎,「走出舒適圈」這句話,風靡一時。
仿佛不管在什麼場景下,不論是大學的開學典禮,還是各種勵志課程的開課儀式,這句話總是會被有意無意地提起。
確實,許多成功人士的例子證明了,走出舒適圈,是讓他們從平庸的生活裡解放出來,登上人生巔峰的重要成因。
從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到放下書本的馬雲等,他們最為人所稱道的成就,皆是在離開了原先擅長的領域後取得的。因此「走出舒適圈」,便成了成功學奉為金玉良言的一句話。
這句話如此普及,但為何能像那些活在例子中的名人一樣功成名就者卻少之又少呢?
有人或許會說,那是因為你們知行不一,腦袋知道了要走出舒適圈,但邁不開步子真正去做,成不成功,在於個人是否真的將這金玉良言付諸實踐。
有道理嗎?似乎是有的。
可是否有人追問,既然皆知走出舒適圈或有改變命運之奇效,為什麼更多的人卻不去做呢?
換言之,暫且認為走出舒適圈能有雞湯中那樣巨大的收效,就算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可但凡是理性的人,總會選擇去做的。
可現實為什麼是我們說了一萬遍走出舒適圈,卻還是寸步難行呢?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在那些「走出舒適圈」的雞湯背後,沒有一定的行為準則來支撐,就算鼓著勇氣走出了舒適圈,也會發現自己無所適從。
走出舒適圈,並不是說走出去就能成事的,走出去之後呢?
若是沒有精細的規劃、強大的執行力,那恐怕不僅成不了大氣候,就連原來在舒適圈裡那一點點小成就、「小確幸」都難以保全。
正所謂「足不強則跡不遠,鋒不銛則割不深」。
大部分人不願意走出舒適圈的原因,在於不知道舒適圈外面是什麼,好比人懼怕黑暗,並不是懼怕黑暗本身,而是懼怕黑暗帶來的未知罷了。
而之所以對於舒適圈外面有什麼一無所知,而導致止步不前,是因為沒有對自己走出舒適圈之後的生活做好功課、定下計劃。
美國影星施瓦辛格的故事,想必許多人都知道了。
青年時的他有一個做美國總統的夢想,但一個自幼生長在貧民窟裡的窮小子,怎麼可能達成這樣宏偉的目標呢?
小時候瘦弱的施瓦辛格
於是乎,他將自己的終極的夢想一步一步遞歸,成為總統要先做州長,成為州長要財團支持,獲得財團支持最好的方式就是迎娶富豪千金,而要迎娶千金自己首先得成為一個名人,成為名人對於這樣一個窮小子來說最佳捷徑就是出道成為明星,成為明星前要練好身體、練成陽剛之氣。
按照這樣的方法,他找到了自己當下能做的事情,他開始鍛鍊肌肉,參加國際健美比賽。
1966年,阿諾德·施瓦辛格在德國舉行的歐洲健美錦標賽上,獲得了「歐洲先生」稱號。同年參加國際健美比賽,他第一次獲得了「健美先生」稱號。
人們送他一個綽號叫「奧地利橡樹」。之後,他放棄了健美事業,進軍演藝圈。
此後他的職業生涯,按照他這一步一步實打實地計劃一個又一個地變成現實,成為巨星,迎娶千金,競選州長……
他的故事開頭,雖然並不是一個「舒適圈」,但他的例子卻能給我們啟發。
舒適圈之所以被稱之為舒適圈,是因為我們已經在其中獲得了一點小小的成績,這樣的起點,比起出身低微的施瓦辛格來說,不可不謂之不優越了吧。
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像他那樣,走出自己的圈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呢?
最重要的,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他這麼明確的「小計劃」。
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什麼一步登天的事情,所有的夢想成真的人,不僅要付出努力,更要善於把自己的大目標分割成一個一個的小計劃。
就算所謂的「成功法則」,真的存在且通用,「走出舒適圈」從來就只是一個開始,而並非全部。
若是想通過走出舒適圈真正有效,那麼你先得知道自己要去哪,大概要經過哪些道路,然後再出發。
一切罔顧做什麼、怎麼做,只強調離開舒適圈這個動作的,都好比告訴你要從你的家裡出來,卻不管你要去哪裡、坐什麼交通工具去的旅行社,是沒有底氣的,也是不負責任的,更是什麼都不可能幫到你的。
真正走出舒適圈後獲得成功的,都是那些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且知道該怎麼做的人。
《淮南子·說林訓》有云:「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在走出舒適區之前,所做的一切準備,就好像你要結的網。不能說我一邊撈魚,一邊再臨時編個網子出來。
這樣的建議,要是有人聽了,那才真的是傻子。
說一萬遍「走出舒適圈」,不如實打實地給自己做一次現實、全面的評價,然後在自己的現狀與夢想之間規劃一條道路、結一張網。
否則工具都沒有,捕什麼魚呢?
文 | 毒哥&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