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來自電影黃金年代的世界級史詩電影,精彩絕倫又引人深思。那時的歐洲電影已經過了名著翻拍、政治意識形態以及電影工具化的時代,開始更多地關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從自身本體出發,講述對世界的認知,對社會的理解,對人和人、人與事之間多維度的思考。
不僅僅是《海上鋼琴師》,同時代的《鐵達尼號》、《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阿甘正傳》,無一例外。從個體或多人角度出發,感知整個世界的五味雜陳,由一二人物著手,映射出芸芸眾生是如何生活在屬於他們的時代,他們又有著怎樣的想法,又活出了怎樣屬於他們的精彩。
重溫 ·經典
對觀眾來說,深深烙印在腦海中的一定是那一幕,「1900」寧願用自己的生命終結為代價,也不願走下那艘已經陳舊報廢的遠洋巨輪。對於「1900」這一行為,懦夫、勇士、瘋子...一直以來解讀眾多。有人認為他終將被時代拋棄,囿於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中,顧影自憐,自怨自艾,不曾感知外在世界的美好;有人說他是強者,是那個時代堅持自我,堅持信念的勇士。純真理想若渴追求,教化世人堅持自我,他是活出個性的典範。
於我而言,他是懦夫和勇士的結合,他是當代人是否應該走出/停留在舒適圈的很好的啟發者。
辯證 ·思維
我認為,電影都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此刻單純討論《海上鋼琴師》的男主「1900」已經失去了意義。我們應當思考的是,從他的身上,是否可以汲取到對當代人有益的營養,對當代人來講,是否應當走出/停留在舒適區。
我認為,當我們走出舒適圈的同時,也要保持內心舒適圈的建立。現代人的舒適圈往往意味著停滯不前,不思進取,學習、工作得過且過。從個人長遠發展角度來看,不跳出舒適圈,對個人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打破舒適圈,走出去,才能煥然一新,有全新的認識、發現,收穫嶄新的面貌,擁有新生活。
但是打破這一舒適圈,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正如「1900」,當他走下樓梯的那一刻,他的瞳孔放大,就像常年蟄居在黑暗山洞的夜行生物突然見到了明媚刺眼的陽光一樣,難受、不安。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一定會有不適,需要我們克服心理上的障礙。走出舒適圈並不意味著身心的絕對「出走」,要保持內心舒適圈的建立,隨著身體舒適圈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堅守自身的原則和本心。
「1900」帶給了當代人一些啟示。我們需要學習他的堅守,在跳出自身舒適圈、尋求進步的同時,也要守住底線和本心;與此同時,又要摒棄「1900」的固步自封。外面的世界陽光多於黑暗,有時一個小小的改變也許就能帶來嶄新的希望,收穫不一樣的絢爛人生。
走出舒適圈,積極向上,勤懇踏實。爭取美好的同時,也不忘建立起有底線的內心舒適圈。微塵世界,我們都是最好的鋼琴樂手,創作出獨屬的旋律與琴音,彈奏出華美的人生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