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我們該不該走出舒適圈?

2020-12-18 郭嘉鵬說遊戲

這是一部來自電影黃金年代的世界級史詩電影,精彩絕倫又引人深思。那時的歐洲電影已經過了名著翻拍、政治意識形態以及電影工具化的時代,開始更多地關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從自身本體出發,講述對世界的認知,對社會的理解,對人和人、人與事之間多維度的思考。

不僅僅是《海上鋼琴師》,同時代的《鐵達尼號》、《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阿甘正傳》,無一例外。從個體或多人角度出發,感知整個世界的五味雜陳,由一二人物著手,映射出芸芸眾生是如何生活在屬於他們的時代,他們又有著怎樣的想法,又活出了怎樣屬於他們的精彩。

重溫 ·經典

對觀眾來說,深深烙印在腦海中的一定是那一幕,「1900」寧願用自己的生命終結為代價,也不願走下那艘已經陳舊報廢的遠洋巨輪。對於「1900」這一行為,懦夫、勇士、瘋子...一直以來解讀眾多。有人認為他終將被時代拋棄,囿於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中,顧影自憐,自怨自艾,不曾感知外在世界的美好;有人說他是強者,是那個時代堅持自我,堅持信念的勇士。純真理想若渴追求,教化世人堅持自我,他是活出個性的典範。

於我而言,他是懦夫和勇士的結合,他是當代人是否應該走出/停留在舒適圈的很好的啟發者。

辯證 ·思維

我認為,電影都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此刻單純討論《海上鋼琴師》的男主「1900」已經失去了意義。我們應當思考的是,從他的身上,是否可以汲取到對當代人有益的營養,對當代人來講,是否應當走出/停留在舒適區。

我認為,當我們走出舒適圈的同時,也要保持內心舒適圈的建立。現代人的舒適圈往往意味著停滯不前,不思進取,學習、工作得過且過。從個人長遠發展角度來看,不跳出舒適圈,對個人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打破舒適圈,走出去,才能煥然一新,有全新的認識、發現,收穫嶄新的面貌,擁有新生活。

但是打破這一舒適圈,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正如「1900」,當他走下樓梯的那一刻,他的瞳孔放大,就像常年蟄居在黑暗山洞的夜行生物突然見到了明媚刺眼的陽光一樣,難受、不安。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一定會有不適,需要我們克服心理上的障礙。走出舒適圈並不意味著身心的絕對「出走」,要保持內心舒適圈的建立,隨著身體舒適圈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堅守自身的原則和本心。

「1900」帶給了當代人一些啟示。我們需要學習他的堅守,在跳出自身舒適圈、尋求進步的同時,也要守住底線和本心;與此同時,又要摒棄「1900」的固步自封。外面的世界陽光多於黑暗,有時一個小小的改變也許就能帶來嶄新的希望,收穫不一樣的絢爛人生。

走出舒適圈,積極向上,勤懇踏實。爭取美好的同時,也不忘建立起有底線的內心舒適圈。微塵世界,我們都是最好的鋼琴樂手,創作出獨屬的旋律與琴音,彈奏出華美的人生樂章。

相關焦點

  • 我們該不該「走出舒適圈」,應該怎麼走?
    最近有網友留言問:雞湯上總是說要走出舒適圈,那我們到底該不該走出舒適圈去?雞湯對你大喊:走出舒適圈。你聽完是不是有這種感覺:我過得這麼舒服,原來是錯的。隨後覺得自己應該越級而立,應該得挑徹底不會幹的事兒幹?
  • 電影《海上鋼琴師》:長大後,我們終於看懂了自己!
    在生活中,一定會有那麼幾部電影,讓你欲言又止,不知道該如何下筆,《海上鋼琴師》就是其中一部。    影片《海上鋼琴師》講述了鋼琴師1900的傳奇一生,他生來就是屬於大海, 鋼琴是1900唯一的寄託。
  • 大學生該不該跳出舒適圈?
    我們為什麼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呢?羅諾羅亞.索隆,曾經說過,在我們生活的道路上沒有什麼人能一輩子一帆風順,災難和阻礙才是常態。我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代表著我們要主動出去面對這些挑戰,挑戰我們的大腦、挑戰我們的精神意志,這樣才能讓我們一步步變得強大,因為如果我們自己不去面對它們,總有人會替我們去面對,這個人有可能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伴侶等等。
  • 聽徐老師談《海上鋼琴師》
    作為學鋼琴的人,不能說沒看過《海上鋼琴師》,那多不好意思呀!有人說《海上鋼琴師》是鋼琴系的教科書,一點不誇張,作品中有些片斷對於鋼琴音樂的解讀肯定是登峰造極。(提醒下:1900沒學過鋼琴,也不懂什麼樂理;1900的生活中沒有缺失愛;只要上岸,對於1900,名、利,還有愛情都會得到的……)好了,我們先欣賞下
  • 為什麼我們說了一萬遍「走出舒適圈」,卻還是寸步難行?
    因此「走出舒適圈」,便成了成功學奉為金玉良言的一句話。這句話如此普及,但為何能像那些活在例子中的名人一樣功成名就者卻少之又少呢?有人或許會說,那是因為你們知行不一,腦袋知道了要走出舒適圈,但邁不開步子真正去做,成不成功,在於個人是否真的將這金玉良言付諸實踐。有道理嗎?似乎是有的。
  • 一個人的烏託邦《海上鋼琴師》
    《海上鋼琴師》「一個人的烏託邦」,和豐子愷先生的詩配圖「不寵無驚過一生」,都是直達靈魂深處的感動。誰能保持一個孩子一樣的心過一生?即使不能,我們仍然要去想!——《不寵無驚過一生》豐子愷吳興一:一個人的烏託邦——《海上鋼琴師》影評這是我第二次看這部電影。清晰地記得,第一次看它時並不愉快,甚至有些煩躁。
  • 想自我成長,想激發潛力,這舒適圈我該不該跳
    看了無數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大家對這個都應該有感觸吧,小編同樣也是,恰好今天吃飯聽到隔壁桌的一幫學生談論關於舒適圈的問題,當時就覺得這個我真的很有感觸,包括在網上,很多人也說想要真正的獲得自我成長,想要激發潛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跳出舒適圈,如果一直待在父母的眷顧之下,那一直都長不大;小編當然不否認這一點
  • 職場上,我們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什麼是舒適圈,為什麼要走出去? 我們來看下「舒適圈」的名詞解釋:「舒適圈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我們感到很輕鬆、很自在。」那麼說到這,我想肯定會有朋友要問道,既然這個圈子讓我們輕鬆,自在。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離開呢?
  • 一部經典、高分、傳奇音樂電影,人脫離舒適圈,真有那麼難嗎?
    《海上鋼琴師》是1998年的電影,其魅力在於動聽的鋼琴演奏,還有一段動人的友情,以及充滿傳奇性的故事。這樣的天才,如果願意下船,一定可以紅翻天,但他一輩子沒下過船,也沒勇氣下船,直到這艘船因為年久失修,即將被炸毀,堅持不下船的海上鋼琴師,也就跟船一起葬身大海。
  • 豆瓣9.3《海上鋼琴師》|「我彈琴,即使外面在打仗」
    相比之下,義大利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執導的《海上鋼琴師》無疑幸運很多。1998年,《海上鋼琴師》上映,人們普遍稱之為爛片。媒體記者藉機問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如何評價該影片,他說,希望很多年以後,大家能喜歡它。
  • 俗人難以理解的《海上鋼琴師》,劇情卻精彩絕倫
    看完《海上鋼琴師》,在劇尾字幕不斷滾動的時候,整個人可是呆坐著的,影片實在太精彩了,整個腦子還沉浸於劇情中,很多東西想不通,又很多東西想到了,但不知道怎麼去表達,總之就需要靜一靜,緩一緩情緒。其實這不是全新的大片,而是1998年的義大利經典之作,從豆瓣可以看到,其片名還有不少:聲光伴我飛(港) / 一九零零的傳奇 / 1900海上鋼琴師 / 傳奇1900 / The Legend of 1900 / 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 On The Ocean。
  • 走出舒適圈,是你努力的第一步
    為什麼要走出舒適圈?在舒適的環境下生活不好嗎?生命周而復始,人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和感受,常常覺得一路走來,那些不如意的事總在腦海浮現,逼迫自己去重新造化。走出舒適圈的自己是不一樣的,無關失敗與成功,只是很容易自信滿滿,因為我們都那樣努力奮鬥過。走出了舒適圈,才覺得生命如此短暫,時間總是不夠去思考,常常覺得上一秒的想法下一秒就會忘記。如此緊密的人生,才是我們回憶起來都會發笑的時刻。人生不應該是恍恍惚惚輕輕鬆鬆地度過的。
  • 《海上鋼琴師》:每個人都有深藏的愛與怕,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海上鋼琴師》曾榮獲全球各類22項大獎,無數神仙口碑觸動萬千觀眾,更是豆瓣評分9.2的「神作」。它的神,遠不止1900無師自通的鋼琴天賦和與爵士樂鼻祖「鬥琴」的精彩絕倫,不止故事本身的傳奇與感傷,不止演員對角色細膩的刻畫、精準到位的拿捏以及極富感染力的表現,也不止教科書級的電影配樂,更在於,通過故事,帶給我們太多心靈的觸動與人性的思考。《海上鋼琴師》講述了一個天才鋼琴師的一生。
  • 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有多重要
    人們總說,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可我們似乎忘了我們努力奮鬥的終極目標不就是要走入一個令自己舒服的生活狀態嗎。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如果我們仔細思考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會發現天壤之別!我們一直對舒適圈沒有過一個清晰的認知,對這三個字背後的那種生活狀態也幾乎是沒有什麼抵抗力。我們做任何事也總是容易把自己引誘到一個舒適圈,它帶給人的安全感是人生存的必需品,我們無法規避。但這就意味著人的歸宿就是舒適圈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既然我們總會停留在舒適圈,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拼命出逃呢?
  • 走出舒適圈,是為了能再回來?
    很多人也想去做出改變,可是大家都不知道該從何開始。這裡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就近原則」。什麼是就近原則呢?其實,就是以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趨勢為主體,去尋找到自己的發展中心。首先要知道如何去尋找自己熱愛的事物,找到以後學會如何去深入拓展,我們才能跨出舒適圈。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你願意去尋找並堅持,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如果你想走出舒適圈,你先要找到自己的舒適圈。
  • 即使是【海上鋼琴師】也需要帥氣的西裝油頭打扮
    1998年上映的經典電影《海上鋼琴師》風靡全球,斬獲各類大獎22項。21年後終於以4K修復版首次登上內地大銀幕。
  • 《海上鋼琴師》:理想主義的幻滅,雪崩之前,每一片雪花都在勇闖天涯
    這句話用來表達對《海上鋼琴師》這部偉大的電影作品,可以說是最貼切不過的了,這部電影最初改編自亞利桑德羅·巴裡克文學劇本——《1900:獨白》,而後由朱塞佩·託納託雷執導,蒂姆·羅斯、比爾·努恩、梅蘭尼·蒂埃裡聯袂出演的一部文藝劇情片。
  • 《海上鋼琴師》:有時候,選擇多了未必是好事
    by 谷崎潤一郎 《痴人之愛》到處漂流無處躲藏的孤獨有一天,《海上鋼琴師》放到一多半的時候,就是1900剛剛生出愛意,自己的情緒有點糟糕,只好去陽臺打岔。樓下是接親的花車,形式上,這時候的流程沒有什麼不同。只是不知人類為什麼一念起一念消,短的像貓哈氣。怯弱的人,消除我執的辦法,基本靠的是自己。
  • 豆瓣9.2分《海上鋼琴師》:人這一輩子,如果可以的話請忠於自己
    ——《海上鋼琴師》《海上鋼琴師》這部經典影片,經4k技術修復後,去年在電影院震撼上映,當時引起了很大一波懷念熱潮,畢竟也已時隔20餘年。如今再翻看,影片仍依舊動人,主人公1900的故事很燃,很美。《海上鋼琴師》在豆瓣電影TOP250中位列第15位,95萬人的評價下依舊保持著9.2分的高分,許多人認為它是一生必看的電影,而且不僅是必看,還是看很多遍不會膩的電影。但每次看完影片,總會有一個疑問揮之不去。為何主人公1900不願走下船,到陸地上生活,或者到其他什麼地方生活,而是一定要選擇跟船一起被毀滅?
  • 《海上鋼琴師》黑白琴鍵,指尖生花,每個人心中有一片遼闊海洋
    阿慄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部身邊很多朋友安利過的電影——《海上鋼琴師》。阿慄第一次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是阿慄的好朋友熱情推薦一定要看的,那時候它只是必看榜單裡等待被發掘的電影之一。那時候的阿慄在看過影片之後,也僅僅有些感慨,感慨鋼琴聲的美妙、感慨音樂的神奇,黑白琴鍵的合奏竟然能敲到心坎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