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三十五)黃羊川鎮: 特色民宿農家苑 引來...

2021-01-08 澎湃新聞

原創 古浪縣融媒體中心 看古浪

夏日的黃羊川鎮山青水綠,一片鬱鬱蔥蔥。位於下後溝村的鄉村民宿苑坐落在山腳下,木質的仿古院門,古色古香的農家小屋,到處一派祥和寧靜。每個小屋內陳列著收集來的各種年代久遠的農家生活用品,老方桌、鬥、升子、各種農具,一件件滿是回憶的物品,體現了一代代農家人奮鬥的歷程。

後溝村是黃羊川鎮整村搬遷村莊之一。2019年,該鎮引入以中藥材、蔬菜、苗木以及其他農作物種植及購銷的古浪縣鴻騰達農牧專業合作社,實施5000畝花海經濟項目。項目於2019年3月實施,現已流轉閒散荒坡地2000畝,種植白芍、射幹。修建景觀大門3座,民俗休憩木屋5套及特色涼亭、主題雕塑等配套景觀。累計使用當地農民工9000人次,帶動當地群眾增收60萬元。

來源:古浪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周光耀 高昆

● ● ● ●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三十五)黃羊川鎮: 特色民宿農家苑 引來遊客憶鄉愁》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二)
    近日,博宿(海南)旅遊民宿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博後村正聚焦民宿旅遊產業不斷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村裡建起了鄉村文創基地、火龍果種植基地,還不斷拓展攝影、垂釣、觀鳥、潛水、露營運動等特色旅遊項目」,博後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李人達博士對博後村發展更加充滿信心。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景象正在博後村徐徐展開,村民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寬廣!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長三角百家媒體看海鹽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長三角百家媒體看海鹽 發布日期:2020-10-23 09:17 信息來源:海鹽新聞瀏覽次數: ■全媒體記者 馬卓儀 劉行  潘成豪  見習記者 鄧黎傑本報訊 昨天上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長三角百家媒體看海鹽」大型媒體採訪活動正式啟動。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陸豐碣石淺澳村:小漁村靚麗變身旅遊特色村
    王錦松是一名退伍軍人,也是一位老黨員,作為淺澳村土生土長的村民,他坦言,曾經對村裡的發展和村民的生產生活表示擔憂。 陸豐市碣石鎮淺澳村村民 王錦松:當時的淺澳村,不怕說,一隻單車騎過來還全部是汙泥,(生活)沒法過,就靠我老婆種田,養豬的收入,來維持這個家庭。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鄉村變得「淨、綠、美」
    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根據部署,此次主題採訪報導把視角聚焦在「人民眼中的小康」,將圍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普通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展現廣大群眾為過上好日子的拼搏與奮鬥,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信心攻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小康故事,小康人生;小康家庭,小康社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五堡鎮小泉子村:趕著雞鴨鵝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五堡鎮小泉子村:趕著雞鴨鵝奔小康 2020-07-22 00: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武邑縣韓王思公村:「第一書記」李紅展拄...
    8月12日,記者來到武邑縣武邑鎮韓王思公村,只見乾淨整潔的公路旁鮮花綻放,六套粉刷一新的民宿矗立一旁,在陽光照射下,顯得錯落有致,恬靜安寧。「這是我們今年開發的新『寶貝』,也是旅遊扶貧的產物。」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陽山腳下有個「桃花源」——「中國十佳小康村...
    劉建民笑道,雖然生活早已富足,但年紀大了,想換個活法。「一樓的三間房打通了開飯店,準備今年國慶節開張。除了紅燒肉、糖醋排骨這些土菜,桃花釀、桃膠、桃味甜點也必入菜單。」每個村宴廚師都有自己的拿手菜,劉建民篤定地說,自家飯店的招牌菜一定取材於水蜜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桃花香滿小康村
    近幾年,河口人先後開發了幾十個特色旅遊項目,如鴨綠江邊桃花節、遼東特色山珍採摘節、邊境遊船觀光、朝鮮民俗村體驗、長河島異域風情、江心島異國風光、紅色景點之毛岸英學校、紅色景點之河口斷橋、紅色景點之志願軍館、河口特色大鐵鍋燉魚等,打造出了「河口旅遊」品牌。依託桃產業,遊客春天來賞桃花,秋天來摘桃子,最先受益的是河口的農家樂。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有感而發】在瓜甜果香中品味小康成色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有感而發】在瓜甜果香中品味小康成色   近年來,全區各地均高度重視打造擁有地理標誌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尤其是林果業把曾經依靠口口相傳積攢起來的口碑,通過高質量發展打造成了可靠、穩定、優質的「金字招牌」,造福了天山南北一大批農民群眾。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幸福光景# 莫幹山民宿主嚴臨琪: 自食其力...
    4年前,他從縣城回到家鄉,利用老屋改建了民宿,憑藉樂觀、積極和努力的人生態度,過上了令人「嚮往的生活」。8月,天目新聞記者來到莫幹山,探訪老嚴的幸福「慢生活」。民宿一共有三層,老嚴在前引路,帶著我們參觀。上下樓梯時,他雙手支撐扶手,雙腿一躍隔一級臺階,行動迅速而有力。老嚴驕傲地展示著他親手打造的「事業」。一樓是明亮的公共活動區域,客餐廳大片的落地窗邊擺著桌椅,一面牆做成了書架,放滿了書。
  • 賈家莊邁上小康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從村辦工業廠區變身文化生態旅遊村賈家莊邁上小康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本報記者 喬 棟 朱悅華 董絲雨特色小吃、傳統作坊、工藝品店引人駐足,歡笑聲、叫賣聲不時傳來……沿著青石板路前行,賈家莊民俗特色商業街——賈街就在眼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 劉佳樂:一生只做一件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 劉佳樂:一生只做一件事 2020-08-04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走起!直播間裡賣山貨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走起!「直播間的家人們,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我們大興安嶺的特色山產品藍莓系列,純正野生的大興安嶺藍莓有著極高的營養價值,據測定,除含有含量極高的花青素外,還含有蛋白質、維生素等,不僅營養豐富,還具有防腦神經老化、強心、抗癌等保健作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東陽百家幸丨張志康:堅守三十年,只為做好...
    編者按: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我們距離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從未如此之近。7月2日起,東陽日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全面展現東陽人民為實現「小康夢」的生動實踐和矚目成就。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
  • ...看縉雲山整治效果 參觀特色民宿 央媒記者為重慶生態環境點讚
    7月2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中央媒體「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活動重慶行來到北碚縉雲山等地,記者們通過走訪黛湖生態修復項目、北泉村生態搬遷項目等,感受到生態環境改善後,對群眾生活質量的提升效果明顯。房間少了收入卻提高了 民宿老闆:轉變思路提升品質是關鍵隨後,記者們來到縉雲山上的一家特色網紅民宿——清歡渡。老闆孫德紅今年42歲,被客人們親切地稱為「渡娘」。孫德紅以前在縉雲山景區賣過豆腐腦,上世紀90年代家裡建起房子做起農家樂。那時她每天都要跑到景區門口追車攬客,但服務低端又沒特色,每天很辛苦卻掙不到多少錢。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甜!甜!甜!西瓜圓了致富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甜!甜!甜!「近期,我們折橋鎮高原『美都』西瓜已經陸續成熟,為了充分展示我們特色產業取得的一些成效,和市民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我們鎮上定於7月11日、12日,在折橋鎮苟家村甘苟路和慈王村分別舉辦折橋鎮高原『美都』西瓜採摘節,屆時將舉辦『美都』西瓜免費品嘗等系列活動,歡迎廣大群眾前來參加採摘活動。」折橋鎮副鎮長張志強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新莊村:綠葉蝶變「黃金葉」
    近年來,新莊村菸葉生產保持穩定發展,菸農生產生活得到了明顯改善。但過去,村民春天借錢購買種子化肥,秋收後才還帳,家徒四壁的現象屢不見鮮。究竟緣何?「有了效益後,我們雙管齊下,大力發展烤菸等特色產業和配套農機設施發展項目,去年合作社購買了烤菸用的插秧機、全自動播種流水線等設備,不但為本村菸葉生產提供機耕、育苗、植保、烘烤、分級等服務,還在周邊鄉鎮進行創收作業,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約20萬元。」堯三才介紹。發展一項產業,帶富一方百姓。
  • 「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村有特色產業,戶有致富門路,韓耀高、康志芳夫婦倆相信只要勤奮努力,收入不會差。扶貧先扶智,國家助學政策為韓懷清的三個孫子打開了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他們正向著自己的夢想展翅高飛。從韓懷清家到荔園堡村,從荔園堡村到整個南梁,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貧困山村變成了小城鎮,三代人趕上了好時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徐州小康時光體驗館」:國內首個沉浸式...
    徐州小康時光體驗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宣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宣傳部署,由徐州市檔案局、徐州市委研究室、徐州市檔案館、徐州報業傳媒集團、徐州市史志辦、徐州市總工會主辦,該館通過徐州城鄉普通家庭「衣食住行娛購健學」等全方位的巨大變革,以小見大呈現國家發展、社會變革。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看!司莫拉人的「花樣幸福」
    李發果覺得,現在生活挺幸福的。入夜,記者借宿李發果家,聽她講述家裡幸福的來之不易……李發果小時候家裡生活困難,才讀了小學二年級,13歲就跑到瑞麗打工。2008年,李發果家親人患病,為此四處借債,她至今想來仍忍不住眼淚汪汪。面對困境咬咬牙,李發果和丈夫四處打工還債。丈夫在外幹泥水工,她去幫人照看客棧,一個人管三十個房間的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