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記者來到武邑縣武邑鎮韓王思公村,只見乾淨整潔的公路旁鮮花綻放,六套粉刷一新的民宿矗立一旁,在陽光照射下,顯得錯落有致,恬靜安寧。
「這是我們今年開發的新『寶貝』,也是旅遊扶貧的產物。」該村第一書記、武邑縣紀委監委駐韓王思公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李紅展拄著雙拐,笑眯眯地看著自己一手策劃出來的民宿樣板間,臉上寫滿了欣慰和自豪,「下個月,等裡頭的配套實施配備齊全,我們的民宿就能開張了!到時候,民宿旁的街道會被打造成美食一條街,遊客們可以品嘗鮮美的農家特色菜,住農家院體驗鄉土民風,既舒適又愜意!」
入韓王思公包村,他和小村結下不解之緣
李紅展今年52歲,武邑縣圈頭鄉前高村人,是武邑縣紀委二級主任科員。雖然從出生地和任職單位看來,他和韓王思公村並沒有什麼必然聯繫,但為村裡傾情付出多年,他幾乎已經成為了「土生土長」的韓王思公人。這與他16年間,三駐該村有很大的關係。
時間回溯到2004年,彼時擔任武邑鎮副鎮長的李紅展,分包入駐韓王思公村。在他的記憶裡,這是一個「200戶村民守著成片的沙土地靠天吃飯,房子老得能『掉渣兒』」的貧窮村,所以包村後,他幹的第一件就是調整產業結構,帶領村民們致富,然而從糧食到蔬菜再到後來的蔬菜大棚,幾乎試了一遍,卻都以失敗而告終。「說不灰心是假的,但我總是安慰自己,『還有很多產業沒有嘗試,不能輕易放棄!』」李紅展回憶道,經過多次調研後,他和村民們商定放棄農牧業,只留足夠的耕地做「口糧田」,其它的則發展林業。通過在村子周邊大規模種植速生楊,發展林產業和林下經濟,樹木則作為最主要的銷售產品。
此後幾年,韓王思公村遍植速生楊林,面積最多時達五百餘畝,成為當地有名的林業大村,不少外地木材商慕名前來尋求合作,村民人均年收入比原來翻了兩番。
再踏「故土」,他決定留下來大幹一場
2016年,當已經在武邑縣紀委工作的李紅展聽說單位要派駐村工作隊到韓王思公村扶貧時,他想也沒有想,立刻報了名,「在那兒呆了幾年,村裡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鐫刻進了我的心裡,如『故土』一般,我也一直想著能回村再為大傢伙兒做點什麼。」
再踏「故土」,看到從老房子裡走出來的熟面孔時,李紅展深吸一口氣,「我要留下來好好幹,領著村民們奔好日子。」身患股骨頭壞死,走路一瘸一拐的他就這樣開始了為韓王思公村奔波的日子。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李紅展和工作組駐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村集體沒錢,村民不願集資,他和工作組便四處尋找資金,聯繫施工隊。村民們不理解,他就挨家挨戶做通工作。在他們的帶動下,村民們支持修路的熱情逐漸高漲起來,都主動拾掇起了自家門口處。「村裡的變化必須是實打實的,只有這樣,村民們才能信任我們。」李紅展經常這樣對工作隊的成員們說,他們也是這樣做的:修路期間,不論是丈量土地,還是清理垃圾,亦或是鋪設現場,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李紅展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話:「千餘個日出日落,我們都在看著,它一點點的變化。」這變化是顯著的:3年多時間,韓王思公村的土路不見了,4條寬敞平坦的水泥路縱橫交錯,72盞明晃晃的路燈照亮了小村莊;房前屋後的私搭亂建沒了,破舊的街道煥然一新。標準化村委辦公室、衛生室、圖書閱覽室、文體廣場建起來了,2臺嶄新的50KVA變壓器和2套潛水泵啟用了,1600米防滲管道通水了,人們再也不用為飲水和灌溉發愁了……小村舊貌換新顏,人人都說這裡頭駐村工作隊的功勞最大!
再次紮根,精準扶貧為村民致富發力
攏齊了人心,李紅展和工作組要做的就是拉動經濟發展,而這也是最困難的一步。「韓王思公是個典型的農業村,村民們還停留在土裡刨食的老觀念上,因此收入並不高,貧困戶也多。」李紅展說,「我們當時想的是,在陳舊的經濟模式上著手,尋求變化。」
經過村民大會集體商議,大家一致認為發展高效林產業和林下經濟最適合韓王思公村。有了曾經調節種植結構的成功後,李紅展和其他工作隊隊員一起在將低產出林地更新換代的同時,將村子內外所有空地也種植了樹木。「雖然後來因為土地政策的改變,林下經濟並未形成規模,但我們創收的路子是對的,貧困戶的數目逐漸減少,至2018年時只剩了10戶。」也是在那一年,駐村扶貧工作隊要進行人員更換,但李紅展卻堅持留了下來,並出任村第一書記,「我當時就許諾,一定要領著大伙兒完全脫貧,不然絕不離開!」
此後,李紅展和工作組的幹勁兒更足了,他們先後組織貧困戶參與入股了光伏產業和邑人跑步雞合作社,使他們有了穩定的產業分紅收入。同時,工作組以就業推進扶貧工作,變被動輸血為主動造血,幫助村民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多次組織村民參加各種技術培訓,經培訓後,王文才等一大批村民在附近的工廠就了業。貧困戶張廣懼小兒麻痺三級肢殘,有弱勞動能力,貧困戶劉莊柱患強直性脊髓炎,四級肢殘,弱勞動能力,二人同被安排在村公益性崗位上……截至2019年底,全村勞動力共接受再就業培訓60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人次;推薦就業崗位3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9名,除一人需要看孩子外全部就業,弱勞動能力者4人則全部在村內公益性崗位就業。
以真心換真心,贏得村民愛戴
村民張廣忠因交通事故致殘,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妻子種植農田的微薄收入除了要承擔一家人的日常開銷外,還要供兩個女兒上學,生活擔子十分沉重。李紅展了解情況後,主動為他家排憂解難,2016年幫其進入貧困戶序列。為使兩個孩子不致因貧輟學,李紅展幫其大女兒連續兩年申請「雨露計劃」資助金,並為張廣忠的小女兒多次找有關部門,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為了幫張廣忠家脫貧,李紅展邀請縣農林局技術人員為其傳授種國槐技術,幫助張廣忠妻子薛春燕育植國槐樹苗,並通過衡水市女企業家協會「救助貧困母親計劃」,為她申請資助金和技術培訓。在幫助他家育售樹苗的同時,還介紹薛春燕到位於村邊的衡水野生動物園當了一名保潔員,每月工資2000餘元。2017年,張廣忠一家成功脫貧。
村民韓忠強的妻子於2013年被確診為肺小細胞癌,此後幾年間,治病幾乎花光了韓家所有的積蓄,還因此債臺高築,夫妻二人整日愁眉苦臉。李紅展了解到其家庭情況後,主動幫其妻申請大病救助金,積極幫忙跑辦醫療報銷。他還以自身抗病的經歷,鼓勵其妻調整心態,以最佳狀態與疾病抗爭。在李紅展的感召下,韓忠強和妻子重新燃起了對美好生活的激情和嚮往。2017年,韓忠強在護理妻子的同時,參加了由縣人社局組織的務工培訓,同年由李紅展推薦在縣公益性崗位擔任了護林員,年收入一萬元;其妻也走出家門,在附近的一所學校話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2019年年底,韓忠強一家也成功脫貧。
……
多年來,李紅展以一顆赤誠的真心對待村民,也贏得了大家的真心。
「謝謝黨的好政策,謝謝李書記,謝謝工作隊,是你們給了我家光明的前途,讓我一家看到了希望!」張廣忠的小女兒張曉穎如是說。
「在李叔的幫助下,我才得以完成了學業,謝謝李叔,你是我們一家人的大恩人!」韓忠強的女兒,已經在石家莊一家醫院就職的韓晴如是說。
「老漢我無兒無女,李書記就是我的親人!」多次受到李紅展的幫助,五保戶鄒新周視其為親人。
「李書記對我們村太好了!就在前不久,他的母親生病住院,後突然離世,但他因為忙村裡的事兒,沒能看到老人最後一眼。」說起這個事兒,村民張國華萬分感動,「就衝這一點兒,我們也得努力奔小康,不能辜負李書記。」
發展民宿經濟,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在引領村民們奔小康的路上,李紅展和扶貧工作隊的隊員們一直未停歇。今年5月,他們經過多方籌備,積極招商引資,有效利用扶貧資金,組織村民們依託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科學規劃村內空置房屋,融入本地民俗文化,發展特色民俗旅遊項目。說起這個構想來,李紅展坦言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韓王思公村緊鄰著衡水市野生動物園和市萬畝森林公園,自然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適合發展旅遊業。」
為了讓遊客「近觀動物,觸摸綠樹,記住鄉愁」,李紅展通過抓環境整治、路面硬化和民宿區域綠化,抓美麗庭院建設,不斷優化農村人居環境,做到環境優美、乾淨整潔,極力提升鄉村旅遊目的地美譽度;針對民宿區域,通過進村路線硬體設施打造、停車場建設以及客房改造等,進行房屋風貌改造,延續原有的建築風格,打造一戶一特色、一戶一品味,令民宿充滿神秘和趣味感;通過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開展治陋習的「四禁」活動,陶冶村民性情、改善鄉村氣質,用淳樸的民風,濃厚的鄉情,讓遊客忘記時光,記住鄉愁,流連忘返。
如今,6所民宿正在加緊改造中,李紅展和村民們對此都非常期待,「民宿發展可以彌補全縣旅遊產業的不足和短板,培育形成旅遊扶貧新亮點,讓遊客能來、能玩、能留、能住,有效實現『當日遊』向『過夜遊』的轉變。」對於這一盤「盤活閒置資產、補齊旅遊短板、促進致富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多贏棋局,他有信心,一定下好它。
END
來源:衡水日報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武邑縣韓王思公村:「第一書記」李紅展拄雙拐引領村民奔小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