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微渺感,不因出身階層的不同而有本質變化

2021-02-23 全球華人排行榜

強烈的階級意識是英國人奉獻給人類社會的文化特產。英國人的階級劃分,與職業、身份關係不大,甚至也與錢無關,判斷一個英國人社會階層的方式微妙而怪異:你說話的口音、所用的詞彙;你如何裝飾、排列花園裡的植物;星期天到了,你是自己洗車,還是開到洗車鋪裡;你吃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吃喝的地點、時間、方式以及和誰一起吃;喝茶加糖,哪怕只加一匙,都暴露了你所屬階層不高級;至於穿衣服,任何時尚的打扮都是低俗的標誌,外表最好過時落伍,以表示你對如何著裝根本不屑……

評判一個人所屬的階級,也是英國人喜歡幹的事。1963年,社會學家洛克伍德發起一種「超階級理論」,他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財富的增加,有一部分人能通過自身的奮鬥或其他綜合因素,從社會較低階級脫離,身份蛻變,在生活方式、思想方法、言談舉止等方面,步入社會的高級階級。

觀點引起英國導演邁克·艾伯特的興趣,他決定檢驗「超階級理論」。1964年,他親自選擇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英國小孩,從當年開始,每隔七年,給這幫孩子拍一部紀錄片。七歲,十四歲,二十一歲,二十八歲,三十五歲,四十二歲,四十九歲……最新一集完成於2012年,這幫孩子已經五十六歲。邁克·艾伯特想知道,這些起跑於不同階級的孩子,長大後,是沿襲原有的階級軌道,重複父輩的生活,還是有機會改變自己的階級屬性,產生突變,躋身於更高級的階級。

約翰是上流社會的孩子,七歲時他已經開始閱讀《觀察家報》,端坐在沙發上暢談自己的未來;安德魯讀的是《金融時報》,會用拉丁文唱歌,理想是讀劍橋三一學院,畢業後做律師;而對平民出身的託尼來說,能做個「賽馬騎手」就已經美夢成真了;十四人中唯一的非白人孩子,西蒙是印度移民的後代,沒有能力規劃自己的未來,你問他「怎麼看待有錢人」,他回答「沒想過」,也許他的生活中從沒有出現過有錢人……邁克·艾伯特將鏡頭對準這些孩子:有的父輩是精英,就讀高級寄讀學校,有的則來自老工業重鎮利物浦。三個女孩出身東倫敦的貧民區;還有的來自「兒童之家」,在沒有父母的情況下長大;另一個來自農村山區……孩子們面對鏡頭,即使什麼都不說,也彰顯著「階級」在他們身上烙刻的印記。

十四歲,二十一歲,二十八歲,三十五歲……沒有什麼比用半天時間,坐在家裡的沙發上,看別人的人生一閃而過更讓人開心了。七歲就看《金融時報》的安德魯,讀完私立貴族學校後果真考取了劍橋,如願做了律師,在倫敦市郊有了自己的別墅,成了皇家法律顧問。可內爾的運氣就沒那麼好,十四歲立志掌握政治權力創造財富,後來牛津沒考上,讀個普通大學還輟學,在蘇格蘭西部的荒野上遊蕩。二十八歲時,對於人生和理想,他說「不是我想做什麼,而是能做什麼」。等到四十二歲時參與地方政治,日常生活平淡忙碌,最後對著鏡頭說:「我沒有什麼可抱怨的,我正在慢慢習慣這一切。」那個七歲時搖晃著腦袋說要做騎手的男孩,十四歲時還真去馬會做學徒了,可一年後就放棄了,「天分不夠」,對自己有點兒失望,不過還是得生活,又去開的士,然後結婚生子,少時的夢想漸行漸遠。從小要探求月亮奧秘的小孩盧斯,後來成了一名工程師,可研究項目失敗,回到大學做了教授,像大多數教師一樣,為取悅學生有時候難免表現出不自然的風趣和謙卑。

童年時快樂無忌;十四歲青春期,面對鏡頭時有羞澀不自然;二十一歲開始抽菸酗酒,或嬉皮裝扮,蔑視社會,同時愛情甦醒;二十八歲時有人結婚生子進入家庭,少年時的叛逆已然遠去;三十五歲進入事業分水嶺,成就有高有低,目光不再銳利,身體開始發福,邁向中年;四十二歲時大多數人承認維持一段婚姻並不容易,年輕時無論多麼神奇的愛情這時也出現了裂痕,有人離異,事業無力,生活混亂,人生進入內外交困的黑暗期,有人面對鏡頭說:婚姻是件最愚蠢的事;四十九歲繼續尋找出路,有人再婚,影片中出現新的伴侶和孩子,為孩子的未來操碎了心;五十六歲,當年在遊樂場無憂無慮一起瘋玩的孩子們,已經各自走過了人生的大半程,隱隱帶著每個人生命中的缺憾,不再掙扎,百困不侵,含飴弄孫,安心老去……

如果有觀眾從1964年開始追蹤這部紀錄片,等待那些可愛的孩子們長大後演繹出精彩人生,多半要失望,因為等了四十多年,他們終於等到十四個天使慢慢變成了十四個Nobody。看他們小,看他們老,看他們努力奮鬥,看他們徒勞掙扎。

拍完《五十六歲》,導演邁克·艾伯特已經七十三歲。他發現自己本來試圖呈現英國社會階級狀況的政治動機,卻演變成一個命運的沉思者,一個「存在主義者」。這部片子讓我們看到政治,看到文化,看到因果,看到別人的命運,也看到自己。


看完這部片子得出兩條結論。一是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按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高階層的孩子基本沒有偏離「精英傳送帶」,安享父輩的生活;低階層的孩子也少有成功上位,只得一路沿襲輟學、早婚、多子、失業的底層命運,陷落於「階級的混凝土」。第二個結論是,即便如此,人生的微渺感,也沒有因其出身階層的不同有本質變化。精英階層看似生活更舒適,但社會對他們的要求更多,他們自身的欲望也更強,他們實現自己欲望的阻力、成本和代價也更大,一旦失敗,命運更加慘烈。他們和夢想的距離,與底層階級與夢想的距離其實是一樣的——如果不是更大的話。這個距離堅如磐石,宿命般強加給任何一個階層,無論高低。這點中外同軌。

邁克·艾伯特把這部影片的拍攝周期定為七年,靈感來自耶穌會的格言:「把孩子交給我,只要七年,我就能還給你一個男人。」希伯來語中,基數詞「七」的詞根有「完美」的含義,如此一來,回到影片本身,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兒祈願抑或是暗諷的意味?

用一個下午看完《七年》,我們眼睜睜地看著快樂和清夢是如何遠離那一張張臉,那些一開始稚氣,繼而不屑,然後迷茫,再後來麻木,最後是無所謂的臉。與人生相比,國家、民族、階級、時代都不重要,人生的本質,是人性和時間。這不只是萬裡之外十四個英國孩子的故事,也是包括你我在內身邊大多數人的故事。哪裡能有什麼不一樣?天地萬物之逆旅,光陰百代之過客,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剩下的只是蒼茫時間裡有去無回的人。

作者:王鋒,他是時尚圈最有才情的主編,將「新聞」帶入時尚圈的第一人。數十年媒體從業經歷,一手發掘了許知遠、蔡崇達、孫賽賽…在浮誇的時尚行業保持著文人的良心與趣味。新書《願你道路漫長》為首部文集,帶你探索從生活美學到人生哲思的生命旅程。

本文選自《願你道路漫長》

作者: 王鋒



相關焦點

  • 資治通鑑:屁股決定腦袋,出身什麼階層,必然代表所屬利益!
    式既在位,乃言「郡、國多不便縣官作鹽鐵器,苦惡價貴,或強令民買之;而船有算,商者少,物貴。」上由是不悅卜式。上以卜式不習文章,貶秩為太子太傅,以寬代為御史大夫。【譯文】該年,齊相卜式升任御史大夫。漢武帝因卜式不善文辭,將其降為太子太傅,命寬代替卜式作御史大夫。【解析】之前有兩篇寫過卜式。卜式這個人怎麼說呢,說忠心為朝廷,看著又有點虛,有點看不透。
  • 培養普通人無關階層和出身
    作者的策略,是將主張給孩子寬鬆的教育、不一定非要考名牌大學的劉瑜與在貧困農村辦學、幫助女生走出大山的張桂梅同框,將這兩件不同性質、不同層面的事情並列,人為地製造知識精英與底層人民的「對立」,佔據道德制高點,傲慢地將劉瑜打為「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精神貴族」,同時為「學歷軍備競賽」張目。
  • 日本版《人生七年》:追蹤13位普通階層的孩子,發現人生的無力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英國BBC曾經做過一個名為《人生七年》的紀錄片,講述的是一群出生在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孩子,從7歲到63歲的選擇和最終收穫的人生。
  • 出身社會底層高中險些輟學的他,是如何逆襲躋身精英中產階層的?
    從底層向上流動至精英階層,難的不是財富的積累,而是思維習慣的變化。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生活在貧困地帶,並且身邊充斥著酗酒、吸毒、家暴等行為,你覺得這個孩子的未來有多大的概率,可以逆襲成社會精英?雖然這個經歷給萬斯造成了人生中不可磨滅的傷害,但也正是這件事,讓萬斯有了突破重重壁壘向上流動的可能。他被送去和外祖母一起生活,這是一個為他灰暗的人生注入光芒的人。
  • 黑格爾,事物的本質就包含變化,認識的客觀性是隨變化而變化
    黑格爾認為,我們認識事物首先都是從一種單純的狀態產生,以一種單純的方式去認識事物,但是事物總會產生變動,當事物產生新的變動時,我們必須產生一種新的認識以使認識的對象與事物的對象相一致,以此類推,如果事物總在變化,那麼認識永遠要跟隨事物變化而變化,因為事物總會變化無窮,所以獲得關於事物的認識也是不斷變化的
  • 從「凡爾賽」到「富貴花」:蒙淇淇微博甜寵文背後的階層想像
    「凡爾賽」之名出自日本經典少女漫畫《凡爾賽玫瑰》,被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定義為「一種表演高級人生的精神」,該小組自稱作用是「把侵擾日常生活的炫耀加自戀型人格的毒用一種滑稽化的方式排解掉」,凡學對動機的定義在於當主體清楚自己當前所處階層、自身能力已經達到「優秀」及其以上水平仍然表達出對當前狀態的不滿,而「炫耀」則是認識到社會背景、能力有限又不願承認,試圖通過展示與其自身不相符的標籤獲取社會認同。
  • 英語口音背後的階層屬性:Do you like British accent?
    語言的階層變異語言的階層變異是指社會中不同階層的人使用語言時表現出來的差別。「階層」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根據社會經濟地位和生產活動方式不同而分出的集團。語言的階層差異是非常明顯的,處於不同階層的人的語言特點也不同。比如白領與藍領說話特點有區別,領導幹部與一般辦事員說話特點也不同。
  • 男女擇偶心理有什麼不同?有兩個本質的區別
    ,男女擇偶心理有什麼不同?有兩個本質區別。第一、「側重點」不同在封建社會時期,由於受舊的封建思想和禮教的束縛,出現了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現象,受此影響,女性的社會地位低下,幾乎不參與社會活動,加之受「女人無才便是德」觀念的毒害,因此難以具備自我生存的能力,受此影響,女性擇偶的心理不得不側重於所選配偶是否能夠滿足自己生存所需,把男性能否在婚姻生活中具備讓自己有足夠生活保證作為首選條件
  • 薇婭:人生的本質就是「改變」
    好運加持的背後,是她不斷嘗試改變,積極擁抱變量,迎難而上的人生態度。如她所言:人生的本質就是「改變」。主播是讓薇婭最出圈的一個身份角色,卻不是她的唯一身份。服裝店老闆、歌手、主持人、模特、淘寶商家,這些都是她曾經擁有過的職業角色。一個人或許會輕易換掉一份工作,卻不會輕易離開一座城。薇婭是個例外,在她三次至關重要的職業角色轉變中,都伴隨著城市的變遷。
  • 洛克菲勒說,人生而不平等 但你若只看到宿命論,就大錯特錯
    這是個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房價暴漲引發年輕人遠離一線城市,階層固化、讀書無用論的論調甚囂塵上。倘若不腳踏實地,總想著一步登天,才會更容易造成無謂的焦慮。  在一個理想的穩定社會裡,應該是底層生活有保障,中產過得有體面,高層活著有尊嚴。從這點看,中國目前還不是一個穩定的時代,還有大量機會湧動。也因如此,很多人更要拼命去尋找摺疊之中的縫隙。
  • 《平凡的世界》走心的7句話,什麼是人生?人生是永不休止的奮鬥
    《平凡的世界》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到今年已經有34年了。但是如今再次重讀,依然不失經典本色,還是會帶給我不一樣的感悟。書中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以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為核心,著重刻畫了當時社會各個階層普通人的形象,這裡面有奮鬥與愛情,有挫折與追求,有痛苦與歡樂等,展示了普通人在時代大背景下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 2020年不同職場階層人的共同目標—「活著」
    在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中,總有一些短板弱項阻礙了自己的職場道路:可能是學歷不高,或是性格缺陷,抑或是情商不高等等不一而論。這些不足成為不同人成長中的「痛點」,即成就了不同階層的職場人。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一場疫情讓不同行業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經濟重創。在這樣艱難的一年,無論是神隱大佬,還是勤懇中層,亦或是職場小白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活著」。01 神隱大佬——事業成功,財富自由的人。
  • 《觸不可及》:深刻友誼之下的人生成長及社會階層問題的一些思考
    可以說德瑞斯的出現改變了菲利普的人生,為菲利普高癱後的人生注入了不一樣的活力,看到了另一種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實現了菲利普的二次人生,如同他的自傳體小說名一樣,獲得了人生的《第二次呼吸》。因為他也有自己的尊嚴,不想被特殊對待,被提醒自己的不正常。而德瑞斯正是他所想要的那一個人,或者說是那一個朋友,因為德瑞斯能了解他的一切想法,帶他去體會不一樣的生活,讓他忘了自己是殘疾人。所以當他身邊的朋友告訴他德瑞斯的曾經過往經歷「鏽跡斑班」時,他也毫不在意,因為瑕不掩瑜。雖然德瑞斯因失竊盜竊珠寶入獄過,但他在德瑞斯身上看到了他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一面。
  • 專訪|《大小謊言》作者:不同階層的女性,卻有共同經歷
    作者|彭鏡陶根據澳大利亞作家莉安·莫裡亞蒂同名小說改編的美劇《大小謊言》,因其女性主義敘事、明星班底的精湛表演打動全球的觀眾。該劇曾獲艾美獎最佳迷你劇獎,在世界各地引發關注和討論。故事發生在澳大利亞一個寧靜的海濱小鎮比利威,情節圍繞三位母親、兩個秘密和一個與死亡有關的謊言展開。
  • 你是什麼家庭出身?中國人曾有45個家庭出身代碼
    對年輕人居多的活躍網友們來說,「本人成分」、「家庭出身」等名詞,一方面,它們清晰地出現在歷史文本,父輩之口以及各類「登記表」上;另一方面,其涵義是模糊的。而填表時,「家庭出身」比「個人成分」更難下筆,因為「家庭出身」涉及上一代人——這些距今久遠並屢經變化。現在突然得知,它們與作為全國範圍內的統一技術要求——國家標準——聯繫在一起,便紛紛轉帖,並調侃著互問:大家看看,你是什麼「家庭出身」?
  • 從影視劇到綜藝,平民階層在流行文化中已達全面失語?
    效果也很顯著,面試篇播出之後,撒貝寧與何炅對於裸辭的各自看法,當天,討論帖就堆滿了各大社交媒體;首期節目播出之後,帶教律師對非名校非法出身的丁輝的態度與排名,被熱議的一整周。 而之後,無論丁輝是否逆襲,話題都不缺。昨晚,節目上線不久,「心疼丁輝」的話題就出現在了熱搜上。
  • 寒門再難出貴子,出身決定未來?中國如此,外國也如此
    英國BBC曾經拍過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一經播出便震撼全球。該片講述了14個孩子的一生,從七歲一直記錄到63歲,唯一不同的是這些孩子出身,有的生在農民家裡,有的生在商人家裡,有的是貴族世家,幾乎代表了每一個社會階層。
  • 看透事物本質的時間不同,人生也不同,3個方法培養深度思考能力
    「用半秒鐘看穿事物本質的人,與用一輩子時間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完全不同的命運」。自小,我們都是按著大人的計劃一步步向前走,很少去主動思考,事實上,這是在封閉我們的思維,不讓我們主動思考,這也導致我們從小的時候就很少思考,一直在做別人安排的事。幾乎沒有人想過這樣做有什麼意義?這是為什麼呢?僅僅因為父母認為這樣做是正確的,是最好的選擇,他們才會去做。
  • 階層焦慮的女人們
    作為一種階層衝突的「可視化文本」,《三十而已》掀起的話題性可以說是意料之中,又耐人尋味。繼90年代的港劇引領中產角色浪潮後,內地電視劇也開始刻畫中產生活圖景。時移世易,雖然具體的經濟背景不同,但蔡少芬和童瑤,作為新中產女性「穿著高跟鞋向上爬」的微妙心理,倒頗有惺惺相惜之意。
  • 階層對立的人性變異比偷走別人人生更可怕
    其實,英國著名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在1999年拍過一部電影叫《天才瑞普利》,講述了一個模仿別人最後偷走別人人生的故事,主人公瑞普利看似獲得了世俗上的成功,卻陷入了精神上的無盡噩夢中,結合現實生活的事例,這看上去像是一個寓言。有人說《天才瑞普利》是另類版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同樣是一個出身卑微者試圖躋身上流社會的毀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