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4年普京為支持葉卡捷琳堡申辦2020年世博會錄製的一次講話,光是在Youtube上就得到了上千萬的點擊率。
儘管這不是總統先生第一回秀英語,但卻是他所有英文講話中最歡樂的一次。他依然是那副精心維護的硬漢形象,銳利的眼神和不時揮動的僵硬手臂,在闡釋俄羅斯參與世博會的歷史久遠,卻非常可惜地從未有機會舉辦時,他的表情更像是嚼了一塊太妃糖一樣生硬。如果你把聲音關掉光看他的肢體和面部,那麼他下一個動作是迅速摘下牆上的獵槍定點射擊,估計也不會有什麼違和感。
問題的關鍵出在他那口濃重的斯拉夫腔英文上。他的英文可沒有德語那麼順溜,在列寧格勒大學讀書的時候,他就開始學習德語了。後來被克格勃選中,蘇聯時期曾經以外交官的身份在蘇聯駐德國大使館工作多年。
普京開始學英語是在他擔任俄羅斯總統以後的事了。普京上任不久,當時的英國首相布萊爾訪問俄羅斯,普京在莫斯科的一個餐館宴請這位年齡與他相當的歐洲大國首腦,就是在這次晚宴上,普京第一次向外界披露:他正在學習英語。
可惜沒有更好的語言環境,也沒有潛伏暴露的壓力,總統先生和他眾多的東歐俄語區同鄉一樣,大舌音攪在每個尾音裡,染上了濃得化不開的斯拉夫腔。不過,這種腔調本身並不讓人討厭,要不然美劇《破產姐妹》裡東歐來的廚子Oleg和他的掮客老相好Sophie怎麼會有那麼多熱愛他們口音的粉絲。
語言的階層變異
語言的階層變異是指社會中不同階層的人使用語言時表現出來的差別。「階層」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根據社會經濟地位和生產活動方式不同而分出的集團。
語言的階層差異是非常明顯的,處於不同階層的人的語言特點也不同。比如白領與藍領說話特點有區別,領導幹部與一般辦事員說話特點也不同。語言階層差異主要表現在語音、詞彙和語體等方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階層和口音。
從字面意義上,口音(accent)是同種語言裡與社會團體、地域或階級相關的特有發聲方式。語言從來都是政治的,雖然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特定口音,但在某些語言中也有所謂的標準口音之說,不過,這些標準語音多半不是自然演化的成果,而是人為的創造。用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在《語言與象徵力》(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的專業闡釋,即標準口音語言是一個差異的系統,是在詮釋社會事實的社會性差別、層級體系以及分化等共同構成的網狀結構中被生產和再生產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口音的審美或是正誤判斷,依據的是社會標準而不是語言學標準。
正是因為口音這種社會建構性,一切口音都有可能因為接受群體經驗的不同而得到認可或者受到詆毀。19世紀的俄羅斯貴族,都講究要萬裡迢迢去法國,學一口硬邦邦的巴黎貴族口音,才有臉面回莫斯科或彼得堡,而一切又在上個世紀20、30年代顛了倒,一口俄羅斯口音在傲慢的巴黎社交圈變成了身份的象徵,十月革命期間逃亡到巴黎的俄羅斯貴族難民,不僅帶來了縫在鬥篷、靴子裡的「沉重」珠寶金幣,那些隱藏在奢靡裡神秘而又悲慘的身世故事也令當時整個上流社會興奮不已,他們馬上接納了「俄羅斯皇家時尚第一人」葉卡捷琳娜女皇為時尚idol,而夾雜著斯拉夫口音的法語,與人溝通時誇張的手勢也成為流行的表達方式。
當價值觀無限向經濟實力靠攏,口音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上流社會媚俗的工具。如果要說世界上對於口音這件事最為偏執,並且可以幾百年如一日,最大限度不向金錢低頭的,恐怕只有英國人了。
劇作家蕭伯納的《賣花女》改編成電影後由赫本主演,講一個賣花的底層少女通過學習貴族的口音偽裝進入上流社會。這本書的序言中寫道,「英國人一開口說話,就會激起另一個英國人的妒恨或鄙夷之情。」
現代的英國仍舊是一個階級負擔沉重的社會,這不能說是一種壞的形式,至少也稱不上積極。 口音在英國人的社會生活中有其獨特的地位,他們相信,你很難從一個人相貌判別他的出身、籍貫和階級背景,但是卻可以從他的口音聽出這一切。一個人的口音等於向世人詔告他的出身背景,包括他的成長環境、教育程度乃至他的社會階層。
拿口音說事,早就跳出了社交圈沙龍裡的遊戲範疇。事實上,英國的社會階層分化的確由口音而起。Received Pronunciation是公認發音的標準英語,它最初的作用並不是促進溝通,而是作為一種「貴族音」將一小部分上流社會的人和別人區隔開來。只有三種人講RP:皇族、BBC的播音員和從小在私立寄宿學校受教育的人,而其中皇族講的RP又和後兩種有一點兒不同,被稱為「Queen's Accent」。
說RP口音的人,給人的典型印象是良好的出身背景和教育程度。同樣的,一些口音,可以在開口的第一秒,就使人覺得你是沒文化的土包子。 這種「工人階級」口音裡,比較知名和有影響力的是Cockney。這是一種倫敦工薪階級所使用的口音,最著名的口音持有人,恐怕就是貝克漢姆了。Cockney雖然被打上負面烙印,但它同時也帶著鮮明的反抗上流社會的意味,年輕人非常熱衷於模仿一些這種口音以彰顯個性。
現在,操一口純正RP口音的人少之又少,如果非要這麼講話,也只會被人看成矯揉造作扮上流。RP的式微是語言進化中一個悖論,貴族口音的核心是強調區別,最終卻因為沒有促進交流而瀕臨淘汰。
德國慕尼黑大學以語言學家喬納森·哈林頓為首的研究團隊研究了英國伊莉莎白二世即位起50年來聖誕演說中的元音發音,女王不再操一口標準的「女王英語」,而是染上了社會階層相對較低的人的一口倫敦音。哈林頓認為,這種變化其實是英國過去50餘年社會階級結構變化的一種折射。
雖然女王本人可能或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發音已經有所變化,但她卻非常敏感地留意到王室一些年輕成員的口音變化。史學家兼王室自傳家肯尼思·羅斯兩三年前與女王一起喝茶時,女王告訴他自己的孫輩有倫敦口音,就連安妮公主與愛德華王子也是如此。
最早注意到語音存在階層差異的是美國語言學家拉波夫,他開創了語言層化變異研究。1966年他對紐約市居民發「car」、「four」、「floor」等詞語有時發出/r/音,有時則不發出該音展開了調查。根據他的調查,紐約市很少有人在各種場合總是將元音後的/r/都發出來,也很少有人講話中完全不出現這種捲舌音。如果出現這種人,則被看作是不帶紐約口音的人。對於地道的紐約人來說,這種元音後捲舌現象的比率還具有標示講話人社會背景的功能。
社會語言學家將貝克漢姆夫妻定成了研究對象,這對夫婦行事風格沒有一般英國人那般刻板。他們分析了Youtube網站上載有的這對名人夫婦自2007年以來接受採訪的錄像,區別顯而易見,貝克哈姆自成名後,講話中英格蘭東南和倫敦東城勞工階級所慣用的一些土語發音開始逐漸消失;而從小在倫敦以東埃塞克斯郡長大、混跡在時尚圈的維多利亞,更加主動地順從了這種強勢口音的馴化。
參考文獻:
1.《英語口音背後的階層屬性:口音決定地位》丨經濟觀察報
2.《社會語言學綱要》丨賀群
責任編輯:孫一菲
審核校對:孫一菲 王子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