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性侵養女事件依然在不斷發酵著,有起底作惡者黑歷史的,有質疑養女母親勒索錢財的,甚至還爆料牽出了一條網絡送養的黑色產業鏈。雖然到目前為止雙方各執一詞暫無定論,但相信天網恢恢必定不會讓作惡者繼續快活下去。
近年來,頻繁出現的兒童性侵新聞不斷引發公眾的憤怒,以《素媛》《熔爐》《嘉年華》等為代表的電影作品不僅將真實的世界展現給觀眾,「該為孩子做些什麼」的問題也引起著人們深切的思考。
對兒童的既定傷害已然造成,作惡者必然難逃法網的制裁。但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或許看過這部《不能說的遊戲》之後,從中能讓我們得到些啟示。
奧黛特是個八歲的可愛女孩,喜歡畫畫和芭蕾,夢想將來長大後能夠成為一名芭蕾舞者。但是她非常討厭父母的一個朋友,因為他總是想和她玩「撓痒痒」的遊戲。女孩想盡辦法躲開這個奇怪的叔叔但總是能被叔叔找到,甚至好多次母親在奧黛特不願意的情況下「強硬地」把奧黛特送到叔叔那裡。
成年後的奧黛特雖然成為了一名舞蹈演員,但童年時的噩夢總是在驚擾著她。於是她去看了心理醫生,並在心理醫生的鼓勵下,鼓起勇氣把當年的實情告訴了父母,並最終將這個斯文敗類送進了監獄。
初看這部電影時可能會有少許的錯亂,這或許是因為導演在敘事的方式上並沒有採用大家熟悉的線性敘事的緣故。在這部影片裡,導演利用雙線敘事,通過打破時空線性的方法,藉助奧黛特與心理醫生之間的對話,將侵害帶來的持久影響與記憶中的童年噩夢之場景並聯起來,以一種「雙線並聯+沉浸體驗」的方式引導我們真正地對傷害所帶來的痛苦感同身受。
就像電影的開始,「怪蜀黍」走進奧黛特的房間,並跟她「商量」著要一起玩洋娃娃的遊戲。單純的奧黛特想要轉身拿起身邊的玩具娃娃給叔叔卻被阻止了,因為叔叔有一個更好玩的洋娃娃遊戲:
同時他對奧黛特說這是他們之間的「小秘密」,不能告訴給別人聽。聽話的奧黛特點了點頭,然後他們走進了臥室裡的衛生間關上了門。
緊接著在衛生間的門口出現了一個身穿墨綠色上衣的金髮女人,而這就是成年後成為舞蹈演員的奧黛特。此刻的她正身處一家心理診所的診療室裡,向心理醫生講述自己童年時的噩夢。而這,是她第一次向別人講述自己的遭遇。
而童年時期的那些傷害給她帶來的影響遠比預想的要厲害得多:
面對奧黛特的這種情況,心理醫生也毫不猶豫地直接給出了診斷:
不僅如此。奧黛特從舞蹈班下課,父母沒時間接她於是拜託給了這位叔叔請他幫忙接一下。於是有了車上的這一幕:
到了家門口,奧黛特很沮喪地進了屋,只留下門口豔麗的花靜靜在留在那兒。緊接著,成年的奧黛特和心理醫生出現在了畫面中,又一次地讓我們體驗了噩夢後重回到現實中。
叔叔帶著自己的三個兒子和奧黛特進山遊玩,晚上的時候,叔叔悄悄溜進房間對奧黛特上下其手一臉陶醉。
畫面又一轉,回到現實。通過兩人的對話以及心理醫生雙肩的微微顫動,可以明顯感受到奧黛特身心的崩潰以及對心理醫生所產生的極大觸動。成年人尚且如此,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又該將如何呢?
任誰也不曾想到過,「高管性侵養女事件」早在2年前就有了電影版的先例。都說現實比電影殘酷百倍,電影裡的情節尚且都令人髮指、難以接受,任憑我們腦洞再大怕也想像不出李星星的那4年究竟還會經受過什麼更糟心的事。
習慣「時間療法」「鴕鳥法則」的人可能會說,時間可以治癒一切,人活著不應該總糾結於過去,應該往前看。
這話是不是像極了電影裡的橋段?是不是跟電影裡演的如出一轍?時間不見得是所有事情的良藥,有些事也並不是隨著時間越久便能自愈。
就像奧黛特,從愛畫畫的小蘿莉到飽受精神壓力折磨的舞蹈演員,侵害所帶來的創傷後遺症始終如夢魘一樣伴隨著她,一點一點蠶食著她的人生。
以為海洛因可以「一醉解千愁」,於是瘋狂嗑藥麻痺自己
儘管跟男友吵架分手但心裡依然還是愛著他。想要跟男友複合找回愛情,卻如同看破紅塵一般對愛情放棄了希望。
誰又敢說如此種種,不是那年那人的那一次次的傷害所帶來的揮之不去的陰影所造成的?眼裡失去了希望,活著跟死了又有何分別?
影片的結尾,奧黛特在心理醫生的鼓勵下,向父母坦誠了童年時的這段不幸遭遇,聯合其他有相同遭遇的受害者,最終還是將這個人渣送進了監獄。在法庭上,這位「怪蜀黍」說出了這樣一番令人錯愕的言論:
這麼厚顏無恥的話都能堂而皇之地說出來,古往今來第一人沒跑了!不知道那位「高管養父」在不久的將來會不會也會說出這樣一番驚世駭俗的話來。
但不管怎樣,只希望現實能如同電影一樣,在事件的最終能給受害者一個交代,讓惡人受到該有的制裁,讓世界上所有的兒童都不在受到傷害。
希望李星星也能夠像奧黛特一樣,早日走出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