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把問題描述得很清楚,感謝信任。
你問有什麼好建議給她?可是,求助者是你。我覺得,我們得先談談怎麼幫助你自己。
一 如何理解自虐者
也許有的時候,她的行為有點兒和常人不太一樣,但不要覺得她這個人是不可理喻的。
有人慣常與己為敵,他們的人生決定和經歷似乎總是與幸福背道而馳。根據你提供的信息,她也許屬於「受虐型人格」——Wilhelm Reich,「masochistic character」,這一人格類型具有甘願受苦、抱怨、不斷自我傷害和自我貶低等習慣態度,以及伴隨的潛意識願望:以飽受痛苦去折磨他人。
自虐不一定是種病態,比如母性中就包含著自虐傾向:哺乳動物往往傾向把孩子的利益放在自身生存之上。這對於個體可能是「自虐」的,自我挫敗的,但對於後代和種族繁衍卻極有意義。另外,為了造福社會、保衛文化、捍衛價值而甘願犧牲的人,也常常具有受虐傾向。比如聖雄甘地、特蕾莎修女等等。
自虐的人,所追求的精神滿足足以抵消肉體的痛苦。自虐者通常會解釋說,鮮血和疼痛讓她感覺自己的鮮活和真實,短暫的軀體痛苦可以掩蓋強烈的不存在感和疏離感。自虐、包括廢寢忘食的工作狂、一些導致疼痛但帶來高尚感的宗教儀式,「受難」的宗教形象、都有自我毀損的特質。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人們會在特定的環境下表現出自虐行為。比如,也許她在兒童時,就已經習得了為獲得照料者的注意,故意讓自己身陷麻煩。有自虐行為的人之所以承受痛苦,是因為他們希望自己受苦,事情就會變得更好。(有時候是,有時候不是,但自虐者相信是。)
自虐與抑鬱在很大程度上類似,但她們比單純抑鬱的人要「勇敢」很多。
抑鬱的人一定程度上,對命運和傷害是逆來順受的態度,生活在有氣無力的絕望中;但自虐者是奮起反抗的勇士,她們企圖用眼淚、憤怒、自我犧牲來感動他人。同時,也讓自虐者對預期痛苦有了一定的掌控感。(這種預期和努力掌控絕大多數受潛意識驅使,讓懲罰可以選擇時間和地點,可以減緩坐以待斃的焦慮。)
弗洛伊德將這些行為都稱為「強迫型重複」。一些童年時飽受痛苦的人,往往成年後仍然過不好自己的生活,而且他們遭受的挫折與童年期驚人地相似。(儘管在旁觀者看來,他們的處境完全是咎由自取。)人類的行為具有重複的傾向,如果一個人擁有安全的和被接受的童年,那麼他的重複模式不會有什麼問題,因為他的重複行為特別符合現實實際,能融入正常有序的人類組織(公司、家庭等等等等),並能進一步促成積極的、開拓的行為、營造安全和幸福的環境。但如果童年遭遇令人恐懼,飽受虐待,那麼人們便會有這樣的心理動機——重現挫敗情景,然後重新努力適應和掌控。(比如說,自虐者的心態:許多不稱職的父母偶爾能在孩子危難之際有所行動和幹預,孩子們於是得到了這樣的想法:儘管自己被拋棄,但如果遭受的傷害足夠嚴重的話,還是有機會得到一些關愛的。)
於是,習慣以自我挫敗來應對困難的人,幾乎總處於無意識的恐懼之中,她們擔心他人會發現她們的缺點並拋棄她們。為了戰勝這些恐懼,她們只有設法放大自己的無助感,顯示受苦,以換取關心。
個體自虐性付諸行動有幾種方式:
①挑釁——表現憎恨或挑釁,以煽動懲罰性的回應;
②姑息——我已經在受苦了,所以請不要再懲罰我;
③示弱——快看我,我現在這麼痛苦;
④內疚轉移——看你讓我做了什麼。
我們大多數人都偶爾會使用自虐性行動,自虐性行動其實不算啥問題。是的,你的這種傾向也藏在提問裡了,你看,你通過忍受,而讓你自己也很滿足,她的行為吸引了你的關注,而且,把你也捲入了受虐過程。
二 你別太自責
人們面對自虐者,通常起初會給她過度甚至「自虐」般的寬容,強調自己的努力意願,表明你能夠全然體會她的不幸,甚至額外付出以求緩解她的焦慮和痛苦。你試圖讓她相信,你能夠理解她,絕不會傷害她……等等等等。
然而,遺憾的是,這些行動,對抑鬱的人可能有用,但對於自虐傾向的人來說,常常會適得其反,因為你讓她以為那些傷害自己的行為獲得了回報:「會哭的孩子有奶喝,只有我哭才有奶喝。」
而且讓人憂傷的是,自虐者最擅長招人討厭,沒有什麼比「請幫助我,但我只會變得更糟糕」更讓人灰心喪氣了。而當你發現,你越幫她,她越慘時,總有一天你也會被逼著面對自己的無助感、憤怒感,出現報復她、拋棄她的幻想,怨恨她對於幫助竟然如此排斥和不信任。
即使你把自己的情緒壓抑著也沒什麼用,潛意識的感情終究會通過眼神、語氣、肢體語言方方面面表現出來。而這,似乎很符合自虐者的既有經驗——只要我處於弱勢,那麼一定會招致虐待或拋棄,那麼,我只好放大我的無助感,換取你的關心。
如果你總是順應自虐者,那麼你就會發現,你很難讓她因為你受到的困擾停止自我傷害,也很難讓她學會自我控制。
比起如何幫助她平復自己的情緒,她更需要的是學會展現自己的力量。她需要的是榜樣,比如你,來示範「自私自利」而不是「痛擊自己」,示範自我關懷與自我保護。這樣她才能明白,折磨自己並不是勇敢,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這樣,她才能明白,即使不以自虐的形式,以憤怒啊、漠視啊、嘲弄啊、反擊啊、平靜表達啊等等形式發洩心中的不滿,也一樣能獲得接納,一樣值得被愛,甚至,更值得被接納、被愛。
——所以,我的建議是,你要先表現出愛惜自己的行為,並把她表達的憤憤不平看成順理成章沒啥大不了的,她一貫以來那個「我越無助越受益」的假設,才有機會鬆動一點點。你不要以忍氣吞聲來強化自己的冤屈感和道德感,如果你也捲入受虐過程,實屬自找麻煩。
出於這種原因,我建議你對她採取「不予同情」的態度。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應該對她的難過置若罔聞,或對她的自虐行為報以憤怒或拋棄!而是說,希望你今後在與她相處時,把「你多麼可憐!」的態度轉換為「你是怎麼把自己弄到這個地步的?」——不要聚焦於她的情緒,而是聚焦於她自己改善情況的能力。
當然,這種促進自我負責、自我控制的回應可能會激怒她,甚至導致她的自毀狀況變本加厲,因為她原本以為展示無助才是唯一能夠獲取關懷的方式。但唯有這樣,才是個良好的引導和示範——關於面對衝突也能好好照顧自己的示範,關於不為他人的反應感到內疚的引導和示範。你能不能不以自虐的方式接納她的憤怒、接納她的負面感受?你能不能通過表達真實感受和要求,而不是忍氣吞聲尋找自己哪裡哪裡做得不足,來減緩你自己的焦慮與壓力?
三 幫助她面對自己的問題
當然,當她處在危險情境時,你難免焦慮不安。然而,但,你若有意克制這種焦慮,不動聲色的處理令人惱怒的人和事,會是更好的辦法。當你表達焦慮,只會讓她這樣子的自虐者感覺到神奇地「擺脫」了擔憂——因為擔心的人從她變成了你。所以,認真和就事論事的態度,會比較有效。
當你拒絕呈現焦慮,有理有據地講述事實,她就會感到焦慮沒有得到轉嫁,於是不得不面對自己的自毀行為了。
當然,隱藏在自虐行為背後的信念十分頑固,因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一類的忍受煎熬最後獲得獎賞的例證,我們都聽過太多。有時候它們能安撫我們的痛苦和不平,但當一些人斷章取義地將自信與自我懲罰、自我挫敗與最終勝利聯繫在一起,妨礙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時,這樣的觀念就弊大於利了。
當然,這很難。如果你覺得你處理不了,希望你去找諮詢師,解決你的問題。不,不是說她的自虐行為是你導致的,也有來訪者經常問我,為什麼明明是Ta導致的麻煩,卻我來做心理諮詢、我來推動改變的發生?——誰痛苦,誰改變。通常是這樣,並不是誰看上去更嚴重所以先處理誰的問題。
四 心理諮詢與「我看了幾本書能幫助人嗎」的區別
當事人是一個看了幾本心理學書就覺得可以「處理」身邊人問題的好心腸。可是,做心理問題的「解決者」,看幾本書是不夠的。如果你沒有成體系的學習和訓練,又缺乏實操經驗,那麼,在面對被困惑的人,他們的個體驅力、情感、關係模式、防禦模式、人格鑑別等等等等,你能準確地評估嗎?
舉個例子吧,不是所有沉浸在悲哀裡的人,都可以歸結到「抑鬱」情緒的。
如果她僅僅是偏向抑鬱,她需要的是,確定你不會Judge、排斥或拋棄她,並且能夠在她遭受痛苦時,及時提供幫助和陪伴,需要你溫暖、安全、會照顧人,不持續地給她製造抑鬱情緒。
但如果她偏向自虐自毀——她需要的,是「不含敵意的堅決」。她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具有自我決斷的陪伴者,需要你提供溫暖和包容的同時,還要穩定和有界限感,不能對她的無助和痛苦一驚一乍,也不可以像她之前習以為常的那樣,總是等到她大難臨頭時才給出關注。
如果你把抑鬱但是有自虐行為的人誤以為自虐者,會導致她抑鬱加劇,因為她會感覺到被責備和被拋棄。若反過來,你將自虐自毀的人誤以為僅僅是抑鬱,你會加重她的自我殘害傾向,因為你幫助她確認了「我只有夠慘啊你才會理我」。
再舉個例子:有人跟你說Ta要自殺。你會一遇到這種境遇就說「啊我們好同情你,我們愛你,我們會陪伴你」嗎?如果Ta本來就站在「不把自己搞得及其悲慘,根本沒人關心我」的坑裡,合著你還要幫他們把這個坑挖得更深一點是不是?—— 「噢,好吧,也許去死這件事,對你來說是個不錯的想法。我想知道你是怎麼把自己搞到覺得不死就難受的地步的?」有時更有效。
但日常生活中,只有不同情、不關心,或者想幹架的人,才會和一個痛苦中的人這麼說話吧,因為他們說過了也不想怎麼圓回來,也不會。但是,作為心理諮詢師,有時我們真的會這麼說。至於和什麼人可以說,什麼時候可以說,說完了讓人若有所思或懊惱憤怒了,接下來怎麼辦,說過了怎麼圓回來……恕不能窮舉。
這就是心理諮詢和「懂一點心理學的朋友開導」的區別。
五 心理諮詢和「我需要一些建議」的區別
你要怎樣解決她的問題?……我不會給她建議的,我只能告訴你她的行為「是什麼」「為什麼」和「注意你自己的態度」的一些提醒。因為,問問題的人是你而不是她,如果我在你們之間的具體行為上給出建議,基本等同於廢話。
我解釋一下,如果開廢話模式是個什麼情況:這麼說吧,假如我是你的一個好朋友,關係挺好,而且我自己生活美滿,也很擅長化解各種情感問題。於是,我給你出了很多主意,我遇到她這樣的人會怎樣怎樣怎樣,你覺得好棒棒…
然後,我這段時間工作有點忙,過仨月大街上遇見你了,咱倆去喝茶,你還是愁眉苦臉。然後我問你,當初我提的辦法,你們怎麼就放棄了?你說,你的主意根本不行,有這樣那樣這樣那樣的問題。
我一聽就笑了,說這些問題算個屁啊,我告訴你,可以這樣那樣這樣那樣去解決。
你沉默了三分鐘,然後說,還是不行啊,又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新問題。
我立刻說,新問題也不是問題,你可以這樣那樣不就繞過去了嗎?你又沉默了3分鐘,說,你這麼說也對。
我說好朋友一場,你們遇到問題可以隨時問我啊,如果這樣,你們少生多少閒氣啊對吧?然後……
——你還記得上文提到過的麼?沒有什麼比「我需要你的幫助,但是我會變得更糟」更惹人煩的了,你覺得我以後還想不想搭理你?
所以,要搞清楚什麼是你該去面對的、該去幫助的、該去關懷的。
首先,是——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