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殘是指人對自身肢體和精神的傷害。一般來說,對精神的傷害難以覺察,自殘僅僅是指對肢體的傷害。小孩有自殘傾向怎麼辦?孩子的自殘行為有哪些表現呢?
一、有自殘傾向的人怎麼辦
1、有自殘傾向的人怎麼辦
解決方法有很多但是沒有幾個可以真真實在的奏效有用,而最好的方法是找一個可以和他們聊上幾句話,不被他們反感可以使他們平靜下來的人,去與他們一點點交流,當他們的傾述者,不要太心急直奔主題那樣會更快的暴露你的目的,同樣在與他們交流的同時也別太在意他們的不說話,而他們交流的人儘量多與他們接觸,多自己去觀察出一些他們的事情。
不論與他們交流的是親生父母還是心理醫生或是朋友,都要用對他們零理解的思想態度來面對他們,儘量不要自以為很了解他們,而從從那時開始就是一場競爭賽,一場與死神的爭奪戰,從想解決他們的「病」開始,慢慢接觸的便會是他們敞開心扉。
2、自殘的形式
對於很多女性,長發也被認為是肢體的重要部分。而在對於感情重大打擊,或者還有一種壓力的促使下,她們很可能就以頭髮作為突破口,不斷的拔自己的頭髮,從而得到一種思想上的慰藉或心靈是的「解壓」。
3、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易致心理健康問題
作為個體而言,學生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與青少年發育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有關,由於身體的快速發育及性的成熟,青少年希望能得到社會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他們的心理髮育相對緩慢,其思維方式、認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社會經驗尚不成熟,這種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是產生心理衝突和矛盾,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原因。
另外,與個體自身的性格特點也存在一定關係。例如,自身性格比較內向、孤僻,或者對外界事物過度敏感,多疑,凡事追求完美,嫉妒心強等等,這類性格的學生往往不能恰當的處理人際關係,容易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個體感情的糾葛和性方面的困擾也是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部分原因。
除了個人因素外,環境因素同樣對青少年造成一定影響。對於學生而言,學習是他們的首要任務,提高成績是他們的長期目標。老師的期許、父母的希望、同學們私下的競爭,這些都會給學生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
二、為什麼出現自殘行為
1、生化因素
一些研究學者提出,某些特定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數量和自殘行為緊密相關。自殘行為會增多人腦中的類鴉片胜肽,使患者出現類似麻痺的感覺。而研究顯示,人體內血清素過少或多巴胺過多,都會導致自殘行為的產生。
2、社會原因
自殘行為往往和存在交流障礙有關。如果某人的理解接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很差,就可能導致沮喪,甚至升級為自殘行為。而孤獨症兒童大多伴有語言交流障礙、社會交往障礙等,於是在無法交流的情況下,往往會發生自殘行為。
3、遺傳因素
自殘行為在某些遺傳病中出現頻率很高。如X染色體發育不良綜合症,患者通常會出現咬自己,包括臉部、手部等部位。研究顯示,自閉症患者中,有10%的人伴有染色體脆弱症,並且有20%的遺傳因素。
三、孩子的自殘行為有許多不同的表現
有的拔頭髮,有的不吃飯,有的讓自己挨凍,有的用板子抽打自己,有的用刀子自傷,嚴重者則了結生命。自虐行為都是以傷害自己的身體為特徵的。但自傷身體不是目的,目的是排洩心中的煩悶、委屈與憤懣。
孩子的自虐行為多是因為長期找不到人傾訴,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尊重,心裡壓抑造成的,是孩子心裡上自我抵禦機制的消極保護性反應,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這種心裡障礙慢慢面臨低齡化趨勢,所以這種負面情緒的發洩,父母要儘快找到原因,用有效的方式引導,讓孩子健康快樂的生活成長。
所以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父母們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也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心理素質,注意培養自己心胸寬闊、待人寬容、處事理智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在孩子面前,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緒,合理地宣洩,不要把工作上的不如意帶回家裡,更不能把孩子當作出氣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