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成績,媽媽動輒打罵
花季女孩自殘,確診抑鬱症
戴著口罩、披著一件長袖外套,14歲的初二女生小婉(化名)極不情願地在媽媽包女士(化名)的拖拽下走進了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門診。「醫生,你看看這孩子是不是有病,看她把自己的手臂割的,真是長本事了!」包女士邊說著邊擼起了小婉的袖子。一道、兩道、三道……小婉兩隻手臂和手腕上淺紅色的刀割痕依稀可見。
又是一個自殘的孩子!看著一旁盛氣凌人的媽媽,心理治療師胡嬋嬋根據以往經驗,覺得需要和小姑娘單獨聊聊。「小妹妹,跟姐姐說說,為什麼要傷害自己?」
一陣沉默後,小婉開始抽噎起來,這個青春期女孩對自己的父母和家庭,有著諸多不滿。媽媽是極其嚴格的人,考試沒考好、作業沒寫完……小婉在學習上的表現但凡不如媽媽的意,等來的便是她的非打即罵,媽媽有時會摔手機、拔電視電源、藏平板電腦來杜絕她的任何娛樂,惹急了甚至用皮帶、衣架抽打她。
疫情期間的網課,更是直接激化了兩人的矛盾。眼看著馬上就要初三了,小婉的成績一直處於中等水平,包女士是急得不行。「就像個監視器一樣,天天盯著我。」小婉說,媽媽特別關注她上網課的狀態,一旦發現她分心不認真聽,下課後就會被呵斥一番。
「對我這樣,對妹妹也這樣,動不動就要打我們。」驚恐、焦慮、不安之下,小婉意外學會了用美工刀自殘來宣洩。前不久,穿上短袖校服的她被老師發現手臂上的傷痕並告知了家長,她才被帶著趕來看病。而媽媽仍然沒有一句關心,只有責罵。經過一系列評估,小婉被診斷為抑鬱症。
孩子生病,根源竟在媽媽
但在精神衛生科專家看來,小婉這樣的抑鬱患者,家庭環境、個性因素、教育評價機制和同伴支持系統,都是起病的相關因素。
在和包女士溝通的過程中,胡嬋嬋了解到這位「暴力」媽媽的養成,有來自原生家庭和自己家庭的雙重影響。目前是杭州某公司職員的包女士,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老家村裡第一個女大學生,在她的觀念中,棍棒底下才能教育出好學生,「我小時候也是這麼被打大的,對小孩子不嚴厲不行的。」這是家庭成員中認知模式的代際遺傳特徵。
在包女士自己組建的家庭中,她的先生幾乎扮演著「隱形人」的角色,近幾年夫妻間關係也比較冷淡,一直沒有特別好的溝通,丈夫幾乎不插手對女兒的教育,充當甩手掌柜,即便是工作空閒時也多去參加打麻將等社交活動。
「這其實又是一種很典型的喪偶式家庭下衍生出的喪偶式教育。」喪偶式家庭是指夫妻一方冷漠對待家庭、無視家庭義務、沒有共同承擔責任,導致家庭關係不和諧。
所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導致了包女士存在情緒控制障礙,打罵孩子其實是她在轉移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她無辜的孩子,就成了替她生病的人。」
夏天最容易出現情緒暴躁試試這些方法,或許管用
近幾年不斷曝出各類家庭暴力的新聞,小婉的故事其實只是一個縮影。根據《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已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尤其疫情後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態值得我們大眾和專業人士引起重視。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副主任(主持工作)胡少華教授指出,人在情緒失控、衝動的時候,就會產生暴力傾向,但是大多數人都能夠控制住,也有部分人會轉化成暴力行為,語言暴力、冷暴力、熱暴力是三種最典型的暴力形式。
胡少華教授特別提醒,人的情緒易受外環境的影響,其中天氣就是一個重要環境因素。夏天天氣熱、氣溫高,人體血流速度快,交感神經比平時興奮,人就會比較煩躁、暴躁,更加容易有暴力傾向、引起暴力行為。除此之外,長期處於緊張壓力下、不善與人溝通的人,也都易出現情緒波動。
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不妨試試下面這幾種方法吧。
01
保持情緒覺察,進行正念訓練。在感受到自己情緒快要失控或者崩潰時,控制情緒,學會了解自己的情緒。
02
暴力減壓。這是目前最常見、最流行的減壓方式,通過隨身攜帶的減壓工具,在壓力大時做出一些暴力宣洩行為,釋放自己的情緒。近年來,杭州街頭以及部分高校的心理輔導中心也都設置了宣洩室,有需要的朋友不妨可以試試。
03
精神轉移。感到精神壓力特別大的時候,不妨將手上的學習、工作等先放一邊,出去散散心、逛一逛或聽聽音樂,調節緊張的心理。
04
積極的情感交流,需要讓自己學會主動訴請的能力,可以找自己信任的親人或朋友進行內心的感受的交流和求助,通過交流來舒緩自己的負性情緒和認知。當然,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感到煩躁、暴躁的時候,閉眼深呼吸。只需記住,任何時候,打人都是不對滴!
本文來源:浙大一院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