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家長要注重與孩子溝通
天府早報記者張福超實習生王鳳
你知道嗎?以前,抑鬱症被看作是只有40~60歲的人罹患的疾病,如今,隨著生活、學習壓力的增加,抑鬱症呈現低齡化。近日,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科的何宗嶺主任接診了一名17歲的抑鬱症患者張媛(化名),她甚至因成績下滑自殘。何宗嶺表示,造成人們抑鬱的原因很多,包括個人經歷和外在環境的影響等。在當今社會,除了個人因素外,外在的壓力和周圍人的誤解往往會加重抑鬱症患者的病情。避免抑鬱症最重要的是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作為家長,要注重與孩子的心靈溝通,不能一味強調學習成績。
想法消極
很多抑鬱症患者剛開始都是覺得看不到希望、努力得不到收穫、生活也沒有意義
習慣獨處
智慧型手機與網絡讓許多人習慣了獨處,遠離社會,這也是抑鬱症的最大元兇之一
案例
女孩患抑鬱厭學自殘家長卻不知
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何宗嶺介紹了抑鬱症患者張媛的情況,「她只有17歲,但與同齡人的穿著打扮十分不同。」孩子的母親稱,曾經成績前列的張媛,最近成績一直下滑,現在成了班級倒數幾名,所以想給孩子暫時休學,需要醫院開的相關證明,所以才來了醫院。「我和張媛交流的過程中,她痛哭流涕,」何宗嶺說,與張媛交流的時候發現她的胳膊上有很多劃破的傷口,這是自殘的痕跡。然而張媛的父母卻沒有發現小孩心理的變化,只是一味地強調她要把成績考好,忽略了孩子成長必須的心靈溝通。正值青春期的張媛覺得自己無能為力,選擇了自殘、自暴自棄的方式來回應父母對她的忽略。何宗嶺說,許多抑鬱症患者生病的原因往往都跟自己的環境有關。
症狀
表現形式多樣勿忽視迴避社交等
何宗嶺介紹,醫院每天會接診很多抑鬱症患者,他們的病症各不相同,有的患者是心境低落,主要表現為不斷地否定自我,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嚴重者會出現罪惡妄想和疑病妄想,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幻覺;有的患者則表現得很遲鈍,不與別人交流,老是低著頭,你問什麼一句話都不會說。「生活被動、疏遠親友、迴避社交、認知功能損害、乏力、食慾不正等都是抑鬱症的表現,所以千萬不要忽視這些東西。」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推算,中國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1/4,抑鬱症也將成為除身心方面疾病後的第二大病症。「然而現在許多抑鬱症患者很難被送到我們這裡來醫治,」何宗嶺介紹,由於抑鬱症的表現形式多樣,患者一般只是感覺不舒服,有時候胸悶就去看內科,有時候頭痛就去看神經科,可是很少有人會認為是心理出了問題,所以誤診的機率十分大。
換個角度
當你有不開心的想法時,不妨換一種方式來想問題,或者換一件可以讓自己放鬆和心情愉悅的事去做
及時就醫
抑鬱症一半以上可以自我治癒,如果自我調節兩周左右仍沒有好轉,要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預防
學會管理情緒換一種方式想問題
何宗嶺介紹,抑鬱症前期是很難發現的,只有病情很嚴重了大家才會意識到,很多抑鬱症患者剛開始都只是覺得看不到希望、努力得不到收穫、生活也沒有意義,但是這種想法長時間地停留在心裡,就會引發更嚴重的問題。
如今智慧型手機與網絡讓許多人漸漸地習慣了獨處,這也是抑鬱症的最大元兇之一。何宗嶺說,平時生活勞累,許多人通過網絡來調節,生活習慣的改變慢慢地就會讓自己遠離社會,變得不知道怎麼與人交往,最後失去信心,患上抑鬱症。
醫學研究表明,服用抗抑鬱藥物後,60%~80%的患者會被治癒。雖然還會有復發的可能性,但只要通過自我調節和及時治療,復發後依然能夠治好。同時,抑鬱症一半以上可以自我治癒,但如果自我調節兩周左右仍然沒有好轉,就需要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以免發生不良後果。
在何宗嶺看來,避免抑鬱症最重要的是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說當你有這些不開心的想法時,不妨換一種方式來想問題,或者換一件可以讓自己放鬆和心情愉悅的事去做。不開心、感覺壓力大時你可以去做做運動、練練瑜伽,甚至可以給自己放個假,跟親朋好友出去旅遊休息。工作有壓力時你可以選擇回歸家庭,家裡不開心時你可以投入到工作中,儘量去調整好自己的心理與生理。
數據(根據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NIMH)的資料發現)
25~26歲
抑鬱症平均發病年齡已降至25~26歲
35~40歲
男性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長,女性也隨年齡變化35~40歲發病率最高
6%~7%
如今抑鬱症已不僅僅見於成年人據估計,還有6%~7%的青少年被診為患抑鬱性疾病
6~12歲
6~12歲的兒童中有2%的人患抑鬱症
生活被動、疏遠親友、迴避社交、認知功能損害、乏力、食慾不正等都是抑鬱症的表現,所以千萬不要忽視這些東西。」
——何宗嶺
他山之石
●走出辦公室做健身操
每天中午12點或者傍晚,法國工程師和秘書手提運動包走出辦公室做「健身操。
●改變負面思維形態
美國研究發現,治療抑鬱症的最佳療法應是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雙管齊下」。
●多讀書排遣
英國醫師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從35本書中為他們
開具處方。
本文來源:四川在線-天府早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