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視節大幕開啟,多部海外劇集陸續登陸東方影視頻道與都市頻道。其中就有開播以來一直維持較高口碑的美劇《良醫》。該劇2017年在美國首播,之後又連續推出了第二和第三季。東方影視頻道從3日起至11日,每晚23:10分播出《良醫》第二季,豆瓣評分為9.1。
作為一部翻拍劇,《良醫》憑什麼能夠超越原版?究竟有哪些看點?
翻拍劇向來都屬於高風險行為,"十翻九糊"幾乎成了一個魔咒。不過,美劇《良醫》算是例外,不僅全面超越原版,也甩開了日劇翻拍版《善良醫生》,成為翻拍劇的成功案例。
《良醫》第一季於2017年播出,共18集,之後又推出了第二季和第三季。雖改編自2013年的韓國作品《好醫生》,播出後口碑卻全面超越了原作。中國某知名視頻網站迅即引進其版權,同樣取得不俗點擊量。
成功人設和精湛演技成就了翻拍劇的逆襲
《良醫》的成功,有其題材、主題、製作等多方面因素的加持,但實際上,男主的人設可謂奠定了該劇成功的重要基礎。
早年美劇曾經用《豪斯醫生》《實習醫生格蕾》等劇奠定了醫療劇的行業標準,醫療劇製作水平已經高度成熟,但是,美劇當中,以自閉症患者作為主角並且還擔任外科醫生的劇是極其罕見的。
選擇自閉症患者作為主角來講述其人生傳奇,這樣的人物設定非常新鮮。因此,同名韓劇裡「會動手術的自閉症天才」這一主角設定,正是韓國IP能被美劇團隊看中的重要原因。美劇版《良醫》由出品過《實習醫生格蕾》的 ABC 和《豪斯醫生》的編劇大衛·肖——堪稱兩大頂級醫療劇團隊——聯手製作。
值得一提的是,男主的扮演者弗萊迪·海默也對《良醫》的成功提供了神助攻。弗萊迪·海默童星出身,最近十多年來參演的《尋找夢幻島》《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等影片均口碑不俗。重要的是,弗萊迪·海默不僅擺脫了「童星長大多長殘」的魔咒,成年以後顏值與演值均在線,而且證明了童星可以學業與事業並重——弗萊迪·海默於2010年就讀於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大學階段,他在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兩門學科的排名中取得了第一名,後來獲得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雙學位。
跟韓版的男主相比,弗萊迪·海默與《良醫》的男主角契合度更高,童星成年後出演《良醫》,讓觀眾們認識了一個更加成熟、對角色更有掌控力的弗萊迪·海默。出演《良醫》中患有自閉症的天才醫生肖恩·墨菲,堪稱弗萊迪·海默演藝生涯中的一次全新體驗。
在進入《良醫》劇組之前,弗萊迪·海默忙著演的是《驚魂序曲》,他精彩演繹了一個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連環殺手。參加《良醫》的拍攝,弗萊迪·海默也考慮了多時。因為出演驚悚劇《驚魂序曲》讓他太疲憊,但是又捨不得放走「天才自閉症醫生」這一從未體驗過的角色。所以在《驚魂序曲》第五季殺青三天後,他進了《良醫》劇組。
弗萊迪·海默開玩笑說:「在其他作品裡殺人殺了那麼多年之後,我終於能救人了。」
《良醫》中弗萊迪·海默飾演的肖恩·墨菲不擅長社交,但卻很有魅力。而肖恩的魅力,一方面來自於編劇的設計,另一方面,有賴於弗萊迪?海默的精湛演技。
理論上說,學霸出演學霸,對弗萊迪·海默而言,《良醫》似乎算本色演出。但事情並非那麼簡單。劇中的肖恩·墨菲,所患的是自閉症中非常少見的學者症候群,而弗萊迪·海默是天才童星出身,向來表達無障礙、面部表情相當之豐富。因此,自閉症患者那種略僵硬、但並非僵化的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對他來說其實很難精確掌控,稍微處理不當,人物看上去就會顯得不聰明,像有智力缺陷——韓國版事實上就存在這方面的問題,扮演天才自閉症醫生的男演員,就被觀眾吐槽「看起來似乎不夠聰明」,演員沒有把「自閉症」的尺度把握好,倒像是在演「智障人士」。
看上去和實際上智商都很高的弗萊迪·海默,並未「倚智賣智」,他為這個角色付出的努力,可以說幾乎武裝到牙齒。他的母語是倫敦英語,為適應劇情,他硬是短期內練出了地道美式口音。《良醫》令他獲得了美國金球獎的電視劇劇情類最佳男主角提名。弗萊迪·海默的演繹,奠定了美劇版《良醫》超越韓劇原版的重要基礎。
專業而精細地講述多樣的醫患故事
當我們看醫療劇的時候,我們想看到什麼?
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如果製片方將劇情重點放在診治原理、或者重口味手術場面大賞,其實不太容易吸引很多人——那樣的話,就成了醫療紀錄片而非醫療劇了。醫療劇能夠吸引觀眾的傳統經典要素,通常包括:對生命的珍視、對人性的探討、對科學知識的通俗化表達、對醫務工作者職業素養的呈現、對醫學倫理的恪守等等。這些要素可謂吸粉KPI,《良醫》妥妥地都做到了。
當然,不敢挑戰高難度手術場面的劇,也不配稱為醫療劇。《良醫》當中,自然不乏超大尺度、甚至帶有科幻色彩的手術「名場面」。而某些鏡頭,例如在臉上動刀、用電鑽打開病患腦袋等一些手術場景,則可能會引起觀眾在生理上的輕微不適。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主角肖恩·墨菲天賦異稟,有著出色的視覺記憶和空間記憶,所以,他往往在接觸到病患的基本信息以後,腦海中立刻能夠浮現出清晰的人體構造圖,甚至能夠閉著眼想像、模擬出子彈在腹部運行的軌跡,準確判斷出受傷的部位。這樣的水平,幾乎不止是「良醫」,而是「神醫」了。這樣的醫生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觀眾願意相信、並且希望去了解這樣的天才人物究竟是怎樣成長、怎樣生活的。
如果單純從醫療鏡頭來看,事實上《良醫》並未沒有逃脫幾乎所有醫療劇都無法擺脫的一個魔咒,就是「醫療劇一定會被專業醫生各種嫌棄萬般挑剔」。但如果我們從劇情的總體結構來看,拋開那些被挑剔與被嫌棄的手術鏡頭,整部劇依然瑕不掩瑜。因為,劇集的重點並非展示男主的絕技,而是他的成長經歷、他對「醫生」這一職業認識的層層深入。
例如第一季裡,克服各種困難、最終把肝源安全護送回醫院的墨菲和同事克萊爾卻得知,病人Chuck 沒有資格接受肝移植,原因是:移植前Chuck需要在一段時間內禁酒,然而恰逢女兒畢業,Chuck 就喝了一杯香檳、並被醫生發現了。移植登記中心有明確規定,飲酒者將沒有資格獲取肝源。不進行移植,Chuck 的生命馬上就會到盡頭。醫院決策層為此又開了會議,討論是否要無視規則。在這裡,我們能看到醫生在對自己角色的權衡。最後他們放棄了對Chuck實施移植。
一直有信心救治Chuck的克萊爾很失望,但墨菲卻說了一句,「今天是個好日子。我們畢竟救了一條命,雖然救的不是Chuck的命。」
《良醫》劇情保持美劇一貫的緊湊,對醫學知識的傳遞也做到了通俗易懂,同時並未止步於「科普「,還進入了」成長「這一層次,將專業的知識與醫患之間複雜多樣的關係呈現給了觀眾,治癒中又不乏真實。
期待真正的良醫就像俠客,他的劍是柳葉刀
說到自閉症,大多數人對它的認知,可能停留在一些電視劇裡「沉默的天才」之類的角色中。事實上在現實世界裡,絕大部分自閉症的孩子智力都不高,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只有10%的自閉症患者有突出能力,比如數學、畫畫等,但可能是因為他們喜歡做這件事,並且專注於這件事。
自閉症又被稱為孤獨症,是由於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並不是簡單的心理問題或者情緒問題,和家庭教育無關。自閉症表現為語言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刻板重複動作,都是先天性腦損傷。自閉症沒有特效藥。在現實生活中,自閉症患者能夠實現生活自理、經濟獨立都絕非易事,何況還能夠被頂級醫院接受、成為仁心妙手的「良醫」。
為了說服觀眾,《良醫》的韓版、日版、美版第一季開頭的「名場面」如出一輒:男主在外出途中遇見突發事故、傷者危在旦夕,男主赤手空拳就動手術。美劇裡的肖恩在情況危急之下,找來酒、刀、塑膠管等普通工具DIY了一個簡便的單向閥門,幫受傷男孩恢復了呼吸,這一手,就連醫院的主治醫生看到都嘆為觀止。醫療劇裡的「俠客」就此隆重登場。
在這裡,無論是韓版、日版還是美版,都呈現出「醫療武俠劇」的即視感:男主不止是醫生,更像騎士或者劍客。準確地說,他很像「怪俠」:從醫學素養來說,肖恩完全能勝任這份工作,但從溝通交流層面來講,肖恩無法感知他人情緒,病人擔心聽到的話,他往往不知道,總是想到哪說到哪;碰到疑難雜症,上司沒把握的治療方案,他又第一時間脫口而出,而且他並不覺得這是拆臺……面對病人,他永遠是把所有可能性提出來,而那些治病救人之外的顧忌和潛規則,他完全不懂。
必須指出的是,幾個版本都對職場的的算計、醫院裡的矛盾做了過濾,讓劇集看起來有些理想化。但是觀眾的期待不正是如此嗎:古代的俠客仗劍行俠、浪跡天涯,醫療劇裡的良醫拿著柳葉刀、跟上帝討價還價。武俠劇與醫療劇披著不同的外衣,卻暗含著相仿的情懷。
相關連結>>>>>>
日劇翻拍版《善良醫生》 (2018)
日本富士電視臺製作的醫療劇《善良醫生》翻拍自韓劇《好醫生》,首播於2018年,目前獲得的豆瓣評分為8.4。劇集講述患有交流障礙的青年醫生新堂湊在周圍人的偏見與反對中,為了拯救兒童患者們的生命而努力的故事。
日本有著「漫改小王子」之稱的山崎賢人在劇中飾演患自閉症、有溝通能力障礙,卻擁有驚人記憶力的主角。憑藉該劇,山崎賢人一舉奪得第98屆日劇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獎。他在劇中搭檔的上野樹裡更是日本公認的實力演技派,憑藉《交響情人夢》成名。
《善良醫生》僅有10集,秉承了日劇一貫簡潔又鞭辟入裡的路子,並且大刀闊斧地砍掉了一些角色,把主配角之間的感情脈絡、利益矛盾重新做了梳理。每集講述一個不同的故事,每一個故事卻都能帶給人們別樣的感動。
韓劇原版《好醫生》 (2013)
韓劇《好醫生》於2013年首播,不僅是韓國第一部以患有自閉症的醫生為主要角色的電視劇,也是第一部選擇小兒外科為故事發生空間的醫療劇。
住院醫生樸詩溫童年時患有自閉症和發育障礙,但卻有過人的記憶能力、繪畫能力和空間感知能力。長大以後,他通過艱苦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成為韓國盛元大學醫術最精湛的兒科醫生。與此同時,在他周圍,有一群同樣專業又各有特點和故事的兒科醫生,比如性格大大咧咧、漂亮能幹的車允書,是樸詩溫的暗戀對象;精益求精、眼裡揉不得半點沙子、年紀輕輕就獲得資格認證的金道韓,因為痛苦往事而對小兒科抱有執念;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留學之後回到韓國的企劃室長俞彩京,看起來高傲、無所畏懼,心裡卻隱藏著年幼時失去母親、父親再婚的傷痛記憶。
作者:謝彩,文學博士、上海政法學院教師
編輯:範昕
責任編輯:衛中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