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健身運動成了一種休閒娛樂的方式,下班以後,和朋友一起打打球、跳跳舞、做個瑜伽甚至是去健身房運動一個多小時...都是提升身體素質的途徑。但是,現代人生活節奏普遍比較快,平時工作、家務、子女教育佔用了大量時間,各種各樣的原因都能成為不規律運動的藉口,有人就提出,我工作就是做體力勞動的;還有人提出,我天天做家務,言外之意,我們就不需要進行系統的體育鍛鍊了。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體力勞動可以替代體育運動嗎?
我們來看一下某大型企業體質檢測的數據,該企業參與測試的有3360人,其中男性2677人,佔79.7%。受測人員的年齡分布在20-60歲之間,平均年齡45.5歲,80%的受測人員是一線工人,需要體力勞作,且工作時間是三班倒,平時疏於體育運動。
這樣的人群與一般辦公室工作人群的特點不一樣,比較具有代表性。他們接受了身高、體重等身體形態測量;肺活量、臺階試驗等身體機能測試;握力、反應時、閉眼單腳站立、坐位體前屈、縱跳、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身體素質測試。測試的結果,不合格人數的佔比達到12.7%,反而高於2018年南京市國民體質監測7.2%的不合格率。實測證明,體力勞動不能替代體育運動的效果,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有三點:
1、由於職業的特點,體力勞動的動作比較單一,全身各部分肌肉的負擔輕重不均;而各種體育運動卻可以有目的地讓全身肌肉得到活動,特別是加強勞動中活動不多的部位的鍛鍊,能加速疲勞肌肉的恢復。
2、大部分的體力勞動屬於無氧運動,對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有一定效果,對心肺功能的鍛鍊則顯得不足;也有部分體力勞動屬於有氧類的身體活動,相對於久坐不動而言,對改善心肺功能也有一定益處,但大多由於強度不夠,對心肺功能的提高效果不如長期、系統的跑步、遊泳、登山、跳繩等有氧運動。
3、體力勞動往往在動作上不考慮人體關節、肌肉運動的規律,長期勞作的結果,不但對身體無益,反而有害。實際上體力勞動屬於集中某個身體部位運作,容易導致身體某部位受損,因此也被稱之為職業病,這需要人們通過適當的體育運動來彌補。
實際上,人們在體力勞動後進行一些輕鬆的體育運動,身體疲勞的恢復速度要比靜坐或靜臥的休息效果更好。就短期效果而言,體育運動有助疲勞消除;就長期的效果而言,體育運動可以改善體質,提高勞動效率,長久減輕勞動活動中的疲勞。所以,對於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來說,還是應該經常因地制宜地參加一些體育運動。
例如,在勞動過程中做幾節生產操、工間操,伸伸腿、彎彎腰,或者有意識做幾節與自己勞動姿勢相反或改變體位的活動,如持續弓身彎腰的,可做些後仰伸展的動作;搬運裝卸重物後,可做些放鬆四肢的活動等,緩和一下機體的緊張程度,使機體得到必要的放鬆和休息。
總之,體力勞動不同於體育運動,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就不用進行體育運動的觀念是錯誤的。在體力勞動後,適度的體育運動很必要,需要注意的是,應講究方式方法。
一般講,在強度較大的體力勞動之後,不宜進行劇烈的體育運動,因為在重體力勞動中機體已經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物質,機體已經很疲勞了,這時如果繼續進行大負荷的體育運動,就會使疲勞加重、恢復速度減慢,影響第二天的工作。
在重體力勞動後可進行一些強度較小的體育運動,如拉伸、散步、慢跑、遊泳、交誼舞等活動,使神經中樞的興奮轉移,使代謝產物的排除加快,使參與勞動活動的肌肉得到充分放鬆和休息,使疲勞的消除速度加快,使機體的恢復更充分。
那麼,科學地進行體育運動,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1、科學的體育運動需要在鍛鍊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準備活動不但能使基礎體溫升高,肌肉深部的血液循環增加,肌肉的應激性提高和關節柔韌性增強等,也能減少鍛鍊前的緊張感和壓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預防損傷的發生。
2、科學的體育運動後需要好放鬆活動,放鬆活動是指通過放鬆的方法使體溫、心率、呼吸及肌肉的應激反應恢復到鍛鍊前的正常水平。從預防損傷的角度來看,這同運動前的準備活動一樣重要。根據不同的運動項目進行針對性的放鬆,可以防止鍛鍊後出現的肌肉酸痛,有助於解除精神壓力。
3、科學的體育運動需注意自我保護,我們在鍛鍊過程中密切注意自己的身體反應,不要過量運動,出現不適不要大意,要及時檢查。
4、科學的體育運動需加強異損部位的訓練,加強異損部位和針對較弱部位的訓練,提高它們的功能,例如預防踝關節損傷,平時應加強踝關節肌肉的訓練,提高踝關節肌肉的力量,增強肌肉對關節的支持力。
5、科學的體育運動需使用必要的運動護具,在許多運動中,使用運動護具是非常必要的,如護腕、護膝、護肘等護具的使用,極大地防止了很多嚴重的運動傷害的發生。另外,一雙合適的運動鞋及相應適合自己的運動裝備(如球拍等)也可明顯降低運動損傷。
6、科學的體育運動需補充電解質,運動時我們會大量出汗,許多電解質成分也會隨汗液排出,我們要及時補充這些流失的電解質,否則會發生肌肉「抽筋」等情況,進而導致運動傷害的發生。比較簡便有效的方法就是飲用運動型飲料,這些飲料中一般會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電解質。
明確了體力勞動不能替代體育運動的認識,從個人角度來說,體力勞動從業人員也應當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科學健身,緩解體力勞動對身體造成的損傷,增強自身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健康;從單位角度來說,應當主動關注一線工人、體力勞動從業者的健康和運動狀況,從制度層面加以引導,制定推廣體育運動的政策、創造更多的科學健身的場所和平臺,使廣大體力勞動從業者也能提升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通過科學運動促進身體健康,改善精神面貌,獲得安全感幸福感。南京趣動體育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張莉 韓鍾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