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系」?這當然跟大乘佛教所言「眾生皆有佛性」不同,「佛系」的狀態為:一方面,這可以是不爭不搶、不鑽營不吹捧的隨性、豁達;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是面對競爭、面對壓力時候的怠惰、消極。網絡標籤是一種網際網路內容組織方式,是相關性很強的關鍵字,它幫助人們輕鬆的描述和分類內容,以便於檢索和分享,青年人的年齡段為15-28歲。他們有思想,也善於接受新事物,積極向上,同時不停地為目標奮鬥。成長,指長大、長成成人,泛指事物走向成熟,擺脫稚嫩的過程。簡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斷變得成熟的一個變化過程。我方的判斷標準為佛系標籤能否使青年人在成長過程中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
第一,佛系青年只是給我們擺脫責任,逃避現實的藉口。「佛系青年」這類詞說白了只是借個符號,跟宗教文化沒多大關係,背後透出的還是「喪文化」,生活中的壓力、孤獨感、渺小感、無力感,這些情緒都需要宣洩,喊「喪」是情緒表達的一種方式。佛系簡而言之就是無可無不可,可行可不行。佛系的盛行,其實是擊中了現代社會的一個痛點,即生活節奏快,事業追求高,精神壓力大以及缺乏閱歷而產生對於未來生活的模糊。作為一個即將離開學校,踏入社會的新人,帶著對以往生活的不滿意以及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我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整天渾渾噩噩,不知所謂,這時佛系出現在了我面前,感覺一切順理成章,我便以「佛系青年」自居,把自己的不上進偽裝成不在乎,把自己的無所事事解釋為隨遇而安,沒有規劃,沒有目的,沒有反省。「佛系」成了口頭禪,自己卻成了失敗者而不自知。青年人應該積極向上,不停地為自己的目標理想奮鬥。而這種藉口只能讓我們繼續消極,懈怠下去,而不能讓我們成為一個優秀的青年人。
第二,當那些青年人被貼上佛系標籤時,使其他人對其產生固定印象,對其成長產生了阻力。很多人對佛系的認為是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而當某些青年被貼上這個標籤時,周圍人對其形成刻板印象認為其是佛系的。而這時其他人會對於我這種態度認為我對於學習或者工作有不進取的態度,難以使外界對其有認可的態度,阻礙其成長。對於社會來說,因為青年人善變的特性,給青年人貼標籤已經變成了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由於「佛系」被標籤化帶來的濫用,有一部分的非青年人就會將妖魔化之後的「佛系」強加在青年人的身上。這就會導致青年群體和非青年群體之間產生一種隔閡,而這種隔閡是不利於社會對青年人進行深一步的了解的同時,這樣也會限制青年人自身的發展。
三,佛系標籤給了青年人一種假象的成長,成長不是單單改變生活態度就可以獲得的,成長是一件複雜的事情 ,是心智和生理上的雙重成熟。比如面對突發狀況應對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克制自己,經濟,精神獨立,學會感恩等方方面面的成長,而這些成長並不是通過改變生活態度,選擇佛系這種生活態度就能獲得成長的,真正的成長是經歷事情獲得經驗和心理感受的累積。又如蘇軾對仕途佛系的看淡是經過多次的跌宕起伏總結的人生態度,而具有佛系標籤的青年人只是徒具其形。反而蒙蔽自己的雙眼,被假性的東西欺騙,使其成長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