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在特定的事上感覺不到相應的情緒情感,有些人為自己「沒有情感」而苦惱,質疑自己對愛人和工作的選擇,體驗不到價值感和幸福感,且難以改變。
「沒有情感」是怎麼回事呢?
沒有情感的來源
首先, 部分源於傳統文化的倡導。
我們的傳統文化倡導「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宰相肚裡能撐船」,「忍字心頭一把刀」,「男兒有淚不輕彈」,「吃虧是福」等等——做到這些,需要壓抑負性情緒,甚至是全部情緒。
父輩人大多數被這樣教育長大,也有很多人在用這樣的價值觀教孩子處理情緒,自然的情緒反應似乎是錯的、不應該的、可以消除的。
所以很多人從小為了迎合了家長,努力壓抑情緒,導致長大後對自己的情緒情感的體驗感到很迷茫、混亂、遲鈍、無感。
其次,情緒情感的體驗和腦神經有關。
研究者發現,情緒情感的體驗和腦神經有關。
有些人的興奮性神經遞質刺激大腦更加活躍,這樣的人敏感,但也有些人因為過於活躍,反而導致失眠、注意缺陷障礙,甚至是精神分裂症;
有些人的抑制性神經遞質更加「勤奮」,阻止了很多情緒刺激信號的傳遞,使人平靜,如果阻止了過多的情緒信號,會讓自己感覺冷漠,感覺不到情緒,甚至使人抑鬱、焦慮和強迫。
此外,相同的情緒,有不同的體驗和表現。
在依戀理論的陌生情境測驗中,試驗人員把孩子與母親暫時分開,測試孩子們在分離、重聚時的表現和情緒情感狀態。
在分開時,有些孩子會大哭大喊著找媽媽,有些孩子對媽媽的離開不為所動,雖然表現不同,但監測出所有孩子的心率都偏高,表現安靜的孩子們體內的皮質醇水平更高。
簡單來說,相同的情緒情感,因個人特質,體驗到和表現出的程度差異非常大。
「育嬰室裡的幽靈」——代際傳承
此外,老一代人未被療愈的心理創傷,會通過無意識的情緒情感傳遞,重現在晚輩身上。
在二戰時期,出生3個月的瑪麗婭失去了父母,在福利院生活到1歲,被養父母領養,養父母對瑪麗婭視如己出,關懷有加。瑪麗婭有了自己的婚姻,生了女兒伊娃,伊娃在成長過程中格外懂事,認為媽媽瑪麗婭非常愛自己,但會覺得媽媽與自己很疏離。
伊娃在有了自己的女兒安娜後,伊娃覺得安娜是個問題孩子,因為安娜從嬰兒期開始,經常表現得難以安撫,青春期有高頻的自殘行為。
伊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帶安娜接受家庭諮詢。
安娜描述自己非常敏感,總是因為一些不如意的小事,立刻變得難以控制的暴躁,自己也覺得小題大做、莫名其妙。在回憶中,每當自己陷入這種情緒時,媽媽伊娃的表現總是很麻木,這讓安娜更不知所措。
在一次偶爾發洩情緒時,不小心劃傷了手臂,看到鮮血的瞬間,安娜感覺既興奮又舒服,從此利用自殘的方式處理難以抑制的激動情緒。
媽媽伊娃聽到安娜這麼說時,鬆了口氣,承認自己在面對安娜的激動情緒時,的確不知道該怎麼辦。
當伊娃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她說:「從小到大,父母對我很好,但我總懷疑自己不是媽媽瑪麗婭的親生女兒,擔心她丟下我,儘管這沒有任何證據。所以我對自己非常苛刻,這也使我一直保持著所謂優秀的狀態,很小的時候,我的自理能力很強,學習成績好,現在事業有成。從小到大,我總是被別人羨慕和稱讚,而我並沒有因此感到一點滿足,反而會有更大壓力,擔心自己一放鬆就表現不好,表現不好就會失去別人的稱讚,擔心被人遺忘,甚至被拋棄。」
這種擔心被拋棄的感覺,正是伊娃的媽媽瑪麗婭在嬰兒時期失去父母的未被意識和療愈的分離創傷體驗。
隨著諮詢進展,她們理解了外婆瑪麗婭埋在潛意識中的分離創傷,在媽媽伊娃身上以未被言語的分離焦慮所呈現,當女兒安娜表現出激動情緒和自殘行為時,也給了她們重新理解和修復「遠古」創傷的機會。
通過諮詢,女兒安娜的激動情緒有所緩解,自殘行為減少了,媽媽也不再過度擔心自己的失敗,更能包容和理解安娜的情緒。
越早的情緒體驗,越難以言說
我們能想起的最早的記憶,通常是3歲以後發生的事情,這些記憶是被語言編輯過的,是圖像、感覺、事件整合起來的記憶。
那麼更早的記憶就沒有了嗎?心理學家們認為,從出生開始,我們就有了記憶,未被語言編輯的、更原始的記憶會以情緒記憶的方式保存在我們的身體裡,有些會成為我們一生的情緒「主基調」,這種情緒不一定和生活環境相符,而且難以理解。
還是用經典案例進一步闡述:
邁克30歲,他覺得自己很冷漠,即使對方很熱情,他也難以與人親密,為此困惑和困擾,前來諮詢。
邁克自述從小與父母一起生活,父母能很好的陪伴他玩耍和學習,父母感情穩定,父親偏內向,媽媽更熱情。諮詢一年時,邁克和諮詢師都覺得很難感覺到情緒情感的交流,諮詢陷入僵局。
有一次,諮詢再次陷入沉默,諮詢師坐在邁克對面,看著窗戶上印出邁克的背景,像極了他們此刻的感覺,彼此能清晰地看見,但情緒情感的傳遞似乎被一種無形的東西隔開了。隨著聯想,在諮詢師心裡慢慢浮現出一個新生兒在保溫箱裡的畫面。諮詢師與邁克分享了發生在她心中的圖景,邁克也帶來了自己更早期的經歷。
邁克說:「我是早產兒,聽父母說,我剛出生就被放在保溫箱裡待了兩周,父母只能隔著保溫箱看我,他們很心疼,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諮詢師問:「如果現在我們想像,你覺得待在保溫箱裡的嬰兒會有怎樣的感覺?」
邁克說:「在保溫箱裡……我應該很少能看到人,即使看見人,也沒有辦法感覺到他們的溫度和柔軟,所有的互動都是堅硬的……像殼一樣,應該……很寂寞吧,是寂寞嗎?不知道……就是被玻璃罩著的感覺,彼此能看見,但完全感覺不到,很不真實……」
諮詢再次陷入沉默,直到諮詢結束。
再來的時候,邁克說了很多新鮮的感覺和聯想。他覺得現在與人交往的感覺,正像當年在保溫箱裡與人互動的感覺一樣,堅硬的、沒有回應的、不能突破的……有時看著對方熱情的回應,他覺得熱情被什麼東西擋住了,像當初被保溫箱擋住的父母的熱情……
儘管遺憾的是,諮詢沒有達成邁克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目標,但在諮詢後期,邁克欣然接受了自己冷漠的特質,越來越理解自己的感覺,也試著接受別人對他的熱情,並願意用更積極的態度去回應。
情緒的特點是相互防禦的,像俄羅斯套娃
每個人一出生,情緒情感通常都非常充沛,表達情緒的方式也很直接,舒服了就笑,難受了就哭。
如果撫養者總是能理解並安撫嬰兒的情緒,在嬰兒笑的時候說「寶寶吃好了對嗎?你現在看起來可真享受。」「這個玩具你很喜歡是嗎?你玩的興奮極了。」在嬰兒哭的時候說「你看起來很難過。」「是不是哪疼了?」「你餓了,這讓你難受,所以你哭的很傷心,我們現在開始吃飯了,一會兒就會好起來。」在這些互動中,孩子們慢慢會理解並接納自己的情緒,以後更容易發展管理情緒的能力。
如果撫養者對孩子的情緒是忽略的(不理睬哭泣的嬰兒)、或是否定的(孩子哭時說不疼、不怕、沒事)、不一致的(別哭了,他是喜歡你;這多讓人開心)、轉移注意力(你看這個多好玩),嬰兒對自己的情緒會失去命名和理解的機會,感覺不真實,不對勁兒,又說不出來。
成長中,未被命名和理解的感受越攢越多,越難以梳理。還是舉個例子來說明吧:
王先生因困惑自己沒有情感體驗前來諮詢。隨著諮詢進展,我們發現,他心裡有強烈的自責感,小時候,他發脾氣時,媽媽常會表現得非常痛苦,頭痛、胃痛,爸爸會責備他,他為自己的憤怒而自責。
慢慢地,王先生開始壓抑憤怒情緒,壓抑的情緒越多,壓抑的過程越艱難,在開心時感到悲傷,很快變得憤怒。為了更好地壓抑憤怒,他連同好的感覺、情緒一起打包壓抑了,什麼也體會不到,也就不用感到憤怒了。
隨著諮詢的進展,我們發現王先生的憤怒下面是恐懼感,他害怕自己的憤怒真的會殺死媽媽,或造成不可挽救的結果。
再深入探索,恐懼下面是恨,恨媽媽不強大,恨爸爸不理解,沒能為他支撐起成長的空間。
恨的下面又壓抑著更原始的恐懼,類似於嬰兒餓到大哭時沒人回應、又不能消除不適感,仿佛從外在環境到身體內部都受著迫害,陷入無法理解、無法處理的巨大恐懼中,害怕被世界拋棄、害怕被害死……
當重新回顧這一層層的情緒情感體驗時,王先生心中塵封的很多溫馨的、充滿愛的回憶也一一呈現,慢慢理解了媽媽對負性情緒的不耐受,理解了爸爸對情感的迴避態度,理解了父母處理情緒的方式對自己的影響,理解了沒有情感在曾經的歲月起著極好的保護作用,抑制情感和恢復情感的過程同樣艱難而偉大。
當重新見證了這些心路歷程,最終,他認識到所有的情緒情感都是正常的,情緒不再是他的緊箍咒,他能以更開放的狀態體驗情緒情感,也越來越從容自信。
以上是我梳理的「沒有情感」的一些共性原因,通常是很多因素同時存在,相互影響,又因為每個人有獨特的成長經歷,對自己獨特的經歷產生獨特的理解,所以,導致沒有情感的原因非常多,且具有個性特點。
要讓情感體驗從無到有,該怎麼辦呢?
理解了深層的本質原因,才能徹底解決的問題。
先來看個小故事:美國有座氣勢宏偉的紀念堂,年深日久,牆壁損毀得非常厲害,經常需要修理,主管部門派出專人調查原因,研究如何才能有效保護它。
經過調查,研究人員分析發現,紀念堂的牆壁之所以損壞嚴重,是因為很容易髒,需要經常清洗,而清洗液的酸性會腐蝕牆壁。如果按照這個結論,只要把清洗劑換成一種無腐蝕性的就可以了。
但研究人員並沒有輕易下此結論,而是接著思考為什麼牆壁容易髒,原來是有很多小鳥在紀念堂上做了巢,是鳥糞弄髒了牆壁。
那麼,為什麼小鳥要在這裡聚集築巢呢?
原來,這裡盛產一種小圓蜘蛛,是這些鳥最愛吃的食物。
而這裡又為何有那麼多蜘蛛呢?是因為紀念堂的落地窗明亮照人,非常適宜這些蜘蛛的生長。於是,研究人員提出的最終解決方案是:拉上窗簾。
紀念堂的環境不再適合小蜘蛛的生長,小鳥沒有了食物,也就不在這裡安家,也就沒有了鳥糞,牆壁自然乾淨了,不用頻繁清洗,也就保護完好了。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只關注問題的表面,被類似問題反覆糾纏,如果我們看到更深層的本質原因,或許才能徹底解決的問題,很可能像故事中的解決方案一樣簡單。
想要理解自己沒有情感的本質原因,心理諮詢服務可謂是一種捷徑。
方便有效的日常練習
很多朋友可能覺得自己暫時沒有能力接受心理諮詢,也可以嘗試一些小練習。
在介紹練習前,我想先「安利」個小常識:一個人首先有感覺,感覺是由感官刺激或想法所致;由不同的感覺產生不同的情緒,情緒相對短暫,如高興、生氣、緊張、害怕等等;情感是一系列的情緒組合,相對穩定、深刻,如對真理的熱愛、對某種美的欣賞等。
如果想要對情感有覺察,可以先從更基礎的感覺開始練習。比如正念理論裡,有個非常簡單有效的吃葡萄乾練習。
準備工作:可以放一些輕緩的音樂,或使自己處在安靜的環境裡,拿起一粒葡萄乾,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這粒葡萄乾上,開放並關注自己的感覺、想法,允許注意力轉移到一些偶爾出現的思緒上。
如果葡萄乾吃煩了,可以換任何食物替代,不同食物會產生不同的感覺和聯想。還可以找一些催眠導語,利用休息時間來練習。很多朋友喜歡的冥想,也是非常實用,又方便有效。
沒有情緒情感本身也是一種情緒情感狀態
很多時候,沒有情感不是問題,過度擔心沒有情感的狀態反而成了問題。如果接納自己沒有情感,達成和解,不失為解決的一個方向。
在諮詢中,很多人因為沒有情感體前來諮詢,當他們與此和解後,發現沒有情感帶給了他們很多的好處,這些在之前被忽視了,之後被加以利用,變劣勢為優勢。
比如醫生每天面對病痛的患者、警察偵查破案……沒有情感可以有效的保護自己,保持專注的狀態,保證工作質量和效率。
不管在生活觀察中,還是在諮詢經驗裡,我發現當人們理解了自己沒有情感背後的真相時,不僅不再覺得自己是怪物,反而會覺得沒有情感是那麼有意義。
願每位朋友在理解自己後,都能看到自己的偉大。
點擊作者名片
查看更多喬涵諮詢師的內容
戳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心理諮詢師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