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面臨的眾多細菌和病毒感染中,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超級細菌」。全球約有44億人被感染,在中國感染率超過50%,並以每年1%-2%的速度在增加,感染者超8億。它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I類致癌物,75%的胃癌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胃痛、反酸、噯氣、腹瀉、上腹不適、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噁心嘔吐、身體易疲勞……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小問題,可能都是因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自愈率幾乎為零,一旦感染,及時清除已成為醫學界共識。目前醫學上普遍使用的是三聯方、四聯方抗生素療法。以四聯療法為例,它是由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兩種抗生素、一種鉍劑組成。四種藥物具有不同的功效,需要聯合用藥,才能清除幽門螺桿菌。
質子泵抑制劑(PPI)是目前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最強的一類藥,臨床常見的藥物有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託拉唑,雷貝拉唑和艾司奧美拉唑等。需要注意的是,質子泵抑制劑對妊娠期婦女及兒童的安全性尚未確立,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對有藥物過敏史者及高齡者慎用;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嚴重肝功能損害者也不推薦用於長期維持治療。
抗生素負責殺滅幽門螺桿菌,能夠有效清除幽門螺桿菌的抗生素,比較常見的有阿莫西林,廣譜-內醯胺類,酸性條件下穩定,胃腸道吸收率達90%。克拉黴素,屬於大環內酯類,耐藥率接近30%。左氧氟沙星,哇諾酮類,廣譜抗菌作用強。甲硝唑,治療預防厭氧菌感染,耐藥率超過60%。
鉍劑是一種黏膜保護劑,一般應用枸櫞酸鉍鉀或膠體果膠鉍。然而鉍劑在臨床應用中的利弊爭議不斷。鉍劑被人體吸收後,主要分布於腎、腦、肝、脾和骨骼,對這些器官具有一定毒性作用。長期應用鉍劑可導致神經病變、腦病、骨關節病、齒齦炎、口腔炎和結腸炎。
四聯方一般口服兩周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服用以後需要停藥一個月以上再複查,看是否殺菌成功。為不影響療效、避免細菌產生耐藥性,治療過程中不能私自停藥,出現不適感要及時和醫生溝通。若治療失敗,再次治療至少間隔2~3個月,抗生素也需進行替換。
近年來,抗生素療法的清幽有效率在大幅下降,因為抗生素在殺滅細菌的同時,也起到了篩選耐藥細菌的作用。隨著突變,少部分細菌產生新的耐藥基因,它們在抗生素造成的生存壓力下存活下來並繼續繁殖,久而久之,耐藥細菌越來越多,造成抗生素失去治療效果。面對國情,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那麼清除幽門螺桿菌就沒有一個更安全的解決方案嗎?
隨著前沿性海洋科技研究不斷推進,向海洋要健康越來越成為時代趨勢。科學研究表明,一種從褐藻表面黏液中提取的海洋功能多糖——巖藻多糖可通過物理吸附的方式,靶向清除幽門螺桿菌。
巖藻多糖也叫巖藻聚糖硫酸酯、褐藻多糖硫酸酯或褐藻糖膠,主要成分是巖藻糖和硫酸基,能夠與幽門螺桿菌結合,阻止其粘附於胃上皮細胞上,巖藻多糖還能抑制幽門螺桿菌形成生物被膜,減少增殖。抑制幽門螺桿菌產生尿素酶,保護胃酸環境;並且能快速清除氧自由基,減少有害毒素氯胺等的生成。
更重要的是,巖藻多糖能夠抑制選擇素的活性,降低炎症反應;同時活化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等增強胃黏膜免疫力,修復胃黏膜屏障,保護胃上皮細胞,抵禦幽門螺桿菌、酒精、非甾體抗炎藥物(阿司匹林等)對胃黏膜造成的損傷。
巖藻多糖的清幽功效與其純度密不可分。1995年,Torkel Wadstrom等人在《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期刊上首次發表了巖藻多糖能夠與幽門螺桿菌結合,作用基團為硫酸基,且硫酸基含量達10%以上具有最強的結合作用。目前,國內具有清除幽門螺桿菌功效的高純度巖藻多糖生產線已於2019年正式獲批,感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查詢「巖藻多糖食品生產終獲認證」了解相關信息。
http://qingdao.news.163.com/19/0715/14/EK4P0KKL04379D5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