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五千餘年文明史,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學問,而且這些學問不單是放在教科書裡,不單是放在資料庫裡,而是瀰漫在日常生活中的隨時隨地。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國文化裡對人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別稱。小小別稱裡藏著大學問。
平日裡我們說的最多的要數「豆蔻年華」「而立之年」「年逾不惑」「人活七十古來稀」這幾句俗語,別看大家都這麼隨口說,而真要問起這些別稱的來歷來,還真說不上幾個來。就像我們中國人過年吃餃子,年年吃,家家吃,至於當初為什麼吃,還真沒有很明確的說法。這就是文化在民間口耳相傳的力量。
下面我們按從小到老的順序,依次聊幾個大家常說常見的別稱,讓老祖宗的精華在我們中間繼續流傳開去。
赤子,我們今天說得最多的詞是「赤子之心」。赤子是嬰兒的別稱。
列舉幾個關於赤子的著名出處:
《書·康誥》:「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穎達 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新出生的小孩子,渾身粉嫩嫩的,稱其為赤子,的確形象。
《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這是史書中第一次出現「赤子之心」,嬰兒之心純潔無瑕,沒有絲毫雜念,所以人們用赤子之心來比喻最美好,最純潔的心靈。
《道德經》:「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這是老子在哪赤子打比方,用赤子的情形來比喻深厚的道德修養。赤子毫無攻擊之力,但毒蟲、猛獸、猛禽卻不來傷害他。小拳頭攥得緊緊的,一天到晚哭號也沒見啞嗓子。赤子是最美好的,最飽滿的。所以現在用赤子之心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也是最合適的。
襁褓,原本是包裹小孩子的小被子,裹帶子,人們便形象的以物代人,於是不滿周歲的嬰兒便稱做襁褓。宋·黃庭堅《寄耿令幾父過新堂邑作》詩:「白頭晏起飯,襁褓語嘔啞。」 艾青《年輕的母親》詩:「打開襁褓又包好,抱起嬰兒又放下,嘴裡在自言自語,好像和嬰兒對話。」這古今兩篇詩作都十分形象地表現了人生處在襁褓階段的樣子。
孩提, 2~3歲的兒童,即幼兒時期。語出《孟子·盡心》:「孩提之童。」那這個別稱又是如何得來呢?也很形象。兩三歲的孩子,一逗他就咯咯咯地笑個不停,這個孩就是模擬的那個笑聲。兩三歲,正好是最容易抓住小孩兩腋將其向上提抱起來的年齡,於是就有了孩提這個形象的別稱。你眼前浮現出孩子兩三歲時,你抱著他的胳膊打轉悠,他不停地發出愉快地笑聲那幕情景了嗎?
垂髫,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兒童。古代人到了一定年齡無論男女都是要束髮的,垂髫指古代兒童在未束髮之前頭頂自然下垂的短髮。關於垂髫的詩文,最著名的要數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為什麼可以界定為七八歲呢?因為古代的女孩子八歲就開始扎頭髮了。這就是下面要說的另一個別稱。
總角,女孩子到八歲,男孩子到了九歲,就要在頭頂束髮為兩結,向上分開,形狀如角,故稱總角。也就是說從七歲以後,男女孩子之間就有區別了。蘇軾《被酒獨行》詩之二:「總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蔥葉送迎翁。」紅樓夢》第三回:「這院門上也有四五個才總角的小廝,都垂手侍立。」
豆蔻,本是生長於南方的一種植物的名字,後來唐代大詩人杜牧曾在詩文中用二月梢頭的豆蔻花比喻十三四歲的女孩子,於是就有了豆蔻年華這個令人羨慕的別名。唐,杜牧《贈別》詩:「娉娉嬝嬝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及笄,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五歲,就要行笄禮(笄,古代女子用以裝飾發耳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髮,或插住帽子)。也就是說由前面的總角,變為盤發,然後用笄插住,這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宣告,表示女子已到了十五歲,已經成年,可以談婚論嫁了。古人這種用別稱代指年齡的情形,在解讀時,不可太過於較真,只是一個大概的時間段。如《東周列國志》中有這樣一段「論年紀雖則一十四歲,身材長成,倒象十六七歲及笄的模樣。」可見並不是一定得整整好好十五歲,只是大其概,但十五歲應該是個起始年齡。
弱冠,古時漢族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由此看來古人對男女成年的年齡是有著明顯區別的。這裡面因素很多,有生理因素,也是社會因素。不做展開論說。冠禮是古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儀式。這也是一種宣告,也是一種使命,也是一種擔當。
而立,不惑,知天命,是我們現在說得最多的三個別稱,這都要得益於《論語》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於是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便成了中國成年男子掛在嘴邊最常說的年齡別稱。這三個別稱分別對應著人生三十、四十、五十這三個年齡段,這正是一個男子責任最重的幾十年。影響最深遠也就不難理解了。
關於這為什麼三十歲叫而立這年,四十歲叫不惑之年,五十歲叫知命之年,相關論述一大堆,各執一詞,在此不做結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慢慢體會,也可以向已過了這個年紀的人請教,相信會有不少收穫。以我個人體驗來談,這幾個年紀是這個年齡段的中位數,二十六至三十五,這十年是我最有雄心壯志,精力最旺盛的十年,這十年我完成了成家立業生子。三十六至四十五這十年,我慢慢不再鑽牛角尖,不再使牛勁,開始明白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不是只有你認為的那一種情形,我學會了讓步。
花甲,六十歲,古代用天幹地支紀年法,每個年份用一個天幹字,一個地支字組合成一個年份的名稱,如今年是農曆庚子年,庚就是天幹裡的第七,子就是地支裡的第一。天幹有十個字,地支有十二個字,從第一個甲子年開始推,到下一個甲子年出現中間正好是60年,叫一個甲子。對人類歷史來說,六十年彈指一瞬,對於個人來說,六十年已是眼花齒墮,兩鬢花白了。至於為什麼稱為花甲,也有多種說法。不做過多討論。在陰曆來算,已經天幹地支60年一個輪迴了,要認老了。
古稀,七十歲。這個別稱主要來自於過去的一些詩文。如唐代杜甫《曲江》詩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在大幅度提高。現在人們新的健康目標是《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裡的「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古代一般用耄耋形容長壽的老年人。健康活到八九十歲在中國古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從我們熟知的幾位詩人看,賀知章、白居易和陸遊都活到八十多歲。
期頤,指人一百歲。期是期待,頤是供養,意謂百歲老人飲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別人供養或照顧。《禮記·曲禮篇》:「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 「期頤之年 」。
人生百年,有這些生動形象的別稱裝點,平添了幾分生動活潑之趣。學好中國文化,讓這些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發揚光大,是我輩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