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經過了一半了,回想自己年初立下的計劃,完成了多少?
恐怕很多人都會說:「打臉了,未完成。」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時刻,信心滿滿地定下目標,勵志新的一年要讀XX本書,做XX事,目標制定了一堆,待辦事項每天都寫,結果最後還是沒完成。
這不能怪我們自制力太薄弱,只能說要自控,需要戰勝的是我們基因裡幾千年前就存在的本能,沒有合適的自我管理方式,是很難的。
如何有效地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賴得·卡羅爾的《子彈筆記》,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一、子彈筆記是什麼?
子彈筆記(Bullet Journal,簡稱bujo)是由國外專業網頁設計師Ryder Carroll發明的,集日程表、待辦清單、目標制定、項目規劃、個人日記等為一體的筆記方法。使用者可以藉此工具對工作、學習、生活有效地進行自我管理。
二、為什麼要使用子彈筆記?
「生活太忙碌了。我的生活似乎只是一張長長的任務清單。我已經忘了自己的夢想、自己的目標、自己的追求,還有自己本可以做到的事。」——埃米·海恩斯
工作中有項目要跟進……
生活中,可能是學英語、學攝影、學設計、學樂器……
想要養成讀書習慣……想減肥……
生活中的日常小事,水費、電費、物業費繳費,取快遞、給XX打電話/發郵件、XX生日要買禮物……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項堆積,我們拼命在應對各種各樣的事情。生活實在是太忙碌了,忙到我們根本沒時間停下來思考、去審視自己。
有時候我們看著今日的待辦事項,原番不動的挪到明天,再挪到後天,卻從來沒有思考過,我為什麼一直在拖延這件事?最初制定這個計劃的動機是什麼?
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可能,我們制定的目標,根本不是自己內心真正的目標。而是來源於外界的報導。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報導總是關於財富、旅行、權利、快樂以及明星的八卦趣事。我們受各種媒體的鼓吹乾擾,很難定義什麼對我們而言真正有意義。
我想倡導一種具有意向性的生活方式。哲學家大衛·本特利·哈特(David Bentley Hart)認為,意向性是「一種引導思想走向某種目標、目的、意圖的根本力量」。
用Ryder Carroll的話來說就是,意向性這種力量引導思想走向其認為有意義的目標,並為此付出努力。
當我們帶有意向性生活,認同自己的行動,我們便不會虛無度日。我們會全情投入、充滿創意地活在當下,工作、生活都更加努力,也更有悟性,因為我們的心與腦都真正投入其中了。
培養這種自我意識是貫穿一生的過程,但這一過程從最簡單的自我審視開始。子彈筆記的作用就體現於此。
我們可以將自己的子彈筆記,視作一部不斷更新的自傳,在這本自傳裡,可以看清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紛繁忙碌,最終會消失不見。
可以追蹤過去,看看究竟是什麼決定和行動讓「我」走到了今天。
可以讓「我」借鑑自己的經驗,反思自我,及時調整目標和行動,成就明天更好的「我」。
日復一日,它能加深「我」的自我意識,見證自我的成長。
三、如何高效使用子彈筆記?
如果我們之前有看過子彈筆記相關的視頻和圖片,很容易被那些好看的排版和裝飾吸引,陷入這樣一個誤區:以為只有會畫畫、會設計才能做子彈筆記,自己不會畫畫,那就做不了了。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子彈筆記真正的目的在於自我梳理、有效自我管理,重點在它的效用上,而不是裝飾。
它的好處就在於,每個人都可以制定屬於自己的個性化定製筆記。
如果你會畫畫,覺得裝飾毫不費力並且樂在其中,那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裝飾和畫畫。
如果你覺得裝飾很費時間,而且會加大自己的焦慮感,增加寫bujo的困難度,那就放棄那些花裡胡哨的裝飾,用最簡潔、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記錄。
bujo所需最簡單的工具就是:一支筆,一個點陣本。
思想清單
在開始寫bujo之前,我們可以先拿一張紙,寫一個思想清單,用來整理自己的想法。可以分為:
正在做的;
應該做的;
想要做的。
寫好之後,看著自己列出的每件事,一件一件地問自己:
這件事重要嗎?
這件事緊要嗎?
剔除沒有價值的事情,剩下的事情分為兩類:需要做的事(責任)和想要做的事(目標)。
快速記錄法&符號
使用子彈筆記的一大目的,就是方便、有效地管理生活,如果因此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那就本末倒置了。所以作者提出的記錄方法是:快速記錄法。以下是傳統筆記和快速記錄筆記的對比:
由此可見,快速記錄法更加高效、簡潔明了。
快速筆記法將項目分成三類:
1.你需要做的事情——任務(Task)
2.你的經歷——事件(Event)
3.你不想遺忘的信息——筆記(Note)
任務子彈
符號「·」表示任務。
×表示完成的任務。
>表示遷移的任務。(未完成,遷移到明天。)
<表示計劃中的任務。(臨時改變,不在本月範圍內的任務,可遷移到月度記錄中。)
事件子彈
符號「○」表示生活經歷的事件。
這類事件,可以提前寫下,也可以事後記錄。儘量保持客觀記錄。
筆記子彈
符號「-」表示一些事實、想法、主意、評論,是一些想記住又無須採取行動的信息。
我的個人理解是,「○」用來記錄客觀事實,「-」用來記錄主觀想法和感受。
當然,符號可以進行個性化定製,如果自己比較習慣用□來表示任務,也是可以的。按照自己的習慣進行記錄。
子彈筆記構成部分
子彈筆記重點包括四個部分:索引(Index)、年度記錄/未來記錄(Future Log)、月度記錄(Monthly Log)、每日記錄(Daily Log)。
準備好筆和筆記本,建立索引頁,安排年計劃,在每個月月底制定下個月的月計劃,每日記錄可以按照任務(Task)、事件(Event)、筆記(Notes)的方法來進行記錄。
當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添加其他模塊:符號設置(Keys)、每周記錄(Weekly log)、習慣打卡(Habit Tracker)、每日感恩(Gratitude)、讀書記錄(Book List)、觀影記錄(Movie List)、體重記錄(Weight Record)、記帳(Expense)、睡眠記錄(Sleep Time)等等……
四、如何制定可執行的計劃和目標?
五四三二一倒計時法則
這個法則把目標分為短期、中期、長期三種。把目標按照年、月、周、日、時進行了具體劃分。例如下圖。
專注優先事項「人們需要停止思考上一項任務,把注意力完全轉移到這一項任務上,才能出色完成。然而,結果表明,人們很難將注意力從未完成的任務上轉移到後續的任務上,因此後續的任務就會受到影響。」
明尼蘇達大學的索菲婭·勒羅伊(Sophie Leroy)教授,將這種現象稱為「注意力殘留」(attention residue)。
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受到幹擾、注意力分散。你需要專注於你的優先事項,系統地處理事情,一次只專注於一件事。最具價值的,是實現目標的過程,而不是目標本身。所以,請專注於實現目標的過程。
目標分解
把長期目標分解成一個個短期的、獨立的衝刺目標(sprint),就好像把一整段馬拉松切分成一段段的短跑衝刺。也就是說,把大目標分解成具體的、可執行的小目標。
設立衝刺目標(小目標)的要求:
1.初始階段不要設立大的障礙(不能阻止你開始完成目標)。
2.具有清晰可行的任務步驟。
3.完成時間必須固定在短期之內(最多不能超過一個月,理想中應該在一至兩周)。
遵循這三條規則將使衝刺目標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可管理性。如果安排得當,就難以再找藉口拖延了。
PDCA循環PDCA循環由W·愛德華茲·戴明(W·Edwards Deming)推廣,他將質量管理分為「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行動(Act)」四個階段,旨在帶來持續改進。我們可以借用此工具,來進行自我目標管理和改進。
1.P-計劃:發現機會,制訂改進計劃;
2.D-執行:執行計劃,測試改進結果;
3.C-檢查:分析測試結果,確認學習成果;
4.A-行動:按照學習成果行動。如果沒有改進,換個計劃重新開始循環。如果取得了改進,結合所學計劃新的改進。去粗取精,循環上述步驟。
看起來好像很複雜,但其實實際操作起來很簡單。一旦在執行目標時,開始問自己「我能做什麼小事改善現狀」,這樣的一個小問題,就代表我們其實就已經開始進行PDCA循環了。
復盤反思
復盤,其實也就是自我反思和總結,目的是為了優化目標,促進自我成長。具體可以分為,每日復盤、每周復盤、月度復盤和年度復盤。
反思造就意向。我們因此得以重拾看問題急需的角度,開始詢問為什麼。通過反思,我們養成了自省的習慣,審視自己的進步、責任、環境以及心境。
反思的目的不是對過去犯下的錯誤進行懲罰,而是要從過去的生活經歷中,汲取豐富的信息滋養未來的成長,以便在未來時做出更好的決定。
在反思的過程中,我們審視自身經歷,重新握住生命的方向盤。對自身經歷的探尋要求我們積極發問,不要流於事物的表面價值。反思鼓勵我們用一種更深入的方式體察自我、審視世界。
以上。
祝你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