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些環境中,你其實可以選擇離開,而不是適應它?

2020-12-18 松果筆記

19世紀,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總結達爾文《物種起源》中提到的「自然選擇」理論後,提出了「適者生存」 的概念,並把它應用在人類社會學上。

這在當時解釋了很多,人們為了適應環境和獲得生存權利,而做出的特定選擇。但是「適者生存」的原文「survival of the fittest」,直譯還可以是「存活下來的最適合的」,和「適者生存」的譯文其實有些出入。

並且達爾文定義的「生存成功」是以能夠繁衍後代為標準的。人類畢竟不能單用是否生育很多孩子,作為唯一成功標準,所以這一套理論,似乎並不總是合理的。

特別是在當代,不論我們認為「生存」和「適應」究竟誰先誰後,我們中很多人除了選擇改變世界或者改變自己,還可以通過不懈努力,替換自己所處的環境。

例如最近有個被越貶低越熱火的新名詞,「小鎮做題家」。它所指代的,一些通過考試改變人生路徑的學生們,就是在通過個人努力,替換自己的生存環境。

然而由於未來總是未知的,我們很難證實「究竟哪種選擇更好」,但或許可以再考慮一下,在哪些環境中,我們其實還可以選擇離開,而不是去適應呢?

當周圍的人們對待機會的狀態,和我們想要的不一致時。

有些人喜歡說,「小地方」的人,總要覺得自己其實沒什麼機會提升,機會早都被別人佔盡了。而「大城市」的人,更相信機會遍地都是,更能夠做好準備、把握它們。

但這可能和是否來自「小地方」沒有太多關係。

各地有各地的機會,但如果我們總覺得換個環境,當周圍的人群變得都更能發現機遇時,自己也就能面對更多機會了,那就抓緊時間多看書學習、多做好準備,趁早換個環境,去「大地方」闖闖看。

當然,不是因為「大地方」機會多,而只是為了不留遺憾。

當周圍的人們,對自我的限制,與讓我們舒適的狀態差異很大時。

「破圈」「跨界」之所以能火,與多數人對自我的限制分不開。正是由於這些限制, 「自我突破」才顯得難能可貴。「破圈」和「跨界」也就成為了熱門話題。

當周圍的大家,都習慣於給自己畫地為牢,認為一些事情雖然說不出原因,但一定不是自己能做的,而你正被這種氛圍困住,那麼更博愛的方式,當然是去嘗試改善周圍的一切。

但有時或許你只是應該換個環境。

畢竟需要改變的或許不是別人,大家喜歡呆在舒適圈,也並不是什麼錯誤,而且往往結果還更好。

當與周圍的人們,相互帶來的阻礙和煩惱,要遠多於溫暖時。

與周圍人們的聯繫是否密切,幾乎決定了我們是否融入了一個環境。但與人們的關聯,又時常是我們不可控的。你接受了有人在困難時的幫助,就必然要面對有人在你生活上的指點。

沒有多少人是聖人,對你既能雪中送炭,又能折節下士。

但尷尬的是,很多時候,我們不僅要面對「不是聖人」的普通人,還要面對一些既不在乎或理解你,還總要死纏著你給他們墊腳的人。當然,在他們眼中,你也是一個不可理喻的障礙。

但大家的人生都一樣寶貴,別把它浪費在審判別人上,那是時間的職責。我們的職責,是去適合我們的環境,與那些還在乎我們的人,更快樂地享受時間。

別擔心距離,中國人一千多年前就懂得了割席分坐與天涯比鄰的道理。

當你更適合去開拓時。

我們每個人都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無私幫助我們的父母、親人、朋友、夥伴,他們都是我們的巨人。我們可以謙虛自己沒什麼背景,但不要貶低任何願意成為我們後盾的人,他們都是一樣偉大的。

而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可以成為他生命的延續,也可以因為看得更遠,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已經無怨無悔地在努力自我提升,沒浪費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幫助,只是所處的環境,並不能認同,你將會成為比巨人更好的自己,還只把你當成了一個比起巨人,佝僂了的影子。

那或許你就可以開始考慮換個環境了。

畢竟繼承前人的道路,是一種選擇,但並不是一種束縛。在「我樂意」這件事情上,只有你自己能管得了自己。

所以如果你還想無論如何,都再折騰折騰,那就考慮清楚,準備充分,換個環境試試吧。至少做這個選擇,你肯定不會孤單。

相關焦點

  • 要記住,在這個世上是你適應環境,適者生存,而不是環境適應你!
    如果你無法適應環境,就只有兩種選擇:要麼你可以改造這個環境,讓環境來適應你;要麼你就只能被社會淘汰。然而,讓大的社會環境來適應你一個人,顯然不太現實,既然環境適應不了你,那麼只有你去適應環境了。有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小故事。一位哲學家坐上一個漁夫的小船準備渡河。船行到河中之際,這位哲學家問漁夫:「你懂數學嗎?」漁夫搖了搖頭:「不懂。」
  • 適應環境才能成為強者
    ,憤然辭職,之後,斷斷續續找了幾份工作都因為融不進工作環境,幹了幾個月就辭職了,後來他的簡歷上全是不滿一年的工作經歷,再也沒有大公司願意讓他了,當我們新進一家公司,或者調任到一個新的地方,加入了一個新的團隊時,我們接觸到的,將是一個新的平臺,新的環境,而新環境中的人,可能與我們之前所見的大不一樣,自己也可能格格不入,對於這樣的情況,選擇離開去尋找新的環境還是留下來。
  • 當商業環境發生了巨變,你該如何適應環境
    在生物界講究的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當生存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候只有那些能夠適應環境的生物才能夠繼續得以繁衍生息,比如水熊蟲和鱷魚,而那些適應不了巨變環境的生物無論其曾經多麼的強大也無法避免滅絕的厄運,比如恐龍。其實這一理論同樣適用於當今的創業者和企業家們。當今的商業環境正在發生著巨變,這就導致我們的創業者和企業家們不得不重新適用環境。
  • 新貓初到,怎麼讓它快速適應環境?
    終於可以帶喵回家啦!可是,貓咪初來乍到,懵懂又驚懼,如何做才能讓它更快地適應新環境呢?養貓比養狗省心。1, 不用遛。遛狗是為了它的健康,順便解決下大小便。貓不用遛,讓它自己呆著就舒服了。2, 大小便貓自己解決。準備貓廁所(裝貓砂供貓使用的容器),貓砂。貓會自己在裡面解決大小便,並埋好。你要定時去清理。
  • 優勝劣汰的社會,你必須學會適應環境!
    達爾文進化論:萬物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通過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的發展過程中「適者生存」。家養的鸚鵡,不愁吃穿,逐漸失去覓食的本領,一旦飛出籠子,難免餓死,這便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你改變不了別人,就試著去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環境,就學會去適應環境。張作霖有句話說得好:「山不向我走來,我向山走去。」山是死的,人是活的;外界存在是客觀現實的,但人是主觀的,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而改變。適應環境是人和萬物的一項基本能力。在逆境中成長的人,為了生存,會想方設法地提高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鍛鍊出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一旦時機成熟,必將大展宏圖,成為爭相搶奪的人才。
  • 我們無法調整環境來完全適應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調整態度適應環境
    人生在世,我們無法調整環境來完全適應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調整態度適應環境,畢竟你的生活並非全數由生命中所發生的事來決定,而是由你自己面對生命的態度與你的心靈看待事情的態度來決定。曾經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做積極,一個叫做消極。
  • 一個理智的人應該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而不是想著改變環境適應自己
    一個理智的人應該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會想去改變環境適應自己。但歷史是後一種人創造的。——蕭伯納 如果你感到哪本書實在是一本好書的話,那麼就請隔一段時間重新讀一遍,而且每遍都用不同顏色的彩筆畫上線,在空白處記下閱讀時的雜感。這是一種有益的讀書方法。
  • 如何使貓適應新的環境
    當貓在一個新的環境中時,他很容易感到緊張。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儘快幫助貓冷靜下來。怎麼做怎麼樣?準備東西熟悉貓的氣味如果貓之前生活在一個家庭環境中,並搬到另一個家庭環境中,主人可以為貓準備帶有熟悉氣味或玩具的衣服,這樣可以幫助貓在新的環境中平靜下來。
  • 孩子害怕融入新的環境?家長學會這三招,提高孩子適應能力
    早前田亮帶著女兒參加了綜藝節目,在節目中令網友們印象深刻的就是森蝶的哭聲。對於新的環境森碟遲遲不能適應,遇到問題時,森碟最直接的應對態度就是大聲哭。甚至連田亮都忍無可忍地說道「你是來表演哭的嗎?」看得出來森碟的體力很好,但是她的適應力相對來說是有些遜色的。
  • 適應環境,改變自己
    能幹的人會選擇改變,讓不喜歡變得喜歡。懶惰的人會選擇適應,不願費力打掃那就享受髒亂。懦弱的人選擇迴避,可是眼不見心還是煩的。勇敢的人說,我放棄,一了百了。一、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用愛心和智慧來面對這一切。
  • 祖先的遺傳記憶可以幫助生物重新適應環境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有機體在其祖先的家園中具有長期的「記憶」,有助於他們適應環境變化。這項研究涉及在青藏高原和鄰近的低地地區飼養雞。它大約在1200年前被帶到青藏高原,在那裡它獲得了高海拔的適應性,例如攜帶氧氣的紅細胞的增加。在密西根大學生物學家及其中國同事的一系列實驗中,研究人員在青藏高原海拔近11,000英尺的高海拔地區以及中國四川省附近的低地進行了孵化和飼養。在高原上孵化了一些低地雞的卵,在海拔2200英尺的地方孵化了一些高海拔的卵。
  • 3種能適應極地氣候的昆蟲,一種比一種強,它甚至能去太空
    生物對生存環境的適應,要麼主動在身體構造和生理機制上做出改變,要麼離開原來的棲息地並尋找新的棲息地。但對於極地地區的動物來說,它們的選擇往往只有主動做出改變,因為它們沒有通道可以離開那片地區。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極地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擁有獨特的抗嚴寒機制。
  • 新環境如何適應?
    我希望每一個同學的大學時光都不要荒廢,因為那是你寶貴的四年或是五年青春!興高採烈地被我哥和我媽送進了校園,他們來沒來及多地停留,就要離開了。我是算我們寢室差不多最後一個入校的,所以我的床位就是剩下的那個靠窗,大家都不喜歡的位置,我卻喜歡的不行,透過玻璃和晾在窗外的衣服,被套,我可以隱隱的看到窗外的道路和餐廳,路過的學生都行色匆匆,大多是置辦什麼小東西,才從這前面路過去往後面的小賣部。鋪好了床,簡單擦洗了一下,我媽便示意要離開了,她買的明明是明天的票,有的是時間去往另一個地方作短暫停留,也不知道為什麼當時卻那麼急?
  • 學會適應環境,方能成功
    天底下沒有完美的環境來適宜人們成長和發展,不管在哪裡都需要個人來適應環境。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到了一個新的環境,能夠儘快入鄉隨俗,才能更多的享受生活,體會到生活的快樂與真諦。都說逆境出人才,就是因為越是艱苦的條件,越能激發人的鬥志。
  • 適應能力自測,搞定新環境適應,這一篇就夠了(轉給有需要人)
    有心理學家認為,智慧的本質從生物學來說就是一種適應,它既可以是一個過程,也可以是一種狀態。人們通常所說的適者生存中的「適」也就是指「適應」。如此一來,適應便上升到了智慧的高度,試想能讓茹毛飲血時的老祖宗們披荊斬棘活下來的戰略戰術,怎能是一般的技術。
  • 剛入職怎麼適應新的環境?被排擠了怎麼辦呢?
    剛入職怎麼適應新的環境?被排擠了怎麼辦呢?剛剛參加工作了,但是感覺總是不適應,可不可以講一下怎麼辦!雖然老白是一個情感不同,但是後來想一下,關於工作中的事情,其實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些道理,老白就嘗試著說一說,把自己之前工作的一些經驗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 如何讓貓咪適應新的家庭環境
    貓咪是一種對環境很敏感的動物,搬了新家,換了新主人,都會讓它感到不安,從而產生焦慮感。
  • 如何快速讓貓咪適應新環境
    貓咪是一種對環境很依賴與不想改變的動物,它每天都會用身體去蹭家裡的每一處它能留下氣味的地方,以便它處處都有熟悉感,但是當它到了一個陌生環境,全然沒有了它的氣味,而且如果這個環境中還有其它寵物存在,那它會渾身不自在,只想找個角落先藏起來,至於時間多久,會因主人、環境大小、與其它寵物的相處情況而定
  • 如何讓貓咪快速適應新環境?
    獨立的領地舒適的環境給貓咪提前準備好舒適的生活環境。居住環境準備好舒適的貓窩,可以是廢棄的包裝箱,鋪上洗淨的舊衣服、舊毯子,也可以是專門網上淘回來的貓窩、貓床,儘量選擇帶蓋的,新來的貓咪會更喜歡。。這裡可以是一個獨立的小房間、獨立的安全陽臺、獨立的貓別墅或者是一個相對封閉有安全感的角落、甚至是相對封閉的包裝紙箱。如果條件寬裕,儘可能不使用貓籠別墅,貓籠的優點是節省空間,適合居住條件不是特別寬裕的寵主。貓咪更喜歡自由自在,散養更利於貓咪健康,特別是牙齒,貓咪暴躁的時候可能會咬籠子,造成牙齒損傷。Photo by XinYueHu▼
  • 孩子不合群,其實是因為適應能力差
    會在外選擇圍著父母呢?02 我們怕孩子不合群,未來在社會上無法生存相信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不合群,都會著急不已,總想各種辦法讓孩子合群,讓孩子融入集體中。於是有些父母會逼孩子,有些父母會責罵孩子,甚至有些父母會給孩子貼標籤,就是為了刺激孩子,讓孩子明白,他這樣不好,希望孩子可以勇敢去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