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在戰列艦等大型水面戰甲的發展過程中,雖然總體趨勢都是從前無畏艦、無畏艦進入超無畏艦的發展過程,但是具體到各國軍艦時,又有不太相同的地方,也是各國戰列艦比較明顯外觀識別特徵。
「鳥籠」:美國海軍早期戰列艦的特徵
在戰列艦的發展到無畏艦時代後,軍艦開始採用統一彈道性能的主炮,艦炮的口徑不斷放大,射程也越來越遠,無畏號的火力覆蓋範圍,比當時最大艦炮的射程,還要在遠3公裡左右,英國無畏艦聖文森特級305毫米主炮,最大射程已經達到了19.38公裡,這就需要射擊指揮所在更高位置,才能看的到彈著點,甚至需要艦載水上飛機飛臨上空,近距離觀察彈著點以便修正彈道。
而桅杆的發展則成了重要的一環,相比英國皇家海軍自無畏號就開始使用三角桅杆,美國和日本一樣走了一段「歪路」,不過相比較日本把艦橋越改越高,美國戰列艦使用了像鳥籠一樣的「籠式主桅」,也就是「網狀籠桅」,還有個比較戲謔的稱呼是「電線桿」。
1906年開工的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最早的無畏艦之一,實際設計年代其實還要早於無畏號,該艦裝備8門305毫米主炮,最大射程18公裡,滿載排水量近1萬8000噸,1910年服役的南卡羅來納號也是最早採用「籠式主桅」的美國戰列艦,前後桅杆都是「籠型桅杆」,同時採用的還有它的姊妹艦密西根號。
「籠式主桅」實際是由若干根鋼管搭建成的網筒狀結構,因此整個籠柱從底部至頂部,都是呈現出一種螺旋上升的樣貌,不考慮其他的情況下,看起來還有一些「藝術感」;而這種籠型桅杆,也是當時美國海軍戰列艦最為主要的識別特徵之一,非常好認,進入到1930年代就被淘汰。
結構強度有限:能抗炮彈打卻不抗風吹的「籠式主桅」
至於當時的美國戰列艦為什麼採用這樣的桅杆,主要是因為當時美國海軍認為,使用網筒狀結構的籠式主桅,其物理特性可以讓其避免像傳統桅杆那樣,會在被炮彈擊中時,受到強烈衝擊,產生明顯明顯的震動,進而影響到桅杆頂部的設計指揮所。
就理論上來說,這種結構的桅杆確實有用,實際上,在射擊練習時,這種桅杆也確實表現出了其結構上的優勢,在一枚305毫米炮彈命中後,桅杆有5根鋼纜線被炮彈切斷,桅杆依然挺立,說明其可以有效抵禦中彈時的衝擊力,保證桅杆整體的結構穩定性,在這一點上來說,還是很成功的。
但是,還有更加現實的一面,就是戰列艦需要面臨的海洋環境,比如說強烈的大風和海浪,1918年時,南卡羅來納號的前桅杆直接被大風颳倒了,當然,這還不是主要的。
直到「海軍假日」時期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1921年-1923年,相繼服役的3艘裝備著406毫米主炮的戰列艦,依舊採用這美國海軍當時標誌性的籠型桅杆;隨著戰列艦的不斷發展,尤其是指揮設備的現代化,加上射擊指揮所需要增加的防護裝甲,這些重量都遠超籠型桅杆所能承受重量的上限。
到了「海軍假日」結束後,1937年,美國海軍開始建造的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同樣裝備406毫米主炮,不過已經開始採用塔式主桅,而籠式主桅,也就「起於南卡,沒於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