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籠」:美國海軍早期戰列艦的特徵,能抗炮彈打卻不抗風吹

2020-12-21 騰訊網

【話說軍世】在戰列艦等大型水面戰甲的發展過程中,雖然總體趨勢都是從前無畏艦、無畏艦進入超無畏艦的發展過程,但是具體到各國軍艦時,又有不太相同的地方,也是各國戰列艦比較明顯外觀識別特徵。

「鳥籠」:美國海軍早期戰列艦的特徵

在戰列艦的發展到無畏艦時代後,軍艦開始採用統一彈道性能的主炮,艦炮的口徑不斷放大,射程也越來越遠,無畏號的火力覆蓋範圍,比當時最大艦炮的射程,還要在遠3公裡左右,英國無畏艦聖文森特級305毫米主炮,最大射程已經達到了19.38公裡,這就需要射擊指揮所在更高位置,才能看的到彈著點,甚至需要艦載水上飛機飛臨上空,近距離觀察彈著點以便修正彈道。

而桅杆的發展則成了重要的一環,相比英國皇家海軍自無畏號就開始使用三角桅杆,美國和日本一樣走了一段「歪路」,不過相比較日本把艦橋越改越高,美國戰列艦使用了像鳥籠一樣的「籠式主桅」,也就是「網狀籠桅」,還有個比較戲謔的稱呼是「電線桿」。

1906年開工的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最早的無畏艦之一,實際設計年代其實還要早於無畏號,該艦裝備8門305毫米主炮,最大射程18公裡,滿載排水量近1萬8000噸,1910年服役的南卡羅來納號也是最早採用「籠式主桅」的美國戰列艦,前後桅杆都是「籠型桅杆」,同時採用的還有它的姊妹艦密西根號。

「籠式主桅」實際是由若干根鋼管搭建成的網筒狀結構,因此整個籠柱從底部至頂部,都是呈現出一種螺旋上升的樣貌,不考慮其他的情況下,看起來還有一些「藝術感」;而這種籠型桅杆,也是當時美國海軍戰列艦最為主要的識別特徵之一,非常好認,進入到1930年代就被淘汰。

結構強度有限:能抗炮彈打卻不抗風吹的「籠式主桅」

至於當時的美國戰列艦為什麼採用這樣的桅杆,主要是因為當時美國海軍認為,使用網筒狀結構的籠式主桅,其物理特性可以讓其避免像傳統桅杆那樣,會在被炮彈擊中時,受到強烈衝擊,產生明顯明顯的震動,進而影響到桅杆頂部的設計指揮所。

就理論上來說,這種結構的桅杆確實有用,實際上,在射擊練習時,這種桅杆也確實表現出了其結構上的優勢,在一枚305毫米炮彈命中後,桅杆有5根鋼纜線被炮彈切斷,桅杆依然挺立,說明其可以有效抵禦中彈時的衝擊力,保證桅杆整體的結構穩定性,在這一點上來說,還是很成功的。

但是,還有更加現實的一面,就是戰列艦需要面臨的海洋環境,比如說強烈的大風和海浪,1918年時,南卡羅來納號的前桅杆直接被大風颳倒了,當然,這還不是主要的。

直到「海軍假日」時期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1921年-1923年,相繼服役的3艘裝備著406毫米主炮的戰列艦,依舊採用這美國海軍當時標誌性的籠型桅杆;隨著戰列艦的不斷發展,尤其是指揮設備的現代化,加上射擊指揮所需要增加的防護裝甲,這些重量都遠超籠型桅杆所能承受重量的上限。

到了「海軍假日」結束後,1937年,美國海軍開始建造的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同樣裝備406毫米主炮,不過已經開始採用塔式主桅,而籠式主桅,也就「起於南卡,沒於北卡」。

相關焦點

  • 日本海軍的執著,大和級戰列艦,一艘落後於時代的戰列艦
    在1937年(昭和12年),亦因倫敦裁軍條約到期而失去約束力,所以日本海軍評估英國與美國的等列強將會建造更新式的大型戰列艦。 而反觀日本海軍,原先為更新舊型的戰列艦的「八八艦隊計劃」中的加賀型戰列艦及紀伊型戰列艦,由於華盛頓裁軍條約不能順利建造。
  • 美海軍依阿華級戰列艦,巨艦大炮主義的巔峰,曾經的海上霸主
    說到大型水面艦艇,世界海軍史上有一款軍艦值得我們回味,這就是二戰時期的戰列艦。二戰後,世界最著名的戰列艦是美國海軍的依阿華級戰列艦,依阿華級戰列艦長270米,艦寬近33米,吃水達到11米。這是美國梅斯塔機械公司的產品,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艦載主炮。三聯裝MK-7型406mm50倍徑主炮,由三座獨立的火炮組成,各炮管能獨立完成填裝,升降與發射,各炮管射角-5度到45度間俯仰,俯仰速率為每秒12度,炮塔旋轉角度為300度,旋轉速度約為每秒4度,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三聯裝MK-7型406mm50倍徑主炮在工作時,炮塔轉動時的樣子。
  • 戰列艦,巡洋艦等大型水面艦艇被淘汰,海軍主戰艦艇是否會小型化
    絕大多數的艦艇都擁有27節以上的航速,甚至於航速高達30節艦艇都不在少數,那麼想在這些軍艦面前擁有航速優勢,航速至少得35節,而航速到30節以上,每增加一節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航速是增長不下去了。因此原教旨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融合為了快速戰列艦,直接後果就是戰列巡洋艦被淘汰,老式戰列艦消亡。
  • 日本在二戰時期的海軍到底是什麼水平,從戰列艦的工藝就看出一二
    日本的坦克放到歐洲就是紙殼,當然日本海軍還是十分強悍的,從大和級別戰列艦,就能看出一二。大和號是日本二戰期間造出來最大的戰列艦,也是有史以來海軍方面最大最豪華的戰列艦。這艘軍艦長度多大兩百六十米,寬度也有毛40米,排水量更是多大七萬多噸。
  • 海賊王:明哥的鳥籠黑鬍子暗暗可以吸收掉嗎?凱多都打不破鳥籠吧
    虐殺全部海軍和白鬍子。2,敢在頂上放鳥籠?一發冥狗,謝謝3,說吧,明哥是想被白鬍子打一拳還是卡普。或者是想被他們三個人同時來一下4,凱多一擊,連籠子帶島一起打天上,變空島了5,除了黑鬍子,凱多拿什麼打破鳥籠。
  • 二戰,美國海軍實力到底有多強?
    而美國能有這樣強大的海軍和二戰有著直接的關係,二戰中英法等國在亞洲地區殖民地迅速淪陷,這時候需要一個國家的海軍來壓制日本海軍的崛起,而這個時候美國不管是地理環境還是角色都非常適合。二戰,美國海軍實力到底有多強?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使其成為當之無愧的海軍第一強國(當然,他基本什麼都是第一)二戰期間美國造了一百多艘航空母艦,給了英國數十艘。
  • 紅海軍早期航母探索,伊茲梅爾與共青團共青團
    再加上連年戰爭導致的原材料短缺,熟練的工人被抽調去了軍隊,伊茲梅爾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於下水之後就宣告了結束。如果沙皇俄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或者是沙皇俄國沒有滅亡,那麼俄羅斯海軍還有機會在戰後購買大型軸承,將近4艘戰列艦,建造完畢,但是沒有機會了。
  • 登峰造極的大和號戰列艦,大炮巨艦時代的落日餘暉
    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日本的工業水平總算是有了些起色,比周邊的國家強很多,但是和美國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為了能達到「對美七成論」的理論要求,日本人攢雞毛湊撣子,節衣縮食加上武裝掠奪,但是資源仍然不夠。
  • 名字很霸氣、戰果很一般的戰列艦,太平洋戰場上的日本四大金剛
    日俄戰爭後,日本海軍真的發了,他們在海戰中損失了「初瀨」號和「八島」號兩艘戰列艦,以及一些參加過甲午海戰的老舊的軍艦,如參「吉野」號。但是他們俘獲了7艘沙俄軍艦,關鍵這些軍艦都是新的主力戰列艦,想造這些軍艦是要很多年的,有一個漫長的造艦周期,但俘獲的就不一樣了,一下子使日本海軍力量得到空前的加強,成為當時世界第四,太平洋第二。
  • 矛與盾的對決,海軍戰列艦的攻與守,被帽穿甲彈的出現成為破局者
    日本舊大津陸軍墓地,周圍是日軍墓碑,中間用紅磚圍了一圈的墓碑,系清軍被俘士兵寶少清墓 在大航海時代,各國的風帆戰列艦兩側都安裝大量的火炮,在海戰接地的時候雙方都會靠的很近
  • 二戰中實力最懸殊的海戰,護航航母對戰列艦,結果卻出人意料
    這場被譽為美國海軍歷史上最輝煌篇章的海戰究竟是怎麼回事情樣?這是二戰中實力最為懸殊的海戰,護航航母竟然和堅船利炮的戰列艦不期而遇,海戰的經過可謂跌宕起伏,充滿戲劇性,最終的結果卻出人意料。這場被譽為美國海軍歷史上最輝煌篇章的海戰究竟是怎麼回事情樣?
  • 二戰作為戰列艦的巔峰,期間都誕生了哪些著名的戰列艦?
    日本「大和號」:最終被美海軍擊沉「大和號」是日本大和級戰列艦中最大的一艘,同時也是人類海軍艦船史上最大的一艘戰列艦。該艦於1937年11月4日開始動工建造,歷時近三年,最終於1940年8月8日下水,然而這艘曾被寄予厚望的戰艦,卻並未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 二戰時如果德國打美國,日本打蘇聯有沒有打贏的可能?看完後明白了!
    我說一個結果,可能你會不愛聽,如果在二戰當中真的是德國打美國,然後日本打蘇聯。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也只能像日本那樣不在背後對蘇聯下手,那麼說實話德國與日本戰敗的時間可能更快,甚至可以說二戰根本就不會爆發。
  • 日本海軍絕密「王牌」,被各種保密措施「包裹」的大和號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不但是日本海軍建造噸位最大的戰列艦,也是世界戰艦史上迄今為止服役最大的戰列艦,沒有之一。在航母稱霸海洋的最初階段,守舊的日本海軍將領仍然在堅持著戰艦「大」既是戰力的強的觀點。原本計劃建造四艘大和級戰艦,因戰爭原因實際上僅完成了其中的兩艘。
  • 日本海軍製造的無用大玩具,誕生就落後於時代的大和級戰列艦
    而日本海軍戰略的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對抗美國海軍的太平洋艦隊,這個課題可以說讓日本研究了好長一段時間了。日本把美國當做假想敵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由秋山真之和佐藤鐵太郎提出的"對美七成論",就可以說是日本海軍早期的對美作戰理論,它要求日本海軍的艦隊規模上起碼能夠達到美國海軍的七成數量,否則絕無戰勝美國海軍的可能。
  • 80年前,日本想要造比福特號航母還大的戰列艦
    1936年,日本退出了《倫敦海軍條約》,明確的將對抗美國海軍作為日本海軍的發展目標,並立即開始了新一代主力艦,即大和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建造中的大和號(圖源:Wikimedia Commons)由於日本的造船和工業水平都遠不及美國,為了防止美國建造出更強大的戰列艦,日本海軍將大和號的存在列為最高機密,就連談論大和號都是絕對禁止的。
  • 二戰日本真正意義上永不沉沒戰列艦長門號戰列艦
    說到日本的戰列艦,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是曾經世界上噸位最大,火力最強的戰列艦,但卻不是日本民眾心目中的永不沉沒的戰列艦,因為當時日本大和級戰列艦從建造到下水服役一直都是保密進行的,所以日本民眾當時幾乎不知道日本在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大噸位的戰列艦,1936年,日本拒絕在新的倫敦海軍條約上簽字
  • 國產056護衛艦能否打贏二戰日本最強戰列艦大和號?
    大和號戰列艦所屬的大和級戰列艦是舊日本海軍所建造的最大一級戰列艦,也是人類海軍艦船史上最大的一級戰列艦,該艦於1937年11月4日開始動工建造,1940年8月8日下水,1941
  • 關於戰列艦防雷設計,義大利海軍有更靠譜的設計?普列賽防雷系統
    上一期簡單聊了一下關於戰列艦防雷突出部的相關內容,就有同學提到了義大利戰列艦上的普列賽防雷系統,這是義大利海軍中校翁貝託·普列塞最早在1917年提出的一種水下防雷設計,和前面說到的皇家海軍在一戰爆發前研究的防雷突出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在本質上又有不同。
  • 二戰日本戰列艦艦長:是什麼級別海軍軍官擔任的
    二戰日本戰列艦艦長:是什麼級別海軍軍官擔任的 早期舊日本海軍戰列艦的艦長,大多由大佐擔任,不過二戰時代,舊日本海軍的軍銜,實際上是將官、上長官(同佐官)和士官(同尉官)等劃分,因此還有些稱呼不容易理解;其實不只是戰列艦,重巡洋艦、輕巡洋艦甚至是航空母艦的艦長,一般都是大佐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