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文化自古就有很大差異,比如飲食文化、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交通出行等等方面有著差異,而造成這種南北文化差異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筆者從古文化遺址中挑選出代表南方的良渚文化和代表北方的紅山文化,做一個古歷史文化的對比,探究南北文化差異的歷史根源。
良渚文化是分布於長江下遊太湖流域的古文明,因發現於浙江省餘杭縣(今餘杭區)的良渚鎮而得名,擁有以莫角山為核心的50多處遺址。良渚文化內涵豐富,範圍廣闊,遺址密集。從已經發現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來看,這個文化距今5250年~4150年,已經進入到銅石並用的時代。
紅山文化大約形成於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它以遼河流域中的遼河支流西拉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
在良渚遺址和紅山遺址都出土了大量的生產工具和精美的玉器,從這些出土的文物中,我們能否探尋到南北文化差異的一絲痕跡呢?
在良渚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石犁、石破土器、石鐮、石錛、石斧、石鏃(箭頭)等生產工具,可見良渚人的水稻種植技術非常高。他們獵取鹿、麋、獐、象、野豬、老虎以及各種鳥類,圈養豬、狗、雞、鴨等家畜家禽,還從水中打撈鯉魚、鯽魚、青魚、蟹、鱉、龜、蚌、螺螄等水產品。除了這些主食,他們還享受著毛桃、李子、酸梅、棗等美味的水果。
除了狩獵和捕撈技術,良渚人已懂得養蠶和織布,在錢山漾一帶出土了絹片、絲帶和絲線,儘管沒發現一件完整的衣服,但卻在反山遺址中發現了一臺原始腰機,能生產門幅寬30釐米~35釐米的織物。
人們猜測當時的良渚人還喜歡佩戴玉項鍊、玉管珠、玉璜一類的東西,腳上還要戴一些小而薄的玉器,類似於現代人戴的腳鐲、腳戒指。至於那些貴族,應該頭戴羽毛冠,胳膊上戴著玉鐲,或者用絲帶在臂膀外側系一排小玉器。一些握有軍權的貴族,則一手執鉞,一手拿弓,背後背箭。
而對於紅山文化的牛梁河遺址,在架子山頂一號冢中心大墓裡,發現了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他的頭兩側有兩個大耳環,胸部有勾雲形玉佩,雙手握著一對雌雄玉龜,手腕上還戴著玉鐲。同時,還出土的精美的玉豬龍,震驚了世人;其中,內蒙古赤峰紅山出土的大型碧玉C型龍被譽為「天下第一龍」。
從玉器上來看,良渚遺址出土的玉器線條細膩,而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線條粗狂,所以可以看出:原始時代以來,南北性格本來就有差異。
在房屋建築方面:良渚人把房子建造在高臺上,以防止水的侵入。房子是「幹欄式」的,整座房屋除幾根柱子著地外,其他部分都離開地面懸空,這樣設計是為了防潮、防蛇蟲,有點像雲南的吊腳樓。
而紅山文化遺址的建築,以壘石方式,值得一提的是,金字塔方式就是在牛梁河首次出現。
從住房來看,房屋的樣式,決定性格的不同。錯開居住的南方與同居一室的北方,兩種不同的居住方式,造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當然,學習歷史不僅開闊視野,更是智慧與謀略一種體現,安利中國歷史
當然,南北文化差異不止於這些,但從原始文化的蹤影裡,我們還是可以判定,南北文化的差異,至少在3000年以前就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