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的老北京小胡同,前門大柵欄嘈雜商業區裡一絲清靜元大都建城講究個格局方正,街道大都東西筆直,而大柵欄附近卻集中有幾條斜著的街道,如楊梅竹斜街、櫻桃斜街、李鐵拐斜街。原來金朝都城建在今天的虎坊橋附近,這使得南城一帶非常繁華鬧,人們喜歡來此地購物消費。後來金被元滅了,都城改遷,但大家的購物習慣沒改;幾條斜街就被千萬隻走出來了,正應了那句話:這世界上木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楊梅竹斜街東起煤市街,西到延壽街,全長不到500米,斜向的楊梅竹斜行在明代時僅是被稱作「斜街」,後米因為街上住了個能說會道的姓楊的媒婆,便在清代《京城全圖》中被叫做了「楊媒斜街」,再後來宮府把這接地氣的名字包裝了一把才成了今天文雅的楊梅竹斜街了。
泰豐樓舊址,上世紀30年代的泰豐僂與豐澤園、新豐樓並稱「蓬萊三英」。《都門飲食瑣記》中記載:「泰豐樓本為老山東館生意極佳,梨園行宴客多在彼。」想當初,說起京城八大樓(東興樓、泰豐樓、致美樓、鴻興樓、正陽樓、慶雲樓、新豐樓、春華樓)無人不知無人不嘵,作為八大樓之一的泰豐樓,曾經就開在妺市街,也就是今天楊構竹斜街進東口的地方。現在好多飯館為了顯擺自己出名都會貼一牆的明星照片,原來雖沒照片,只能靠口口相傳,卻保證了它的貨真價實。
泰豐樓曾接待過很多王公貴族、社會名流、梨園名伶、軍閹正要,像孫中山、蔣介石、梅蘭芳、葉劍英都來過這「南城之最」。著名劇作家昊祖光和著名評劇藝術家新鳳霞的情緣就是從泰豐樓開始的。流傳的「馬連良的腔,馬玉良的湯」說的就是泰豐樓大廚子馬玉良做湯的好手藝。山東菜講究清鮮洈嫩,泰豐樓每天都用活雞、肘子吊湯,以大火、中火、微火熬製。招片湯有燴烏魚蛋湯、芙蓉銀耳湯、酸辣雞絲湯。泰豐樓搬遷到前門西大街。很多人對老字號飯店褒貶不一,我們吃過的太多,對味道越來越剔,老字號可能已經無法滿足我們的味蕾需求,但懷念那段日子的老人們不妨再去嘗嘗,不僅為味道,也為情懷。
東昇平賓館,東昇平賓館,原來的東昇平浴池,是光緒年間開在南城最大的洽池,三層的豪華包房專供高級官員、特務頭子、資本家之類。除了作為娛樂場所,東昇平浴池也是地下黨秘密活動的重要地點。現在的東昇平賓館已不是往日模樣,想要體驗澡堂文化的還是去清華池吧。
老北京兔兒爺,楊梅竹斜街上的老北京兔兒爺店是政府請來的,在層次不齊的老北京工藝品店中,這家是純手工製作的老物件兒。兔兒爺都是泥捏手繪,做一個少說也得4、5天,費時耗工,但繁瑣的工藝也是為了讓這門極具京味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下去。民間傳說,京城突起瘟疫,嫦娥派玉兔下凡給百姓治病。玉兔變身美少女,治好了很多人,她每到一處都換一身裝束打扮。為了走到更遠的地方,她還會騎上獅子、老虎、鹿馬。瘟疫消除後,玉兔回到廣寒宮,而凡間的百姓便在八月十五這天以祭拜的方式表達感謝之情。
有關兔兒爺最早的記錄來自明朝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拜之。」到了淸朝,這一傳統仍舊流傳。《宮女談往錄》就寫過慈禧太后祭拜的「太陰君」就是民間流傳的「兔兒爺」。老百姓祭月般是向東南方放一張八仙桌子,上面擺著月餅、瓜果、毛豆枝(專為兔兒爺準備)、雞冠花等,待明月高掛之時家中的女子(京俗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依長幼順序叩拜月亮兔兒爺的造型有不少種,各有各的寓意,坐象兔兒爺,象與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坐虎兔兒爺,虎為百獸之王,寓意事業興盛。麒麟免兒爺,借麒麟吐書典故,寓意學業有成。坐葫蘆兔兒爺,借葫蘆諧音,寓意福祿雙全。
物介,斜街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也吸引了不少現代文化的融入,比如,物介Ⅹ Book Design Shop。物介的線上 select shop 主在挑選世界各地"美而實用」的物件, Book Design Shop是其線下實體店。日本生活品牌 PUEBCO,不論是特殊鋁材質的籃筐,還是木材質收納,都將極簡與素樸表現得恰到好處;人氣文具品牌MARK′S,打破性別與國界的條框,跳脫的顏色卻搭配出成熟內斂的特質,時髦和實用變得不再衝突。
PAUL&JOEapapeterie,這是屬於花奴和貓奴的不二之選;如果鱷魚皮的包包是 money的體現,那卡車篷布的包包就是character的標識。各種色號、尺寸、款式的 FREITAG包包這裡基本都有了Drift Magazine,一本專門探討咖啡文化的雜誌,紐約、東京、哈瓦那、斯德哥爾摩、墨爾本,在呈現每一座城市魅力的同時告訴你咖啡於這片地方的日常……店裡還有很多你可能不太了解的美好事物,只等愛紙愛文具的你來。
梁詩正故居,斜街25號曾是清朝官員梁詩正的故居,梁自小天賦異稟,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但這不是重點,說到梁不得不提的是那幅帶有傳奇色彩的《富春山居圖》。當初,黃公望留《富春山居圖》於世,極高的藝術價值被代代流傳。到了萬曆年間,這幅畫傳到吳之矩的兒子吳問卿手裡。吳將死之時打算把畫燒了帶走,點火時候畫被他侄子偷走了,但整幅畫被弄成了兩半《剩山圖》和《無用師卷》。
到了清乾隆年間,此畫(畫中款識為「子明」,故稱子明卷)傳到了乾隆爺手裡,他別提多喜歡了,天天看。結果第二年,地方官員又給他送來了一幅,皇上一下就懵了,找來好多人辨真假。最後在翰林院掌院學土梁詩正、禮部侍郎沈德潛等大臣的附和下,皇上說子明卷是真的。但是乾隆把他認為的贗品《無用師卷》也留下了,並且命梁詩正代筆在上題跋「御識」。再後來經專家判定真跡為《無用師卷》。
TWELVE MOONS,TWELVE MOONS是一家設計品牌店。插畫師將日常的肆意 塗鴉、天真爛漫的畫作設計在了大大小小的本子上。TWELVE MOONS也經常邀請拒回師將他們的作品放在店裡展示,讓更多人看到這些發自內心的筆觸,互相交流。喜歡插畫的、喜歡畫畫的、喜歡收集本子的人別錯過。
斜街上的書局,75號世界書局,清朝末期斜街上曾有著名的正中、世界、開明、廣益、環球、大東、大眾、中華等書局,它們主要負責出版講步書刊、科技讀物、外文圖書,街上來往記者、學者、文化人兒。現在還能溯源的就剩下75號的世界書局和98號的中正書局,而31號的模範書局在民國時期是報社舊址,著名詩人 設計師及古籍收藏家姜尋將其改造成了如今的模樣。說起「模範 本是古代活字的字模和字範,並非先進榜樣的意思。書局可以買到不少市面上找不到的好書,還有些是感品的副本,愛書的人一定要來。
青雲閣,斜街的青雲閣是它的後門,前門在大棚欄西街上。青雲閣曾與勸業場、東安市場、首善第一樓並稱為老北京四大商場。從外觀來看,瘦瘦窄窄的一道很難和繁華的大商場聯想到起,其實原來的建築是轎子型布局,主廳不在街面,南北各伸出兩個像轎杄兒樣的狹長通道,南通大柵欄西街,北通楊梅竹斜街。青雲閣裡的普珍園菜館、玉壺春茶樓、步雲齋鞋店、富晉書社等老字號吸引了不少文人貴胄,像周作人、梁實秋、錢玄同等等都是常客。
魯迅在日記裡就記錄過自己從1912年到1922年這十年裡到青雲閣喝茶、見朋友、買東西、吃飯有三十四次。當年蔡鍔將軍與小鳳仙在陝西巷初識後也是來青雲閣約會的。蔡鍔將軍去世後,小鳳仙曾回到這裡,這次遇到了她後來的丈夫,從此小鳳仙隱姓埋名不問世事。八十年代的一部電影《知音》講述的就是蔡鍔將軍和小鳳仙的愛情故事。
沈從文故居,沈從文在《一個轉機》中寫自己當年北漂的緣由:「我想我得進一個學校,去學些我不明白的問題,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聽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揣著20幾塊錢的沈從文就這樣到了北京,落腳在斜街的湖南酉西會館,就是現在的59號和61號。在斜街住了半年後,沈從文又輾轉到銀閘胡同、東堂子胡同、崇文門東大街。現在會館已經成了大雜院,看不太出來原來的結構格局。
京都濟安堂王回回狗皮膏藥店,明朝萬曆年間,王回回家就住在楊梅竹斜街108號,門帘是濟安堂膏藥店,後面是製藥的廠院。民國時,王回回狗皮膏藥與王麻子剪刀、王致和腐乳並稱「京城三王」。文革時祖宅被收,「公私合營」讓濟安堂的秘方歸了同仁堂。400年的風雨,院子不再完整,老店早不見蹤影,108號也改了,膏藥店成了咖啡館(王回回後人所開),剩下的只有一個木板子,簡簡單單地記錄了這家百年老店的歷史。
前幾年楊梅竹斜街開始改造,實施自願騰退原則,1700居民中保留下一多半,也留住了原住民的生活模樣,再加上招商門檻比較高,謝絕了烤串、奶茶、薯塔等一眾熱銷小吃的進駐,才讓這裡呈現出了和南鈔鼓巷截然不同的風貌,這裡清淨太多,有著平易近人,怡然自得的煙火。雖然很多公眾號、媒體都爭相報導過楊梅竹斜街,但這裡總有些變化,迎來送往的商鋪、又多了一層厚土的遺蹟、翻新的小店等等都為斜街添著新意。
歡迎喜歡的朋友留下你們的印記,點讚,評論,收藏,轉發都可以。關注我,跟我一起遊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