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全球網絡、多維敘事:廣州口岸史研究應轉向大格局

2021-01-08 澎湃新聞

2020年11月28-29日,由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中山大學廣州口岸史重點研究基地主辦的「全球語境—廣州視角」歷史專題工作坊在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召開。來自全國多個高校和科研單位的10多位學者齊聚一堂,以文會友。藉此機會,本次工作坊還舉辦了祝賀範岱克(Paul A. Van Dyke)教授榮休的儀式。

中山大學江瀅河主持了工作坊開幕式,吳義雄致開幕詞。吳義雄在致辭中首先向與會學者表達了謝意,他指出當今的口岸史研究早已不再滿足於對一個時段、一個城市、一種商品的發掘和敘述,而是轉向「時代變遷、全球網絡、多維敘事」大格局,將口岸的歷史置於更為廣闊和深邃的背景與脈絡中進行考察和認識,本次工作坊的宗旨也正在於此。接著,吳義雄回顧了範岱克教授在中山大學工作期間的教學與科研成果,並祝願範岱克榮休之後能有更多的著述面世,為廣州口岸史研究開拓更廣闊的前景。

吳義雄教授向範岱克教授贈送《廣州記憶—中大歲月》紀念冊範岱克進行了主旨演講,主題是《連官(Leanqua)和晏官(Anqua)與1685-1720年廣州體系的建立》。他指出,儘管在廣州貿易初期,連官和晏官已經擁有了廣闊的全球貿易關係網,但中文史籍中並沒有相關的記載。通過爬梳英文、法文和荷蘭文的史料,範岱克勾勒了連官與晏官二人的貿易行跡。對連官與晏官的記載最早可見於18世紀早期,他們常常往來於廣州、澳門、福建,並參與了東南亞貿易。他進而指出,連官和晏官的事跡反映出當時廣州的高級官員參與了對外貿易並從中獲利,此種活動直到1720年才被禁止。由於清政府政策的差異性,商人沒有得到一視同仁的待遇,不同群體的商人面臨著不平等的境況,這導致了中國商人在廣州貿易中逐漸居於劣勢。範岱克關於兩位行商的研究極大地增進了我們對清代早期廣州貿易運行體制的了解。

手捧鮮花的範岱克一個千年與兩個廣州第一場發言主題是「一個千年與兩個廣州」,旨在從長時段探討廣州在全球發展中的位置。

廣東省社科院李慶新的講題是《南海貿易的第一個「廣州時代」——基於8-10世紀考古資料的思考》。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海底沉船考古項目的開展,暹羅灣叻丕沉船、黑石號沉船、印坦沉船、井裡汶沉船等均出土了與廣州相關的船載遺物,為研究南海貿易的兩個「廣州時代」提供了大量水下考古資料。李慶新指出,8-10世紀南海貿易進入繁榮階段,廣州港在此貿易網絡中具有首位性、中心性和代表性。經過數個世紀的起伏,廣州在15世紀再度重返主港地位。兩個「廣州時代」的差異在於,第一個「廣州時代」是單一中心的「一元結構」,第二個「廣州時代」是廣州—澳門組成的「複合結構」。兩次「廣州時代」的更迭與差異顯示了中國政治經濟的歷史變遷和全球海洋貿易市場的形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展現了全球化不斷深入的歷史趨勢。

中山大學郭麗娜提問,發言中展示的廣州出土木屐是否外銷訂製品?李慶新回應到,出土木屐數量共十八隻,外觀一致,至於它們是出口的訂製品或是廣州人的日用品,尚無定論。

第二位發言人是吳義雄,他以《1814年中英「貿易新章」的解析》為題,利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中文檔案,通過對1814年兩廣總督蔣攸銛批准的「中英交往新規」以及附加限制性條款的解讀,揭示了鴉片戰爭前中英關係轉折的關鍵一幕。他指出「新規」的出現,是英國人在通商關係中權勢日益增長的結果,他們利用漸增的話語權向清朝的「夷夏」觀念展開了攻勢,以「國家名譽」為焦點爭取在廣州的貿易權益,而廣東當局的妥協實質上意味著全球化的浪潮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將清政府捲入其中。

中山大學李愛麗提問,發言中提到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大班喇佛等人,是否也要留意他們在澳門的活動,從而更加全面地展現出來英國商人的集體行動機制。吳義雄肯定了這一思路,表示相關的情況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史料進行探討。

第三位發言人是廣州美術學院蔡濤,他報告的主題是《<現代版畫>:新啟蒙與戰時現代美術之路》。通過解讀廣州的現代版畫家李樺的人生路徑,蔡濤以廣州刊印的《現代版畫》雜誌為例,認為其藝術風格的轉變反映了現代藝術的戰時轉向,並且展現了中國的美術運動與國際畫壇間的互動。他認為,《現代版畫》可以被看做是20世紀30年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史,並為重建以廣州為中心的全球美術史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報告結束後,蔡濤教授向全場老師展示了珍貴的《現代版畫》雜誌原件。

李慶新就報告中提到的廣州版畫家到佛山購買材料一事,指出在晚清到民國前期,佛山的印刷業、圖書出版及繪畫藝術等十分興盛,許多圖書銷往東南亞,那麼在廣州成為現代藝術中心的過程中,佛山起到了怎樣的作用?蔡濤回憶在上海魯迅紀念館查閱十八卷《現代版畫》時,發現鄭可將他在巴黎學習到的藝術理念用於重新看待本土的、傳統的材料,將民間祭祀紙品的圖案作為創作中的靈感,可以說是現代版畫對本土藝術要素的再利用。隨著這些版畫流傳到上海、東京等地並得到了重新的詮釋,佛山在現代美術進程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了證明。

金屬、口岸與全球科技史

第二場報告的3位發言人在全球科技史的視野下,藉助科技考古的成果及實物史料的發掘,討論廣州作為口岸城市在全球物質文明交流和技術傳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大學的韓琦做了題為《科技史視野下的廣州》的報告,他認為從全球史和物質文明交流史的視野出發,利用多語種的史料,可揭示從清朝康熙年間至鴉片戰爭之前,以廣州為核心的歷史空間所發生的科學知識交流。並且,對科技史的研究要既見物也見人,通過地方士人、各國商人和傳教士之間的互動,說明不同的人群在科學儀器和科學知識的傳播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作為貿易口岸的廣州在中西科學與技術交流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江瀅河提問道,發掘的史料中有無提及廣州本地的讀書人?韓琦表示目前所能看到的多為零碎信息,雖然在1820年左右的英國期刊裡能看到一些阮元詩作的英譯,說明英國人對廣州的信息有一定了解,但要將這些零碎文獻整合為完整圖景還需要付出巨大努力。董少新問,如何看待傳教士宋君榮在信中言及中國宮廷裡葡萄牙的天文儀器要優於法國儀器一事?韓琦認為這可能取決於當時來華傳教士的身份與背景,一些葡萄牙傳教士可能有進行天文觀測的需求,這導致了他們所攜帶的天文儀器比一般傳教士所用的更為精良。

第二位發言人是北京師範大學的孫琳,她的講題是《明清中國和美洲之間全球的白銀流動:歷史文獻和科技分析的結合》。她在演講中提供了對16-19世紀多國的白銀貨幣進行科學成分測定的數據,指出明清時期中國本土的銀錠(銀幣)含銀量均高於美洲及其他地區,這種純度差異可能會導致幾十年來學者們所注意到的巨大套利現象。由於目前所獲樣品數據相當粗略,量化白銀純度差異所造成的經濟影響和政治影響仍需進一步探索,但將科學成分分析納入歷史研究有助於重新思考現代早期的全球循環。

對於韓琦關於樣品採集年代的提問,孫琳回應道不同年代的樣品採集的確是一個難點,而且白銀樣本也存在數量少、易變黑等問題,因此在數據測量上有所誤差,難以解釋人們通過顏色判斷白銀含銀量的準確性問題,以上種種都是這項研究需要克服的難題。範岱克提到,在近代以貨易貨的貿易多不使用白銀,例如很多廣州帆船到東南亞進行貿易時都不攜帶白銀,而當時此類貿易的規模與東印度公司的貿易量相當,那麼應該如何評估白銀在近代貿易中的重要性?孫琳以自己研究的滿洲貿易史為例,說明明末清初中國的北部邊疆貿易聚集了大量從國外流入的白銀,而白銀流入是清朝前史研究的重要命題,因而引發了她對白銀研究的關注。可見白銀全球流通對彼時區域變遷的深遠影響。

隨後,暨南大學黃超以《廣州貿易時期的跨國金屬交易研究》為題,介紹了「tutenague」等金屬的跨國知識史流變以及中國白銅在歐洲的傳播和流通的簡況,進而探討了廣州貿易時期白銅在廣州的加工、傳播和交易的概況。「Tutenague」命名的複雜性及其流通區域的文化差異等,都給相關的研究提出了挑戰。黃超認為金屬產品在中西方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相關的研究方興未艾,有著廣闊的前景。

梁立佳提問,應如何看待在東南亞貿易時代,歐洲國家利用中國、日本、東南亞、印度之間的金銀價格差價進行中轉貿易以牟利的歷史現象?黃超表示他也在關注這一問題,而且前輩學者已經整理了豐富的歷史文獻,以新方法推進前人研究將是下一階段的工作。暨南大學張廷茂注意到銅在澳門貿易中的重要性,詢問在商業文獻中的「copper」與白銅是否有所不同?黃超表示史料中的「copper」是一個大類,紅銅、紫銅、黃銅、白銅等等金屬都可以包括在內,像在《粵海關志》和《戶部則例》裡並無有關「白銅」的分項記載,應是被歸入大類當中了。範岱克補充道,貿易文獻中經常不會準確詳細地記載商品的名稱,因此在相關研究中需要藉助現存的實物加以考察。郭麗娜談到了「在文學作品中往往會發現歷史的第一現場」,像銀制燭臺便在《悲慘世界》裡被提及。她認為可以從歐洲各國的檔案館和博物館中發掘新史料,將此作為研究跨國金屬製品貿易的一個重要途徑。

工作坊現場政府、商人與市場第三場報告「政府、商人與市場」的核心問題是近代全球貿易中政府的權力、商人的角色以及市場的互動關係。

河北大學梁立佳的發言題為《關於近代太平洋毛皮貿易研究的幾點思考》,基於近代太平洋貿易的複雜性,他回顧了學術界關於太平洋毛皮貿易研究的主要理論和視角,包括現代世界體系論、中國中心論、民族國家建構論、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等不同的詮釋框架。梁立佳認為,近代太平洋毛皮貿易的興衰是理解現代早期世界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的生動案例,俄美公司與美國商人在對廣州口岸毛皮貿易的合作是諸多國際因素中最為引人關注的。展望未來,他強調在近代太平洋毛皮貿易的研究中,要注重對中國本土文獻、東北亞區域文獻、美洲西北海岸文獻的挖掘與融匯。

沈宇斌提議,可從環境史尤其是動物史的視角來進行毛皮貿易的研究,另外,考慮到俄國的猶太商人關係網,近代太平洋毛皮貿易中是否也存在猶太商人得因素呢?梁立佳回應,猶太商人的網絡確實存在,且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值得關注。範岱克關注的重點在於史料,提議除航海志外,可參考其他類型的材料,以研究毛皮在進入廣州後如何流向國內市場,這是目前有關海運毛皮貿易研究缺失的重要環節。

中山大學侯彥伯報告的主題是《條約貿易初期廣州的商業形勢與中英商人(1843-1847)》,他利用英國外交部檔案,剖析了英國租地興建領事館而引發的交涉事件,即耆英堅守《虎門條約》第7款「華民不許勒索,英商不許強租」的原則,拒絕李太郭改造十三行區的提案之事。他指出國際條約不僅是外國領事賴以爭取權利的「矛」,而且是清朝官員用以遏制外國領事不當要求的「盾」。不同於既有研究多從消極的方面評價條約時代舊行商的沒落,侯彥伯的研究表明,舊行商在條約貿易時代之初不斷地採取積極性行動,以應對新的挑戰。

江瀅河關注當時在廣州貿易的行商是哪些人?侯彥伯回應說主要還是伍、潘兩家為代表的舊行商。董少新問,另外幾個條約貿易口岸與廣州有何不同?侯彥伯認為,在英國政府眼中福州和寧波的通商是不成功的,由於廣州舊行商的幹預,英國人無法從福州、寧波等通商口岸就近購買茶葉。上海以物易物的貿易習慣給英國商人帶來了新的不便。而廈門的貿易則更為奇特,廈門商人僅從英國商人手中購買商品,卻很少售出貨物。商人群體產生的變化和香港在條約口岸貿易中的角色是黃素娟關注的重心。侯彥伯認為在19世紀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初期,舊行商仍保有一定的勢力,而香港的商業化並未達到英國政府和商人的預期,僅僅承擔著「廣州的貨棧」的任務。

現代世紀新篇章

第四場報告名為「現代世紀新篇章」,兩位講者將研究時段置於20世紀初期,從新的視角探討了廣州的歷史變遷。

廣州大學夏巨富的報告題為《「新中存舊」:清末廣州商務總會籌建及其活動》,他的研究以商會檔案、廣州本地的報紙和東南亞的刊物為基礎,著重考察清末民初廣州商務總會的籌備過程、組織運行及該組織對地方活動的參與,研究清末商會在商界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他指出清末商會勢力與舊式行會組織相較,表現出「新不如舊」和「新中存舊」的雙重現象。他還提出要橫向比較近代商會的歷史,以探究其地方特色。

廣州圖書館黎俊忻認為,對商人團體的研究不僅要注重引用報紙、檔案等史料,也要著重考察當時商人的具體活動和心理變化,應挖掘不同類型的史料如私人的文獻。夏巨富回應,商會史、制度史研究中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局限,他在自己的研究中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並嘗試克服「只見制度不見人」的研究難題。對於黃素娟「如何判斷新舊商人」的提問,夏巨富表示「新舊」概念是相對的,應將這一概念置於清末的歷史背景中理解,商會相對傳統的會館、公所、行會勢力而言具有新的一面。周湘認為研究廣州本地的商會時應注意到英國商人和廣東華僑商人的示範作用,也就是地方特定歷史場景。

廣東財經大學的黃素娟的講題是《從軍事重地到籌建公園:民國時期廣州越秀山的意義構建》。黃素娟嘗試通過對民國不同時期廣州各界人士參與規劃、改建越秀山的情況,及其中蘊含的土地控制權和建設經費籌集等問題的探討,分析了現代城市空間重組所反映的話語轉向。她認為,回顧越秀山公園的歷史,從「粵秀連峰」到「越秀公園」,從文人雅聚的遊賞之地轉變為表達革命話語的實在場景,實際上重塑了城市空間的社會記憶。而多次遊藝會的舉辦,也體現了不同的群體在塑造廣州現代城市空間中的作用。

董少新提問,公園作為一種西方城市化的產物何時在中國出現?黃素娟回應,公園被視為從西方引進的公共空間的一種形式,一直是城市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李德英等人的研究,公園在中國的引入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租界裡的公園,第二個階段為清末新政時期的「公家花園」,第三階段則是1920-1930年間在各大城市市政府組織下興建的「公園」。董少新補充道,越秀山在以往朝代作為軍事重地的問題,在廣州城市史中有進一步研究的價值。

與會學者合影文獻、文物與新知識第五場報告的報告集中探討如何從文獻學、博物學、圖像學的角度看待中西交流中的異與同。

第一位報告人是來自復旦大學的董少新,他報告的主題是《文獻立場與歷史記憶:以廣州「庚寅之劫」為例》。他首先提出文獻是有立場的,即便是最原始的文獻亦是如此。其次,文獻的立場影響了文獻留傳,從而影響了人們的歷史記憶。他以清初廣州城被攻陷的事件為例,分析了徵服者、被徵服者、廣州人民、耶穌會士和荷蘭使節等不同身份的人著述中呈現的不同立場。他進而提出了構建「西文中國史料學」這一學科構想,這將有助於突破固有的史學研究框架,在全球史的視野下考察中國史的進程。

程方毅認為,廣東地區的族譜、墓誌和碑刻也可以作為一種有著自我立場的文獻。董少新認同家族記憶類型的文獻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並強調多語種文獻互證的必要性。孫琳提問揚州屠城和廣州屠城在敘事類型上是否存在共性,董少新回應記載揚州屠城事件的西文文獻尚有待深入研究。

中山大學程方毅的報告《地生羊與韃靼羊(Tartar Lamb)——兩種博物知識體系的交流與遭遇》別有趣味。通過對比中國和歐洲早期博物傳統處理「地生羊」進入本國博物系統的差異,他考察了隨著17-20世紀歐洲博物館學的發展,博物學者們對「地生羊」這一超自然文化遺產的態度的變化。同時結合英國博物學者對於中國的認識與研究興趣的變化,他還探討不同模式的知識傳統之間的交流進程。他總結道,近代博物學在全球擴張中對各地的物產進行了科學帝國主義的描述,它既是非帝國主義的,也是非科學的。

郭麗娜表示程方毅的報告非常有趣,在研究思路、資料運用和題材選取等方面給予了她很大啟發。她詢問韃靼羊是否有拉丁文學名,唯有擁有拉丁文學名後才能被納入了歐洲的博物學體系之內。程方毅回答,雖然韃靼羊的學名並不來源於拉丁語,但它確實有拉丁文學名。

隨後,聽眾們的注意力從精美的文物轉向了一本別具風情的畫冊。中山大學江瀅河的講題是《德格裡畫冊與早期廣州外銷畫》,他以現藏於美國迪美博物館的德格裡畫冊為例,指出該畫冊是研究早期外銷畫的重要資料。18世紀全球藝術史變遷中存在著的「從貿易畫到外銷畫」的變化過程,他概況了中國外銷畫市場從區域性(東亞,東南亞)貿易向全球(歐洲)拓展的歷史過程。他強調對外銷畫繪畫特性的研究,不能僅停留在中西繪畫技法的融合方面,應該包含更多對中西交流視覺表達的探討,以更廣闊的視野去對中國外銷藝術品進行質性研究。

董少新對早期中國山水畫在歐洲的流傳情況以及西方人在中國購買畫冊的情況很感興趣。江瀅河回應,耶穌會士帶回歐洲的畫冊不一定是購自各個口岸,也有可能購自諸如北京、南京等地。他指出18世紀歐洲人購買中國山水畫作為紀念品的情況並不多,這一收藏趨勢到了晚清才逐漸上升,山水畫成為一種兼具裝飾性和知識性的藏品。韓琦指出,畫冊中有一些畫採用了透視的技法,帶有中西融合的色彩。江瀅河肯定了這個說法,並說明目前尚無法釐清相關技法的來源。

國家與生態的邊疆

第六場報告的主題為「國家與生態的邊疆」,兩位學者探討了國家因素在資源、生態邊疆的擴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中山大學費晟作了題為《論南太平洋地區的中國資源邊疆與生態變化(1790-1920)》的報告。他從生態—文化網絡構建的角度,考察了近代中國的市場需求、海上貿易、跨國移民及產業投資等因素,如何合力將南太平洋地區的自然產物轉化為商品,世界市場的發展推動了當地生態與文化的重塑。費晟認為,這種歷史過程彰顯了中國因素在近代全球生態交流與重塑中的不容小窺影響,未來的研究有必要深入發掘中國在全球史發展進程的主導地位。

在討論環節,董少新提到任何歷史敘述背後都必然存在價值判斷,那麼如何判斷全球生態變遷中的國家因素呢?費晟贊同要有正確的價值判斷,認為他運用「資源邊疆」這一概念旨在說明自然中的特定物種、商品的流動必然導致相應的生態轉變,各種人群的客觀作用是有待考察的問題。程方毅提問,報告中提及的進口動物毛皮,到達廣州後的分銷情況如何?費晟回應,據他了解,有相當數量的皮貨被銷往北方,廣州本地的毛皮消費規模有限,且本地毛皮加工業並不發達。

中山大學沈宇斌發言的題目為《發展型國家、全球植物學網絡與抗瘧藥物:20世紀30-50年代雲南的金雞納樹栽培》,他反對沿用西方金雞納樹研究史中佔主流地位的帝國—殖民研究範式,主張應立足本國歷史來探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成功的金雞納樹栽培項目。他認為雲南河口的金雞納樹栽培項目不僅僅是科學史研究的對象,而且應將之置於全球脈絡的視野下國家與地方互動的進程中予以觀察,戰爭和國內、國際政治合力形塑了當時的生態環境。

梁立佳提問,瘧疾作為傳染病在20世紀5、60年代的中國較之以往是否更為嚴重,以及大量人口因邊疆開發的需要而向邊疆地區的遷移是否擴大了瘧疾的傳播?沈宇斌認為確實如此,但反過來看,人類活動對環境的長期改造也會抑制瘧疾的影響。程方毅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金雞納樹與其醫療用途的聯繫何時為人們所知,二是關於發展型政府、發展型國家的理論背景。沈宇斌指出奎寧的提煉在19世紀30年代便已實現,但要到19世紀末人們才知道奎寧通過殺死瘧原蟲來治療瘧疾的原理。至於發展型國家的概念,來源於美國學者對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研究,強調的是技術官僚對於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最後,上海社科院的施恬逸和董少新共同主持了圓桌討論環節。董少新終結了兩點收穫,一是要弘揚範岱克教授的治學精神:作風低調、學風紮實、潛心於文獻的研讀;二是要廣泛涉獵各個領域,從而促進自己的研究。範岱克談到他在中大工作了九年,收穫了珍貴的友誼和善意的關懷,非常感謝所有人對他的幫助。韓琦說非常高興看到眾多海外求學歸來的青年學者加入到中西交流領域,期待立足於廣州的海洋史、全球史的研究能有更大的發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敘事經濟學》的學術價值與中國意義」經濟哲學工作坊會議在線...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近日,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和全國經濟哲學青年論壇聯合主辦,上海財經大學哲學系同新哲學工作坊承辦的「《敘事經濟學》的學術價值與中國意義」經濟哲學工作坊會議以在線形式召開。
  • 「第三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在山東大學舉行
    10月17日至18日,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辦、商務印書館協辦的「第三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以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行。對實踐性技術的重視是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的一大特色,古籍保護是文獻學近年來迅速興起、亟待開拓的一個新領域。天津師範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姚伯嶽教授、周餘姣副教授的《從學問到學科——古籍保護學科建設述論》認為古籍保護的學科建設極為必要,當前應積極將古籍保護的研究內容拓展至傳承性保護,並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探討了古籍保護作為文獻學新增長點的學科建設路徑。
  • 多地爭先布局國際消費中心 廣州將建口岸及市內免稅店
    近期,包括廣州、杭州等地紛紛提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目標。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也將在擴大內需和消費升級中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  多城爭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9月22日,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高裕躍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廣州已正式向商務部申報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試點。廣州將以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為契機,採取十項具體行動,著力打造引領華南、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 講座︱張旭鵬:全球思想史的興起與作為「織工」的歷史學家
    談到某種史學觀念的回歸,張旭鵬研究員認為西方史學在發展過程中有兩個並行不悖的現象:一是斷出現各種「轉向」(turn),比如「文化轉向」「語言學轉向」「記憶轉向」「空間轉向」等等,但同時也有很多「回歸(return)」,這些「回歸」就是西方學者對自己史學傳統和史學資源的再挖掘和再利用。比如,這裡提到 的觀念史的回歸,以及大衛·克裡斯蒂安在研究「大歷史」時認為它是普遍史的回歸。
  • 跨領域對話:第二屆「古代中國國家研究的新探索」工作坊紀要
    2019年11月30日-12月1日,「第二屆古代中國國家研究的新探索」工作坊在清華大學文北樓召開。本次工作坊延續了上一屆的討論模式,除了中國史之外,還邀請了外國史、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等相關領域的學者。本次工作坊共有十次主題討論,每次圍繞一篇論文展開,由兩名評議人評議,餘下時間自由討論,以實現不同領域之間的對話。
  • 寧稼雨:學術史視域下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的得與失
    在我看來,20世紀以來以文體史和作家作品研究為主體範式的研究方法之所以出現與故事類型系統形態之間的不適和齟齬,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文體史和作家作品研究這種來自西方的研究範式與中國本土敘事文學形態之間有不盡合榫之處。這樣也就自然需要引發出對於來自西方的學術研究範式與中國本土研究方法的對比,以及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適用度問題思考。
  • 工作坊|上海所見的亞洲太平洋戰爭
    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現代史研究室主任馬軍近日在上海社科院舉行的「上海所見的亞洲太平洋戰爭」工作坊開幕式上回顧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他表示,隨著日軍開始全面控制城市,上海進入了近代以來政治上最黑暗的時段,但也隱約看到了轉機。半個多世紀以來,圍繞這場戰爭的研究從未停止。
  • 多維貧困理論及測度方法在中國的應用研究與治理實踐
    一些現有研究主要從健康、教育、生活保障、收入、生活條件等維度,測算了中國城鎮的多維貧困狀況,指標體系和UNDP_OPHI的全球MPI有所差異,但維度權重設定基本是遵循AF法的標準,不同研究測得的城鎮多維貧困發生率如圖3(略)所示。
  • 第三屆美國史青年學者工作坊:觀變動之世界,省史學之維新
    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做到張弛有度,在對基本理論進行講解的基礎上,關注前沿性研究和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問題意識。其次,需要了解美國是一個充滿活力,富有創新的國家,美國史也是一門重要學科,力圖客觀且真實地反映國家歷史,從多維角度和視野來研究美國史尤為重要。最後,顧教授指出當下社會發展的新特點和美國史研究範式的新轉變。
  • 豫郵「牽手」建設郵政樞紐口岸
    河南是交通大省,承東啟西、連南貫北,區位優勢突出,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踐中,多式聯運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交通服務優勢也很明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勉勵我省朝著「買全球、賣全球」的目標邁進。近年來,我省牢記總書記囑託,聚焦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形勢新要求,著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國際經貿不斷發展,企業對國際運輸和物流需求越來越旺盛。構建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迫在眉睫。
  • 工作坊|醫患關係向何處去,醫學史能給我們答案嗎?
    2019年12月29日,由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和復星醫藥共同舉辦的「醫學史:過去與未來——王吉民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工作坊」在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召開。醫院也應通過醫學史的研究來找尋醫學記憶、回溯醫學淵源、把握髮展脈絡,從醫史中去找尋現時問題的答案。華東醫院與中國老年醫學學科發展史醫院史是醫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史研究者有必要了解當下醫院的發展歷史和運行方式。
  • 工作坊丨地域與空間:科舉研究的舊路與新途
    科舉史研究走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迎來了新的發展高峰,以一大批青年學者為主導,掀起了科舉研究的熱潮。其特點尤其在於研究力量的年輕化、研究視角的多樣化、研究水平的縱深發展。但總體而言,從歷史地理本位或空間視角出發的科舉研究並未佔領高位,無論地域科舉史、科舉人才地理等都進入了某種瓶頸期,亟需有新的思考和突破。
  • 網絡文學中的「大敘事」策略——以吱吱的《花嬌》為例
    要說網絡文學沒有追求是完全片面的,但也不是評論家所說的:「網絡文學在當代中國,任何基於既有文學慣例的描述都無法滿足獲得命名權網絡文學的野心。」我覺得這種追求是網絡文學在堅持通俗性的基礎上對「經典性」文本的模仿和吸收,在祛「弊」創「魅」,在棄「大」追「小」,在「小」中實現「大敘事」。在女頻作品《花嬌》上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可能性。
  • 李公明︱一周書記:攝影敘事中的……歷史肌理與研究前景
    、英國早期攝影與兒童表演和影像收藏、早期攝影與十九世紀非裔美國人的社會政治敘事,仿佛面對著一幅攝影史研究的拼圖,而它們之間的共同特點似乎就是因其所論述議題的獨特性而尚未進入攝影史研究的主流敘事之中。從歷史圖像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這些研究所產生的獨特的邊緣敘事正好提出了重要的核心問題:如何在多元的和邊緣的影像敘事中認識歷史面貌的真實肌理,如何在視覺圖像的微觀證供與歷史的整體敘事之間建立真實的聯繫。
  • FutureLab工作坊|索爾福德大學工作坊
    FutureLab工作坊|索爾福德大學工作坊 2020-12-10 1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廣州地鐵18號線正研究延至港珠澳大橋口岸
    18號線南延段將分成主線和支線,主線去珠海,支線進中山,目前正研究接入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口岸,實現一線連通穗港澳。廣州地鐵正就大灣區城際廣州都市圈線路(廣州段)場站綜合體前期研究項目進行公開招標,招標文件透露了18、22號線延長線以及28號線最新的走向和站點規劃。
  • 廣州櫻花研究技術領先全球
    15日,「盛世櫻花,賦能美麗中國建設」櫻花文旅經濟研討會在廣州舉行。研討會圍繞「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城市更新、鄉村振興與美麗鄉村的目標,借力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共謀「十四五」時期櫻花產業發展。
  • 工作坊丨移民與全球中國:複雜的跨國流動與被打斷的全球性
    這五股流動,既有流入也有流出,既有國內也有國際,既有高技術也有低技術,既連接全球北方也連接全球南方,構成了一個內外相通、並行多向、全球覆蓋的移民流動網絡。雖然圍繞著中國的移民流動態勢日漸為全球移民研究界所矚目,但以西方為中心的既有範式卻在中國遭遇解釋困境,在這個全球化擱淺、民族主義盛興的年代,現有理論從假設到實證都亟需進行全面檢討。
  • 講座︱娜塔莎之舞:俄國史的核心意象與研究轉向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張建華教授以這個現象為切入點,介紹了俄國史學界在語言—文化轉向背景下的改變,並為論述了該如何建立「中國的俄羅斯學」。本文整理自張建華教授的線上講座「從娜塔莎之舞說起——俄國史研究已經轉向和如何轉向」,文稿經主講人審定。
  • 抗日戰爭研究︱抗日神劇無法推動抗戰敘事,誤導受眾歷史觀
    放眼全球不難發現,具有「神劇」特徵的戰爭類影視作品並非中國大陸所獨有,在歐美國家以及我國港臺地區也不乏其例。例如《他們救活了希特勒的大腦》(美、1968)、《希特勒完蛋了》(俄、2008)與《傻兵立大功》(中國臺灣、1981)均將胡亂編造的荒誕笑料嵌入二戰敘事之中,《紅粉兵團》(中國臺灣、1982)則將戰爭演繹成七個時尚女郎孤軍作戰的離奇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