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揭開南北方人群遷徙與混合之歷史

2021-01-09 環京津網

跟著DNA「神探」來一場尋根之旅

中國科學家揭開南北方人群遷徙與混合之歷史

科研人員進行古代人類樣本採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福建奇和洞約8400年前的2號個體頭骨。

付巧妹在古DNA超淨室工作。

中國山東一具約9500年前個體的顳骨。

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這些人類苦苦追尋的起源問題,如今有了一種最新認識。

5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一項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團隊主導,利用古DNA技術開啟了一趟尋根之旅,歷經8年艱辛探索,逐步揭開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群南北格局、遷徙擴散及遺傳混合的「神秘面紗」。

中國南北方人群究竟從哪裡來,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遷,這一發現對人類演化史的研究又有什麼意義?記者採訪了付巧妹團隊。

打開古代生命奧秘的鑰匙

近年來,與東亞毗鄰的東南亞、西伯利亞等地的古代人類遺傳演化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迄今為止,東亞尤其是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基因組的相關信息卻所知甚少。

這時,古DNA技術登場了。

所謂古DNA技術,就是通過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手段,提取和分析保存在古代人類和動植物遺骸中的古DNA分子,用來研究人類起源與遷徙路線、人類遺骸的性別鑑定等內容,解決了許多傳統手段無法解決的科學問題,被譽為打開古代生命奧秘的鑰匙。

不過,這把鑰匙並非誰都能用好,付巧妹說,運用古DNA技術需要非常謹慎地判斷和細緻地操作,原因在於古DNA極易被汙染。

事實上,這項研究工作自2012年起就已籌備開展,在2014年,付巧妹和團隊成員便成功獲得北方山東和南方島嶼亮島的幾個關鍵樣本基因組數據,在東亞南北方古人群遺傳特點上,也得出了「非常有價值」的研究進展。

然而,其中一個細節卻始終讓付巧妹存疑,那就是「亮島作為島嶼的特殊地理位置」。她說,「亮島個體能否代表典型南方人群,他們與南方大陸人群會否存在巨大差異?」

於是,付巧妹帶領團隊,開始了長達6年的南方大陸樣品「攻堅戰」。

「我國南方大陸炎熱潮溼的氣候導致南方的樣本材料不僅稀少,而且微生物DNA汙染嚴重,人類DNA被高度甚至完全降解。」付巧妹說,原本要從年代久遠的人類骨骼遺骸中提取到內源DNA已是不易,而南方樣本更是讓相關實驗和研究難上加難。

在之後近4年裡,他們專注於南方樣本的採集和古DNA實驗。

其間,科研團隊還和我國南方多家博物館及考古機構聯絡深度合作,也曾因古DNA樣品難獲得而吃「閉門羹」;他們深入南方30多個遺址,採集了257例古代人類樣本,卻常常遇到「樣本完全不含古DNA」,或是「保存條件太差而無法提取」的情況。

他們在古DNA技術方面不斷摸索,最終取得突破,能夠從大量土壤微生物DNA裡「釣取」極其微量的人類內源DNA,可成功捕獲僅佔0.03%的人類核DNA。

「我們參與的古DNA短片段提取技術,將非冰凍層人類古DNA破譯的時間推進到40萬年前。」付巧妹說,這些技術極大擴展了可用於古DNA研究的樣本範圍。

9500年前就有南北方人之分了

有了古DNA技術這把鑰匙,付巧妹團隊聯合多家科研機構,成功捕獲並測序了我國北方山東、內蒙古及南方福建、毗鄰亮島和鎖港等地11個遺址的個體基因組。

「這些古老的證據,為大時空框架下研究東亞古人群,尤其是現代人的遷徙與演化歷史提供了重要的遺傳學證據。」付巧妹說。

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針對我國南北方人群開展的時間跨度最大的系統性古基因組研究。

結果發現,在沿著黃河流域直到西伯利亞東部草原的人群裡,至少從9500年前起,他們就攜帶一種以新石器時代山東為代表的古北方人群成分,而中國大陸沿海及臺灣海峽島嶼人群,至少從8400年前起,就攜帶一種以新石器時代福建及其毗鄰島嶼為代表的古南方人群成分,而且這兩種成分截然不同。

這意味著,早在9500年前,我國的南北方人群就已經分化了。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南北方人之間的差異性和分化程度,又逐漸縮小了。付巧妹說,這種變化暗示著,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南北方人之間已經有了頻繁的遷移與混合。至少在80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強化趨勢,至今仍在延續。

有意思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古北方人群成分對現在的東亞人顯示出更多的影響。付巧妹說,在新石器時代之後,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古北方人對整個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影響。

有關東亞與東南亞祖先人群,學術界有一個「兩層假說」,即距今5000年及以前,中國福建奇和洞人與臺灣海峽亮島人等古南方人群,屬於「第一層」人群,他們與從事農業經濟的「第二層」農業人群,也就是現代東亞人,是截然不同的。

不過,付巧妹團隊通過這次古DNA研究卻發現,在至少8400年前,組成現今東亞人群、南島語系人群基因結構的主要祖先群體之一,已經在東南沿海出現。

「這表明,最早的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與我國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鄰地區相關人群,並且這一時間可以明確追溯到8400年前。」付巧妹說。

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通過古基因組數據,明確了中國8000多年前的古南方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的祖先來源。

沒有外來人群的「大換血」

另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是,我國南北方人的這種演化互動,和歐洲人群截然不同。

在約9000年前農業出現以來,歐洲人群就不斷遭遇近東遷徙而來的農業人群,以及歐亞草原人群等外來群體的「大換血」。換言之,外來人群長期在重構歐洲人群遺傳信息,對現今歐洲人產生重要影響。

我國的情況卻有所不同。根據這次研究可以看到,雖然早在9500年前,我國南北方人群已經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基本是連續的。

「這說明我們沒有受到明顯的外來人群影響,遷徙互動,也主要發生在東亞區域內各人群間。」付巧妹說。據她推斷,這可能與我國是稻作和粟作農業的獨立起源中心有關,不需要外來人群帶來農業,就能夠較好地自給自足。

如今,取得這一突破,付巧妹認為一個關鍵的原因,還是在於古DNA技術的創新。

在科研團隊藉助這一技術成功獲取相關基因組數據後,審稿專家給出高度評價:「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基因組數據,其代表的時間和區域,是前所未有而又必不可少的。」

在5月14日中科院和國家文物局聯合舉行的重大科學發現與研究成果發布會上,中科院院長白春禮院士專門向這一研究成果致賀信,其中談到他的評價:這項成果對於「探索中國史前人群的遷徙歷史、遺傳格局及內部融合過程,對於明確現今主要生活在中國臺灣及太平洋島嶼等地的南島語系人群的祖先來源,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和社會意義」。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付巧妹說,這一發現填補了東方尤其是中國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方面的重要信息。她也坦言,該研究只是揭開人類演化史的冰山一角,同時提出更多、更深層的追問——

舊石器時代,中國南北方人群有著怎樣的互動與交流?新石器時代,北方沿海人群與內陸人群是否存在較大差異?中國南北方人群的遷移,與農業技術的傳播與擴散有何關聯?

付巧妹希望利用古DNA技術,未來能一一破解這些謎團,「期待著新一輪中國史前人群研究帶來新的解答。」(記者 邱晨輝)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秘我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
    原標題:科學家揭秘我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 8300年前南北人群已開始融合交流日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宣布,該所付巧妹團隊聯合多家單位,從遺傳學角度揭開了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遷移與混合的若干謎團,呈現了中國史前人群遺傳與演變歷史。
  • 古DNA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團隊利用共同開發的古DNA技術,首次正式發表大規模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基因組分析結果。在中華民族探源方面,揭示出中國8400年來的南北分化格局、內部不斷融合的過程、雙向的遷徙擴散模式及人群的主體連續性;在修正東亞南方人群演化模式方面,闡明南島語系人群的中國南方起源。
  • 語言|最早的語系:沒有人群遷徙,就沒有語言大規模的傳播
    比如,我們並沒有在印度次大陸發現存在結構和詞彙上混合了印歐語、達羅毗荼語、藏緬語和南亞語而無法分類的語言。另一個研究很充分的案例是亞馬遜的沃佩斯(Vaupes)地區,那裡的一些群體甚至實行異語外婚制(即人們必須和來自其他語言族群的人通婚),然而,儘管本地語系存在結構趨同和普遍的多語現象,但類似阿拉瓦語和圖卡諾語這樣的語系在種系上仍然保持內在的一致性。
  • 古DNA揭開昭通「僰人」懸棺葬人群族屬之謎
    餘騰松供圖  【科技前沿】  近日,國際權威雜誌《細胞》的子刊上發表了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的研究成果——《華南和泰國北部懸棺葬習俗的母系遺傳視角研究》,標誌著雲南昭通「僰(bó)人」懸棺葬人群族屬的古DNA研究獲得重要突破。研究表明,昭通懸棺葬人群屬古代百越族群的後裔侗傣語系民族的先民。
  • 中國的南北方,到底應該怎樣分?
    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丹晨子越來越感覺自己就是個「雜家」,大雜燴,沒有專注的話題,什麼都寫。然而,現代科學越來越細化,"雜家"這稱號,現在基本上說的就是此人沒有專業本事,什麼都知道一點,但什麼都不精通的意思。
  • 蘇建平:魂牽夢縈藏羚羊遷徙之謎
    這樣年復一年、代代相傳的季節性遷徙便成為藏羚羊種群的集體記憶,至今仍影響著它們的行為。」哦,「藏羚羊季節性遷徙之謎」,這可是一直困擾生物學界的世界性難題。為了這一重大猜想,蘇建平博士已三十多次進入可可西裡、羌塘、阿爾金山三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藏羚羊的生存狀況、種群數量,對有關藏羚羊遺傳學、保護學、棲息地選擇進行探索。
  • 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6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 特刊 (2017年4月)     本刊將梳理2016年度在《細胞》雜誌及其子刊以中國內地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對中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所做出的科研成果進行系統的介紹。
  • 動物的遷徙,馴鹿:遷徙動物的冠軍
    文/張國雄動物的遷徙為尋找食物或追隨伴侶,或是受到環境的影響,這些動物,每年都會在異地間遷移,並樂此不疲。有的一生會遷徒兩次,有的會每年都浪跡天涯。就歷史而言,約在 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鹿類與人類的關係就非常密切。它們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及西伯利亞南部。中國的馴鹿,則分布在大興安嶺的西北坡,如今,僅在內蒙古額爾古納左旗境內,尚有少量由人工飼養。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這一狀況,大致維持了數千年之久。所以,人類的祖先,總是將馴鹿視為聖獸,賦予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
  • 古DNA洞察歐亞大陸東部現代人演化歷史
    》(Human evolutionary history in Eastern Eurasia using insights from ancient DNA)的綜述文章,探討近年基於古DNA的歐亞大陸東部現代人演化研究成果,總結人群遷徙與融合的大趨勢。
  • 動圖百科知識;鳥類為啥要遷徙
    鳥類遷徙是自然界最引人注目的生物學現象。人們在2000多年前就注意到了鳥類遷徙的現象,我國在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中就有「孟春之月鴻雁北,孟秋之月鴻雁來」的記載。 鳥類為什麼每年都要不辭辛苦地往返於南北方呢?
  • 朱氏遷徙史!朱家人一定要知道!
    魯哀公二十四年庚午(公元前471年)邾隱公被越人俘虜,邾隱公之子、邾桓公革之弟邾何被越國立為邾國君主之時,歷史已進入戰國時代。邾君何繼位後,同樣昏庸無道,邾國迅速沒落。邾國較清晰可考的連續世系,至此終結,戰國時的邾國,已經是名存實亡,甚至連國名也有變化,而改稱鄒國了。
  • 臺灣先民的跨海遷徙是偶然還是必然?
    他們利用衛星追蹤模擬漂流者的浮標後發現,大部分遷徙都未能成功。 由此,他們得出結論,3.5萬至3萬年前的古人之所以踏上遷徙之旅並非出於偶然,而是出於自身的選擇。 「此前有很多關於舊石器時代古人移民到澳大利亞及其鄰近大陸的研究,科學家們經常討論這些旅行是偶然的還是有意的。」
  • 喻氏遷徙簡述
    2020南昌·喻氏族史研討會 論文源流研究喻氏源流史探討NO.9喻氏遷徙簡述>簡單用十個字可以概括喻氏遷徙路線:受封、立國、南渡、得姓、開枝一、受封根據上述源流的探討,喻氏的遷徙就非常清楚了。史記記載桓公曰「善」於是卒言王,東徒其族於雒東,而虢鄶果獻十邑,竟國之。族譜記載有十二邑的說法(加項、祭)。此時鄭桓公在河南雒東立鄭國,號新鄭。拱衛周天子。西周內亂,遷都洛陽,號東周、東周稱成周。春秋時諸侯兼併,戰國時韓(姫姓)並鄭。據秦始皇本記,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5年)新鄭反,昌平君徒於郢(楚都城)大雨雪深二尺五寸。鄭氏昌平君遷荊州(荊州古時楚也)。
  • 一個老人的遷徙-虎嗅網
    從北緯43度到北緯20度,這是一場跨越4000公裡的遷徙。2020年12月4日,69歲的劉玉芬和三位好友踏上了旅程——從吉林市趕往長春,歷時一小時。從生活習慣到最基本的交流,南北方都有明顯的差別。比如吉林現在是零下十幾度,三亞則是零上二十幾度。」為了這一趟遷徙,她提前半個月將定金轉給旅居公寓並將訂好的車票信息發給工作人員。為減輕旅途負擔,她在出發前一天將各種深色長裙、披風以及運動鞋打包好並直接寄往旅居公寓,只隨身攜帶一個背包,裝上洗漱用品、藥品、保溫杯等物品。
  • 中國科學家:病毒溯源「是個很難的科學問題」
    當天,幾位中國科學家就新冠病毒溯源問題表達了觀點,並呼籲各國團結一致、共同抗疫。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零號病人、病毒溯源等問題備受關注。金奇表示,每次發生疫情後,尋找零號病人都是不能迴避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難的科學問題」,「難在需要大量的工作,多學科交叉」。醫學界、科學界都在不斷尋找相關問題的答案。
  • 還鳥遷徙的自由
    生命禮讚遷徙是一種隨著季節變化進行的、方向確定的、有規律的和長距離的遷居活動,遷徙在動物界中非常常見,對昆蟲則稱為「遷飛」,對魚類則稱為「洄遊」,哺乳類中每年非洲塞倫蓋蒂草原上角馬群遷徙的場景是一年一度的奇觀。而能跨越距離最廣、地形最複雜的就是鳥類的遷徙。白鸛的遷徙路線足以顯示部分鳥類遷徙距離之遙遠▼
  • 武陵深山壯闊「遷徙史」
    歷史上,像魏棚的祖先那樣,攜族遷徙進銅仁深山的人口比比皆是。而進入新時代,像魏棚一樣,從銅仁各地大山裡搬進城的群眾,「十三五」以來就有近30萬人。「十三五」期間,銅仁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讓29.36萬人搬出大山。其中12.55萬人通過跨區縣搬遷搬到了銅仁主城的區萬山、碧江和省級經濟開發區大龍、銅仁高新區。
  • 中國科學家開發出通過「出汗」散熱的塗層材料
    中國科學家團隊近日開發出一種電子產品的散熱塗層,能像出汗一樣實現散熱。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是近年來十分熱門的一種新型多孔材料,在催化、儲能和分離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應用價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王如竹教授團隊22日在美國《焦耳》雜誌上發表研究說,他們受哺乳動物出汗機制啟發,找到一種名為MIL-101(Cr)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
  • 南北方冬季護膚有啥區別?
    各位媄媄們,隨著立冬一過,南北方之間誰跟抗冷的問題總是被人提起。南北方除了在地理,飲食和天氣上的區別,其實在護膚上也有著巨大的區別。接下來,就有拉羅莎的專業護理小媄給各位媄媄安利一下中國南北方的護膚區別吧。
  • 西夏王朝湮沒在歷史中,一本「天書」揭開了西夏歷史
    然而,隨著西夏王朝的覆滅,西夏文也逐漸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西夏這個甚少出現在史料中的神秘國度,連同它的文明一齊被深深地埋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下。直到近年來,隨著西夏文獻和文物的不斷出土,人們才得以走進這個消失了近800年的古老王朝。那麼「天書」一樣的西夏文字究竟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