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秘我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

2021-01-09 央廣網

原標題:科學家揭秘我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 8300年前南北人群已開始融合交流

日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宣布,該所付巧妹團隊聯合多家單位,從遺傳學角度揭開了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遷移與混合的若干謎團,呈現了中國史前人群遺傳與演變歷史。這一成果在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

據介紹,付巧妹團隊與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山東考古與文物研究院、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共同開發古DNA技術,通過對約9500年前到300年前生活在東亞大陸南、北方和臺灣海峽島嶼的26個古人類樣本進行基因組測序,並對比已有的古DNA和現代人DNA庫,對東亞人的基因構成進行多方位研究,為我們描繪出東亞人群的基因歷史。

研究發現,在中華民族探源方面,中國、東亞主體人群連續演化是主旋律,早在9500年前,在基因層面,就已經有北方人和南方人之分。至少在83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融合與文化交流強化的趨勢,這種融合與交流至今仍在延續。

研究還觀察到,如今不管是來自北方還是南方的人群,都同時混合有古北方人群的基因成分和古南方人群的基因成分,但古北方人群的基因成分影響更為廣泛。該結果也表明,大約從10000年前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以來,南北方人群之間的互動融合,新石器時代以後黃河以北人群向南大量遷移,促進了南北基因的交流,使得現代南、北方人群的基因差異變小。(記者 張航)

相關焦點

  • 古DNA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現代人類的起源與演化一直是全球科學家們探討的熱點問題,而古DNA技術出現為這一領域帶來全新發展。近年來,歐洲以及東南亞、西伯利亞等地的相關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而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類基因組的相關信息則所知甚少。
  • 中國科學家揭開南北方人群遷徙與混合之歷史
    5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一項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團隊主導,利用古DNA技術開啟了一趟尋根之旅,歷經8年艱辛探索,逐步揭開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群南北格局、遷徙擴散及遺傳混合的「神秘面紗」。中國南北方人群究竟從哪裡來,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遷,這一發現對人類演化史的研究又有什麼意義?
  • 語言|最早的語系:沒有人群遷徙,就沒有語言大規模的傳播
    因此說,如果早期印歐語系人群從起源地傳播到遙遠的冰島和孟加拉所用的時間超過了1萬年,那麼印歐語系的存在狀態不可能像今天這樣還可以被語言學家清晰地辨認出來。對於試圖重建古代文化的史前學家來說,最重要的特徵詞彙是傳達了最原始含義的古代事物。 如果復原出的事物詞彙其現代含義寬泛而且與其他詞彙含義交疊,那麼價值就比較有限,但一般來說,這類原始詞彙是非常有用的文化信息來源。例如,原始語言的重建證實,下文討論的很多重要語系確實植根於農業人群而非狩獵採集者。
  • 史前時期的新疆
    新疆地區基本上沒有什麼文獻記載,實應屬史前時期,所以,新疆地區的史前文化應指漢代以前直至遠古的文化。就考古學而言,它應包括舊石器時代文化、中石器時代文化、新石器時代文化、銅石業用時代文化、青銅時代文化和早期鐵器時代文。
  • 史前人智商為什麼突飛猛進?被外星人改造了?科學家:嗑藥嗑的!
    但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理論,美國科學家和植物學家特倫斯·麥肯納認為,這還和史前人類喜歡「嗨藥」有著莫大的關係!特倫斯·麥肯納的「嗑藥理論」!原上猿1500萬年前,猿從非洲遷徙至歐亞大陸,成為了長臂猿及猩猩。人類祖先則開始從長臂猿形成。猩猩、大猩猩及黑猩猩都是屬於人科,人類則屬人族!1300萬年前,人類祖先從猩猩祖先形成。1000萬年前,人類祖先從大猩猩的祖先形成,500萬年前,人類祖先從黑猩猩祖先形成!
  • 西伯利亞現史前生物,科學家深感擔憂
    美國科學家發現的這隻猛獁象那對巨大的象牙暴露在雪地之外,身高達到三米多,體重也重達六噸多。兩年前,科學家又在雅庫茨克東北部發現了一隻去世時年齡只有兩個月的史前動物小幼崽。它保存得相當完好,肢體,皮膚完整,甚至連毛髮鬍鬚都清晰可見。
  • 科學家發現10萬年前「三相插頭」,材質成謎,史前文明真的存在?
    若是愛因斯坦的理論合理,那麼在1513年之前,南極大陸是存在過文明的,只是這個史前文明走向毀滅了。人類發展呈現周期性,一直都是科學界的一個偽命題,一方面科學家發現了許多史前文明,但又無法證實史前文明真的存在。
  • 史詩般的7,500英裡杜鵑遷徙令科學家驚嘆
    杜鵑的旅程在社交媒體上得到了熱烈的追隨任何陸鳥記錄的最長的遷徙之一即將完成。科學家使用衛星標籤對杜鵑進行了監測,杜鵑剛剛從南部非洲飛到蒙古的繁殖地超過7,500英裡(12,000公裡)。穿越16個國家/地區後,這隻鳥在大洋過海和狂風中倖存下來。科學家們說,這是一次「艱巨的旅程」。
  • 史前大洪水或許找到了答案?科學家發現驚人現象,巨量海水藏在地球內部!
    史前大洪水或許找到了答案?科學家發現驚人現象,巨量海水藏在地球內部!每年的6月下旬,江南地區會迎來梅雨季節,持續降雨會形成洪水,城市的情況還好一點,農村地區就損失慘重了。洪水是種常見的自然災害,世界各地都能見到。相傳在遙遠的古代,中華大地上爆發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洪水,幾乎淹沒了所有土地。
  • 首席科學家揭秘給衛星取名:「慧眼」有中英文名還有暱稱!
    今日,長江日報記者採訪到HXMT首席科學家張雙南,為大家一一揭秘。  1、這顆衛星是做什麼的科學裝置?張雙南介紹,它是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由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學院共同資助。這顆HXMT衛星重約2.5噸,載荷重量981公斤,其上同時安裝了高、中、低能三組X射線望遠鏡,實際上是一座小型空間天文臺。
  • 鄱陽湖白鶴萬裡遷徙路線首次揭曉(圖)
    白鶴回鄱陽湖的遷徙路線圖。    為了研究白鶴遷徙路線,2015年初科學家給一隻在鄱陽湖南磯溼地發現的白鶴裝上衛星跟蹤器。如今,這隻白鶴又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回鄱陽湖,完整的衛星跟蹤記錄填補了我國白鶴生態研究的多項空白。    「這隻白鶴是我們去年2月1日在保護區內冬季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工作中意外捕捉的。」南磯溼地保護區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捕捉到的幼鶴與現在的成年白鶴完全不一樣,渾身羽毛是咖啡色的,當時都不認識這隻「怪鳥」。
  • 我國第八大沙漠境內溼地迎來大批遷徙候鳥
    初冬時節,位於我國第八大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境內的天鵝湖等溼地迎來候鳥遷徙高峰。 新華社發(馬學獻 攝)   據磴口縣森林公安局政委馬學獻介紹,今年入秋以來,他們部署開展秋季候鳥保護專項行動,對重點水域、自然保護區、重要候鳥棲息繁殖地加大巡查巡護力度,堅決制止人為幹擾候鳥活動,嚴防不法分子非法捕獵行為,確保候鳥安全遷徙。
  • 史前生物大揭秘,巨型企鵝可達一米五,巨蟒可吞噬恐龍
    而我們現在想要了解這些史前生物的生活習慣,也只能通過遺留下來的少量化石進行探索,那麼那些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史前生物們到底有著怎樣的特殊能力?1、 史前巨蟒如今,在動物界中有一種巨蟒,它的體型碩大,是一般蛇類的好幾倍。不過,在史前,有一種巨蟒要比我們現在看到的巨蟒還要大。一位古生物學家早前發現了一個活化石,它來自六千七百萬年前。
  • 我國也有「外星人遺址」?就在我國青海!
    我國的「外星人遺址」其實除了美國的51區外,在我國的青海似乎也存在著一個神秘區域,有人把它叫做我國的「外星人遺址」,它便是位於青海德令哈的外星人遺址。魯克湖的神秘文字圖案在青海地區有一座白公山,這裡有一座非常著名的湖泊叫做魯克湖,在這片區域中有著很多神奇的符號與字符,即使科學家對這些字符進行了過多的研究,也無法參透其中的意義。
  • 還鳥遷徙的自由
    生命禮讚遷徙是一種隨著季節變化進行的、方向確定的、有規律的和長距離的遷居活動,遷徙在動物界中非常常見,對昆蟲則稱為「遷飛」,對魚類則稱為「洄遊」,哺乳類中每年非洲塞倫蓋蒂草原上角馬群遷徙的場景是一年一度的奇觀。而能跨越距離最廣、地形最複雜的就是鳥類的遷徙。白鸛的遷徙路線足以顯示部分鳥類遷徙距離之遙遠▼
  • 臺灣先民的跨海遷徙是偶然還是必然?
    古代跨海遷徙行為背後的意圖是什麼,一直是科學家們爭論的焦點。近日,日本東京大學博物館的研究人員著重研究了舊石器時期臺灣到琉球島的跨海遷移。他們利用衛星追蹤模擬漂流者的浮標後發現,大部分遷徙都未能成功。 由此,他們得出結論,3.5萬至3萬年前的古人之所以踏上遷徙之旅並非出於偶然,而是出於自身的選擇。 「此前有很多關於舊石器時代古人移民到澳大利亞及其鄰近大陸的研究,科學家們經常討論這些旅行是偶然的還是有意的。」
  • 為何找不到史前文明存在的證據?科學家給出2種解釋,讓人懷疑
    有一部分觀點認為,地球曾經存在過史前文明,因為近年來考古不斷在世界各地發現很多疑似史前文明的物品,不過,這些並不能當做直接證據。那麼,我們假設地球真的曾經存在過其它文明,為何我們發現不了他們存在過的痕跡?科學家給出了以下2種解釋:
  • 南美洲發現古老文明,科學家們稱他們祖先來自中國,隨後拿出證據!
    史前文明是否存在一直飽受大家爭議,在所有人的印象中,亞特蘭蒂斯文明和瑪雅文明等等,他們科技並不輸於現代人類,為何會在一夜之間從地球上消失?並且他們的消失沒有留下任何遺蹟。
  • 從貸款遷徙率看銀行不良資產規模的變化趨勢
    後者的情況是有現實背景的,我國金融系統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迎來了「四萬億」,海量的資金主要通過銀行渠道向社會輸送,這直接體現在資產負債表的大幅擴張,不良貸款率因此被稀釋。隨著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粗放式授信的缺點顯現,我國銀行系統的歷史貸款逐漸惡化確認為不良貸款,並在最近幾年集中爆發。
  • 論史前史與體質人類學的關聯
    19世紀初,在居維葉的理論足跡中,有著這樣一個假設,那就是野蠻人可能成為當今 人類的生物學祖先,這一假設在歐洲史前史發展之前,就已經被博物學家們嚴肅地檢驗過了。對人類在歐洲立足的最早的發現,當屬法國的雅克· 布歇· 德·佩爾特,他在1847至1867年之間,系統地發掘了索姆省的海灣, 並提出了對被切割的燧石的第一次分類。1856年,尼安德特人被偶然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