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史前史與體質人類學的關聯

2020-12-21 惠言歷史觀

引言

19世紀中葉對於所有的人類科學來說,是一個理論的爆炸期。在博物館和學者中不斷增多的資料,逐漸促進了正在形成中的不同學科:對於史前史來說的工具與骨骼化石,對於體質人類學來說的顱骨模型和晚近的人類遺骸,對於社會人類學來說的近代工具、問卷調查的回答和當地文本的彙編。

挑選工作並不是一個預先設計好的計劃,而是伴隨著發現 和摸索而進行的。攝影術也引起了不安:它所記錄的是一個種族類型還是生活方式?19世紀初,在居維葉的理論足跡中,有著這樣一個假設,那就是野蠻人可能成為當今 人類的生物學祖先,這一假設在歐洲史前史發展之前,就已經被博物學家們嚴肅地檢驗過了。對人類在歐洲立足的最早的發現,當屬法國的雅克· 布歇· 德·佩爾特,他在1847至1867年之間,系統地發掘了索姆省的海灣, 並提出了對被切割的燧石的第一次分類。1856年,尼安德特人被偶然發現。

與他們相關的兩件化石分別已經在1830和1848年發現,但還要等到1908年,才發現了 他們相對完整的骨架,從而確認了他們是與當前人類不同的人種,他們在生活了好幾十萬年之後,於距今幾萬年前消失。作為達爾文好友之一的託馬斯· 赫胥黎,不僅是達爾文理論的宣傳者,還戲稱自己為「達爾文的哈巴狗」,他於1863年發表了一篇名為《人類在自然中的位置》的論文。赫胥黎試圖從遠方的某種人群中, 找到一個「消失的環節」,從而得以追溯從猴子變成人的譜系。

他特別將尼安德特人的化 石顱骨與仍然存在的原始人顱骨進行了比較,希望從中尋找物種演變的痕跡。這種關於進化的新理論,雖然遠離了人類多祖論的假設,但似乎還不足以擺脫這樣一種假設,那就是野蠻人的落後性,以及他們與猴子的相似性。自1887年起,荷蘭學者歐仁· 杜布瓦試圖在熱帶地區尋找「消失的環節」。他先是在印度尼西亞後來在荷蘭的殖民地擔任軍醫,在此期間,他並沒有去測 量仍然存在的原始人的顱骨,而是組織了多項尋找化石的系統考古發掘。

1891年,在構成 印尼的所有島嶼之一的爪哇島,他發現了一塊股骨和一片顱骨,他認為這些屬於「猿人」,其古希臘語的意思就是類人猿。這場發掘並不為1940年之前的學術界所熟知。這塊化石的主人從此就被命名為「爪哇人」,我們知道他們生活在距今好幾十萬年以前。史前史的進步使得處於中間階段的原始人的形象在猴子與人類之間形成了阻礙。在歐洲和世界各地,化石人相繼被發現。就像當前的歐洲人一樣,非歐洲的人們也遠離著他們 史前的祖先。在整個19世紀,顱骨科學激起了博物學家和旅行家的興趣,但也改變了重心。高爾和 巴爾扎克痴迷於特殊人的顱骨,這些人包括天才、瘋子或是罪犯。

探險者也因為所遭遇的 人群的顱骨特徵而激動不已。因此,1840年,迪蒙· 迪維爾在太平洋地區的科學考察中,探險者帶去了按照高爾的半身模型製作的50塊半身石膏像。一位院士曾向這一行為致敬:「對大西洋人的搜集使得人類學進入新的道路,因為不再去尋找這些人,而是這些人在某種程度上自己來見觀察者,這些觀察者包括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生理學家。」直到20世紀初,民族志的諸多博物館都堆滿了那些被搜集的顱骨, 而這些搜集從來沒有實現過被許下的科學諾言。

法國人類學家和醫生保羅· 布羅卡因為對大腦感興趣,所以也就對顱骨感興趣。通 過研究失語症,他在19世紀60年代發現了大腦中導致失語症的區域:這就是語言區,我們今天稱之為「布羅卡區」。1875年,他在巴黎人類學協會發表了《顱骨學與 測顱法教學》,該文隨後便在全世界的體質人類學界廣為流傳,並成為參考文獻。長期以來,「人類學」一詞在法語中都有著生物 學的內涵。例如,布羅卡的弟子、醫學與人類學家同時也是比較解剖學材料的保管人保羅 · 託皮納爾,在1876年出版了一本人類學教科書,該書在博物學家和旅 行家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在書中給出了簡單的定義:「人類學是自然史的分支,處理的 是人類和人類種族的問題。顱骨科學的假設之一是頭腦尺寸與智力容量之間的關聯。或者說,在「才能」一詞的背後,也有著容積的含義,這就是為何在整個19世紀,大腦的尺 寸以及由此而來的顱骨的容積,完全說服了學者、醫生、犯罪學家和人類學家。體質人類 學先是發展了測顱法,隨後又發展了人體測量學,但這兩種方法既沒有成功地證明不同種 族之間的差異,又沒有預言出人類的命運。不過,這兩種方法卻對人類的呈現方式產生了 效果:我們從對單個的人性的呈現轉向對文化物種或人類的繪圖式的或成像式展現。

因此,自1815年起,處於太平洋的畫家們,開始去展現的,既不是理想之美,也不是現實人物,而是文化的類型,正如以下這幅雕刻畫的名字:《桑德威治島上土著人文身的方式》 。伴隨而來的是這樣一種觀 點,那就是之所以要去與那些人相遇,並非因為他們是有趣的,而是因為他們「代表」了 一種文化和生理的類型,這是一種介於畫家和他消失了的或是至少更為抽象的模特之間的關係。對觀看這些畫作的公眾們來說,這種關係同樣導致了對土著人的一種去人格化,甚至是一種去人性化。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一種抽象的窺淫癖,這是一種近似於公眾對待霍屯督維納斯的態度。從1840到1850年的半身雕像和1850年以來的攝影中,我們可以發現一種新的客觀距離的痕跡,這已經成了規範。

接近19世紀末期,其中一批攝影師是令人生畏的。發生在那些 被視為真正的人類「物種」的土著人身上的,是為了能拍攝他們,這些土著人被運送和組織到特殊的地點,通常是學校的課堂上和市政廳中。或者是這些土著人,被按照貝蒂榮 發明的人體測量模式,從不同視角進行拍照,這種拍照方式就像當時囚犯初入監獄和工人初入工廠一樣。這些被拍照的人們有著恐懼的眼神,就好像他們被所有人談論。土著人與旅行者之間的相遇、攝影和獲得姓名都不成問題。與他者的關係不再具有人性,而是轉變成了國家僱員和被管理者之間的匿名關係。

從繪畫到攝影作為科學輔助的轉 變,結合了學者和土著人之間關係的新氛圍。這不但改變了對圖像使用的慣例,而且改變了與遠方人類有關的想像。如果人類學家關於大腦和面容的科學調查,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已經過時了,這要歸功 於比較生理學自身的發展。事實上,自20世紀以來,醫學就擁有了測量人口之間生物近似性和判斷個體身份的新工具。建立在遺傳學分析之上的生物識別技術,替代了人體測量學,尤其是在警方對個體進行身份認定的領域。生物識別技術自21世紀以來還被運用在護照製作中。犯罪學使用血液分析來定位罪犯,它再也不需要去對容貌進行分析了。

血液分析,以及接下來對人類基因組的解碼,不僅可以被用來描述兩個人血緣之間生物關係的可能性,還可以被用來比較不同的人群,從而檢驗關於集體遷徙和內婚制之 下雜交混血的假設。遺傳學很少被擁有其他資源的歷史學家使用,去研究移民和跨國婚姻,但遺傳學對考古學家和史前史學家卻非常有用。沒有遺傳學,他們就無法重建譜系。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缺少書面材料,對遺傳學的使用,改變了以下這個親屬關係的社會 概念,那就是出於聯姻的合法血緣關係,被出於再生產的生物觀念替代,這似乎是令人擔憂的。

相關焦點

  • 歐洲特性理論史:淺析歐洲人類學與顱骨文化
    人類學這門學科多次走到了這條死胡同的盡頭。第一次,人類學擺脫了語言/種族的混雜,這首先是源於1862年在巴黎關於歐洲的爭論,接著在1902年於美國人類學協會成立 時,在普遍意義上,區分開了體質人類學和語言學。
  • 淺析社會人類學發展的黃金時代
    引言19世紀人類學的歷史,當涉及科學的進步時,讓我們感到樂觀。事實上,由於相鄰領 域的科學發現,人類學中許多粗糙的理論都被拋棄了。因此,19世紀50年代史前史的誕生,使得在1870年之後原始人像猴子一樣的形象被逐漸拋棄了。
  • 纏足的體質人類學思考
    以後研究婦女史的學者或可以此種材料出發進行一定的思考。纏足的體質人類學思考 1 緒論    纏足習俗,困擾毒害了中國婦女上千年,對女性的身體和心理造成了不可挽救的傷害,近幾年來山西、山東等地先後發現有婦女纏足的骨骼證據,這些考古材料的發現為我們了解古代社會尤其是明清社會婦女處境、纏足的危害等情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讓我們對古代婦女纏足有了更加深刻而清楚的認識。
  • 雜誌精選|| 跨世紀美國體質人類學的見證——美國體質人類學家協會
    《體質人類學年鑑》由Sherwood L. Washington和 Gabriel W. Lasker 於1946 年創辦,早先是為了收錄一些體質人類學專業的重要論文。20 世紀 70年代重組後,《體質人類學年鑑》對學科的發展進行了全面梳理,總結和評估了當前體質人類學家感興趣的主題文獻,是推動體質人類學發展的重要刊物之一。
  • 困境與希望同在:「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會議紀實
    第四是四個分支要互相照一照,語言人類學、考古人類學、體質人類學,這三個分支其研究對象和文化人類學是不一樣的。他指出胡鴻保等人撰寫的《中國人類學史》以文化人類學為主軸,幾乎沒有提及體質人類學等三分支,這是一個問題。第五是現代照過去。人類學系應該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單學科結合其他學科,例如歷史人類學就是對「有文字社會」的方法論回應;另一方面由於學者大部分是漢族,研究少數民族一定要做田野調查。
  • 張雅軍: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骨骼上書寫的「人類簡史」
    那麼,體質人類學和人類骨骼考古學的定義及研究內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呢?  釐清概念與研究範疇  體質人類學是人類學的一部分。人類學的定義和研究範疇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含義,一般分為廣義人類學和狹義人類學兩種。
  • 自然狀態與人類學
    因此,對恩格斯而言,雜交狀態這個被人類學與古典學重新加工過的「自然狀態」將依然被作為批判的武器來使用。恩格斯以原始群中勞動的集體性來論證人的社會性及社會形成的必然性,並把群生活、兩性共有關係與從猿到人的轉變三者指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史前史階段。恩格斯在據此反駁原始社會史學中的個人主義的同時也指明,即便是隱私性的兩性關係,也同樣是經濟—社會系統中的一部分。
  • ...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鄭連斌潛心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 破譯中國...
    身為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他走遍祖國千山萬水、歷經千辛萬苦,只為做好一件事——潛心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擔當繪製中國人體質地圖的大任。  四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  何為民族體質地圖?可別小看了它的作用。如果掌握了我國最基礎的人體數據,對國家工業、教育、衛生等各行各業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意義。
  • 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暨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順利舉行
    佛教在線訊 2020年12月5日,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暨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在線上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南京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及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雲南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等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近20位資深專家學者和年輕學人參會
  • 「書籍的史前史」赴澳門展出 70餘幅珍貴圖文講述「中西書寫文化」
    11月18日,「書籍的史前史」文化展在澳門何東圖書館中庭花園開幕。與此同時,展覽在氹仔圖書館及石排灣圖書館同步展出,將展至12月30日。活動旨在增進大灣區文化資源共享,促進深澳兩地圖書館合作交流,深圳圖書館受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邀請,聯合舉辦「書籍的史前史」展覽。
  • 《馬林諾夫斯基》:「誤入」人類學的田野
    他提出了功能主義的研究方法,打破了古典人類學的進化論和傳播論觀點,使人類學真正從古典時代走向現代。提及馬林諾夫斯基的傳奇程度,恐怕鮮少人類學家能匹敵。 這是一本野心勃勃的傳記,它用了64萬字的篇幅來描述馬林諾夫斯基的前半生——從出生起至帶著厚厚的一疊田野資料從澳大利亞返回英國止。這個時期是馬林諾夫斯基尚未成為人類學的一代宗師,但已經稍有萌芽的時期。
  • 陝北史前史:石峁城是陝北土著人的建築,還是草原古匈奴人所建?
    陝北史前史:石峁城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作者:郭峰(書房記特約作者)上期講到,陝北史前史:石峁人說什麼語言?米脂婆姨為什麼好看?筆者推測,根據統治者不同,陝北石峁城可分為前後2個時期。(未完待續)參考書目:《竹書紀年》《寒山憶雪》《試論石峁城址的年代及修建過程》《初論石峁遺址與歐亞草原文化的聯繫》
  • ——同性戀研究的人類學視角
    他們還研究與其相關的領域:A.性建構的經濟情境;B.親屬制度和家庭系統;C.性規則和社群的界定;D.國家和社會系統等。大部分研究都圍繞社會和文化因素對性的形塑和建構,強調抽象的模式總結而非探索文化內部同性戀存在的多樣性。
  • 【理論與方法】女性主義與人類學
    三、關於本書本書從討論女性主義與人類學兩者之間的關係入手,展現女性主義思潮對人類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論所起的作用以及對人類學學科領域的影響,說明人類學就女權主義運動、婦女和社會性別研究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所做出的解答,介紹女性主義人類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前沿問題、主要研究範式以及在中國研究中的運用。
  • 陳晉:走出人類學的自戀
    維未洛斯的激進主張不無道理。人類學從進化論時期開始,就從未停止過從他人中尋找自身。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稱人類學是一種「革新者的科學」(a reformer’s science),其職責在於揭示並且淘汰那些「粗糙而古老的文化中的遺留物」——也就是迷信,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掃除障礙。
  • 文學原創區分版|歷史人類學在法國
    歷史人類學的出現就是法國年鑑學派歷史學家對人類學挑戰的結果,從而拓寬了歷史學研究的視野。彼得·伯克20世紀之交,與衰退的經濟動蕩的社會相反,世界科技迅猛發展,學科分化日益精細。但對於年鑑學派的創始者們來說,以往的日常生活史只是研究經濟史和社會史的一種方法,把日常生活史這塊招牌翻新一下並不能稱之為歷史人類學。日常生活史從使用敘述性的、外在的材料到使用系列性的材料,這個過程本身並沒有使它成為歷史人類學,而只是向經濟、社會史方向演變。
  • 潘守永談人類學博物館:從「遠方文化之謎」轉向「世界文化」
    如今我們還需要人類學博物館麼?常被形容為「殖民掠奪倉庫」的民族學博物館,會遭遇哪些博物館倫理和藏品歸屬議題的爭議?最近30年,國際人類學博物館有哪些新動向?近日,上海大學特聘教授、圖書館館長潘守永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專訪時表示,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不光是物的收藏地,它常常成為新博物館學的一個策源地。 中國應該有更發達的人類學學科。
  • 川普人類學(一):手、謊言與#魔法抵抗
    本文作者選編了一些川普相關的人類學論文,這些文章將有助於讀者「觀看」理解這位美國總統的謝幕表演,同時也可作為思考更廣泛意義的「川普主義」與「後川普時代」的切入點。本文原載於《結繩志》,原題為《川普人類學(一):手、謊言、#魔法抵抗》,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 西方人類學的「歷史性」研究:概念、表達與路徑
    特別是在20世紀60—90年代,「民族史」(ethnohistory)一度成為人類學熱門的分支領域,被視為西方傳統歷史書寫的重要補充,主要研究非西方世界土著的歷史。此時湧現的相關研究包括歷史民族志、對過去某個時段的社會文化系譜重構、民俗史、無文字社會的「歷史志」(historiography)、考古學家的歷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