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諾夫斯基》:「誤入」人類學的田野

2021-02-20 世界名著吧書庫

一張方方正正的臉,一副圓框眼鏡,頭髮稀疏但不至於禿,眼睛中帶著一絲溫柔,嘴角放鬆,或許還略帶笑意,一身整潔的西裝,但領帶卻是多姿多彩的,仿佛昭示他的民族身份。這是一幅馬林諾夫斯基的肖像,也是本書的封面。

 

馬林諾夫斯基是人類學界的傳奇,他創造了「田野調查」的方法,至今仍為人類學界所運用。他提出了功能主義的研究方法,打破了古典人類學的進化論和傳播論觀點,使人類學真正從古典時代走向現代。提及馬林諾夫斯基的傳奇程度,恐怕鮮少人類學家能匹敵。

 

這是一本野心勃勃的傳記,它用了64萬字的篇幅來描述馬林諾夫斯基的前半生——從出生起至帶著厚厚的一疊田野資料從澳大利亞返回英國止。這個時期是馬林諾夫斯基尚未成為人類學的一代宗師,但已經稍有萌芽的時期。

 

學習人類學的學生都知道馬林諾夫斯基,知道「田野調查」方法,知道「庫拉圈」,熟讀過他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文化論》以及其他經典的作品。我們仿佛對馬林諾夫斯基了如指掌,卻對他的人生經歷一無所知。

 

本書的一大優勢便是它的資料詳實,事無巨細地講述了馬林諾夫斯基的前半生。馬林諾夫斯基身上有許多故事,他不僅是一位傳奇的人類學家,他的私生活也頗為傳奇。

 

馬林諾夫斯基死後,他在特羅布裡恩群島寫的日記《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出版,引起人類學界的軒然大波。人類學家們對他在田野中所做的事感到震驚,他抱怨當地人,不喜歡和他們待在一起,他想念所愛的女人,他閱讀許多小說……這些都不像一個合格的人類學家會幹出的事。

 

本書所描寫的馬林諾夫斯基是一個開宗立派的人類學家,也是一個精力旺盛的普通人。然而這本書中的馬林諾夫斯基更多的是一個普通人,而對他的學術成就卻時常一筆帶過。這是我對本書較為不滿的地方。

 

作者恐怕並未意識到,他所描寫的是一個學科的宗師級人物,而不是一個精力旺盛、時常喃喃自語、沉湎激烈的愛情之中不能自拔、時常幻想一場大冒險卻囿於身體的病痛而不能成行的普通人。作者鮮少談及馬林諾夫斯基的理論,如果有的話,也被繁雜的細節所淹沒。所以對於那些試圖找尋馬林諾夫斯基偉大思想背後的根源的人而言,這實在不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

 

這大概是傳統型傳記的主要特點,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對傳主的生平描述得非常詳盡。如果給一位試圖介紹馬林諾夫斯基的人,這是一份非常好的參考資料,尤其是在熟讀之後,能夠記住其中的許多細節,那麼這人便能成為「馬林諾夫斯基專家」。

 

只是我大概不是這一類人。我是一個速讀者,讀書的速度非常之快,並不會過分糾結書中的細節,而是嘗試理出一條主軸,在這條主軸的基礎上再添磚加瓦,使我形成完整的印象。而這樣一本細節堆砌,內容繁瑣的書,只會讓我頭疼,很難理出一條主線,寫作書評更是無從下手。

 

在閱讀許多傳記和非虛構文學之後,我心中對這一類作品已經有了一桿秤,而其中的標杆便是約瑟夫·弗蘭克所著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並不是我喜愛陀思妥耶夫斯基而愛屋及烏,而是這套傳記著實有它的優秀之處。

 

當然這套傳記的作者約瑟夫·弗蘭克並不認為他所著的是傳記,他更在乎的是傳主的作品,而與這些作品相關的則是傳主的思想,然後從思想拓展到他的生活。這套傳記的寫作方式也是這樣的,傳主的生活只是他的作品的陪襯。

 

而其中描述的其他人的生活,也是為傳主的思想做鋪墊。這套傳記描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情人安娜·科爾溫-克魯科夫斯卡婭的私生活,講述她閱讀了哪些書籍,創作了哪些作品,而這一些描寫實際是為講述當時社會上的虛無主義思潮。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日內瓦期間旁聽了革命者們召開的代表大會,其中有不少激進的言語。

 

而這一切都內化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在他後來創作的《群魔》中,虛無主義和革命者成為了其核心命題。這樣的抽絲剝繭使得讀者對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來源有了清晰的認識。而作者對傳主的作品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書中有極大篇幅都是在分析作品。尤其是最後兩卷,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重要的幾部作品都在這一時期完成,而作者也用了將近一半的篇幅對這些作品進行分析。

 

所以約瑟夫·弗蘭克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成為我對傳記評價的標杆。而麥可·揚所著的《馬林諾夫斯基》卻實在很難得到較高的評價。當然這部作品肯定不是一部差的作品,資料詳實、內容豐富是它最大的優點,任何讀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地方。

 

我在這裡分享幾個自己認為比較有趣的地方。馬林諾夫斯基和他的父親關係並不好,他的父親是一位民族志學者,這似乎對馬林諾夫斯基走人類學的道路有很大關係。但實際不然,馬林諾夫斯基一生所創作的許多文字中幾乎沒有提到他父親,只有在一部梳理重要民族志學者的作品中簡單地提到了父親的名字。

 

馬林諾夫斯基從小是缺乏父愛的,父親在他14歲時便離開了他,只有母親照顧他。馬林諾夫斯基從小酷愛閱讀文學作品,尤其喜愛與他同為波蘭出身的約瑟夫·康拉德的作品。他嚮往康拉德筆下的冒險世界,渴望成為「人類學界的康拉德」。從結果來看,馬林諾夫斯基在人類學界取得的成就要遠比康拉德在文學界取得的成就高得多。

 

馬林諾夫斯基熱愛冒險,但上天卻給了他一個多病的身軀。在他年輕的時候,便已患上多種病症,雙目視力下降,甚至很難閱讀。而一直在年幼的馬林諾夫斯基身邊照顧他的,是他的母親。馬林諾夫斯基一度非常依賴自己的母親,而母親也願意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在馬林諾夫斯基身上體現出非常明顯的戀母情結。

 

這一點馬林諾夫斯基本人也意識到了,他在後來的著作中經常用需求來解釋文化對人的功能,並時常借鑑弗洛伊德的理論來解釋各種現象。這種傾向恐怕與他母親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不無關係。

 

而母親對他這樣照顧的另一個結果便是,馬林諾夫斯基在接下來的生活裡很難離開女人。本書只講述了馬林諾夫斯基的前半生,而這前半生裡出現在他生命中的重要女人恐怕就不下十個,而這些女人中最讓馬林諾夫斯基魂牽夢繞的往往是有夫之婦。可以說母親對他的影響已經徹底融入了他的心靈。

 

儘管馬林諾夫斯基的身體一直很孱弱,但他卻始終充滿了激情。青年時代的馬林諾夫斯基正好碰上了青年時代的波蘭。「青年波蘭」運動在馬林諾夫斯基生活的地方如火如荼地進行。他也充滿了激情,並輕易地結交了許多詩人、作家、藝術家朋友。他與他們一起分享激情,高歌引吭,創作了許多的詩歌。但由於寫得太爛,他的詩歌從未發表,只能壓在箱底。

 

我們都知道馬林諾夫斯基對人類學的興趣來源於病床上閱讀的《金枝》,但他的文學水平太低恐怕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他不能成為站在康拉德肩膀上的作家,只能成為「人類學界的康拉德」。馬林諾夫斯基缺乏文學才華,但他對文學的熱情卻不減,他的民族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更像一部優美的詩篇,他對文學的熱情被發揮到了人類學中。

 

除此之外,馬林諾夫斯基大學期間學習的科學知識也是促成他卓越的人類學研究成果的重要基礎。馬林諾夫斯基主修的是哲學,但這哲學與我們今天的大不相同,當時大學的學科分類只有哲學、法律、宗教、藝術。哲學便包含了許多自然科學,如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等的知識。在閒暇之餘馬林諾夫斯基海選修了文學課程。

 

馬林諾夫斯基用四周寫作成的物理學論文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當時的哲學博士可能只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學士,他在大學所學習的時間只相當於今天的大學本科。與他同一時期的卡夫卡則獲得了法律博士學位。

 

但就學習質量而言,恐怕和我們今天的學士都無法相提並論。畢竟要在大學期間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多門課程,這放到今天任何一位大學生身上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樣的情況也只能出現在科學的蒙昧時期了。

 

當然後來馬林諾夫斯基又去了萊比錫的理化實驗室進修,馬林諾夫斯基對科學研究的方式進一步理解,也為他提出科學的人類學研究方法打下了基礎。馬林諾夫斯基的經歷放到今天依然有很大的意義,他的物理學知識給他帶來了實證主義方法論,也使得人類學真正成為一門實證的科學。

 

在後來的人類學發展中,人類學的實證主義也受到了很多質疑,以普裡查德、格爾茨為代表的人類學家主張人類學向歷史學、心理學轉向,並認為人類學是一門闡釋的學科,不求對錯,只求理解。所以人類學的研究者們應該秉持一種怎樣的態度,是科學主義的,還是人文主義的,這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馬林諾夫斯基於1910年來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師從芬蘭人類學家韋斯特馬克。當時英國的人類學界群星薈萃,弗雷澤、韋斯特馬克、拉德克裡夫-布朗,以及「託雷斯海峽探險」三人組哈登、裡弗斯、塞利格曼都在英國。馬林諾夫斯基也和他們有著很多交流。

 

馬林諾夫斯基完成了他的論文《澳大利亞土著家庭》,對弗雷澤和韋斯特馬克關於原始社會的婚姻問題進行了回應。這篇文章使馬林諾夫斯基開始在人類學界有了名聲。但真正讓馬林諾夫斯基成為一代宗師的,是他對特羅布裡恩群島的研究。

 

馬林諾夫斯基於1914年來到澳大利亞,參加人類學交流會,這本該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由於馬林諾夫斯基的波蘭人身份,他遭到了澳大利亞當局的嚴查,被迫滯留澳大利亞。出於對研究的興趣,他向澳大利亞政府申請前往位於巴布亞島旁邊的特羅布林恩群島做研究。這一申請得到了澳當局的批准。

 

接下來的故事便是所有學習人類學的學生都知道的事。作者在本書中用了一半的篇幅來描述馬林諾夫斯基的這段經歷,其中的細節十分瑣碎,不易把握。但其主線並不圍繞著馬林諾夫斯基的研究進行,而是突出了他的生活瑣事。大概作者覺得閱讀本書的人都對馬林諾夫斯基的研究有了充分的了解。

 

但這也是我對本書最為不滿的地方,它將馬林諾夫斯基徹底解構成了一個普通人,一個有著七情六慾,甚至時常控制不住自己欲望的人。我們能從這些情節中找到的對馬林諾夫斯基的研究能進一步理解的地方並不多,但我還是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細節。

 

進入田野之前馬林諾夫斯基首先需要和殖民者與傳教士打交道。但顯然他們對他並不友好。殖民者認為,他們好不容易讓土著人忘記自己「野蠻」的文化,轉而學習英國的「文明」的文化,馬林諾夫斯基的出現又讓他們重新憶起這些。傳教士則認為馬林諾夫斯基太過愚蠢,甚至去問土著人土豆的塊莖是朝上還是朝下的,他們稱馬林諾夫斯基為「人類愚蠢學家」。

 

馬林諾夫斯基後來也想通了,他決定直接進入田野,而不經過這些人的引介。他隨身帶著一本愛德華·泰勒的《人類學的筆記和詢問》,這本書列出了許多適合問原始人的問題。但這本書其實是給那些沒有人類學素養的人用的,因為古典人類學家並不自己搜集資料,而是依靠商人、傳教士、探險家幫助他們。

 

馬林諾夫斯基看完這本書後卻並不遵循其中的規則,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詢問原始人。也因為這個舉動,人類學家才第一次真正進行了田野作業,獲得了第一手材料。馬林諾夫斯基踏出了非常關鍵的一步。

 

馬林諾夫斯基自己聲稱在田野點度過了三四年的時間,但實際上的時間要短得多,因為他經常返回澳大利亞。一部分是因為他的身體狀況,經常犯病;另一部分則是他受不了田野中那些不能溝通的原始人,必須返回文明人的交際圈,當然最重要的是找女人。1918年,馬林諾夫斯基在澳大利亞結了婚。

 

從他在特羅布裡恩群島的日記中揭露出來的另一個信息表明,他在田野期間閱讀了很多書,而這本傳記則直接挑明了是文學作品。其中有康拉德的作品、《名利場》、《卡拉馬佐夫兄弟》等,當然也有人類學的作品,如上面提到的《人類學的筆記和詢問》,以及《美拉尼西亞社會史》等等。

 

毫無疑問,文學在馬林諾夫斯基身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曾經非常崇拜康拉德,他年少時的許多朋友都是詩人、小說家,而自己也渴望成為作家。儘管他的這一願望並未得到實現,但他卻在人類學中一展才華。《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毫無疑問是一部優美的詩篇,也是宣告人類學從此真正誕生的激情澎湃的宣言。

 

1920年,馬林諾夫斯基終於回到了英國,而他在原始人中獲取的這些材料也將成為他後半生人類學研究的最大助力。只是關於他後半生的故事,並不在本書的討論範圍之內。本書在馬林諾夫斯基從澳大利亞返回英國的船上時戛然而止了。

 

對本書的評價我已放在前面,這裡最後說兩句。閱讀傳記終歸是一件有趣的事,尤其是閱讀那些自己感興趣的人的傳記。儘管這部馬林諾夫斯基的傳記並非我所期待的那樣子,但它依然給了我很多驚喜。當把作品放置在作家的生平內時,作品就具有了新的生機。如果我重讀《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或者閱讀他的其他作品,也許會有一種新的感受。

相關焦點

  • 陳晉:走出人類學的自戀
    在被後世奉為圭臬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結尾,馬林諾夫斯基不無感慨地寫道:誠然,我們可以進入野蠻人的意識裡,並通過他的眼睛觀察外面的世界,感覺一下他的感受——但我們最後的目的是豐富和深化我們的世界觀,了解我們的本性,並使它在智慧上和藝術上更為細緻。若我們懷著敬意去真正了解其他人(即使是野蠻人)的基本觀點,我們無疑會拓展自己的眼光。
  • 田野調查:經驗與誤區
    摘要:田野調查是現在人類學和社會學普遍採用的一種調研方法。以深度訪談和觀察作為主要調研手段的社會學的田野調查,從認知角度看,其實無論是在其概念內涵還是實際操作層面,都還有一些需要澄清的地方。它與人類學的民族志方法之不同是因為社會學的田野調查關注的是社會整體。即使在田野調查的現場,它也強調對現象的考察必須要有一個社會整體的視野。
  • 困境與希望同在:「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會議紀實
    上海大學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所長張亦農教授在開幕致辭中提出中國人類學面臨的兩個分離困境:第一,人類學作為一個西方誕生的學科本身年齡就不長,再傳到中國來就會面臨一個所謂的本土化的問題。此處的「中國」作為一個田野還是一種方法,對此可以展開討論。
  • 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暨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順利舉行
    佛教在線訊 2020年12月5日,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暨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在線上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南京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及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雲南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等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近20位資深專家學者和年輕學人參會
  • 淺析社會人類學發展的黃金時代
    1885年象徵性地標誌了歐洲人類學與它的研究對象之間的再次聯合。正是在這一年, 弗朗茲· 博厄斯在德國完成學業之後,前往加拿大去研究他在柏林時就熟 識的貝拉庫拉印第安人。博厄斯在美國開啟他的學術職業生涯,並且持續性地影響了美國乃至全世界範圍內的人類學。尤其是對1902年創辦的美國人類學協會來說,博厄斯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 李濟:人類學的好處
    李濟十五歲便考入清華學堂,七年後赴美留學,先後拿到心理學學士、社會學碩士以及哈佛大學的人類學博士學位。此前,中國還沒人步入該領域。其博士論文《中國民族的形成》在海外頗具影響,哲學家羅素寫作《中國問題》時曾大段引用李濟的文章,讓年輕的李濟聲名鵲起。留美之初,李濟和徐志摩是同學,當時徐志摩總考第一,李濟次居第二,頗有些「學霸」惺惺相惜的味道。
  • 網絡民族志的田野工作析論及反思
    人類學及民族志雖然一直處於發展和變遷當中,但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創立的具有科學實證主義精神的研究範式,至今仍然發揮重要作用,長期的田野工作(fieldwork,又稱田野調查或田野作業)也始終是其建構知識的基石。
  • 【應用人類學之夏】副刊 2016年第1期:莊祖宜:《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1、莊祖宜簡介:       莊祖宜:師大英語系畢業,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碩士,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鑽研人類學多年,自覺難以突破,又發現菜倒是愈做愈好,於是在2006年放下博士論文,申請進入美國麻省劍橋廚藝學校,學習專業烹飪課程。2007年隨夫履新香港,應徵進入大飯店從廚房學徒做起,並開始經營博客「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分享烹飪心得與專業廚房內的所見所聞。主要經歷莊祖宜[2]  ,臺灣師大英語系畢業,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碩士,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 【理論與方法】女性主義與人類學
    三、關於本書本書從討論女性主義與人類學兩者之間的關係入手,展現女性主義思潮對人類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論所起的作用以及對人類學學科領域的影響,說明人類學就女權主義運動、婦女和社會性別研究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所做出的解答,介紹女性主義人類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前沿問題、主要研究範式以及在中國研究中的運用。
  • 烏龜、水獺和城隍:自然人類學視野下的環保與中華宇宙觀
    自然人類學這一研究取向發軔於對當代環境危機的反思,以德斯科拉(Philippe Descola)為代表的學者徹底批判了自然和文化的二元對立與人類中心主義。受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所設的Martine Aublet 基金會博士獎學金資助,講者先後在金門島進行長達兩年的田野調查。
  • 邁向異國田野,解讀他者文化
    《東南亞民族志叢書》出版 從2009年開始,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積極開拓東南亞新領域,組織50多位師生奔赴越南、緬甸、寮國、泰國等國家開展田野工作,推出《東南亞民族志叢書》多部,以第一手田野資料為基礎,探討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族群互動
  • 文化人類學研究什麼?
    要說文化人類學對我最大的意義是什麼?我認為是更加接受了文化的多樣性和理解不同於自己的個體或者團體所具有的不同思維模式和習慣。當我們去看某些部落的社會的生產狩獵生活方式,信仰,裝扮,語言,真是太有意思了。我們接觸各色人種和各個文化,我們每天看到不同長相打扮,社交方式,對人類多了一點理解,對別人少一些狹隘的評判,更多的是觀察和欣賞。
  • 西方人類學的「歷史性」研究:概念、表達與路徑
    西方人類學對「歷史性」的研究,揭示了其背後複雜時間關係與空間原則,極大地推進和豐富了歷史實踐的主題。國內歷史人類學有必要藉助「歷史性」這個工具性概念,結合更豐富的田野案例,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西方人類學對「歷史性」的理論探索,極大地豐富了歷史實踐的主題,搭建了更為廣闊的跨學科研究平臺。這無疑對當前我國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具有積極的啟示。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已經發展出比較有規模、成體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尤其以「華南學派」為代表。
  • 文學原創區分版|歷史人類學在法國
    歷史人類學的出現就是法國年鑑學派歷史學家對人類學挑戰的結果,從而拓寬了歷史學研究的視野。彼得·伯克20世紀之交,與衰退的經濟動蕩的社會相反,世界科技迅猛發展,學科分化日益精細。但對於年鑑學派的創始者們來說,以往的日常生活史只是研究經濟史和社會史的一種方法,把日常生活史這塊招牌翻新一下並不能稱之為歷史人類學。日常生活史從使用敘述性的、外在的材料到使用系列性的材料,這個過程本身並沒有使它成為歷史人類學,而只是向經濟、社會史方向演變。
  • 【草籽亂翻書】笑微鳥:《我是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一份特別的育兒「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是中信去年出版的一本暢銷書,以女性為主要讀者群的很多知名公眾號都推薦過這本書,我對本書初始的印象就是一個博士媽媽以自己的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專業視角對紐約上流街區上東區媽媽們的育兒生活進行了「田野調查」,並與被調查對象們相適應相融合的一個過程。
  • ——同性戀研究的人類學視角
    一個耐人尋味的思考是,醫學和性學對於「女性化男人」和「男性化女人」的科學診斷固化和束縛了公眾對於同性戀的想像。在講求實證主義的科學時代,在尋求絕對的超越性的科學時代,探尋文化多樣性的人類學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 ——英國人類學的結構功能主義傳統 我說社會
    在人類學的發展中(尤其是英國的傳統),有許許多多的研究正是基於這樣一個邏輯來展開的。例如,英國現代人類學的二位開山鼻祖:LSE(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馬林諾斯基(Malinowski,1884-1942),和劍橋的拉德克裡夫-布朗(Radcliff-Brwon, 1881-1955)。他們都被稱為是「結構功能主義者」(structural-functionalists)。
  • 人生的寶藏,就在考古的田野裡
    來源:光明日報奔向田野、叩擊遠古文明大門的考古青年,立志用美好的青春年華,追求考古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人生的寶藏,就在考古的田野裡技術專家在樓蘭古城內使用三維雷射掃描技術為佛塔遺址建立數位化檔案
  • 潘守永談人類學博物館:從「遠方文化之謎」轉向「世界文化」
    如今我們還需要人類學博物館麼?常被形容為「殖民掠奪倉庫」的民族學博物館,會遭遇哪些博物館倫理和藏品歸屬議題的爭議?最近30年,國際人類學博物館有哪些新動向?近日,上海大學特聘教授、圖書館館長潘守永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專訪時表示,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不光是物的收藏地,它常常成為新博物館學的一個策源地。 中國應該有更發達的人類學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