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兩不夠,再加一兩,美味漸入佳境,心裡裝滿了對上海小吃的念想。
欣賞煎鍋貼的過程,是視覺和味覺結合的享受,聞的味道有時比吃還美妙。鍋貼要蘸點米醋才好吃,二兩不夠,再加一兩,美味漸入佳境,心裡裝滿了對上海小吃的念想。
幾十年前虹口舟山路上有一長排馬路飲食店,做鍋貼的師傅40來歲,腰間系一塊白圍單,做的鍋貼比提籃橋的攤頭好吃。一兩鍋貼一角錢。讀中學時,我偶爾會得到父親給的2角零用錢,除了買學習用品外,省下一角錢去吃鍋貼。在記不清的歲月中吃過多少次鍋貼忘了,卻記住了它的焦香和鮮美之味。後來成了家搬到楊浦區長陽路,我還是喜歡到舟山路吃鍋貼。再後來搬到普陀區曹楊路,想起要吃鍋貼,就騎腳踏車先到曹家渡,坐13路電車乘到唐山路,彎到舟山路吃鍋貼。那時沒有地鐵,來回要花2個多鐘頭。在城市改造中,舟山路的馬路飲食店拆除了,從此我吃不到自己最青睞的鮮肉鍋貼了。
現在每當路過賣鍋貼的小店或攤點,品嘗下來總覺得味道不如從前。10多年前我還在上班,到龍華路百聯黨校辦班,4號線下來經過東安路,有一家「鍋貼大王」的小店,買了二兩品嘗名副其實,吃出了我嚮往的老味道。有太多賣鍋貼的小店做不好鍋貼。生煎和鍋貼是一隻平底鍋裡的夥伴,在上海一起生存延續了近百年。其中鍋貼沒有一家做成老字號。生煎倒有著名的大壺春,原來在漢口路四川路轉彎角子上,26路電車終點站。我工作的單位距離大壺春僅幾百米。不過我常常捨近求遠,跑到中央商場沙市路食攤去吃鍋貼。後來因動遷大壺春搬走了。據說牌子還在,但名氣沒有老早響了。小吃市場黑馬「小楊生煎」,開出了不少連鎖店,連上海最頂級的環球港也有其門店。鍋貼落在後面,至今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更談不上連鎖經營了。
其實各種小吃在上海人心目中都有一定地位。前提是要弘揚傳統,加上創新,越做越好,用地道的口味來吸粉百姓。這個發展空間很大。當下夜市經濟蓬勃興起,小吃無疑受到歡迎。搞直播帶貨,除了口才,關鍵貨要價廉物美。我先後買了4盒雞子餅。又到王家沙吃兩面黃,去沈大成嘗條頭糕,國際飯店買蝴蝶酥。一幫退休朋友也三五成群,鉚牢蟹殼黃、蔥油餅、開口笑、大雪藏、拿破崙、沙琪瑪等名小吃逛馬路,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最近看到西坡的鍋貼文章。劉笑冰等文友擅長寫詩,說要為歷史悠久的鍋貼「詩意」一下,爭取更多的吃客。於是如夢令詞牌「鍋貼」賽詩會收到9篇佳作。老胡的頭兩句「如月如舟如耳,亦素亦葷亦美」,一下子吸引了我的視線。而老吳的想像更加氣勢恢宏:「黃海玉度爭舟,鼎沸濤聲如鼓。漸漸味香舒,鬆脆嫩鮮豐滷。豐滷、豐滷,饞煞萬家千戶。」
我相約了3個好友,走進一家鍋貼小店,每人二兩先吃起來。這次真的吃出了美好詩意:尋味鼎中晶皎,瓊玉月眉青嫋。炙浪燴鮮滋,酥面千金妖嬈。(王妙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