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氣機與調理方劑
「氣」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墓礎,它起著協調、統一、掌握、主持人體臟腑、經絡組織的功能活動,所以喻嘉言說:「統攝營衛、臟腑、經絡而令充周無聞,環流不息,通體節節皆靈者,全賴胸中大氣,為之主持」,「大氣一襄則出入廢,升降息,神機化滅,氣機孤危矣。」
氣機,則指的是氣的運動,氣的運動形式雖是多種多樣,但在理論上可將它們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基本運動形式。《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指出了氣化升降運動是一種普遍存在著的運動形式,氣化升降運動是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表現出來的。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之間的協調平衡,稱作氣機調暢,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則可產生各種疾病,故周學海在《讀醫隨筆》中說:「升降出入者,天地之體用,萬物之橐菕,百病之綱領,生死之樞機也。」
故許多醫學大家對氣機的認識都非常深刻,制定了不少調理人體全身氣機升降出入的名方,需要強調的是全身上下,並非一髒一腑的尋常理氣之劑。
1、 下氣湯
提到調理氣機,就不得不提黃元御,正是他的著作,將氣機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並由此產生了「一氣流」的學說。下氣湯,載黃元御所撰之《四聖心源·卷四》。他的傳人麻瑞亭以一劑下氣湯聞名於中醫界。
麻老去原方斂肺止咳之五味、貝母,加潤血疏肝之首烏、丹皮,化裁為雲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烏20克、廣橘紅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劑,變功專清降肺胃原方,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濁之劑。
雲苓健脾滲溼,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調理後天脾胃,助其氣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烏,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膽。橘紅、杏仁,入氣分,清肺理氣,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調和上下之功,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鬱,肺降而氣不滯,心腎因之交泰,諸臟腑紊亂之氣機,因而復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此方和中調鬱,滲脾溼而不傷肝陰,滋肝陰而不助脾溼,降濁陰而去其上維,升清陽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腎隨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隨之亦降之功。使紊亂之臟腑氣機,復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納而脾善磨,肝不鬱而肺不滯,氣血漸旺,諸症自可向愈也。
2、 升降散
升降散,方出清代楊慄山《傷寒溫疫條辨》,全方由蟬衣、僵蠶、片薑黃、大黃四味組成,是楊氏治療外感熱病的基本方。但將該方發揚光大的則是我國已故溫病名家趙紹琴。趙老擅長運用升降散治療外感內傷多種疾病。看他的書和醫案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相見恨晚的感覺。
方中白僵蠶辛鹹性平,輕浮而昇陽,能清熱解鬱,祛風除溼,化痰散結,熄風定驚,楊氏稱「能闢一切拂鬱之氣」;蟬衣甘寒,其氣清肅,能開肺竅,透散鬱熱之邪;薑黃辛苦溫,能行氣散鬱,活血通絡;大黃苦寒,善攻積導滯,瀉火解毒,活血化癖。
諸藥相合,苦寒並用,升降同施,升清降濁,宣鬱散火。故楊氏曰:「僵蠶、蟬衣昇陽中之清陽,薑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 一升一降,內外通和面雜氣之流毒頓消,名日升降,亦雙解之別名也。
方中僵蠶祛風化病,蟬蛻疏風清熱,二味皆升浮之品,純走氣分,用此旨在升發三焦清陽之氣;薑黃行氣、活血、止血,大黃瀉熱、逐癖、止血,「亢盛之陽,非此莫都」,二味苦寒沉降,既走氣分,也行血分,用此旨在降洩亢盛之陽。僵蠶、蟬蛻能使三焦的清氣上升、外達,薑黃、大黃能使邪熱下行,疏通裡滯,有升清舞濁作用,所以能治升降失調。
3、 桔枳薤杏湯
該方嚴格來說是一組藥對,出自施今墨的對藥,施老十分擅用「對藥」,所謂對藥,就是在二、三味藥組合使用時,有些藥物搭配起來使用,可以發揮出意想不到的功效。他創製了許多對藥的使用方法,對於中藥的藥性藥理極有研究。大量對藥的使用,更加突顯了其方的華貴之氣,是醫學殿堂中難得一見的藝術珍品。
桔梗—枳殼—薤白—杏仁是施老經常用的一組調理氣機的藥對。
桔梗辛散,宜通肺氣,祛痰排膿,清利咽喉,升提利水,以升提上行之力為最,故前人有「載藥上行」之說;枳殼苦溫,理氣消脹,寬胸快膈,以下降行散為著。二藥參合,一上一下,一升一降,相互制約,相互為用,行氣消脹散痞的力量增強。薤白辛溫,行氣於左,溫中通陽,行氣散結,活血止痛;杏仁入肺,行氣於右,宣肺平喘,祛痰止咳,潤腸通便。二藥伍用,一左一右,升降調和,氣機通楊,理氣寬中,消脹除滿益彰。
綜上所述,桔梗行上,枳殼降下,薤白行左,杏仁行右,四者相合,相得益彰。上、下、左、右,平調升降,燮理氣機,開胸順氣、行氣消脹、散結止痛之力增強。
以上提了3種調理全身氣機的方劑,總而言之,人的氣機通暢則百病不生,醫者對調理氣機必須重視。正如清代楊西山所說:「醫不識升降之理,鮮有不誤人者矣。寒熱為萬病之根,升降為治病之祖。人能識藥性之升降而又能善用升降,則萬病指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