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機、氣化與疾病之間有什麼關係?

2021-02-12 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

小編說:中醫學的發展源遠流長,其中,辨證論治體系是中醫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中醫學理論的不斷發展,對疾病辨證認識的不斷深入,形成了多種辨證方法,如: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和病因辨證等。這些辨證方法是在不同時代、不同條件下,對不同疾病在臨床診療中總結形成的。

河北省名中醫馬豔東在其40餘年的臨床實踐中,非常重視人體氣機、氣化與疾病之間的關係,探索並總結出氣機、氣化辨證的規律,進而明確提出氣機病、氣化病的概念。現將馬豔東氣機、氣化辨證理論學術觀點簡要介紹如下。

中醫學認為人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其基本構成就是「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陰陽離合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擇醫方考》曰:「氣為萬物之資始,非此氣則萬物不足以長養,非此氣則人類不足以生息,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人之一生,一氣而已。」

馬豔東認為人體之「氣」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先天之氣(元始之氣)——亦稱元氣、真氣。先天之氣來自父母,「母為基,父為楯」。馬豔東認為先天之氣(元氣、真氣)不能稱為腎氣或腎中之精氣。原因是人由父母雙方精氣兩合成形以後,先天之氣的功能就完成了。後面就是個人的腎氣發揮作用。男子按男性的生長方式完成生命過程,女子按女性的生長方式完成生命過程。馬豔東強調,先天之氣(父母之精氣)中含有人體出生後所有氣的功能密碼(五臟之氣,經絡之氣等)。就腎氣而言,和其他臟腑之氣一樣,雖也是來源於先天之氣,但是它已不是先天之氣。所以,把腎氣稱為先天之氣,把腎陰稱為元陰、真陰,把腎陽稱為元陽、真陽,並不確切。

第二層:後天之氣。包括水谷之氣(由口而入)和自然界的清氣、精氣(由肺和其它渠道而入)。馬豔東認為後天之氣包括所有自然精氣的總和。對自然界精氣的全面認識非常重要,其中涉及環境因素、社會因素、自然因素、心理因素等諸多方面,這些因素對人體氣機、氣化的影響、對養生、治病非常重要,萬勿小視。

第三層:臟腑之氣。奇恆之腑之氣、經絡之氣、形體之氣、五官九竅之氣等。因為它們分別同五臟六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反映著不同臟腑的功能狀態,故歸納為臟腑之氣。

第四層:宗氣、營氣、衛氣。是由多個臟腑之氣共同作用所化生,而非一髒一腑之能事,故可獨立於臟腑之氣以外。

《素問·六微旨大論》云:「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讀醫隨筆》亦言:「升降出入者,天地之體用,萬物之橐龠,百病之綱領,生死之樞機。」

馬豔東認為「氣機是指人體各臟腑組織之間運輸的通道,它包括升、降、出、入、聚、散等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將營養物質(清氣、精氣、水谷等)和外界信息(包括視覺、聽覺、味覺、皮膚感覺等)按照相關的路徑,輸送到各臟腑器官以供氣化的過程。

第二,五臟六腑所化生的精微物質(精、氣、血、津、液等)也按照各自的路徑,輸送到全身各臟腑組織(以供營養)的過程。

第三,將人體所化生的糟粕物質(汗、涕、唾、尿、糞便等)按照特定的路徑輸送(排解)到體外的過程。

以上氣機功能也包括人體對藥物的輸送和排洩以及對中醫按摩、熨灸等物理療法產生刺激後的信息傳遞等。

就五臟而言,心主行血,輸送營養物質,以供養全身。肺主呼吸,主宣發與肅降,主行水,朝百脈,主治節。脾主運送水谷,主升清(轉輸精微物質),主統血。肝主疏洩(調節、疏洩、宣散人的情志,促進消化吸收,維持氣血運行),調節水液代謝,調節生殖功能。肝還有藏血和調節血量的作用。腎藏精,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繁衍,攝納肺氣。這些都是五臟正常的氣機功能。

馬豔東還認為各臟腑組織之間的氣機運行,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交集的。在人體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縱橫交錯的、互通的氣機網絡系統。就像鐵路、公路、航空、海洋共同構建的立體、交叉運輸網絡一樣,四通八達,而又相互影響。如肝主升,可促進脾升,肝又主降,又可促使胃降。「肝從左而升,肺從右而降」(《臨症指南醫案》)。「腎主上升,心火下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等。

氣化,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指氣的運動所產生的變化。天地萬物都是氣化的產物。《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景嶽全書》言:「是以天地間,陰陽變遷,運數治亂,凡神神奇奇,作用於杳冥莫測之鄉者,無非氣化之所為。」

馬豔東認為「氣化是指營養物質(空氣/清氣、水、飲食物等)化生為精微物質(精、氣、血、津、液等)、糟粕(汗、尿、糞)的過程和精微物質化生為能量(精、氣、神)的過程以及能量之間(或者說精微物質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儘管該過程也要按照一定的規律和程序來進行(也是氣的運動形式之一),但它不具有輸送和排洩的功能。所以,將這些過程稱為氣化過程,簡稱氣化。」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臟腑的氣化。如脾的營養物質轉化和吸收、心的生血、肺的調節水液、肝的促進消化、腎的水液代謝等。《靈樞·脈度》云:「五藏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知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再如王冰在強調肺、脾、腎三髒在津液代謝中的作用時說:「水土合化,上滋肺氣,金氣通腎,故通調水道,轉注下焦,膀胱稟化,乃為溲矣」。《素問·靈蘭秘典論》亦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第二,精、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的化生和相互轉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化為氣」。《靈樞·決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再如《靈樞·營衛生會》「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氣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

第三,在各種致病因素影響下,人體自身的調整修復和防禦作用。如寒熱的調節,環境的適應,組織器官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等。

以上氣化功能也包括人體在疾病狀態下對藥物、針灸、按摩等物理、化學的相關治療措施所產生的相應效應等。

就五臟而言,心的生血,「心生於血」《質疑錄》。肺,主要參與宗氣的生成,調節全身血液代謝;脾,將水谷化為精微,參與體內血液代謝;肝,分泌膽汁,促進精微物質吸收,調節水液代謝,參與生殖繁衍;腎,主生殖繁衍及生長發育,參與血液生成,主持水液代謝;以及神生於五臟。這些都是五臟的正常氣化功能。

馬豔東認為氣機是運輸之機,氣化是化生之機。氣機與氣化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氣機是氣化的前提,氣化是氣機的保障。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聚、散運動,將營養物質送達氣化之臟腑,以及糟粕物質排出體外提供了前提條件。氣化所產生的精微物質和能量又可保障和助推人體氣機的運行。例如《素問·經脈別論》所言:「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說明人體的水液代謝過程中,首先是氣機運動,然後是脾、胃、肺和膀胱等臟腑的氣化作用。《靈樞·營衛生會》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此是飲食物入脾胃,經氣機升降轉輸,脾胃的轉化成為營衛之氣營養護衛肌體。這就是氣機、氣化相互為用的典型寫照。

馬豔東將氣機、氣化辨證總結為:「氣機、氣化辨證是在充分認識各臟腑組織、三焦、經絡等生理活動、病理特點的基礎上,將疾病所反映的臨床症狀、體徵等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推斷出疾病是氣機失調或是氣化異常的一種辨證方法。」並認為「氣機、氣化辨證與其他辨證方法同樣重要,是整個辨證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能具體的分辨出病變是氣機所為、還是氣化所致,從而使治療更有針對性。氣機、氣化辨證也是在八綱辨證的基礎上與其他辨證一樣,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交叉。為疾病正確的診斷和治療起到相互補充的作用。」

馬豔東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為「氣機病是指各臟腑組織因多種致病因素(包括臟腑氣化異常)造成機體氣機失調而導致的一系列病證」。具體而言,第一,由於臟腑氣機運行失常(或亢、或衰、或阻、或滯、或逆、或反、或氣化異常),使營養物質(清氣、精氣、水谷等)、精微物質(精、氣、血、津、液)不能正常運送到各臟腑組織器官以供氣化和濡養。第二,糟粕物質(包括有害物質)不能及時輸送到有關臟腑器官排出體外而蓄積體內。第三,由於本臟腑氣機失調導致自身臟腑的氣化異常。第四,某臟腑出現氣機失調,影響其他臟腑的氣機、氣化。第五,氣機失調導致的神機失常。

如《傷寒論》少陽病的「心下痞滿、乾嘔、腸鳴下利」的半夏瀉心湯證以及陽氣鬱遏,氣機不暢導致的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的四逆散證,再如肝寒犯胃、濁陰上逆之「乾嘔、吐涎沫、頭痛者」「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的吳茱萸湯證。《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的「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胸膈滿悶」之半夏厚樸湯證。

氣機病的治療原則為調暢氣機。務使氣機恢復通暢,則正氣布散,氣血和調,邪氣消彌。

馬豔東認為「氣化病是指各臟腑組織因多種致病因素(包括氣機失調)造成氣化異常而導致的一系列病證。」具體而言,第一,由於臟腑氣化異常,導致營養物質不能正常生成為精微物質(氣、血、精、津、液)。第二,由於氣化異常,營養物質或精微物質不能完全轉化為功能、能量。第三,由於氣化異常,化生出一些病理物質(痰、溼、瘀等)。第四,由於某臟腑氣化異常而影響他髒的氣機、氣化功能。第五,由於氣化異常導致的神機失調。

如《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論及:「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溼盛則濡瀉」,指出五氣過極,化為疾病後的表現。《素問·脈要精微論》云:「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指出肝臟氣化太過多有夢中發怒,肺氣氣化太過多有夢中哭泣。此皆為氣化過度導致的疾病。《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謂:「婦人之病,因虛、積冷……此皆帶下」,指出婦人帶下病多與虛、冷導致的陽化不足有關。《諸病源候論·虛勞痰飲候》云:「勞傷之人,脾胃虛弱,不能克消水漿,故為痰也」,指出津液氣化不足是形成痰飲的重要因素。此為氣化不及導致的疾病。

再如治療脾腎陽虛、水溼內停導致的胸腹脹滿,身半以下腫甚,手足不溫,大便溏薄之證,治以實脾散溫陽健脾、化氣利水。如治療痰溼導致的咳嗽痰多,胸膈痞悶,肢體困重,頭眩心悸之證,治以二陳湯燥溼化痰,理氣和中。這些都是治療氣化病的成熟經驗。

氣化病的治療原則為促進和恢復臟腑正常氣化狀態。務使臟腑功能恢復生機,氣血津液化生正常。

馬豔東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體會到,人體所患不外乎氣機病和氣化病,或氣機氣化合病,別者無它。臨床上以氣機病為主者佔十之七八,以氣化病為主者佔十之二三,而這十之二三也多與氣機合病。且氣機病致氣化病多,氣化病致氣機病少。所以,馬豔東認為,治病先調理臟腑經絡之氣機,儘管臨床上某些疾病以氣化病為主,但在治療中,也要首先考慮臟腑的氣機問題。氣機調暢後,氣化功能也可逐漸得到改善。這與他「首重陽氣,以運為機,以通為術,以風為使,以暢為貞」的學術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中醫認識生命,不僅重視生命的形體結構,更重視形體結構在氣(氣機、氣化)的作用下所產生的一切生命現象。馬豔東提出的氣機氣化辨證體系,是對中醫辨證理論的有益補充。這為臨床診治疾病又提供了一個新的辨證方法,該方法讓臨床辨證變得簡單而明晰。馬豔東還特別指出「氣、氣機、氣化理論」這個生命大課題,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去揭示。

相關焦點

  • 人體內部的氣機與空氣的關係
    因此便認為空氣就是入體內部氣機的中心。其實呼吸與空氣的關係,只是人體呼吸器官(肺部)的調劑作用。如果從修煉靜坐的觀點來說,那隻屬於達到橫膈膜以上的效用。至於人體內部的氣機,並非只與呼吸的作用連成一氣,換言之,人與動物一樣,由呼吸器官吸收空氣,就如人們需要生火的時候,必須先要憑籍引火的燃料,用來引發本有的燃能。
  • 從氣機看舌診
    第三種,舌片不清爽,不平直,凹凸不平,像一張紙不是中間對摺,而是把一個紙團展開的狀態,這種情況說明氣機不舒暢。但沒嚴重到兩邊對摺,心情起伏不定,五臟六腑周調。肝氣不暢達,又沒有很嚴重,就表現像一張紙團巴團巴以後再展開以後不清爽,有皺摺這種情況出現。大家記住,這三種肝氣鬱滯的表現。第二種是肝火旺,不完全是肝氣鬱滯。三種之間的區別是第一種實質性的損傷,中間縱紋。
  • 氣機升降三要方:下氣湯、升降散、桔枳薤杏湯
    《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指出了氣化升降運動是一種普遍存在著的運動形式,氣化升降運動是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表現出來的。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之間的協調平衡,稱作氣機調暢,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則可產生各種疾病,故周學海在《讀醫隨筆》中說:「升降出入者,天地之體用,萬物之橐菕,百病之綱領,生死之樞機也。」
  • 中醫基礎知識·五臟關係(2)
    飽讀四書五經不如利他不二做百事空談古今萬卷不如千裡之行始足下(這張圖,五行對應的範圍更廣了,還涉及到了天幹地支,有需要的朋友同樣可以收藏以備時時查看
  • 五行之間相生相剋的關係
    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並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係,在不斷的相生相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2.
  • 五臟和六腑之間互為表裡的關係
    排洩方面:由大腸的傳導以排大便,膀胱的氣化以排小便來完成的。消化、吸收、排洩雖然是三個不同階段,但又相互依賴、相互為用。三焦為水谷和水液運行的道路,參與了消化、吸收和排洩的整個過程。六腑以通為用,既分工又合作,相互協調、相互為用,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排洩功能。《素問·五藏別論》上有記載:「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 臟腑之間的關係——髒與髒,腑與腑,髒與腑,五臟與奇恆之腑
    臟腑之間的關係主要有:髒與髒之間的關係,腑與腑之間的關係,髒與腑之間的關係,髒與奇恆之腑之間的關係。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心、肺、脾、肝、腎五臟,既各司其職,又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對五臟之間關係的理解,應注重五臟生理功能之間的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與相互協調,以及五臟在調節精神、氣血、津液等方面的相互關係。(一)心與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氣,心與肺的關係主要體現為氣與血的關係。
  • 南懷瑾:人體內部的氣機與空氣的關係 靜坐樁功者需了解的知識
    因此,便認為空氣就是人體內部氣機的中心。其實,呼吸與空氣的關係,只是人體呼吸器官(肺部)的調劑作用。如果從修煉靜坐的觀點來說,那隻屬於達到橫膈膜以上的效果。至於人體內部的氣機,並非只與呼吸的作用連成一氣,換言之,人與動物一樣,由呼吸器官吸收空氣,就如人們需要生火的時候,必須先要憑藉引火的燃料,用來引發本有的燃能。
  • 把握氣機規律 學好兩手託天理三焦(四)
    這樣以意引氣,以氣導形的丹田開合練功方法,正好與氣的升降出入相一致,有利於氣機的調暢和氣血運行;同時也完全符合天人合一的生命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鍊氣方法。3、以神注形 開合得度在進行以上兩步過程中,還要做到以神注形,也即是以神念形,使意識更加專一;以神觀形,使形更加準確到位;以神入形,使形氣神三位一體,相互為用、相互促進、相互轉化,正如古代養生家所說:「積神生氣,積氣生精,煉精化氣,鍊氣化神。」
  • 經絡講記|足少陰腎經的氣化特點(一)
    影響足少陰經氣化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腎及相關組織器官功能發生障礙,出現諸如耳聾、耳鳴、性功能減退、意志消沉等病症;二是足少陰經在經絡循行路徑上的經氣運行出現障礙,例如脊股內後廉痛、足跟痛等,都會出現足少陰經絡異常,集中在陰谷、築賓、復溜、太溪、水泉、然谷等處出現結絡或者結塊。
  • ED是什麼?它和慢性疾病有什麼關係?
    ED是什麼?它和慢性疾病有什麼關係?07 15:03 來源:康愛多養生匯 原標題:ED是什麼
  • 塵蟎與哮喘等過敏性疾病之間的密切關係
    塵蟎是誘發哮喘、過敏性鼻炎和溼疹等過敏性疾病的重要變應原。近年研究證實塵蟎與過敏性疾病關係密切,許多國家的調查相繼證實了塵蟎是許多重要的過敏原。目前全球已有幾百項研究證實了塵蟎與哮喘等過敏性疾病之間的密切關係。
  • 【黃帝內經】氣機不暢是怎麼回事?
    慢性腸胃炎引起的打嗝,這個治療起來就有一定難度了。慢性腸胃炎的問題不僅僅是打嗝,除此之外,還有不消化的問題,胃痛的問題,肝胃不和的問題,排便的問題等諸多問題。中醫稱脾胃為人體氣機的樞紐,什麼是樞紐,樞紐就是必經之路,脾胃上承接心肺之氣,中連接肝氣,下通達腎氣。如果一個人脾胃出了問題,人體的氣機必然混亂。
  • 中醫講「氣血」,什麼是氣血?與健康有什麼關係
    血的功能有兩方面。其一,即調養臟腑形體經絡和骨竅。血盛則形健,面紅潤、皮膚光滑、毛髮潤澤、關節靈活。其二,血液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血盛則神清氣爽、思維敏捷。血不足則精神恍惚、心悸不安。氣對血的作用1.氣能生血:是指在血的生成過程中,氣化作用非常重要。營氣和津液都是血液的主要組成部分。
  • 人體陰陽氣機是如何循環的?
    肺將清微物質中清的部分向外宣發,滋養皮膚和毛髮,濁的部分向下肅降,滋養五臟六腑,廢物則氣化為水通過三焦,入膀胱,化為小便。    地球中有空氣,空氣對流,人體中有氣,有氣機循環。地球中有水,水流不息,人體中有血,運行不息。地球水蒸氣,水汽,水和空氣的混合,產生雲雨滋潤大地萬物。人體有氣血運行,營養身體。
  • 髒與腑、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由於髒屬陰,腑屬陽;髒為裡,腑為表,一髒一腑,一表一裡,一陰一陽,相互配合,組成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等臟腑表裡關係,體現了陰陽、表裡相輸相應的關係。一髒一腑的表裡配合關係,其根據有四:一是經脈絡屬,即屬髒的經脈絡於所合之腑。屬腑的經脈絡於所合之髒。二是結構相連,如膽附肝葉之間,脾與胃以膜相連,腎與膀胱之目有「系」(輸尿管)相通。
  •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之間的關係解讀
    2、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係。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可以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則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平衡被打破後的相互影響。  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約束。
  • 道家「一氣化三清」詳解
    不論是小說還是影視,道家的一氣化三清都是絕頂神通,那你清楚「一氣化三清」是什麼嗎?說道「一氣化三清」估計很多人都是從《封神演義》中看到的,在誅仙陣中老子「一氣化三清」,打敗了通天教主。可能很多人對這個神通的理解都是能意不能言。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詳細講解一下。
  • 老中醫藥專家唐啟盛:從精、氣、神論治精神疾病
    腦神為先天之元神,五臟神為後天之識神,兩者是體與用的關係,神之體在於腦,神之用在於五臟。腦神的充沛與否取決於腎精與腦髓的虛實,氣機的升降出入影響著神機的發散與斂藏。精神疾病存在以下共同的病機:腎精虧虛、腦髓不足是基礎體質;肝失疏洩、氣機失調是核心機轉;腦神被擾、五臟神失常是關鍵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