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we excepted to see an author, and we find a man.
我們本來要讀一個作家,結果遇到了一個人。——布萊士·帕斯卡 《思想錄》
翻開《自卑與超越》,我本想讀一本經典,但裡面卻沒有書頁,而是坐著一個人,一個流動,豐滿,活生生的靈魂。他了解你,甚至比你自己還了解自己。
他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吸收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並天才的提出了歸屬感與融入渴望,創造性自我,自罪感等現代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我閱讀時常有一種感受,阿德勒的學說是社會主義學說。這是因為阿德勒探求的終點不止步於對個體的行為理解,而是全人類的幸福;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的根基不再像弗洛伊德一樣基於本我的原始衝動,而在於是人的社會屬性,也正是因為他平等博愛的立場使得他的學說在國際社會上得到廣泛的贊同和持久的影響。
全書的第一章「生命的意義」是阿德勒的哲學的基礎,本文篇幅有限只能與讀者探討第一部分的內容。
我們生活在意義的世界裡,事實上沒有一個人看見過世界的本貌,好比如說一隻口紅,直男說是紅色,愛美的女士會說是紫紅,紅綠色盲會更加離譜,會說這是綠色,狗的視覺只存在黑白灰,如果能說話,它會說是灰色。我們的所觀所感所想不同,事實上都是對事物意義的解讀不同。
直男說是紅色,是因為微小的色差對他自己的生活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愛美的女士看的出非常相似的兩種顏色,甚至還會賦予各種奇特的比喻,因為口紅對於愛美的她來說太重要了,狗看到是灰色,連紅色都看不到,是因為對它一個犬科動物來說,認識紅色實屬是多餘,對於捕食和生存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說我們生活在意義的世界裡,我們的一切思維想法,心理活動事實都是個體對於外界信息的反饋和解讀,慢慢形成的綱領性的解讀就是意義或者說價值,這便個體心理學的獨到之處,如果有心理愛好者了解弗洛伊德派會發現,弗洛伊德希望通過統一的理解和分析來解決心理問題和精神活動,比如說弗洛伊德說人的自律和三到四歲是否有定時排便的習慣有關;從出生開始,人的一切行為都源於性衝動。阿德勒則認為人是複雜個體沒有統一的模板,一切在於個體對於意義的解讀。
比如說對於殘疾和身體缺陷,羅斯福先天小兒麻痺,海倫凱勒又聾又啞,莫奈晚年幾近失明,貝多芬晚年已經失聰,他們是人類史上最傑出的靈魂之一,同時,有人截肢後卻鬱鬱寡歡,有人先天殘疾因此又患上了心理障礙。對於同一件事,每個人的解讀不同,看到的世界會完全不同,這是個體心理學的一個基本觀點,我也深以為然。
很自然的,每個人的解讀都不同,所以意義的世界也是謬誤的世界,每一種解讀都有錯誤,但是存在相對正確的解讀。相對正確是解讀屬實是每個個體的救贖之道,非常極端的解讀也是一切精神病的根源。
什麼樣的解讀相對正確呢?首先相對正確的解讀絕對不是自我意義,一塊橡皮在你看來是朋友送你的,你非常珍視,但不知情的情況下,其他人也許會拿來切成幾塊來擦鉛筆字。
在書中阿德勒講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天一個小宗派領袖召集所有信徒,宣布世界末日將於星期三來臨,信徒被深深打動,於是變賣家產放棄所有世俗雜念,激動的等待預言中的災難,星期三過去了,什麼也沒有發生,第二天他們一起來討要說法,看我們多慘,他們說:「我們放棄了所有的財產,遇到誰就說星期三是世界末日,他們的嘲笑沒有讓我們氣餒,我們只是回答說消息絕對可靠,但是星期三過去了,世界還在」,「然而我的星期三」,女先知說,「不是你們的星期三」,這樣她通過私人意義的解讀安全的擊退了挑戰,他人亦無法驗證。
彼之蜜糖,吾之毒藥,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當然我們不否認個人意義的存在,但是他無法成為事物是正確解讀,並且一個活在自己世界,拒絕溝通社交的人絕對會埋下心理疾病的種子。所以,阿德勒說:「唯一的意義就在於對他人的意義,所有人都渴望意義,但是很多人都會誤入歧途,因為他們不明白一個人所有的意義必然在於他對其他生命所奉獻的意義。」
這番話我們經常聽,但我們也會覺得有些太高尚了,我們也許會想:那我們自身呢?我們不用替自己考慮嗎?我連自己都養不活,那什麼去奉獻?自己的家人都照顧不來,哪來的能力去對別人好?這也許有些本末倒置,但在阿德勒看來以對他人好為人生追求的人,往往伴隨著自己需求的滿足,對家人好其實也是一種特殊的對別人好。
能有這對他好的品質的人(阿德勒稱這為社會情感富足的人),這些人可能談不上富有,但應該很幸福。李敖的身家大概有五十億人民幣之多(在大陸,身家5000萬以上的人基本可以在富豪榜排得上名次),他在《李敖語妙天下》裡坦言,自己喜歡錢,但往往沒想著賺這麼多錢,當自己有能力想為社會做事的有時候,錢你推不掉,總是滾滾的向你來!人追求資本總是累的,所以盡力使資本選擇自己。
阿德勒也說,如果一個人賦予生命的意義,讓他希望有所奉獻,而且他所有的情感都指向這個目標,他自然且必然會把自己調整成最佳的狀態,他用這個狀態來調整自己,培養社會情感,在實踐中獲得技巧,目標確定了,成長是自然而然的。
以上的這麼多內容僅僅是第一章的內容,阿德勒的哲學是博大的,也是人本的,相比較弗洛伊德的學說,阿德勒心中的人類心理變化更加連續,更加有跡可尋。阿爾弗雷德·丁尼生曾說,知識來了,智慧卻遲遲不到。幸虧這本書面沒有什麼知識,也不增加什麼智慧,阿德勒只是給你提供一個梳理自己的機會,從頭到尾時不時挑動你心裡某根自己都不知道其存在的弦,我發現它就像一面鏡子,照見真實的自我,卑微而美好,崇高而渺小,玄幻而真實,而且能夠變得真正的強大,變得更加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