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最先滅亡——淺談個體心理學

2021-02-06 散新聲

For we excepted to see an author, and we find a man.

我們本來要讀一個作家,結果遇到了一個人。——布萊士·帕斯卡 《思想錄》


翻開《自卑與超越》,我本想讀一本經典,但裡面卻沒有書頁,而是坐著一個人,一個流動,豐滿,活生生的靈魂。他了解你,甚至比你自己還了解自己。

他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吸收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並天才的提出了歸屬感與融入渴望,創造性自我,自罪感等現代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我閱讀時常有一種感受,阿德勒的學說是社會主義學說。這是因為阿德勒探求的終點不止步於對個體的行為理解,而是全人類的幸福;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的根基不再像弗洛伊德一樣基於本我的原始衝動,而在於是人的社會屬性,也正是因為他平等博愛的立場使得他的學說在國際社會上得到廣泛的贊同和持久的影響。


全書的第一章「生命的意義」是阿德勒的哲學的基礎,本文篇幅有限只能與讀者探討第一部分的內容。


我們生活在意義的世界裡,事實上沒有一個人看見過世界的本貌,好比如說一隻口紅,直男說是紅色,愛美的女士會說是紫紅,紅綠色盲會更加離譜,會說這是綠色,狗的視覺只存在黑白灰,如果能說話,它會說是灰色。我們的所觀所感所想不同,事實上都是對事物意義的解讀不同。


直男說是紅色,是因為微小的色差對他自己的生活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愛美的女士看的出非常相似的兩種顏色,甚至還會賦予各種奇特的比喻,因為口紅對於愛美的她來說太重要了,狗看到是灰色,連紅色都看不到,是因為對它一個犬科動物來說,認識紅色實屬是多餘,對於捕食和生存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說我們生活在意義的世界裡,我們的一切思維想法,心理活動事實都是個體對於外界信息的反饋和解讀,慢慢形成的綱領性的解讀就是意義或者說價值,這便個體心理學的獨到之處,如果有心理愛好者了解弗洛伊德派會發現,弗洛伊德希望通過統一的理解和分析來解決心理問題和精神活動,比如說弗洛伊德說人的自律和三到四歲是否有定時排便的習慣有關;從出生開始,人的一切行為都源於性衝動。阿德勒則認為人是複雜個體沒有統一的模板,一切在於個體對於意義的解讀。


比如說對於殘疾和身體缺陷,羅斯福先天小兒麻痺,海倫凱勒又聾又啞,莫奈晚年幾近失明,貝多芬晚年已經失聰,他們是人類史上最傑出的靈魂之一,同時,有人截肢後卻鬱鬱寡歡,有人先天殘疾因此又患上了心理障礙。對於同一件事,每個人的解讀不同,看到的世界會完全不同,這是個體心理學的一個基本觀點,我也深以為然。


很自然的,每個人的解讀都不同,所以意義的世界也是謬誤的世界,每一種解讀都有錯誤,但是存在相對正確的解讀。相對正確是解讀屬實是每個個體的救贖之道,非常極端的解讀也是一切精神病的根源。


什麼樣的解讀相對正確呢?首先相對正確的解讀絕對不是自我意義,一塊橡皮在你看來是朋友送你的,你非常珍視,但不知情的情況下,其他人也許會拿來切成幾塊來擦鉛筆字。


在書中阿德勒講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天一個小宗派領袖召集所有信徒,宣布世界末日將於星期三來臨,信徒被深深打動,於是變賣家產放棄所有世俗雜念,激動的等待預言中的災難,星期三過去了,什麼也沒有發生,第二天他們一起來討要說法,看我們多慘,他們說:「我們放棄了所有的財產,遇到誰就說星期三是世界末日,他們的嘲笑沒有讓我們氣餒,我們只是回答說消息絕對可靠,但是星期三過去了,世界還在」,「然而我的星期三」,女先知說,「不是你們的星期三」,這樣她通過私人意義的解讀安全的擊退了挑戰,他人亦無法驗證。


彼之蜜糖,吾之毒藥,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當然我們不否認個人意義的存在,但是他無法成為事物是正確解讀,並且一個活在自己世界,拒絕溝通社交的人絕對會埋下心理疾病的種子。所以,阿德勒說:「唯一的意義就在於對他人的意義,所有人都渴望意義,但是很多人都會誤入歧途,因為他們不明白一個人所有的意義必然在於他對其他生命所奉獻的意義。」


 這番話我們經常聽,但我們也會覺得有些太高尚了,我們也許會想:那我們自身呢?我們不用替自己考慮嗎?我連自己都養不活,那什麼去奉獻?自己的家人都照顧不來,哪來的能力去對別人好?這也許有些本末倒置,但在阿德勒看來以對他人好為人生追求的人,往往伴隨著自己需求的滿足,對家人好其實也是一種特殊的對別人好。


能有這對他好的品質的人(阿德勒稱這為社會情感富足的人),這些人可能談不上富有,但應該很幸福。李敖的身家大概有五十億人民幣之多(在大陸,身家5000萬以上的人基本可以在富豪榜排得上名次),他在《李敖語妙天下》裡坦言,自己喜歡錢,但往往沒想著賺這麼多錢,當自己有能力想為社會做事的有時候,錢你推不掉,總是滾滾的向你來!人追求資本總是累的,所以盡力使資本選擇自己。

阿德勒也說,如果一個人賦予生命的意義,讓他希望有所奉獻,而且他所有的情感都指向這個目標,他自然且必然會把自己調整成最佳的狀態,他用這個狀態來調整自己,培養社會情感,在實踐中獲得技巧,目標確定了,成長是自然而然的。


以上的這麼多內容僅僅是第一章的內容,阿德勒的哲學是博大的,也是人本的,相比較弗洛伊德的學說,阿德勒心中的人類心理變化更加連續,更加有跡可尋。阿爾弗雷德·丁尼生曾說,知識來了,智慧卻遲遲不到。幸虧這本書面沒有什麼知識,也不增加什麼智慧,阿德勒只是給你提供一個梳理自己的機會,從頭到尾時不時挑動你心裡某根自己都不知道其存在的弦,我發現它就像一面鏡子,照見真實的自我,卑微而美好,崇高而渺小,玄幻而真實,而且能夠變得真正的強大,變得更加的美好。

相關焦點

  • 《理解人性》:跟著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洞悉人性
    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書中深刻而細緻地闡述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目的是為了幫助讀者正確認識並處理人與世界和同伴的關係,也試圖影響人的生活模式。這不是一本淺顯的心理學入門書籍,而是一本能很好闡述阿德勒心理學觀點的著作,所以,如果不了解他的理論觀點,一開始讀起來會有點費力。
  •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學說範圍是家庭和個人層面的,涉及到我們童年,幼年時期及兒童的教育方式層面的。他的個體心理學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某個方面的自卑,那我們的自卑是來源哪裡,為什麼我們會產生自卑的感覺呢?
  • 影響個體生命的10個心理學名詞,了解心靈世界,深層揭示人性秘密
    個體心理學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建立的一門心理學體系,這門學問不僅是一種人格理論,還是一種治療方式。阿德勒認為心理學與教育是同一現實和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且長期嘗試與把個體心理學應用於教育實踐當中。此後個體心理學一直得到發展和內容充實增加。
  • 淺談星象學和心理學
    今天淺談星象學和心理學中潛意識中的某種關聯先聊聊潛意識(subconscious):我們年紀很小的時候,有一次吃魚蛋導致生病了,之後我們雖然把這件事情忘了,但我們從此變得討厭吃魚蛋,那就是吃魚蛋導致生病的這個不被我們感知的潛意識的認知影響了我們有意識的行為。學術界對潛意識信息做了大量研究,至今沒有蓋棺定論。但還是有很多驚人發現。
  • 《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自卑補償:因為自卑,所以奮力追求卓越,補償缺憾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中,自卑與補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個人追求優越的基本動力;追求優越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也是支配個體行為的總目標。① 人類與生俱來的自卑阿德勒認為,人有一種深藏於基因中的自卑,即便是嬰兒,他初到這個世界,他便能發現自己是極為軟弱而無能的,他的四周充滿著比他強大的成人,這是自卑感首先的來源。
  • 心理學:樂觀的人活得更久也更受歡迎|「絕望」之父只活了42歲
    :換一個角度看世界》美猴王那篇文章嗎?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1942-),這位當前最受歡迎的心理學家(美國應用與預防心理學會的榮譽獎章,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其實也能證明積極心理學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以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心理學從過去人本主義心理學對病人或者缺陷的研究轉化到健康個體的進步和對社會的幫助
  • 【職場心理學】第二十四期—活出快樂的自己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不同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者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如果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就會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貓」隊伍當中,被別人「踢」,再去「踢」別人。
  • 心理學:最先看到了什麼?測測看你性格是直爽還是內斂,準哭了!
    心理學:最先看到了什麼?測測看你性格是直爽還是內斂,準哭了!1:如果你最先看到的是一個小女孩,說明你是一個性格內斂的女孩,沒有什麼心機,很單純很善良,無論看什麼往往只看事物的表面,而不追求其根本原因。但也正是因此,什麼事情你都想的很簡單,生活中的你活的很輕鬆,沒有什麼煩惱。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8項基本假設
    1 應該全面而片面地把人看做一個整體。人的所有局部功能是對整個人起作用的。2 人的心理即非取決於過去,遺傳或環境,也非常完全脫離這三者,人具有選擇的權利和能力,因而每個人都需盡責。3 人的一切行為都是有目標的。
  • 心理學深度探討:新冠疫情引發個體認知覺醒,重置社會結構
    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或許對於經濟等諸多方面而言是一次阻斷,但卻引發了人們的個體認知覺醒,讓人們從精神、心理層面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將自己找回,重新對個體和群體認知進行思考,也重拾那些曾經被遺忘的問題,比如「如何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這個被我遺失、但卻沒被遺忘的問題。
  • 世界極其簡單 人生也一樣 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 人生掌握在自己手裡《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非常推薦給喜歡心理學和有自卑情結怯懦的人。一直喜歡研究心理學,但接觸的大部分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決定論,這本書以阿德勒目的論為中心,大開眼界。一個青年拜訪哲人,以駁斥哲人「世界極其簡單?」而展開了對話形式的心理學討論,讀起來很輕鬆,也可以以青年人角度身臨其境的感受。宅的人不想出門,憤怒為什麼可以捏造,為什麼想成為別人,你為何覺得自己不幸,為什麼不改變,為什麼討厭自己……我們心底裡的這些問題都在書中給出了解答。
  •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學會欣賞自己的與眾不同
    合群與否,與自己是否優秀,並無絕對的聯繫。因為我們彼此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假如我們每個人都在同時做同樣一個動作,是不是感覺很震撼,假如我們每個人的想法都一樣,那和機器人有什麼分別?
  • 看完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教你一個不發脾氣的簡單訣竅
    最近,我看完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因為天生矮小有軟骨病的原因很自卑,後來立志從醫改善自身,克服自己的弱點,最終實現個人的價值,開創個體心理學,其主旨為自卑和超越。阿德勒用生活方式來代替性格,認為生活方式是人思考或行為的結果。
  • 人生最好的活法:不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中,而是敢於活出自己的光芒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我們總是喜歡活在別人的期待中,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也希望別人能喜歡自己,但是這樣的過程不僅漫長而且帶著勞累,最重要的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容易迷失自己,忽略自己,沒有活出自己的期待,沒有讓自己快樂起來。
  • 《釜山行》中的「活屍心理學」
    金常務關起門來,不讓已經穿越重重活屍的生還者進入,因為他害怕自己也被感染,誇大說詞企圖影響群眾意識,最後全部人決定不讓他們進入,這是個極為情緒化的決定,畢竟從群眾驚恐的眼神中透漏的是生死未卜的恐懼。金常務作為一位主導性的權威者,他思考的是,若聽從了一位女高中生的話語,則有被重新劃分階級與制度的可能,如此一來自己不再是主宰者,沒人聽從自己的話語時,也許代表不再有人重視自己與自己的生命,因為他自己就是如此,不顧他人死活地往上爬,因此也將這種日常與危急時的內在想像投射在整個車廂之內。
  • 心理學:曾奇峰《幻想即現實》-活出夢想中的自己,20句經典語錄
    他寫的有兩本心理學著作:《你不知道的自己》和《幻想即現實》。寫的都是自己和來訪者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但是卻被他用精神分析的原理剖析的讓人拍案叫絕,有點庖丁解牛的味道。專家就是專家,和普通人的思維模式就是完全不一樣!
  • 神奇寶貝:5隻不會進化的精靈,最後一隻死亡時,世界將滅亡!
    看過神奇寶貝的小夥伴都知道,裡邊的那些神奇寶貝都是存在進化的,一般進化後的神奇寶貝都會變得更加強大,所以訓練師們拼命的訓練神奇寶貝就是為了它們有朝一日能夠進化,但是神奇寶貝中也有一些另類,它們沒有進化鏈,一直都是一種模樣,今天小編將盤點5隻不會進化的神奇寶貝,最後一隻一旦死亡,世界將會滅亡。
  • 榮格心理學理論中的重要原型
    榮格把人的整個精神世界分為意識、個體潛意識和集體無意識(有時也稱之為原始意象、神話意象、集體象徵)。集體無意識的主要內容是本能和原型。榮格把本能視為受潛意識決定的生理內驅力,而把原型視為受潛意識決定的心理內驅力。榮格把原型描述為「一種典型的理解方式」。榮格最重視的原型有陰影,人格面具,阿尼瑪、阿尼姆斯,自性,智慧老人,偉大母親等。
  • 心理學:自卑是失敗者的通行證,從小被否定的人一生都不會愛自己
    自戀的人會愛上自己的倒影,自卑者亦如是 自卑是一面哈哈鏡,無論怎麼照,裡面的人都是扭曲的。 自卑是人性一個最大的弱點,也是一種不能自我救助和軟弱的複雜情感。 心理學分析,自卑的人在人際交往時,總是會表現出一副畏首畏尾的樣子,內心缺乏一種自信。
  • 心理學筆記七:選擇傷害還是幫助?社會心理學中的攻擊與助人行為
    社會關係中的兩大社會行為:攻擊行為和助人行為。(1)避免去個體化:去個體化指個體自身同一性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現象,個體在規模越大的群體中,氣氛越強烈,越易引發去個體化狀態。極端自我捲入、藥物、酒精或催眠也會造成個體自我意識和控制水平極度降低,使個體處於去個體化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