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現在快節奏的生活,很多人讀書不只是為了消遣,更講求實用性。在挑選書籍的時候,判斷這本書是否實用的標準就是書名。
《理解人性》書名簡單直白,人類是社會性的群居動物,不管到哪裡我們都需要與形形色色的人相處,因此人性這個話題值得我們很多人花一輩子去慢慢理解。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書中深刻而細緻地闡述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目的是為了幫助讀者正確認識並處理人與世界和同伴的關係,也試圖影響人的生活模式。
這不是一本淺顯的心理學入門書籍,而是一本能很好闡述阿德勒心理學觀點的著作,所以,如果不了解他的理論觀點,一開始讀起來會有點費力。
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強調「社會意識」。
他在個體心理學中指出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人的社會需要則對人的行為起關鍵作用。
人是一種社會存在物,意識是人格的中心,將人格看作統一的整體,強調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由各種動機、特質、價值等所構成的統一整體。
而人的意識行為是人類主要的行為,因此人能意識到未來的可能性,通過制定計劃,指導自己的行為。
他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受「向上意志」支配,一個人生來就會有總目標,會有要求自己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力求做一個完美的人。
但是一個人在追求完美的時候,會出現兩個可能性:第一,得到激勵,積極成長。第二,缺乏社會興趣,妄自尊大。
每個人追求優越的基本動力是自卑與補償,人生都有缺陷,每個人就會產生自卑,自卑可以摧毀—個人,也可以使人發憤圖強。
閱讀《理解人性》前最好了解一下他的基本觀點,這樣更有助於我們理解他在談論人性的時候將重點放在了哪些方面。
這本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人的行為,第二部分講述性格的科學。
在人的行為這一部分中他闡述了自己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案例,大量講述了人類在孩童時期的行為習慣和性格養成,這就不得不讓讀者聯想到自身,聯想到我們現在在親子教育中提及最多的原生家庭問題。
在第二部分中,他對人的性格進行了科學的分析。他指出個人的錯誤行為會如何影響社會,並且教會每個人識別自己的錯誤,指導人們如何融入社會生活。
心理學的一些理論著作很多都讓人感興趣,但是真的到閱讀的時候就變成了催眠神器。
因為每個人閱讀書籍的方法和感悟不同,所以有些書是會讓人越看越有興趣的,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是如此。
這本書能幫助我們運用人性的科學,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學會與社會和諧相處。
心理學書籍中的案例,是心理學書籍迷人的地方,很多人在閱讀時容易把自己或者身邊的人帶入到心理學案例中,以此來驗證書中說的案例是不是有道理。
感謝您閱讀到文末,歡迎關注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