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

2021-01-06 詠卿先生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一、理論觀點

(一)人性觀

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

2.阿德勒強調個人的行為能根據其目標自主表現,他認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的行為並非受制於本我與潛意識內盲目的本能衝動。人是理性動物,具有相當的自主傾向,富有主動性、創造性和責任感,會選擇目標與理想,並接受自己所選擇的目標與理想。

3.阿德勒持一種行為目的論的觀點,即所有人的行為都具有其目的。

(二)人格界定

阿德勒將人格定義為一個人為了嘗試去適應他所居住的環境而顯現出的特殊風格。他強調人是社會性動物,人基本上是受社會驅力所激勵的。阿德勒的人格理論突出強調人的整體性、統一性和社會性。他認為人的思想、價值、動機、行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標決定的,都帶有生活目標的印記,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人的生活風格。

(三)人格動力/簡述阿德勒的人格動力理論

1.早期動力理論

阿德勒不同意將力比多作為人格的主要動力。在他的早期理論裡認為,對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補償是人格的原初動力。他認為自卑一方面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奮發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

2.晚期動力理論

後來,阿德勒將強調的重點從生物學意義上的生理自卑轉移到心理的自卑感。他發現自卑感不是變態的象徵,而是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一種正常的發展過程。正常人一旦體會到自卑感,就會力求補償不足而獲得優越感,並力求完善。追求優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導動機,也是人類的天性。

(四)人格結構

1.生活風格/簡述阿德勒的生活風格理論

在阿德勒看來,每個人追求優越的目標是不同的,所處的環境條件也千差萬別,因而每個人試圖獲得優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這種個人追求優越的方式稱為生活風格。生活風格決定了一個人適應生活中的困擾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實現目標的手段。

阿德勒將生活風格劃分為四種:

(1)統治支配型

這一類型的人具有很少的社會興趣卻有較高的活動度,傾向於支配和統治別人,缺乏社會意識,他們的行為通常是利己的,很少顧及別人的利益,他們追求優越的傾向特別強烈,不惜利用或傷害別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2)索取型

這種類型的人具有很少的社會興趣和活動度,很少努力去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依賴別人照顧他們,希望從別人那裡獲得一切,並且竭力索取一切他所能索取的東西。

(3)迴避型

這樣的人社會興趣和活動度水平都較低,缺乏必要的信心解決問題或危機,不想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試圖通過迴避困難從而避免任何可能的失敗。

(4)社會利益型

這樣的人具有較高的社會興趣和活動度,他們可能是關心家庭、朋友和社會的人。

2.創造性自我

創造性自我即個體在成長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接受遺傳和環境的塑造,而是會創造性地自由運用遺傳和環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獨特的方式加以組合,從而形成獨一無二的自己。

3.社會興趣

社會興趣指個體覺知到自己是人類社會的一份子,以及個體在處理社會事務時的態度。

(五)人格發展與成因/簡述阿德勒提出的人格發展與影響因素

阿德勒跟弗洛伊德一樣重視兒時經驗對於人格發展的作用,不過他關注的是家庭環境和社會關係的影響,如父母教養方式、兒童的出生順序等。

1.父母教養方式

兒童遇到的最初的社會環境是家庭,在家庭中與母親的接觸和母子關係的發展形成了將來與他人關係發展的基礎。

2.出生順序

生活在同一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並不一定共享著同樣的生活環境,他們在家中的排行,也就是出生順序,會影響一個孩子怎樣與社會聯繫,還影響他生活風格的發展。

長子都曾經歷一段獨生子唯我獨尊的時光,通常會受到大量的關懷與寵愛,他們通常喜歡搬弄權勢,並過分誇張規則和紀律的重要性,但也可能發展出喜歡幫助人,保護人的性格,或具有善於組織的才能。在個性上,老大值得依賴,而且會努力上進。

次子或中間的孩子一出生便須與另一個孩子分父母的關懷,所以他比長子易於與人合作。次子總是不甘屈居人後,他努力奮鬥想超越別人,好像時時刻刻在參加比賽,他通常都比長子有才能,且更成功。如果長子在某方面表現優越,則次子會發展另一方面的才華來抗衡,次子在立場上通常是反對長子的。父母對最小的孩子總是特別細心對待,因為他們既年幼又弱小,需要別人的幫助,但他們並不喜歡當最小的孩子,因為最小的孩子不值得信賴,沒有信心,所以他們想證明他們樣樣都能做,因此他們特別重視權力的追求,往往會成為家中最能幹的人。

二、研究方法

(一)早期記憶法

阿德勒認為早期記憶是發現個人生活風格起源的方法之一。當讓一個人回憶他幼年的事件時,他回想起來的事件不是隨意想起來的,而是與他的生活風格有密切相關的事件。

(二)心理治療

阿德勒治療的目標是培養來訪者的社會興趣,這當中伴隨著提高其自我察覺能力,並修正其基本假設、人生目標及基本觀念。阿德勒學派的治療程序可分為與目標相呼應的四個階段:

1.建立合作性治療關係

阿德勒學派認為良好的治療關係應該是平等的關係,建立在合作、互信、尊重與目標一致的基礎上,以合作的方式來解決當事人的問題,並加強當事人對自己生活應負的責任。

2.探索來訪者內在的心理動力(分析與評估)

探訪來訪者的心理動力是通過主觀性與客觀性會談實現的。在主觀性會談中,諮詢師協助來訪者儘可能完整地說出自己的故事。客觀性會談則致力於收集有關心理障礙的資料,如心理障礙的發生過程、誘發事件和治療史,社交史以及應對方式等。

3.激勵來訪者形成自我了解(洞察)

阿德勒學派所認為的領悟,是指了解來訪者生活中不斷運作的動機為何的意思。諮詢師鼓勵當事人發展出洞察力,以察覺錯誤的目標與自我挫敗行為。

4.協助來訪者做出新的抉擇(引導與再教育)

行動導向階段,幫助來訪者重新定向,讓他能再度領悟並去行動。通過引導與再教育,使洞察能化為行動。此階段的焦點是協助當事人看見新而光明的選擇,鼓勵他們鼓起勇氣去冒險,在生活中嘗試。

三、研究主題

(一)自卑與心理補償

阿德勒認為,心理補償源於自卑心理。在心理上,在某方面自感不如他人時,往往會在其他方面加倍努力,最終獲得其他領域裡的輝煌成就。

儘管自卑感對於所有積極的成長起著一種激勵的作用,但是也可能會導致神經症。在這種情況下,自卑感是以一種障礙因素而不是激勵因素髮揮作用的,阿德勒稱其為自卑情結。

優越情結是指在力爭上遊的過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勝過別人為人生樂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時常以貶抑他人來抬高自己,以顯示自己的優越性。

(二)社會興趣

社會興趣高的人比社會興趣低的人在利他、可信度、社會正義、助人等方面表現得會更好,抑鬱、焦慮、孤獨、自戀、敵意等負面情緒更少。

四、理論評價/簡述對阿德勒的評價

(一)理論貢獻

1.阿德勒提出了人本主義的人性觀,認為人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不必受命運支配,人具有利他思想、充滿博愛,具有合作性、獨特性和覺察性。

2.阿德勒認為意識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個自我意識的個體,他能充分了解自我實現的意義,從而計劃並指引個人的行為。

3.他認為人是天生的社會動物,人的行為受社會驅力所推動,而社會興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使心理學者注意到社會因素的重要性,並促進了社會心理學的發展。

4.阿德勒強調人格的獨特性和整體性。

5.他首創的「創造性自我」的概念對於精神分析理論而言是相當新穎的,有助於補償經典精神分析理論過分的「客觀主義」。

6.阿德勒對於當代治療實踐的貢獻相當的大。

(二)理論缺陷

1.雖然個體心理學已經歷過進一步的發展與提煉,但阿德勒許多原創性的基本假說被描述為難以實證。

2.批評者認為他大部分的理論均根據常識般的心理學知識而複雜的觀念則過度簡化。首先他把為克服自卑感而追求優越視為個體發展的唯一動力,過於簡單絕對。其次,補償作用乃為反抗自卑感而來,解釋太過消極。最後,阿德勒雖然重視社會環境對人格的影響,但只論述了家庭環境這一有限的社會環境,過於局限,並未觸及社會的本質。

C4 經典精神分析各理論的比較

簡述榮格與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區別

1.在對人的意識水平的分析方面,兩人存在差異。弗洛伊德將心理活動區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認為潛意識是人類活動的根源力量所在,且認為潛意識裡只有非理性的成分。榮格也十分重視潛意識的作用,但其包含的範圍相對廣泛,除個體潛意識外,還有集體潛意識。

2.在對力比多實質的理解上,二人不盡相同。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力比多代表著性慾本能,而榮格反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他認為力比多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

3.在對人格形成的理解上,榮格認為人類行為是由個人及種族的歷史和對生活的期望所形成的。而弗洛伊德的理論則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就是受過去的影響。

簡述阿德勒與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區別

1.弗洛伊德認為女性羨慕男性,阿德勒認為不論男女都有一種要求強壯有力的願望,以補償自己不夠男性化的感覺,目的是為了擺脫自卑。

2.阿德勒認為人性是善良的,他的理論鼓勵人生積極進取,相信人生積極的一面。而弗洛伊德則對人性持悲觀的看法。

相關焦點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阿德勒學派的治療程序可分為與目標相呼應的四個階段:1.建立合作性治療關係阿德勒學派認為良好的治療關係應該是平等的關係,建立在合作、互信、尊重與目標一致的基礎上,以合作的方式來解決當事人的問題,並加強當事人對自己生活應負的責任。2.探索來訪者內在的心理動力(分析與評估)探訪來訪者的心理動力是通過主觀性與客觀性會談實現的。
  • 筆記|《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2 榮格的分析...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C2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榮格對人類的前途並不悲觀,他相信人是成長的,相信人類能夠把握自己,朝向平衡、完整的方向發展,最終達到和諧、寧靜的心理狀態,尋找到生命的意義
  • ...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2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C2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榮格對人類的前途並不悲觀,他相信人是成長的,相信人類能夠把握自己,朝向平衡、完整的方向發展,最終達到和諧、寧靜的心理狀態,尋找到生命的意義,因此他對人性持樂觀的態度。
  • 筆記|《人格》B3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霍妮的人格理論
    B3 新精神分析學派C1 霍妮的人格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霍妮對人的本性持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她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地發展著自己的獨特潛能,但人格會受到文化因素的強烈影響,因此當我們積極成長的內在力量受到外界社會力量的阻礙時,病態的行為就有可能出現
  • 筆記|《人格》B3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2 弗洛姆的人格理論
    B3 新精神分析學派C2 弗洛姆的人格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弗洛姆具有積極的人性觀,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一種富於創造性、能主動發揮潛能、與他人關係良好的性格,而這些可以經由社會變革達到。(三)人格類型/簡述弗洛姆的人格類型論1.接受型接受型這類人處於一種被動的、凡事依賴的處世狀態中,他們認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東西, 包括知識、情感和物質,都只能從外界得來,所以他們不願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努力,自己也不願付出,總是期盼別人來給予。接受型性格對應於弗洛伊德的「口腔期」人格和霍妮的「親近他人」的行為方式。
  •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或許正是這一緣故,當1902年弗洛伊德著手建立小組織——「星期三心理學會」後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請加入,成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1910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薦下,他成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第一任主席。後來發現與弗洛伊德的學說理念不和,1911 年,公開反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而兩人關係破裂,於是阿德勒創立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攜他的追隨者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
  • 阿德勒的創造性自我
    上一期我們說到弗洛伊德的首席大弟子榮格的人格結構理論,體驗了MBTI的人格測試。那麼今天我們來講一講弗洛伊德的另一位弟子,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人格理論。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
  • 《理解人性》:跟著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洞悉人性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書中深刻而細緻地闡述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目的是為了幫助讀者正確認識並處理人與世界和同伴的關係,也試圖影響人的生活模式。
  • 阿德勒勇氣之書《人,做得到任何事》出版
    推薦語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十三堂生活自修課,《自卑與超越》姊妹篇,更適合普通人閱讀,更具指導意義。阿德勒勇氣之書,送給焦慮迷茫中對自己仍有期待的你。作者簡介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奧地利著名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 你知道世界級心理學家 如何看待人生嗎(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篇)
    他繼承和發揚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觀點與之大相逕庭。美國心理學家舒爾茨評價阿德勒經常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個最早帶有社會心理學烙印的人物,因為他在1911年就和弗洛伊德決裂了。他後來發展一種理論,在這種理論個社會興趣起著十要的作用。人物生平1896年的4月到9月,他應徵服役,在奧地利軍隊的一所醫院工作。
  • 心理學家阿德勒告訴我們,如何走出自卑的性格,走向卓越的人生?
    在分享這本書之前,我們有必要介紹了一些,阿德勒這個人,在心理學領域,有三位大師,一位是弗洛伊德、一位是榮格,另外一位就是阿德勒,阿德勒1870年出生於奧地利,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 心理學學科人物介紹:精神分析派開山祖師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開闢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它重視人格的研究、重視心理應用。奧地利維也納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派,它的理論基礎主要來源於治療精神病的臨床實踐經驗。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在用催眠方法治療病人時發現,在催眠的狀態下,病人的想法與現實的大不一樣,而且常常有悖於高尚的倫理道德。
  • 弗洛伊德
    他對精神病人的研究奠定基礎,弗洛伊德開創的精神分析學派研究對象不是正常人,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等研究的都是正常人,而弗洛伊德研究的是精神病人。弗洛伊德並不是一開始就研究精神病人的,弗洛伊德在大學時候也是一個學霸,發表了很多論文,這些論文研究的方向都是動物的神經。大學畢業之後弗洛伊德先進行的是科研的工作,後來改行做臨床醫生,在這個時候他接觸了很多精神病人,這個時期才真正開始了他對精神病人的研究。
  • [社會]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P19——阿德勒·1932如果先前有一點心理史學基礎的話,再閱讀阿德勒的著作,會很明顯地感受到他作為精神分析學派轉折人物的代表理論,在心理學發展歷史當中所處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它對之後發展的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學科的間接影響。
  • 《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神經症問題:病例史手冊》《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 筆記|《人格》B1 人格心理學導論
    今天起,我們開始複習 人格心理學 筆記啦~共計七編,約兩周完成。下圖是簡要的框架。四、學習人格心理學的意義1.為其他領域提供基礎知識;2.有助於提高理論邏輯思維的能力;3.幫助人們自我探索、自我完善。C2 人格理論學習的要領簡述人格理論的向度1.自由論—決定論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兩種理論一種強調內部不可知的力量,一種強調外部不可抗拒的力量,都是決定論的觀點。
  • 「人格心理學」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心理學學家阿德勒因為自身有殘疾所以特別關注關於人格中自卑的研究。1.自卑感與追求優越阿德勒認為人生而有自卑感,每個人都會有。同時也天生有追求卓越的需要,追求卓越是人格的核心和總目標。所以,每個人都會有不自信,也都希望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 《正面管教》前餐:阿德勒心理學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精神分析學是啥呢,大概就是說研究的人精神層面的東西,把精神層面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理論化,深入分析人的心靈,挖掘我們的無意識的行為背後規律。這個大咖主要專注於性本能和個體潛意識。沒錯,是性本能!他認為人的本能就是追求快樂和滿足,尤其是性慾望和攻擊的欲望,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因為這兩個欲望產生的。
  • 弗洛伊德之精神分析理論的48個經典案例
    今天是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逝世80周年的日子。無論你是否了解心理學領域,對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弗洛伊德是一個謎,也是一座藝術和心理學的寶庫,儘管他的思想引起過很多人的爭議,但我們毫不懷疑他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位巨人。如果嘗試去梳理當代各種心理療法的歷史發展敘事,幾乎都可以追溯到精神分析。
  • 弗洛伊德知識點總結之詳盡版
    許多系統學習過心理學的同學都會知道心理學界一位非常卓越的心理學界:弗洛伊德,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一下在教師招聘中弗洛伊德的考點。【知己知彼-考情】:首先,要應對教師招聘考試 ,我們需要知己知彼,也就是了解考情,知道這個知識點如何考查。對於弗洛伊德這位「大佬兒」,我們需要了解的知識點包括:精神分析流派觀點、潛意識理論、性慾論、人格三我結構、壓抑說等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