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 新精神分析學派
C1 霍妮的人格理論
一、理論觀點
(一)人性觀
霍妮對人的本性持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她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地發展著自己的獨特潛能,但人格會受到文化因素的強烈影響,因此當我們積極成長的內在力量受到外界社會力量的阻礙時,病態的行為就有可能出現。
(二)人格結構/簡述霍妮的人格結構理論
霍妮沒有沿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結構論,而是把人格看成是完整動態的自我,這裡的自我並非是弗洛伊德所說的作為人格一部分的自我,而是人自身。自我有三種基本的存在形態:
1.現實自我
現實自我是指個體在此時此地所擁有和表現出來的一切存在的總合。它包括身體的和心理的,正常的和神經症的,意識的和潛意識的,它是個體經驗的集合,相當於我們常說的自我概念。
2.真實自我
真實自我是指個體的潛能,是個體得以生長發展的主要內在力量。人的一切能力或成就,都是從真實自我發展來的,它是人性成長的根源。
3.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是指個體為了逃避內心衝突,尋求合理統一,而憑空在頭腦中設想的一種不合理的自我形象,是純粹虛幻,不可能實現的。理想自我實際上是一種病態的自我。
二、研究主題
(一)基本焦慮和安全感的追求/簡述霍妮的基本焦慮和安全感追求的理論
霍妮認為,人生最根本的奮鬥是對安全感的追求。當人處於焦慮情境中,對安全感的渴望就特別強烈,由此她提出了「基本焦慮」,那是一種獨自面對嚴重問題且完全無助的感受。感到無助是兒童遇到的基本問題,因為兒童還未發展出一套應付環境和滿足自己需要的有效方法。
霍妮認為,社會文化的矛盾所造成的人際關係困難是神經症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存在於童年時期的家庭成員之間、親子之間混亂的人際關係,更是神經症的根源所在。
1. 基本罪惡。霍妮把父母的一些不恰當行為,統稱為「基本罪惡」 ,包括專制、 過度保護、過度溺愛、羞辱嘲弄、殘暴無情、完美主義、反覆無常、偏心、忽視、冷漠、不守信用和不公正,等等。
2.基本敵意。父母如果經常表現上述行為,就會使孩子產生「基本敵意」。可是由於孩子弱小無助,為了生存,他必須壓抑對父母的這種敵意,於是兒童就會陷入既依賴父母又敵視父母,還必須壓抑對父母的這種敵視的艱難處境。
3.飽嘗基本敵意和基本焦慮折磨的個體不可避免地會把敵意泛化,他們覺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其他人都是一種潛藏的威脅,自己仿佛是獨自一人身處戰爭之中,於是他們不再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感與人交往,不再用簡單的喜歡或不喜歡、信任或不信任來表達自己,而是用各種自認為安全的方式努力把對自身的傷害減到最小。於是,健康人格的自我實現的要求就被強烈的安全感需求所取代。
(二)神經症理論/簡述霍妮的神經症需要理論
1.神經症需要
個體體驗到的基本焦慮越深,對於安全感的渴望就越強烈,為了減輕這種痛苦,個體常會採取一些病態的策略來避免焦慮,防禦自我。霍妮列舉了10種常見的防禦策略,並把它們稱作「神經症需要」。神經症需要具有4個特徵:強迫性的、被過分誇張的、極端化的、永遠無法滿足的。
(1)對關懷和讚許的神經症需要
表現為極其希望獲得他人的關愛和認可,因而會不加選擇地取悅他人,主動地迎合他人的期望並遵照其生活,習慣性地抬高別人、貶低自己,視他人的意願高於一切,害怕別人對自己產生敵意,也害怕自己對別人產生敵意。
(2)對支配其生活的夥伴的神經症需要
表現為完全以夥伴為中心,希望其主宰自己的生活,並為自己承擔所有的責任,害怕被拋棄,
害怕背叛無助和孤獨,覺得愛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3)對權力的神經症需要
表現為相信強權的力量,渴望支配別人,盲目追求權力,享受別人對自己的順從,不尊重人性,蔑視弱者,害怕自己會掌控不了局面,害怕自己軟弱無力。
(4)對剝削和利用他人的神經症需要
表現為與人交往具有工具性的特徵,評價一個人的主要根據是其可利用價值,以剝削和利用別人為樂趣和自豪,一切東西,包括思想和情感,都可作為剝削利用的對象,特別看重金錢,甚至達到痴迷的地步,最害怕自己被別人利用。
(5)對地位和尊嚴的神經症需要
表現為完全依照被別人讚許的多少來評價自己,依據社會聲譽來評價別人,極度渴望獲得聲望和社會的承認,甚至不惜以反傳統的方式去激發別人對自己的羨慕和讚揚,害怕失去社會地位。
(6)對自我崇拜的神經症需要
表現為自戀,過分誇讚自己,需要被別人恭維,依靠別人的稱讚生活,而不是依靠真實的自我形象來贏得讚譽,害怕失去別人的稱許。
(7)對非凡成就和個人野心的神經症需要別人超越,以不如別人為恥辱。
(8)對限制自己人生的神經症需要
表現為很容易滿足於一點點成就,對生活沒什麼奢望,在人群中不喜歡引人注目,總是保持沉默、謙虛,甚至貶低自己的才能以保持從屬的地位,生活節儉,壓抑物質欲望,害怕向別人提出要求,害怕自己產生或者表達出任何奢求。
(9)對自給自足、獨立自主的神經症需要
表現為追求絕對的自由,拒絕任何人任何形式的束縛,不接受別人的幫助,也不受別人的影響,習慣於疏遠和逃避人群,害怕需要別人,害怕約束和親密的關係。
(10)對完美無缺的神經症需要
表現為追求完美,不能忍受自己暴露缺點,以形象的完美無缺來維繫自身的優越感,對於可能存在的缺點會反覆地思索和自責,害怕出錯,害怕受到批評和指責。
2.神經症人格
霍妮認為,神經症的需要決定了神經症的人格,具有某種神經症需要的人在與人交往時會形成某種特定的行為方式,她把上述10種神經症需要分別對應於3種神經症的行為方式和人格傾向。
(1)親近他人與順從型人格
具有前兩種神經症需要的人屬於順從型人格,會形成親近他人的行為方式。
(2)反抗他人與攻擊型人格
攻擊型人格的行為方式是反抗他人,這類人對權力、剝削、地位、自我崇拜和野心等懷有神經症的需要,即第三至第七種神經症需要。
(3)逃避他人與退縮型人格
具有後三種神經症需要的人採取的行為方式是逃避他人,霍妮把他們歸為退縮型人格。
3.人生取向
三種神經症的行為方式繼而又會發展為三種人生取向,或稱生活方式,它們也是解決個人問題的方式。
(1)自謙。是一種「愛的渴求」的生活取向,表現為貶低自己,自卑,渴求愛,對應於親近別人的行為方式。
(2)誇張。是一種「徵服一切」的生活取向,表現為美化自己,自信好勝,希望徵服一切,對應於反抗別人的行為方式。
(3)退卻。是一種「渴求自由」的生活取向,表現為放棄努力,逃避衝突,尋求自給自足,追求自由,對應於逃避別人的行為方式。
4.神經症衝突
神經症衝突的特點是存在對抗,各種人格成分你爭我奪,這時人會被內在的敵對力量撕得支離破碎,心靈無法安寧,被挫折、緊張和不安包圍,不能有效地發揮自己的潛能。霍妮特別關注兩種內心衝突:
(1)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衝突
神經症患者的理想自我往往脫離了真實自我所提供的發展可能性,他們拒絕修正,否認、歪曲、掩飾這些不和諧的信息,自欺欺人地維護美好的自我形象。在理想自我的控制之下,個體產生出對自己不切實際的許多期望,霍妮稱之為「應該的專制」,正常的需要就變成了對自己對別人不切實際的強求,將「我希望人們喜歡我」,轉換為「我有權力要人家喜歡我」、「我值得受每個人所喜愛」、「我不受人喜愛是不公平的」。「 應該的專制」源於個體虛假的自負系統,是個體對自我的完美化期望。
(2)行為方式的衝突
內心衝突的另一個根源是三種行為或生活方式的衝突,神經症患者強迫性地使用一種方式, 而壓抑了其他兩種方式,但是受壓抑的方式也可能自發地起作用,從而與患者所選擇的方式發生對抗。
(三)心理順應方式/簡述霍妮的心理順應方式
霍妮將親近他人、反抗他人和逃避他人作為人類的主要心理順應方式。它們滲透於個人的整個生活。她同時還提出了8種次級順應方式,這些心理順應方式僅在有限的範圍內使用。霍妮的心理順應方式與弗洛伊德的心理防禦機制十分相似。
1.盲點
盲點是對某些經驗的否認與忽視。當某些經驗與個人理想自我不相吻合時,個體可能會去忽視它,以防止它對個人價值結構產生破壞作用。例如,當一個人自認為是一個失敗者時,他會忽視曾有過的成功經驗。
2.間隔區劃
間隔區劃是按照不同的法則把個人生活區分為各種適用的不同部分,每項法則都有它特定的適用範圍。
3.合理性
霍妮對合理性的解釋與弗洛伊德相同,她認為這種順應方式能給自己提供一個「合理」的錯覺理由,為引發焦慮的行為開脫。
4.極度的自我控制
極度的自我控制是通過控制一切情感流露來防範焦慮的產生。
5.外化
外化是一種把責任推向外部因素的防衛方式。個體認為任何重大影響都來自於外部作用,所以個體不再為自己承擔任何責任。
6.武斷的正確
武斷的正確是指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做決策時,為了迅速結束爭議狀態而武斷地選擇其中一種對策。一旦這樣做了,個體就會認為所選擇的決策就是正確的,也就不會被兩種意見纏繞不清了,不需要再去思考孰是孰非,一切爭議就此煙消雲散。
7.逃避
逃避是一種不做決策的明哲保身的做法。當面臨兩種或多種選擇時,一個人可能會放棄或推遲所有選擇,以逃避無法抉擇的狀態。
8.犬儒主義
犬儒主義是通過否定事物價值而為自己的放棄做開脫的防禦方式。犬儒主義是一種憤世嫉俗的人生態度,對任何事物缺乏信任感。
三、理論應用
(一)女性心理學
對應於弗洛伊德的「陰莖妒羨」,霍妮提出了「子宮妒羨」的觀點,即男人也會羨慕女人的乳房、子宮和生兒育女的能力,但她並沒有說男人會因此對自我產生不滿。女人沒有陰莖也不會導致自輕和更軟弱的超我。
(二)健康人格模式
1.自我探索
霍妮認為「自我意識」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成分,它能夠將我們自身孕育的潛能釋放出來,並為我們安排實現潛能的情境,使我們向成長和勝任的方向邁進。要挖掘個人潛能,就要進行自我探索,健康的人能夠有效地自我分析。
2.生活的自助功能
霍妮認為,無法自助的人才會藉助心理治療,而健康的人會藉助生活本身的自助功能,將生活本身視為一位很有效的治療師。一個樂於向新經驗開放的人,能夠從其生活中所遭遇到的正面和負面事件中學習許多寶貴經驗。
(三)神經症的治療
1.治療的目的和過程
霍妮的神經症理論是服務於臨床治療的,而治療的目的就是要發現和解決患者壓抑的深層的內心衝突,釋放真實自我的建設性力量,以更好地發展。
2.治療的技術
(1)釋夢
霍妮認為,夢是我們真實情感的寫照,在她的理論中,某些特定內容的夢也對應著特定的含義。
霍妮通過解析夢的含義來揭示患者內心的真實想法和需要。
(2)阻抗和移情
在霍妮看來,阻抗不全是有害的,它可以為患者潛意識想要逃避的重要事件提供線索,當患者無意中說到他們最為害怕的癥結所在時,阻抗也可以給予一定的保護,避免患者由於進展太快而崩潰。
她認為移情的意義在於,治療師恰好成為了患者習慣性親近、反抗或逃避的對象,有助於發現患者固有的行為方式和內心衝突。
(3)自我分析
霍妮認為,既然人生來就具有積極的建設性力量,既然治療就是要挖掘患者身上的這種力量,那麼進行自我分析是可行的。
四、理論評價
(一)理論貢獻
1.霍妮是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的開創者,她開闢了精神分析的新道路,也使精神分析治療更加廣泛而有效地滿足了現代人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
2.霍妮沿著阿德勒的方向修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努力是有意義的,她對於焦慮、移情等重要現象的分析甚至比阿德勒更有見地。
3.她對於女性心理的論述更加符合現代的觀點,因此她被稱為第一個偉大的精神分析女權主義者。
4.霍妮的著作也充分顯示出了她作為一個熟練而富有經驗的心理治療師的風範,她的論述十分清楚嚴密,便於理解,也可以作為自我分析的參考。
(二)理論缺陷
1.對霍妮理論的批評有很大一部分集中於它與前人理論的相似性,認為霍妮照搬了經典精神分析與個體心理學的諸多概念。
2.霍妮過於強調神經症,忽略了正常人格的結構與發展。
3.霍妮的理論在內部一致性上存在明顯的不完善之處,一方面她十分強調社會文化對於神經症形成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卻並沒有指出社會文化作用於人格的具體機制是什麼,也沒有提出社會改革的要求,只是一味的關心個人如何去順應這種文化,從這一點講,她並沒有突破弗洛伊德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