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表演型人格障礙
DSM-IV對表演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過分的情緒表達和招引他人注意;起自成年早期,在許多不同的情境下都會出現,表現出下列5項以上:
(1)如自己不是人們注意的中心,便感到不舒服;
(2)與他人交往時的特點往往是帶有過分的性誘惑或挑逗性行為;
(3)迅速變換而膚淺的情感表達;
(4)持續用外表吸引他人注意;
(5)說話拿腔拿調,給人留下誇張但空洞的印象;
(6)情緒表達顯得戲劇化、舞臺化和過分誇大;
(7)易受暗示,容易被他人或環境所影響;
(8)認為與別人的關係比實際上的更親近。
表演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原因
(1)一種假設認為,這種障礙可能與其反社會人格障礙有關,有證據表明表演型人格和反社會人格在同一個體身上同時存在的可能性,遠遠超過了隨機水平。根據這種與反社會人格障礙的聯繫,有人認為,表演型人格障礙與反社會人格障礙可能是同樣的內在原因在不同性別的人身上的不同表現。
(2)心理分析理論認為,表演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情緒化和性誘惑是由於家長,特別是父親對女兒的誘惑。在患者的家庭環境中,其父母把性視為一種骯髒的東西來談論,但卻表現出對性行為的興趣。這種成長環境可以解釋為何患者對性非常熱衷。另外,作為對內心低自尊感的一種反抗,病人總是試圖成為他人的注意中心。
表演型人格障礙的治療
大部分措施集中在其有問題的人際關係上。治療中通常要讓患者知道,這種交往手段獲得的短期利益是以犧牲其自身長遠利益為代價的,並且要讓患者學會用更加合適的方法來處理自己的需求和願望。
(八)自戀型人格障礙
DSM-IV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持續地表現出浮誇、需要他人讚揚;起自成年早期,前後過程多種多樣,表現出下列5項以上:
(1)對自我重要性有一種誇大的感受;
(2)沉湎於無限成功、權利、光輝、美麗或理想愛情的幻想;
(3)認為自己是「特殊」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的人們所了解或與之共事;
(4)要求讚揚;
(5)有一種榮譽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優厚待遇或別人自動順從他的期望;
(6)在人際關係上是剝削性的,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佔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情感,不願設身處地地了解或認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8)往往妒忌他人,或認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顯示驕傲、傲慢的行為或態度。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原因
(1)一些心理學家認為,自戀型人格障礙是由於拒絕型的家長在和孩子交往的過程中,對孩子表現出不愛和不接受的行為方式,使孩子感到不滿足、被拒絕、沒有價值,從而對世界充滿警惕。其中一部分孩子為了對抗這些消極的情緒,就會在以後的生活中認為自己實際上是非常優秀的,是被人需要和受到崇拜的。
(2)支持行為和認知模型的理論家認為,發展為這種人格障礙的人,恰恰是被過分積極的讚賞和溺愛所寵壞的人,他們會因此而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價值。
(3)也有研究者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自戀型人格障礙,及時行樂、個人主義、競爭和成功等觀念在大範圍的社會變遷中被強調的太多了。也有研究表明,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流行可能是因為對這種障礙的興趣和研究的增多而造成的虛假現象。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治療
對這種病人的治療,主要集中於其被扭曲的自我、對他人評價的病態敏感和對他人缺少同情感方面。認知治療的目標是用日常生活中實際可以獲得的愉快體驗,來代替病人的自我誇大的觀念,用放鬆訓練等應付策略幫助他們面對和接受他人的批評。
(九)邊緣型人格障礙
DSM-IV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人際關係、自我形象和感情的不穩定以及顯著的衝動性;起自成年早期,前後過程多種多樣,表現為下列5項以上:
(1)瘋狂地努力以避免遭到真正的或想像出來的遺棄;
(2)一種不穩定的強烈的人際關係,其特點是從極端理想化到極端的自我貶低之間變來變去;(3)身份障礙,對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覺的顯著和持續的不穩定變化;
(4)至少在兩個領域出現衝動性,有潛在的自我毀滅傾向,例如浪費、性、藥物濫用、魯莽駕駛、狂吞濫飲;
(5)反覆發生自殺行為、自殺姿態,或威脅、自傷行為;
(6)由於顯著的心境反應而情緒不穩定;
(7)長期的空虛感;
(8)異常的暴怒,或難以控制的發怒;
(9)短暫的與應激有關的偏執觀念或嚴重的分離性症狀。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原因
很多這種障礙的病人都為被遺棄的恐懼所折磨,因此研究者在探討這種障礙的病因時,特別關注病人與其父母的關係。
(1)心理分析中的客體關係學派認為,兒童與對其不接納的父母之間的關係問題是造成其障礙的最初原因。對於邊緣型障礙的個體,這種非接納的親子關係會使孩子喪失自尊心、對父母過度依賴,難以很好地應付與父母的分離。
(2)早期的創傷是受到極大關注的一個問題,特別是對性和身體方面的虐待。一些研究表明,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病人比其他種類的病人,更多的報告受到過虐待。
(3)邊緣型人格障礙在同一個家族中多次出現,這也許意味著有基因方面的原因。另外,一些資料表明,大腦前額葉的功能受到損傷會嚴重影響個體對衝動行為的控制。
(4)一些社會文化學者對移民問題的研究認為,如果一個人經歷了太快的文化變動,可能會出現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症狀,如認同感喪失、空虛、擔心被拋棄、焦慮閾限低等,這些症狀都曾在兒童移民和成年移民中被發現。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治療
由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病人的依賴和易怒特點,對其進行治療是非常困難的。
①將認知行為治療策略和心理動力學的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如,通過塑造病人對環境和自己的反應進行解釋的新的認知模式,來使病人更多地意識到並了解他人的想法;
②團體心理治療:團體可以作為病人情緒、認知和記憶的放大器和緩衝器。團體還有助於強化病人的自我形象,保護其自尊。
(十)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DSM-IV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1)一直忽視或冒犯他人的權利,起自15 歲前,包括至少下列3項以上:
①不遵守有關法律行為的社會準則,表現為多次做出應遭拘捕的行動;
②欺詐,表現為為了個人利益或樂趣而多次說謊、利用假名或詐騙他人;
③衝動性,或在事先不作計劃;
④激惹和攻擊性,表現為多次毆鬥襲擊;
⑤魯莽地不顧他人或自己的安全;
⑥一向不負責任,表現為多次不履行工作或經濟義務;
⑦缺乏懊悔,表現為在傷人、虐待他人或在偷竊之後顯得無所謂或作合理化的辯解。
(2)至少18歲。
(3)在15歲前起病者有品行障礙的證據。
(4)反社會行為並非發生在精神分裂症或躁狂發作的病程中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原因
(1)生物因素:基因的影響
研究表明,反社會或犯罪行為有中等程度的可遺傳性。另外,強烈的社會影響和基因的先天傾向交互作用,共同決定一個人是否會成為罪犯或形成反社會人格障礙。
(2)生物因素:神經生物學的影響
①低興奮性假說。該假說認為,精神病態者典型的腦皮層低興奮水平是造成其反社會和冒險行為的主要原因。精神病態者會熱衷於尋求刺激,例如通過犯法來達到自己的最佳興奮水平。他們的冒險行為,可以被理解為是在努力減少由於慣常的低興奮水平所導致的無聊和消極情緒。
②恐懼缺失假說。該假說認為,精神病態者的恐懼閾限比正常人要高,這種恐懼的缺失會帶來所有其他相關的主要症狀。Lykken使用活動偏好量表、經典條件操作任務和心理迷宮任務進行的一系列研究,為這一假說提供了相應的證據。
(3)家庭的影響
缺乏情感和遭到父母粗暴拒絕是精神病態行為的主要原因。另外,與這種病態行為有關的是父母對孩子的紀律性和責任感的教育上的不一致。精神病態者的父親也很可能有反社會的行為。孩子還會在和父母的交互作用中,逐漸形成攻擊性的行為方式。
(4)心理因素的影響
一些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在道德原則和推理能力的發展上是滯後的。存在這種障礙的人難以同時在頭腦中對事物的多種可能性進行比較,而只有在將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之後,才考慮他人對此會有的反應。還有的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有這種障礙的人,其人生哲學是認為他人的需要無關緊要。
(5)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整合模型
生物學、社會心理學和社會文化的因素都對形成反社會人格障礙具有某種作用。也就是說,要了解、預防和治療這種人格障礙,關鍵是要從綜合的生物、心理、社會的各種角度入手。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治療
(1)行為治療:①撤除對反社會行為有意義的強化,並且在必要時對這種行為進行懲罰;②塑造希望獲得的替代行為,並對模仿行為進行系統的強化或獎賞;③在個體行為逐漸能夠自我控制的情況下,逐漸用象徵性的獎勵代替物質獎勵。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幫助精神病態者或反社會障礙的人逐漸將外界的評價和控制轉化為自我內在的約束。
(2)認知治療:治療者試圖引導病人按照道德和認知發展的規律,在更高和更抽象的水平上進行思考,這是通過引導性討論、結構性認知練習、行為試驗等方法來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