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需要創意總監嗎?

2020-12-21 天極網資訊

  【天極網IT新聞頻道】移動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讓世界連接,所有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和交流。但也慢慢催生了世界的撕裂,不同身份、不同圈層、不同文化的人基於同一訴求,發生著激烈的對撞。而這樣的故事不可避免地發生在中國廣告業,一個可能是全世界最難做行當。流量、數據、技術、程序正在無情衝擊著從業者。但或許那根本不是衝擊,而是常態。對於我們,接受這是真實的廣告業,比否定重要得多——有感於2020巨量創意節。

  「不再被需要的創意總監」

  這些年的創意圈的震動太大了,從糾結這個創意形式好不好,到否定4A的論調,再到很多聲音開始探討要不要用AI取締權威的聲音。關於創意標準的探討著實給了廣告圈一些反思與激發。

  不可否認,中國廣告行業曾經無比風光過。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黃霑做過廣告,「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是他寫的;

  因為拍廣告片結緣,香港女星鍾楚紅嫁給了著名廣告人朱家鼎;

  勞雙恩幫鄭秀文寫過《捨不得你》,而傳言他在上海智威湯遜的日薪高達3萬;

  4A更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工作,是精英階層的重要身份背書;

  過去,廣告公司曾經360度無死角的為品牌服務,承載了企業幾乎全部的營銷傳播工作,上到品牌主張,公司業績,下到一個創意,一個點子,那個時候創意總監就是被捧在神壇的那個人,廣告大王,廣告女王的故事至今被後人傳頌。

  但網際網路時代的象徵便是草根文化,當頭部網際網路巨頭的用戶數早已過億,每天都有上億人使用他們的產品,所有的精英文化早已不再適用。中國實在太大了,一二三四五六線的用戶需求完全不同,但偏偏他們都在使用同一個產品,瀏覽同一個頁面。甚至你昨天才想到的創意,今天已經不再適用了。而既然消費者變了,那個做決策的人也不得不面臨撕裂的困難。

  未來會有越來越少的品牌把成功建立在創意總監一覺醒來想出一句石破天驚的slogan,更不會把幾千萬甚至上億的預算建立在1%的奇蹟和意外上。伏虎去年的話至今振聾發聵。

  話語權旁落背後是圈層的力量的崛起。也許資深的從業者會說,「我的理論、我的經驗、我的格局、我的視野依然可以幫助品牌開疆拓土。」但在品牌看來差異化打法早已變得正常不過。這不是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乃至抖音、快手的問題,品牌會根據自己的訴求和不同平臺的屬性,去呈現不一樣的營銷和內容。

  歷史的進程不會倒退,網紅、段子手、博主、主播、創作者,他們都是品牌的「創意總監」,而那些石破天驚的創意必然不可能只來自創意公司或者廣告公司。

  或許「網紅取代廣告公司」的話實在太過絕對,但在新的時代,一個網際網路程式設計師幹掉一個ECD的事的確有可能發生。曾經的精英階層正在面臨難以想像的壓力。

  「消失的爆款創意」

  如果你是一個活在2012到2018年前後的創意公司,那麼恭喜你,你趕上了移動網際網路營銷的紅利期,也應該賺到了不少錢。

  「一代廣告人毀於追熱點」,老金曾這樣說。這從一個側面證明那個時期追熱點到底有多「香」,一個段子、幾句文案,再會點設計,就能打造一個讓甲方滿意的創意作品。因為好玩,因為新穎,因為沒見過,更因為微博和杜蕾斯的相輔相成。

  再說說H5,有多少公司單靠H5就成為圈裡頂尖的存在。最誇張時,一個頭部公司一個月要做幾十個H5,而所有品牌的Brief只有一個:幫我做一個刷屏的H5。但很快,審美疲勞,玩法缺失,H5走下神壇。

  「如果沒有技術創新,我們可能什麼都做不了。」上海一個創意總監2017年對廣告門說道。

  類似的情況,在大長圖和條漫上都有出現——某排名前20的條漫大號已經有超過一個月沒有接到廣告,大長圖更是直接淪為普通工具,無人喝彩。

  原因到底出在哪兒?一方面,在浮躁的野蠻生長的時期後,部分傳統廣告形式開始回歸,比如TVC;而更重要的,傳播渠道已經發生了不可逆的變化,有些東西想回也回不來,即使回來,前文提到的不同圈層間的,碎片化的環境,都讓現在的創意公司和甲方難上加難。

  而在這之前,我們得接受一個事實:現在的數字營銷才是真正的數字營銷,且數字營銷是不可逆的趨勢。

  之前的數字營銷雖然喊了很多年,但更多還是在新鮮載體和渠道上做創意,即便有技術加持,但還是精英主義的創意邏輯,只是媒介變了。而現在的數字營銷,不僅補充了像短視頻這樣的內容形態,內容生態和商業生態也逐步完善。土壤的適宜讓真正被技術武裝的數字營銷開始顯出威力——在這種體系化、規模化、生態化的數字營銷環境中,營銷和創意早已被納入更大的營銷範疇和更長的營銷周期中衡量,更多數據、更多技術的加入,更多效果思維的參考讓創意,讓數字營銷,乃至整個品牌營銷過程變得更加全能,更能解決問題。這才是刷屏創意消失背後,整個行業更大的思考和收穫。

  甲方可能需要組織革新才能應對過去從來不曾出現的局面,乙方甚至需要直接迭代才能活下去。而對於平臺,誰能給予最大的幫助,誰就能佔得先機。又一個創意紅利期,誰是贏家?

  「愁人的生意」

  邊界被打破,創意越來越難做,生意也越來越難做。

  在舊的創意格局體系之下:這樣的創意可能都不配待在創意人的垃圾桶裡,新的格局體系之下:橫屏和豎屏完全兩套思維方式,傳統創意人完全應付不來。

  我們再次回到生意本身:那些天馬行空、上過坎城、上過one show廣告創意,能為商業帶來直接價值的機會越來越少。那些刷屏10萬+也罷,現象級刷屏也好,正轉化率卻少的可憐。

  2017年刷圈的那張長圖,3000萬+閱讀轉化不到0.00008至今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但這件事卻是有裡程碑意義的。它逼迫所有的創意人、營銷人、甲方開始探討:在網際網路、社會化媒體營銷的萌芽階段,好的創意,如何幫助有效完成更好的生意。

  在過去20-30年,中國品牌建立起來,包括海外品牌傳承下來的關於品牌營銷和品牌資產的邏輯和認知,已經被網際網路世界徹底打破邊界。

  邊界被打破,創意越來越難做,生意越來越難做。難點在於,這一代的消費者被教育的過於成熟,再好看的創意,難以成為他們對某一款產品,某一個品牌的信仰,人們會越來越接受營銷創意所帶來的「取悅」感。

  就像巨量創意節所傳達的觀點:過去是人性的洞察,現在是對人行為小洞察。這種「取悅」在更多情況下是「點」的刺激,它無意刻意的去與你探討那種深刻的、大開大合的的或許還有道德感加持的「哲學問題」,而是去思考:音樂、顏色、一個你喜歡的明星、一句「oh my god」挑起來的小欲望。

  於是,我們看到耐克不再單單用just do it來營造信仰,它也開始擁抱流量明星,擁抱直播帶貨。而廣告祖師爺詹姆斯·韋伯·揚的那句:「創意就是舊元素的新組合」也在這個體系之下,彰顯了更有價值的一面。

  在巨量創意節中,有人分享了抖音的一個經典案例:寶沃汽車發布的抖音廣告,它的邏輯是將創意拆解為幾個元素:四川方言、低價格、零首付。從引導人注意、興趣的幾個點出發,「竄出來」這樣一條廣告,它也為品牌爭取了2億的成交額。當然,看似傻瓜的模式,其實凝聚的不僅僅是創意人的那一套方法論,更多的是引流、增長的一系列加持。

  當然,任何時期、任何階段商業社會的底層邏輯不會變,但玩法則要與時俱進。這是大勢所趨,即使很多品牌依然沒有算明白這個帳,這依然是個真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在這樣一個變幻莫測的時代,關於品牌的認知時刻都在變化,比如任何傳播行為都是在品牌建設,刻意區分品牌傳播和效果傳播,可能會讓品牌營銷效率降低。市場動態調整導致品牌預算調整,是一個基礎營銷常識。

  而生意的難點,又何止一個創意這麼簡單,流量,數據,獲客,增長,轉化,運營,帶貨這些生意裡自成體系,卻又環環相扣的流程透露著真實生意的較量與決鬥,遠比一個「big idea」要難得多的多。當創意人放下偏見開始與我們聊轉化、業績暴增,這件事也並不庸俗,我們也應當反思:滿足賺 錢和恰飯的需求本來是廣告創意存在的意義,如果提到賺 錢都覺得可恥,以賺 錢為目的而生產不賺 錢的「創意」難道不是更可恥嗎?

  「機器人還是創意人?」

  除了營銷觀念和社會的變革,這個時代最大的顛覆可能是技術帶給我們的。

  網際網路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方式,大數據在往後的幾年裡順勢而起,技術對創意的影響不再是一個偽命題。

  對此有人斷言,不遠將來

  50%的創意職位,將被機器人取代;

  70%的idea,都可以通過機器產生技術。

  當然,在這裡無意於去營造職業的危機感,機器也不能完全取代創意本身的價值。但對創意和創意人來說:我們或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賽道。

  首先是,我們該如何去看待機器化創意這件事,更多的需求襲來,那些看起來沒那麼完美,沒經過太多「藝術化」打磨,但是卻經過科學速算,很有轉化效果的創意,我們是否可以為它們預留一席之地:好創意需要生活、需創要感受、需要洞察、需要insight,但這都不是當下這個整個創意的產能可以完全提供的,有些創意必須機器化生產。那些已經可以預知效果的創意元素,是不是技術、程序、機器人就能搞定。

  一位從業二十多年的創意人說過,創意的模型,大概就幾百種,程序完全可以實現。也就是說基礎職位將被取代。

  對創意人來說,機器取代一些程式化可預測的創意和營銷思路的同時,是不是可以將足夠多的產能和彈藥去投入行業、消費者、消費行為的探索,很顯然,中國不缺乏擁有奇思妙想的創意人,而是缺乏擁有開闊格局的創意人。

  巨量引擎營銷中心的陳都燁也向我們總結了「新大創意」有三個特徵:生產大爆發,生態大協同,生意大增長。

  程序、產品化思維正在改變創意人的未來。中國廣告的形態從萌芽階段到了一個極速發展的時代,有人認為中國廣告應當是一個「技術為王」的形態,也有人仍將「手藝人」式的創意理念視為圭臬,保守的和激進的、藝術的和科學的,精英的和草根的,不同的理念將不同的人劃分到了不同的陣營當中,也正在撕裂整個廣告業。

  結語:

  回顧這些年來,中國廣告行業的震蕩與顛覆,它或許是充滿矛盾的,但是,對於它的探討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技術的變革之下,它讓我們有些惶恐、有些不安,但所有的創意人、廣告人、營銷者必須去面對它。當人們無比懷念那個創意人的黃金時代同時,並不意味著它的停滯不前,我們是否也可以給予創意一個更有前途的未來。

類型:廣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相關焦點

  • 現在談創意總監不再被需要,還為時過早
    為了讓批量創意的製作效率能夠進一步提升,派瑞威行甚至還籤約了200多位專屬演員,並搭建了帶有教室、醫院、辦公室等三十多個不同場景的影棚。「我們把橫店搬進了公司」,易星在臺上這樣說道。在2017年,易星剛開始搭建視頻團隊時,前來面試的電視臺編導們都說一條視頻的製作周期至少需要兩周到一個月,不可能達到每日一條的速率。
  • 時裝界還需要創意總監嗎?Raf Simons能否從新東家找到答案!
    「坦白說,現今的時尚界真的還需要創意總監嗎?」以輕敲的筆觸落下沉重的問號,筆者認為或許這也是Raf Simons心中的存疑,這位曾被評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設計鬼才,毅然決然離開Calvin Klein便沉寂了兩年,令外界不禁疑惑:如此有才華的他,為何沒有落腳之處?而就在幾個小時前,他的新東家終於塵埃落定,不過他心中的疑問得到解答了嗎?
  • Burberry宣布換創意總監 這次找對人了嗎?
    自去年底 Burberry 宣布 Christopher Bailey將辭任創意總監的消息傳出後,誰將成為他的接班人一直倍受業界關注。據時尚商業快訊,Burberry 今日在 Instagram 官方帳號宣布 RiccardoTisci將接替 Christopher Bailey 成為新創意總監,自3月12日起正式生效。
  • 創意總監們離失業還有多遠?
    我們以前在視頻號中有提到過,農業的工業化並非沒有弊端,比如說在手工農業模式下,可以在同一片土地上根據外部環境交叉種植多種農作物,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種植養育的顆粒度可以很細。但在農業機械化後,往往一片土地上只會種植某一種農作物,種植養育的顆粒度變粗了。在其他外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手工農業的單位土地產量,其實是高於機械農業的。
  • 觀點|他們都辭職了,還有人要當「創意總監」嗎?
    Suzy Menkes曾在去年3月的一篇文章中警示年輕的設計師們需要警惕「創意總監」這份工作背後所蘊含的看不見的陷阱,並提出像Alber
  • 深度| Chloé創意總監下臺,市場不需要第二個LV
    在四年前的一波女性創意總監任命風潮中,Natacha Ramsay-Levi曾經被寄予了厚望。先是在2016年,義大利人Maria Grazia Chiuri加入Dior成為70年以來首位女性創意總監,引爆行業輿論。
  • 哈哈哈,關於北上廣創意總監的15個段子
    一羅姓創意總監給自己取英文名叫Tony,因為當時他的偶像梁朝偉就叫Tony,另外,他翻英漢詞典,查到Tony這個詞還有「高貴」的意思,便以此為名。沒多久,去小區內一理髮店理髮,理頭時洗頭小弟問:大哥,需要我們創意總監Tony為你設計髮型嗎? 2、上海。
  • 愛馬仕前創意總監加入優衣庫 任品牌新藝術總監
    沒準,你還冬裝、夏裝地搶了兩次。現在,有個好消息可以和喜歡這個聯名系列的你分享:6月9日,優衣庫正式宣布任命Christophe Lemaire為品牌新任藝術總監。你可以期待接下來的日子裡優衣庫的服飾產品都會自帶Lemaire風了。正式上任後,Lemaire會在優衣庫於巴黎新創辦的研發中心工作,全權負責品牌新產品線Uniqlo U(UU)。
  • 一名創意總監的求職簡歷!
    來源:張老闆(ID:gh_cd3fa6d27321)作者:張老闆(授權發布)本文揭秘了一名創意總監的求職過程
  • 深度 | 究竟是創意總監重要,還是品牌本身更重要?
    (延伸閱讀: Céline變成了Celine,忠實消費者會買帳嗎?)這是兩大明星創意總監陣營的對抗。對於並不具備悠久歷史遺產的Celine而言,它更能容納個性鮮明的明星創意總監,它是一張白紙,可塑性極強。
  • 為啥Brioni創意總監Justin O』Shea短短6個月就下臺
    Justin O』Shea在這麼短的時間被辭退,引發了時尚業界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品牌在創意總監身上真正期待的是什麼,創意總監只是品牌大使嗎,創意總監真正的任務是什麼。首先要確定的就是創意總監的角色定義,人們對創意總監的角色有較為廣泛的誤解,時尚業界中有大量可替換使用的術語,而創意總監就是其中一個,很多人都會認為品牌創意總監是品牌設計團隊中最資深的設計師,但實際並非如此,大部分奢侈品牌,無論是類似大至Christian Dior的時裝屋品牌還是小至Proenza Schouler的設計師品牌,都有完整的設計團隊。
  • 臺灣奧美執行創意總監龔大中:對不起,我們不是搞笑創意人
    在奧美和全聯經營團隊深入對話之後,我們才知道原來背後有不得不的可愛原因,他們想要儘可能節省各種成本去壓低售價,好讓消費者得到真正實質的好處—買到便宜的東西。感覺上好像大家都誤會全聯了,那就用廣告來告訴人們全聯最實在經營理念:「沒有XX,我們省下錢,給你更便宜的價格」,而第一個XX挑了「沒有醒目的招牌」。 然後我們想說,賣場通路不是都愛開旗艦店嗎?
  • 《對馬島之魂》創意總監:我喜歡玩家的批評 能讓我們進步
    01《對馬島之魂》創意總監:我喜歡玩家的批評 能讓我們進步《對馬島之魂》創意總監Jason Connell近日接受了外媒GamesRadar的採訪,在本次採訪中「我的意思是,作為一款按照我們的方式打造而出的新IP——而且這是一款在疫情(還有其他現實情況)期間推出的作品,玩家們表現出的熱愛讓我感到自豪,因為玩家們喜愛的遊戲內容,也正是我愛所在。這讓我感到快慰而滿足。我很確信,我們的團隊也有同樣的感受。我明白我的團隊也對(這樣的早期反應)而感到高興。」
  • Bend工作室的創意總監和遊戲總監離職
    索尼互動娛樂全球工作室旗下往日不在開發商Bend Studio的創意總監John Garvin與遊戲總監Jeff Ross宣布離職變的studio工作室。John Garvin自1997年起就一直在Bend Studio.工作,當時工作室還被叫做Eidetic,他當時就是這12個人的小團隊的藝術總監。在過去的20多年裡,他創作了包括《虹吸戰士》、《全面對抗》、《神秘海域:黃金深淵》、以及《往日不再》等許多優秀作品。 Jeff Rose在2006年加盟索尼互動娛樂,隨後在2015年開始在 Bend studio工作。
  • 愛馬仕女裝創意總監將於今年秋季離任!
    從 2003 年就效力 Hermès 的 Bali Barret 卸任女裝產品創意總監,據 WWD 的消息,她將會在今年秋季離職。嚮往擁有一件 Hermès 的你,未必留意過這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她被行內人稱為 Hermès 的「秘密武器」,就像 Gucci 聘用 Alessandro Michele 為創意總監一樣,為品牌帶來不少收益可觀的商品。Barret 在 2003 年加入 Hermès 擔任絲綢部門藝術總監,招攬街頭藝術家和年輕創意人士,為品牌項目注入不少新鮮的主意。
  • 大牌時裝屋的創意總監真的只有五年「保鮮期」? | FASHION
    ◆ 2016 年,Anthony Vaccarello 從 Hedi Slimane 手中接過 SAINT LAURENT 帥印,在此之前,他是 VERSACE 副線 VERSUS 的創意總監。根據歷年來的統計,每位新任創意總監應該要讓銷售利潤穩定成長,並在加入品牌後的四到五年達到巔峰,這時利潤才會開始趨緩甚至下降,品牌也會在這時重新開始討論使否需要物色新的創意總監。
  • 面臨抉擇的 adidas,是否需要 Kanye West 成為 「創意總監」?
    然而紙面上的賺錢不一定是光輝景象:大中華區第四季度銷售儘管同比增長 13%,但要知道在此之前的連續 11 個季度增速可都是 20% 以上;另外 adidas 還向投資者發布預警,表示集團無法實現 2019 財年的增長目標。一大串數字可能離我們有些遙遠,但如果從最直白的角度看,除了高折扣清理庫存以外,拉動成績單的因素就是大量發售的各種 Yeezy。
  • Gabriela Hearst成為Chloe創意新總監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Gabriela Hearst成為Chloe創意新總監Chloe 品牌創意總監換將一事塵埃落定,品牌執行長 Riccardo Bellini 宣布 Gabriela Hearst
  • Lanvin宣布新創意總監,來自Loewe年僅31歲
    >作者 | Drizzie奢侈品牌正在跳出追捧明星創意總監的思維定勢,將目光放在年輕設計人才身上。去年11月,在品牌工作了13年的男裝創意總監Lucas Ossendrijver也宣布離任,這或意味著Bruno Sialelli將統管Lanvin男女裝業務。
  • Gabriela Hearst成為Chloe新創意總監
    Chloe 品牌創意總監換將一事塵埃落定,品牌執行長 Riccardo Bellini 宣布 Gabriela Hearst 加入 Chloe 擔任創意總監一職。該任命於2020年12月7日生效。Gabriela Hearst創意總監 Gabriela Hearst 是首位掌舵巴黎時裝品牌的,有著烏拉圭和美國多元文化背景的女性設計師。其設計的餛飩包成為包袋爆款,備受時髦人士推崇。她為品牌設計的第一個時裝系列將於2021年3月發布。Gabriela Hearst 將繼續擔任其同名品牌的創意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