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如何培育才能高產,實現畝產10噸的夢想?

2020-12-13 綠化種植幫

紫花苜蓿作為優良的飼料作物,在溫暖半溼潤半乾旱的氣候生長情況良好,適應性比較廣,因此多分布於長江以北地區。紫花苜蓿的耐寒性也是極強的,成株能忍耐零下30℃的低溫,就算是被雪覆蓋的情況下,氣溫低至零下40℃也能在冬天存活下去,因此東北、華北和西北等較為寒冷的地方也是可以種植的。此外,紫花苜蓿具有耐旱性,其生長溫度最合適實在25℃左右,根在15℃的時候生長最好。由此可見,紫花苜蓿比較容易存活,因此,只要注意播種方式就可以取得較好的豐收。

一、播種時間

春季、夏季以及秋季都可以播種,春季出暖花開,萬物復甦,同時,雜草橫生,因此,春播3-5月應注意去除雜草。夏季溫度較高,時常會伴有高溫灼傷的情況,會影響幼苗的生長,因此要注意夏季高溫防控。秋播9月份為最佳時期,利於播種。播種前要先曬種,大概是用2-3天的時間來打破休眠,提高發芽率和幼苗的整齊度。

二、整地施肥

紫花苜蓿種子細小,幼芽細弱,頂土力較差,整地必須精細,要求地面平整,土塊細碎,沒有雜草,墒情好。紫花苜蓿根系發達,入土深,分布在0-75釐米土層中的根量,約佔總根量的60%。因此,播種時地要深翻,才能使根部充分發育起來。

紫花苜蓿種子

三、播種用量

每畝約為2.5-3kg,依據種子質量(包衣和淨籽)以及地塊不同可適量增減播種量。

四、播種方式

紫花苜蓿播種方式一般都採用條播或者是壟播,如是採用條播,那條播的行距為30-60釐米。如是壟播,壟播則採用密壟稀植,行距為15-20釐米,這樣一來,既增加了覆蓋,提高產量,同時也便于田間管理。苜蓿種子甚小,因此,覆土深度在2釐米左右最為合適。如果土壤較為稀鬆,播前建議鎮壓一遍,便於掌握深度,播後再鎮壓一遍,有利於保墒。

紫花苜蓿播種

五、栽培管理

播種完了之後要及時查苗補種,來確保種植密度。有條件的時候,比較乾旱時可採用灌溉,灌水用溝灌和噴灌均可,最好的是噴灌。苜蓿的根系不耐淹,如果水淹24小時將會造成死亡,雨季低洼地要注意及時排除掉田間的積水。在播種前,可以採用有機肥料作為底肥,適當施用一些磷及鉀肥。苜蓿的生長期十分緩慢,容易遭受雜草的襲擊,因此,幼苗期、返青後和刈割前後都要注意除草。化學除草劑分為播種前施用的土壤處理除草劑,苗前施用除草劑,苗後施用除草劑。但是要注意的是,藥效會在刈割前2-3星期失效,避免造成家畜中毒。

六、草料收割

第一次刈割最佳時期在初花期,第一朵花出現至全株十分之一開花時期,草中營養最為豐富,莖葉產量最高並且容易消化;最晚不能超過盛花期,不然落葉會十分嚴重,莖稈纖維化,從而導致品質下降。一年收割在4-6茬,紫花苜蓿刈割留茬高度約為5-6釐米。

這一年中,最後一次收割應距初霜一個月,太遲了不利於植株根部和根莖部營養物質積累。最後一次收割留茬高度在7-8釐米這樣利於紫花苜蓿過冬。注意刈割以後紫花苜蓿要陰乾,及時打捆儲藏,否則過幹會造成落葉,影響草的質量。

紫花苜蓿收割

七、品種產量

由於生長期和自然條件的差異,播種後2-5年每畝新鮮草產量一般為3000-5000公斤,若是處於較好的水和溫度的情況下,每畝可產5000-8000公斤;有效的密植和補種,可以明顯提高紫花苜蓿的產量和品質,試驗田精細化密植甚至能夠突破10000公斤!

因此,只要注意種植紫花苜蓿的環境條件,種植方法,後期的管理刈割,就能實現紫花苜蓿的高產夢想,從而達到畝產10萬噸。如需了解更多關於紫花苜蓿的資料,可以在文章底下留言,我們會及時回復。如您對種子想要了解更多,歡迎關注小編,以後會給您帶來更多關於種子的資訊。

相關焦點

  • 紫花苜蓿高產種植方法
    紫花苜蓿,被廣泛稱為「苜蓿」,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營養價值較高而被當作優質牧草栽培種植。雖然紫花苜蓿的種植難度不大,但要想獲得高產,也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下面,我們就聊聊紫花苜蓿以及紫花苜蓿的高產種植技術。
  • 全國首個畝產油量超200千克油棕品種培育成功
    摘要:近日,我國首個個年畝產油量超200千克油棕品種——「熱油6號」選育成功,該品種具有抗旱和抗風性較強的優點,適合在海南及相似氣候區域推廣種植。
  • 「太空裡種草」 紫花苜蓿、燕麥在嫦娥五號上進行誘變實驗
    記者從中國農科院了解到,探測器上搭載了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的紫花苜蓿和燕麥種子,這兩種作物在太空中進行空間誘變實驗。此次帶入太空的兩種作物,用於進行空間誘變實驗。中國農科院供圖「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提升一個產業」。據介紹,受制於優質牧草品種缺乏、育種技術滯後的影響,我國草種業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 陳耀全:培育出花生良種「益花1號」,示範田畝產超過600公斤
    經過14年的潛心研究,2018年,他們培育的花生高產新品種「益花1號」不僅通過農業農村部的登記,還被列入國家花生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項目。目前,該品種已在全國推廣種植,帶動越來越多農戶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陳耀全也榮獲了2019年度平頂山市鄉土拔尖人才稱號。
  • 紫花苜蓿品種選擇指南
    單位面積的紫花苜蓿所提供的蛋白質是玉米或其他作物的3倍,因此對於奶牛場來說,紫花苜蓿是經濟效益最高的作物。選擇適合的品種是影響生產效益最關鍵的決策。選擇紫花苜蓿品種時,必須了解品種的特性、生產性能和抗病蟲害的能力,結合種植地的氣候、土壤條件、灌溉條件和生產目的,進行分析比較後,選擇性能價格比最優的紫花苜蓿品種。
  • 紫花苜蓿的種植技術介紹
    物種介紹:紫花苜蓿是世界上優質牧草之一,它不僅是高產草,草的品質卓越,還含有豐富的粗蛋白、維生素和礦物質,家禽和魚類草食性動物均喜歡食用,飼用價值比較高。同時,紫花苜蓿生長年限長,根系健壯,根瘤發達,能夠固定空氣中的氮素,所以這是一種很好的水土保持,改善土壤肥力的植物。
  • 河南小夥子大棚黃瓜每畝產40000斤,聽他講講黃瓜高產種植技術
    在眾多的蔬菜中,種植黃瓜可以說是技術要求最高的,不僅是因為黃瓜在生長過程中對水分要求高,同時還要進行吊蔓等等一系列的工作,有一個環節做不到位就會影響黃瓜的產量,但是冬季大棚種植黃瓜的經濟效益又非常高,如何能夠更好的實現大棚黃瓜高產,增加農戶的收入呢?今天我們就聽聽河南大棚黃瓜畝產4000斤的小夥子,分享一下他的高產種植技術。
  • 莒南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力爭突破畝產1200...
    2020年11月26日,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項目攻關工作組赴湖南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向袁隆平院士匯報了莒南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做法,袁隆平院士給予了高度評價。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莒南縣今年試種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品種「叄優一號」,在莒南縣生長平衡,株高、穗型均勻,無明顯病蟲危害,無倒伏,表現較好。
  • 利用優質高產牧草增加...
    因此,每次刈割不能留茬太低,要保證地面留有1-2個節,一般留茬高度10-15cm為宜。 5.每年換種,保證高產:由於高丹草是高梁和蘇丹草的雜交種,它的高產是利用雜種一代的優勢,所以不能自行留種。
  • 產量排名前五的玉米品種,最高畝產3000多斤,特此推薦
    現在的玉米品種實在是太多了,有時候讓人眼花繚亂,不知道該選什麼樣的品種好,很多廠家為了搞推銷,也是用各種方法來誘導用戶,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出了目前我國產量排在前五的超高產玉米品種,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 一直致力於「榨乾」油菜身上的每一滴油 24年培育出最「油」油菜
    鑽研油菜24年,王新發說,實現油菜多元化利用,榨乾油菜身上的每一滴「油」,是他最大的夢想。培育最高「含油量」品種,要讓國產菜籽油成為「國油」油菜種植廣泛分布在長江流域,長期以來,含油量偏低一直被業內視為難啃的「硬骨頭」。過去,油菜含油量長期徘徊在40%左右,高油不高產、高油不抗病。
  • 紫花苜蓿種植技術要點
    紫花苜蓿
  • 紫花苜蓿種植技巧
    養羊的成本最大的就是飼料成本,現在好多網站宣傳種牧草可以有幾十噸的產量?真的有那麼多麼?
  • 番茄年畝產6萬斤,這個高效基質栽培「科技套餐」值得入
    其中,在北京小湯山特菜基地和北京金六環農業園創造了日光溫室番茄年畝產3萬kg的超高產紀錄,還在全國培育了一批番茄、黃瓜等年畝產超2萬kg的高產典型。這個「科技套餐」是如何促進無土基質栽培生產提質增效的,我們一起了解下吧!
  • 南方溫度在多少可以種植紫花苜蓿?冬季種植要注意哪些
    紫花苜蓿在我國北方種植的產量更高,但種植要根據時間、地理環境等因素決定。紫花苜蓿三、冬季種植紫花苜蓿要注意哪些?紫花苜蓿的品種不同,耐受低溫的程度也存在差異。紫花苜蓿飼餵對於收割:紫花苜蓿每年可刈割2~3次,根據有的地區產量不同,對於高產地區有的可刈割4~6次。
  • 農民種植大蔥,培育出壯苗,是大蔥高產的關鍵一步,牢記5點操作
    農民種植大蔥,培育出壯苗,是大蔥高產的關鍵一步,牢記5點操作這幾天大蔥在市場上蔥忙漲價的新聞,隨時都可以刷到,經常在菜市場轉悠的朋友在市場上可能已經感受到這個價格的變化了吧!總之漲價對於大蔥的種植戶來說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提高畝產收益和增加種植的積極性對吧!大蔥的種植管理較為簡單,且產量高,病蟲害少,為農民喜歡種植的一種經濟作物。要想大蔥取得高產,培育出壯苗,是關鍵一步。
  • 中國首個高產油棕品種選育成功 年畝產油超200千克
    科技日報近日,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和海南省農墾科學院共同選育的油棕品種「熱油6號」通過了全國熱帶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成為繼「熱油4號」後我國第二個,同時也是我國首個年畝產油量超過200千克的可供大面積推廣使用的油棕優良品種。
  • 番茄畝產3萬公斤,這個高效基質栽培「科技套餐」值得入!
    3萬kg的超高產紀錄,還在全國培育了一批番茄、黃瓜等年畝產超2萬kg的高產典型。這個科技套餐是如何促進無土基質栽培生產提質增效的,我們一起了解下吧! 基質腐熟並非越熟越好 國內作物秸稈的處理方式通常是集中焚燒或就地回填,但集中焚燒會造成環境汙染,而就地回填易引起土壤中病原菌的滋生,影響來年的產量。而將秸稈作為基質原料的發酵技術則可以實現農業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但基質的腐熟可並非是越熟越好。
  • 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新華社長沙11月2日電(記者白田田、周勉)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  在今年疫情和災情的多重衝擊下,這樣的測產結果來之不易,具有很高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