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直根系,主根發達,入土深3-6m,最深可達10m,根頸粗大,側根著生很多根瘤。莖直立或斜生,高60-110cm,多分枝。羽狀三出複葉,託葉狹披針形。短總狀花序,紫色或藍紫色。莢果螺旋形,黑褐色,內含2-8粒種子。種子細小,腎形,黃褐色,千粒重2.3g。
紫花苜蓿被譽為「牧草之王」,是奶牛等草食動物的重要優質飼草。根據《全國苜蓿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預測,到2020年,全國優質苜蓿總需求將升至690萬噸(比2017年消費量多將近80%)。作為多年生豆科牧草,苜蓿種植一次可利用3-5年,而選擇適宜當地的苜蓿品種是成功建植並獲得高產的基礎。
苜蓿的根系可扎入地下兩米甚至更深,因此最適合在土層深厚的地塊種植。苜蓿種植地要求地表1米以下沒有限制根系生長的限制層,地下水位距地表不足2米的地塊,會限制苜蓿根系發育,不建議種植苜蓿。在乾旱且無灌溉條件的地區,土層深度如達不到1米,苜蓿根系難以吸收充足的水分,不建議種植苜蓿。苜蓿對土壤質地的要求較為寬泛,在壤土、淤沙土和沙質壤土等質地中等的土壤中種植最好;沙性特別大的土壤除非具備灌溉條件,否則不適宜種植苜蓿;太粘的土壤如果不具備良好的排水設施,往往水分含量太高,不利於根系健康,且容易發生冬季凍傷。
苜蓿種植地必須較平坦、排水良好。苜蓿雖需要水分才能獲得高產,但不耐潮溼,土壤含水量太高容易引發根腐病,導致植株不斷死亡。苜蓿根系對缺氧環境比較敏感,土壤達到最高田間持水量或被淹一定時間後苜蓿便會死亡。
春季和秋季最適宜播種苜蓿。氣候冷涼地區一般採用春播,理論上講,苜蓿種子在土壤溫度穩定在3℃以上時便開始發芽。但如果播種太早,低溫溼潤的土壤會造成發芽率低,並可能誘發真菌病害導致的死苗和幼苗纖弱。另一方面,春播太晚容易因高溫乾旱、雜草競爭導致建植失敗。
我國北方地區還有一種頂凌播種的方式,在春季5-10公分的表層土剛解凍,深層土還未解漿,表層土5-7℃時適時播種,此時土壤墒情較好且機械可以進地作業,頂凌播種播期短(約一周),需要在入冬前整好地。
氣候較溫暖地區夏末秋初播種較好,此時雜草競爭少,土壤更加乾燥而不易板結,枯萎病發病率降低,且減少了春季農忙時的工作量。夏末秋初播種要注意兩點,一要足夠的水分,二要保證霜凍來臨前有足夠的積溫。因此,最晚播種時間在致死霜凍之前8周。這意味著北方地區多需要在8月初或8月上旬前完成播種,而在南部和西南部部分地區可以晚至11月播種。
播深:不同質地的土壤最佳播深不同,粘重的土壤播深不應超過1.2公分,特別粘重的土壤需要播種在地表;沙土的播種深度應在1.5-2.5公分,壤土的播深則應介於兩者之間。
播量:理想的播種量既可以達到高產的密度要求,又不至於太密而使幼苗細弱。粘土的播量高於壤土,沙土最低;撒播的播量需高於條播;良好的苗床播量低於粗糙的苗床。播下的種子只有三分之一能出苗是正常的,幼苗一般經過一年後也留下一半。因此播種量通常為區間值,對一般情況下每畝地播種1.5-2.0公斤,土壤條件不好時可加大到2.5公斤/畝,條播行距為15-30釐米。
主要出現在春播苜蓿地,秋播苜蓿雜草較少。對播種前雜草密度很大的地塊,最好用滅生性除草劑處理後再進行耕翻,可有效消除已萌發的多年生雜草。苗期和苗後雜草控制包括以下措施:
苗前除草:播前用地樂胺、氟樂靈等苗前除草劑與土壤混合,一般能在播種後20天內有效控制苗期雜草。
苗後除草劑:使用除草劑必須掌握好時間,一般苜蓿幼苗長出三片真葉後,越早使用除草劑防除雜草效果越好。根據雜草種類不同,選擇相適應的除草劑。防除狗尾草、稗草等禾本科雜草可選用高效蓋草能、蓋草能等針對禾本科雜草的除草劑;防除蒺藜、老鸛草等闊葉雜草和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可選用普施特等廣譜性除草劑。
刈割防除:刈割可有效除去蒼耳、藜等直立生長的闊葉雜草,但對禾本科雜草、多年生和匍匐生長的闊葉雜草無效。錯過除草劑使用時間的地塊,刈割也可以起到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刈割防除雜草必須等到雜草生長點足夠高,刈割後不能再生時進行。
一般情況下苜蓿根瘤菌固定的氮和土壤有機物分解時釋放出的氮能完全滿足苜蓿的營養需求。苜蓿對於磷肥和鉀肥的需求量相對較大。苜蓿為需硫量大的作物容易缺硫,每兩年每畝地可施1.7-3.4公斤的硫酸鹽。
磷肥(P2O5)推薦施肥(kg/公頃)苜蓿根系入土深,比較耐旱,但生長時需水量又很大,每畝地每生產1噸乾草大約需要70-100公分的水分。早春灌溉和每次刈割後灌溉,可顯著提高產量。
確定在什麼時間收割苜蓿,取決於我們的收穫目的:
品質:現蕾期至初花期刈割
產量:開花中期刈割
持久性:盛花期刈割
如果是為奶牛場生產苜蓿,品質是我們首先關注的因素,就應該在現蕾期,最晚至初花期刈割,但新建植的苜蓿地當年至少有一次推遲至開花中期再刈割,以便促進根系發育。
如果在開花中期收割,可以獲得最高產量,這對於對苜蓿品質要求不太高的養殖者來說是比較划算的。如果推遲到盛花期收穫,根系則有更多的時間積累養分,發達的根系利於苜蓿安全越冬並增加持久利用性,這也是當年建植的苜蓿推遲收割時間的原因。
機械收割時的留茬高度為5-8釐米,人工收穫時的留茬高度一般為5釐米。秋季最後一次刈割要適當增加刈割高度,一般在10-15cm以利越冬。
阿迪娜
(Adrenalin)
4-5
產量高,種植面積大;具有一定的耐鹽鹼特性。
騎士T
(Stockpile)
3.9康賽
(Concept)
3.0挑戰者
(Survivor)
2.5根頸入土深耐寒性強耐採食、耐刈割。
大銀河
(Galaxie Max)
4騎士2
(2010)
2.4耐寒品種,適應性廣泛,生產表現穩定。
佰苜202
(Gibraltar)
2.0佰苜341
(Super Nova)
3.4佰苜371
(2065MF)
3.7佰苜401
(Fort-Inst)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