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是由薴麻手工織造的布料,它在中國由來已久,被稱為薴布、薴麻布或葛布。純手工織造的薴麻布,呈現樸素的平紋樣貌,清涼透氣,吸溼排汗,在棉布出現前,它曾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裁衣飾屋,四季皆用。
隨著棉質織物的出現及產量增多,薴麻布逐漸被取代,不再成為衣料中的主力軍。此時,昔日的薴麻布也由從前的「四季皆用」變為了「夏季獨用」,並被親切地喚為「夏布」。而如今,提到夏布,它更多的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份而存在,或是被一些獨立設計師做成成衣被小眾群體所認可,或是飄洋過海出口日韓。
隨著人們對環保的重視,夏布作為一種環保面料的獨特質感、純天然的材質、全手工製造的珍貴正逐步被發掘。本期我們前往夏布產地之一湖南瀏陽,拜訪了還在從事夏布工作的織造師、經營者以及推廣人,希望將夏布之美帶給更多人,為這種傳統面料如何融入現代生活找到出路。
明代著作《天工開物》中,曾有關於「夏服」的記述。「夏服」,即適合於夏季的服裝,而用於製作夏服的物料,正是涼爽宜人的薴麻夏布。不同於棉布的細軟或絲物的柔滑,夏布所裁製的衣物,外形挺括而富有垂感,天生帶有一種君子氣節,暗藏蘭竹之雅與智慧巧思,以至於明、清年間,夏布除了是朝堂上的貢品佳物,也曾一度享譽海外。
在當時,頗具名望的夏布產地有江西宜豐、重慶榮昌、四川隆昌、浙江天台、湖南瀏陽等。其中,宜豐夏布以種類取勝,其布料分為粗細幾等,被贊為「平如水鏡,輕如羅綃」。而重慶榮昌的夏布,早在唐、宋時就已被奉為貢品,由於這裡出產的布匹幅寬較大,常被文人用於書畫,還有「夏布中的畫布」一說。同樣是在蜀地,四川隆昌的夏布,集合了傳自湖廣的織造經驗與本地特色,曾一舉贏得海內外青睞,使夏布成為中國最早出口的紡織品。此外,浙江的天台、湖南的瀏陽,歷來都以盛產薴麻而聞名,因而前者有「南山薴麻」的美譽,後者有「以杭州紡綢換瀏陽夏布」的佳話。
夏布的美好,離不開薴麻的特別,薴麻每每春季栽下,便可在一年之內收穫三至四次。5月、7月、10月都是收剝薴麻的時節。其中,頭麻與二麻收穫的纖維較好,尤為長而韌,纖維的絲線通常可達1~2米,這是其他蕁麻科植物所不能比擬的。
春、秋兩季收穫的薴麻,要經過浸麻、剝麻、漂洗、績紗、成線、絞團、梳麻、上漿、紡織等多道手工工序,才可得夏布一匹。整個織造過程中,由於薴麻原料的膠質厚重,成麻不規則,所以每道工序只可採用手工方式,不能以機器替代,這導致了夏布在工業科技發達的當下,仍舊無法實現大規模的批量生產。但也正因如此,夏布才更加彌足珍貴。
瀏陽盛產薴麻,明末清初,其東、南、西三鄉就以種麻織布垂為家風。當地的薴麻品種「雞骨白」,屬於白麻中的一類,是遠近聞名的上等原料。而遍地薴麻的瀏陽,又恰逢瀏陽河中利於「漂洗」的鹼性水質,這一切仿佛註定了夏布興旺於此的緣分。瀏陽當地的白紵夏布享有盛名,後人總結原因有四:一是原料好,宜於績麻織布;二是績紗工匠好,那裡的績紗女工心細工巧,所得紗線絲絲如發;三是織工好,參與織造的男工手藝精良;四是漂工好,因為瀏陽河水為山中溪水,鹼性的特質造就了它易於漂洗白淨的特點。加上瀏陽河以卵石為底,所以漂出的布料不僅白皙,還隱約可見卵石花紋,頗為獨特。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美好家園》雜誌8月刊專題。